从后厂村向瑞士求职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ye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说瑞士薪酬高,满地黄金;都说欧洲工作轻松,不加班还高工资。然而真正到这里才知道,瑞士和其他地方一样,钱并非这么好赚,高收入和优品质的生活背后满是压力和艰辛。
  2020年7月我和丈夫从中国搬到瑞士生活。他是瑞士人,我和他是在英国读研究生时的同学。
  瑞士对于我来说是非常陌生的,除了我们交往后的每年圣诞节我会来住个一两周,我并没有在这里长期生活过。瑞士有四种官方语言: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罗曼什语,我们住在苏黎世州附近,这里的官方语言是德语。我之前没有学过德语,虽然这里很多公司是用英语办公的,但是不会德语融入这里的社会还是非常难的。
  再说工作,这是我最担心的。我从未有过海外工作或是英语办公的经验。我来这里之前是在北京后厂村的某互联网大厂做产品经理,虽然加班严重,但是工作内容是我比较喜欢的,收入也比同龄人多一些。在同一家公司同一个岗位两年,工作已经轻车熟路,和同事相处融洽,换一个环境对于我来说风险很大,需要走出舒适区,去面对更多的未知和挑战。我知道瑞士职场倾向于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人。我只有两年的工作经验,在疫情下,找工作肯定难上加难。好在我结了婚,有居住证,不需要公司提供签证。我的工作内容是计算机技术行业,瑞士有很多这样的公司,所以找工作也不是不可能。在跟家人商量后,以及自己的一番思想斗争下,我决定去瑞士闯一闯,尝试一种新的工作和生活。
  疫情下的求职路
  来到瑞士之后,除了办理相关的手续,找工作是我生活的重心。我公公也在相关行业工作,也是尽他所能地帮助我。他给我介绍瑞士互联网公司的情况,帮我改简历和求职信,还给我介绍了他的好朋友,一个非常靠谱的猎头。这个猎头在苏黎世有较强的人脉,可以帮我联系公司的HR或是产品部门的负责人。
  和别的求职者一样,我在网上找招聘信息、投简历、面试。和预想的一样,在瑞士找工作非常困难,由于工资高,瑞士职场里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大多数有着多年的工作经验,或是某个领域的专家。瑞士虽然不属于欧盟国家,但是欧盟的人可以来这里工作,所以欧洲其他国家,比如德、法、西班牙等国的人都来“抢饭碗”,各国精英的涌入让瑞士求职的竞争更加激烈。
  虽然在瑞士职场打拼的人以外国人居多,但多数还是欧洲人。这里的竞争相对公平,作为中国人,我觉得自己也有优势。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状况举世皆知,前有阿里巴巴改革中国消费市场,后有字节跳动的抖音、TikTok颠覆世界的社交娱乐,还有滴滴美团极大便利我们的出行和生活……这些都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我在瑞士接到的面试基本都是看中我在中国的这一领域的工作经验,希望我能给公司输入一些中国互联网的成功经验。
  从7月底来瑞士到9月底收到offer的两个月,我投了二三十个岗位,一共收到了六家公司的面试。这个数字对于疫情下的就业市场来说,真的算是一个不错的结果了。瑞士的公司也真的算是给了我机会。就连猎头也感到惊讶,他告诉我,他这边一些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产品经理受疫情影响失去了工作,半年多都没有找到新工作。这六家公司,其中三家我第一次面试完就被淘汰了。虽然我有我的优势,但是在瑞士就业,我也有非常大的缺陷。
  首先是语言,虽然我之前在英国读研究生,在家一般也跟老公说英语,所以日常的对话以及和朋友唠嗑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于用英语工作,一个我完全没有用英语接触过的内容,其实并不容易。面试时,有时候我非常清楚用中文该怎么回答,但就是一下子不知道用英语该如何措辞,只能含糊过去。除了不会说,听力也是个问题。老公一家是说英文的,由于公公的工作原因,他们之前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公公是英国人,他们的英文都非常标准,导致我完全不习惯听各种口音,这也是我刚开始工作最抓狂的地方。面试官来自世界各国,口音也是鱼龙混杂,最尴尬的是一次面试时其中一个人来自法国,口音特别重,所有的“r”都发喉音,当时我就懵了,以至于第一个问题让他重复了五遍,全场面试也由于口音慌了神,没有好好发挥。
  当然,除了语言,我自身的本领也是不过硬的,毕竟两年的工作经验对于瑞士的其他求职者来说算是非常少的。一般来说,瑞士的岗位要求三五年的工作经验,如果是senior role,要求七年以上。瑞士的面试要求非常严格,一般岗位需要四五轮,如果是senior,需要七轮左右的面试。其中有一家我已经到了最后一轮了,还是被淘汰了。
  在我收到无数封拒信,接受了无数次打击心力交瘁之后,我终于收到了一家公司的offer。这家公司是给银行、保险公司、信贷公司等金融机构做数字化转型及客户管理的。我在LinkedIn上看到了这家公司的招聘信息,岗位是Senior Product Manager。我联系猎头问他是否认识这个公司的人,有没有Junior的岗位,猎头联系了这家公司产品部门的负责人,她看了我的简历以后非常喜欢,但是他们没有Junior的岗位,不过她可以申请一些实习生的预算,问我有没有兴趣去那边做实习生。
  经过几次的失败,我当时充分意识到在瑞士找工作的艰难以及我个人水平的差距,加上了解了这家公司的工作内容,我覺得非常有意思,就回复说有兴趣去做实习生。随后我跟她进行了首次视频沟通,我们彼此都觉得比较合适,她申请了预算后,给我安排了三轮面试——对,瑞士的实习生也需要三轮面试。最后一轮面试的第二天早上,我接到了HR的电话,他们愿意给我发offer,而且实习工资还不低!接到offer的三天后,他们就安排我入职了。来到瑞士的第七十天,2020年中国的国庆和中秋当天,我结束了在瑞士的求职生涯,开始在一家公司担任实习生。
  瑞士职场生存记
  求职的艰难只是一个开始,正如前面说的,在瑞士职场里的人大多是各国的精英,高的收入带来的是高的期望。据我了解,在瑞士工作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必然是要辛苦一些。正常公司的合同中写的是每周工作42~45小时(不包括午餐休息时间),但我看到很多人的工作时间比这个要长很多。就作息来说,这里跟我之前在北京的工作最大的不一样是每天的时间基本前移两个小时。在这里很多人早上8点左右就上班了;而在我之前的公司以及相同行业,大多是10点多才到公司开始工作,到12点午休,下午两点再继续开始工作。瑞士时间较为紧凑,八九点开始工作,中午午休时间很短,一般人也就花半个小时吃个饭,然后高强度工作到晚上六七点。   对于刚入职场的我而言,最大的问题还是语言。和面试一样,我听不懂各种口音,看不懂各种文件中的专业名词,就连打字都很慢。对于工作内容,基本和我之前在北京的差不多,都是做ToB的产品,整体工作流程也很相似。不一样的是,之前产品迭代速度很快,强调功能,但是在这里,交互抠得很细,每一个细枝末节都要经过多重审核,用户体验达到极致,这样自然是比在中国慢很多。
  入职的这一个月,我越來越强烈地意识到,从实习生角色进入瑞士职场是一条非常适合我的路。这家公司的HR告诉我,一般来说,瑞士的公司不太会培养新人,尤其是小公司,他们招来的人都是直接能上手干活的,我现在在的这家公司有150人左右,规模远比不上谷歌、微软、亚马逊这样的大厂,但是招进来的个个都是有着多年经验的人,我是公司唯一一个实习生。产品负责人招我进来是因为聊下来对我很有好感,觉得我的背景合适,也给我申请到了比较高的实习工资,所以给我签了半年的实习合同。谁也不能保证半年后我是否能顺利转正,因为有太多不确定因素,比如公司是否有headcount(职位指标),我的能力和产出是否能符合要求等。但是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这是我走入瑞士职场的第一步,也是我在这里接触社会的第一步,我很珍惜,也很感激这个机会。
  正是因为有诸多的不确定性以及语言等方面的差距,我才需要好好努力,唯有全心全意的付出才能有收获好结果的可能。所以一份文件,别人读10分钟,我却需要花一个小时去精读和理解;一次培训,别人能在课上消化大部分内容,但我晚上要从头复习一遍到晚上11点……我相信苦不会白吃,既然走上了这条路就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既然有了追求就要拼搏到底,这是我舍弃了国内安逸的生活的那一刻就明白的,也是我拼命投简历准备面试时所期待的。
  人生不设限
  我高中学的是文科,本科在一所北京的211学心理学,由于自己喜欢互联网,又喜欢设计,研究生申请到了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人机交互专业,硕士其实读得挺痛苦,因为对计算机和编程毫无概念的我上来就要写一大堆程序,顺利毕业是我读研究生时最大的期望。毕业后如愿做了产品经理,但是我所负责的产品是数据产品,技术要求非常高,由于没有较强的计算机背景,刚入职上一份工作的那段时间也是吃了不少苦、熬了不少夜,好在前期的付出换来了好的成果,让我第二年评到了非常好的绩效。
  如今我来到了瑞士,又是一次大的转折和挑战。在别人看来,文科出身的我,高考成绩平平,却能一步步转专业、转行,最终能到这样的行业和岗位,得到这样的工资,到英国和瑞士,我是顺利的,是幸运的。我承认,我的运气确实不算差,但是最重要的是我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并且坚定不移地朝这个方向走,即使面对能力有限的痛苦,面对不确定的煎熬,我依然能够缓慢地朝着目标前行。
  责任编辑:陈思
其他文献
在司空山偶遇李白  山势险峻,是一阕绝句。安于诗笺  与河山。古木旁逸斜出,年轮断句分行  一抹新绿欲滴未滴  先湿了几声鸟鸣  司空山,我难以四大皆空。唯独一轮明月  可以交付岁月,唯独一匹跌宕的瀑布  可以浣洗尘埃  在一间草堂里深居简出,不是归隐山林  只是用一朵野花,打探世间摇曳的灯火  并小心翼翼地,摁灭几缕风声  洗马池洗不尽马蹄声声。行吟的诗人  眼睑里低垂了一座青山,笔尖上纵横着一
个人剧:默片  红太阳、蓝月亮。  轮番守在天上。据说,人间  的好光景,都是上天心中的默想  比如此时,天上的街灯照向人间  她褪去了白日里的冠冕堂皇  把自己陷进一尊人造沙发上  她挑亮一盏灯花,另一盏身体  也被照亮,被一筐红樱桃照亮  被一筐红词语照亮  为什么此时,她闻到了自己的体香?  想起了一句关于被抛弃的时光的诗  关于爱情,关于忧伤  一个熄灭的燃烧!  此情可问天?去问木桶吧 
本以为自己的保研路会一直顺畅到最后,可没想到因为疫情,我差点没学上。  疫情的到来打乱了我的计划。大多数学校的夏令营改到了线上,参加夏令营的成本变低,于是“大佬”同学们开始海投,我感觉机会渺茫了。看着大学这几年辛苦得来的成绩,放弃保研有点儿不甘心。于是从去年9月中旬起,我开始海投预推免。我的专业是英语,全国招收这个专业研究生的院校比较多,最后多是和母校北京林业大学同类的理工类院校接受了我的申请。我
社科人文科普:老撕来撕思维实验室  ——解答课堂上不敢讲的疑難杂症  老撕来撕是一个另类解读课本知识的博主,他认为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可死记标准答案的教育方法让现在的课堂毫无乐趣。老师私底下就该鼓励学生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另类解读课文,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研究课文的积极性。把教科书变成解密档案,才能让学习变成真正好玩和吸引学生的事情。  老撕开脑洞地解读了《桃花源记》,认为桃花源不是世外桃源的
主持人语  李瑾的诗似要打通历史与现实的阻隔,他的《浮生六记杂咏》在古典与现代情境中闪回,力图呈现一种时间流逝的苍茫之感,并表达抒情主体在时间中的体验与参悟:“人间脆弱”,命运不测,人被一个“陌生的缺席者”所推动,最终逃不过“倒塌”与“沉沦”;但主体显然不甘于这种沉沦,他力图在虚无中寻求某种确定性,寻找某种温暖和属己的东西。诗风深沉,诗境开境,在克制中充溢激情,有着动人的力量。徐东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王晓庆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工作人员多揽个活 但效率提升了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等来了可以返岗的好消息,于是我立即开始抢票……  至今难忘2月28日,那晚我久久未眠,因为从第二天开始,我将和另外4名同事一起承担起场外隔离工作。“场内隔离”是在项目部生活区内划出两栋楼作为隔离区,进场工人需要在隔离区内观察14天。但当场内隔离区饱和时,还有大批工人正在返场,我们只得寻找酒店,在“场外”进行必要的隔离观
前年,我去美国天普大学交流一学期。在我选的众多通识教育课程中,“文学与电影中的中国社会”(World Society in Literature
古老的乡村模式、村落文化、生存方式的确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这个意义上,乡土中国在逐渐终结。但在我看来,这一结论是值得推敲并需要警惕的。当把一种正在生长、正在转型的文化看做现实,并从此出发去寻找新的出路的时候,我们忽略掉的是什么呢?是仍处于这一文化中的人们。他们的情感、思想,他们的生存方式并非全然跟随这一转型而变化,相反的是,他们可能仍然渴望回到那种传统的模式中。因为在那里,有他们情感的依托,有他
对于当下诗歌的基本判断,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有人说这是历史最好的时期,大批优秀诗人纷纷出现,大量优秀作品不断问世;有人则认为这是诗歌发展中最糟糕的时期,标准丧失,鱼龙混杂,各自为号。在具体作品上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诗作被誉为佳作、名篇,而在另一个人那里往往却不及格。诗歌观念几乎找不到最小的公约数,除了一。而这个一,仅仅是代表自己的一,不代表你或者他。那么应该如何评价当下诗歌?在我看来,当代诗歌
自高中住宿以来,我便习惯性地将家视为假期里的放松场所,在家时除了完成基本假期作业外,从不曾进行任何额外的学习。这种习惯在大一寒假“变本加厉”,毕竟大学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寒假作业。每天,我的行动轨迹都是“三点一线”:床—书桌—沙发;除了取快递、外卖,每日微信步数从不过百;家务活也只做洗碗等简单重复劳动。然而,疫情突袭,网课到来,我的这种放松状态成为实现学习目标的最大阻碍。  尽管对一切都早有预料,但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