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诗意 提升情感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rtJoh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以“读”为主线,读通读顺整首诗,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感情。
  2、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意蕴,体会作者情感。
  3、以“思乡”为主线,引导学生感受张籍的思乡情、古今诗人的思乡情。
  4、通过主题拓展,积累诗句,提升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读出层次,读出感情。
  2、以“思”为主导,品味诗句蕴藏着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师:听说同学们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老师想来考考你们。(出示月夜图)
  师:看着这轮明月,你想到了李白的什么诗?(《静夜思》)一轮明月勾起了李白浓浓的思乡愁绪。这种抒发思乡之情的古诗称为“思乡诗”。(板书:思乡)思乡诗是古诗中一个很重要的题材,老师收集了几组有关思乡的诗句,一起读一读。(生齐读)
  师: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特别有名的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请同学们看老师写下题目。(板书:秋思)
  
  二、初读设疑,切入“思”情
  1、读诗题
  师:请读诗题。(生读)
  师:读得很正确,满怀愁绪地读一读。(再读)
  师:题目也能读出味道来。
  2、书写指导
  师:诗人张籍的“籍”笔画较多,我们一起观察一下。要把这个字写正确、写漂亮,需要注意什么呢?(学生交流)
  师:这个字上下结构,书写时结构要紧凑,竹字头写扁些,下面要写得饱满。让我们在田字格中写下最漂亮的“籍”字。
  3、解诗题
  师:字写清楚是第一,写漂亮是一种水平。我发现不少同学水平很高。现在把笔放下,让我们将目光再次聚焦诗题——秋思。你们读懂题目了吗?(“思”是思念家乡;“秋”是秋天或者秋景抑或是秋风。身在异乡的游子总是满怀思念愁绪)
  4、初读设疑
  师:同学们发现了,诗题传递出一份浓浓的思念情愫。那张籍是如何在这首诗中埋下思念种子的呢?请拿出课文,自由朗读《秋思》。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诗之前,老师有个温馨提示。
  (课件出示要求:吐字清晰,字音正确,读通句子)
  师:明白要求了吗?好,自由读《秋思》,开始。
  5、正确朗读,解多音字“重”
  6、读出节奏
  师: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得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今天咱们来一次合作,我读第一句,你们读第二句。好吗?(课件出示:带节奏的古诗)
  师:好,你们自己试着读一读,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明白吗?按自己的节奏读。(生自由读)有谁愿意再给大家吟诵一遍?
  
  三、品读古诗,探寻“思”源
  过渡语:不错,有那么一些味道了。同学们,这首《秋思》仅28个字,却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到底是什么引发了诗人的思乡情绪,让他提笔作家书呢?请大家默读古诗,快速找出原因。(交流)
  师:都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原来是这场秋风拨动了诗人的愁绪。请你来读这一句。(生读)
  师:读着这句诗,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师生交流)
  师:我也疑惑了,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说看见秋风了呢?请你想象一下,诗人独自站在洛阳街头的瑟瑟秋风中,他看到了什么呢?
  [预设1]
  生:他看到了飘落的树叶。
  师:是飘零的落叶拨动了诗人的心弦呀。你都已经读出画面了。除了落叶飞舞的情景,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
  [预设2]
  生:他看见别人一家团聚。
  师:看到他人家庭团聚,诗人会想起些什么呢?(生谈)
  师:我想这对离乡的游子来说更是一种深深的刺痛,因为和别人的团聚相比,他就显得更为孤单了。这正是他当时的心情啊!
  师:又是一年秋风至,诗人伫立街头,看着漫天飞舞的黄叶,看着他人团聚的温馨场面,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孤独;忧伤;寂寞……)
  你真是诗人的知己啊,就请你读出他的孤独。(生读)
  都说知音难觅,诗人有你这位朋友,一定会感到温暖的,请你用朗读表达出来。(生读)
  张籍的寂寞深深埋于心底,也请你读出来。(生读)
  师:一阵秋风,一份愁绪,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一起来读一读《秋思》。试着把诗人内心的那份孤独与寂寞读到诗的字里行间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生自由读)
  师:好,谁再来读一读《秋思》?(指名读)
  
  四、悟读古诗,品味“思”意
  1、品读“意万重”
  师:同学们,站在这个街头,孤独的诗人思绪万千,此刻他最想做的是什么呢?(板书:作家书)
  师:诗人提笔想写封家书,千言万语便涌上了心头。他想起了谁?想对他说些什么呢?(生自由交流)
  师:是啊,正如你们所说,诗人一提笔,许许多多的人、许许多多的画面,都浮现在了脑海中。你们都感觉到了诗人内心的那份牵挂与思念。现在,请你提起笔,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帮他将这份思念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出示小练笔)
  张籍提起笔。千言万语涌上心头,
  他对年迈的父母写道:____。
  他对和睦的兄长写道:____。
  他对乖巧的小妹写道:____。
  师:好,同学们,请停下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诗人的心声。谁先来!(指名学生交流)
  师:我想,刚才同学们所说的,一定也是诗人想说的,那这些就是诗人所有的心里话吗?
  这份对父母的牵挂,三言两语怎能写得完呢?这正是——生读:欲作家书意万重。
  敦厚的兄长多年未见,不知近况如何?儿时的快乐时光怎能一一书写出来呀!这正是——生读:欲作家书意万重。
  故乡啊故乡,我是多么想回来看看你呀。一起读——生读:欲作家书意万重。
  2、品读“说不尽”“又开封”
  (1)师:这份浓浓的思念和牵挂怎是几张薄薄的纸所能承载的?正如他自己说的——复恐匆匆说不尽。(板书:说不尽)
  师:“说不尽呀说不尽”,说不尽的是什么?(思念;牵挂;问候……)
  师:用上一句的3个字,那就是——意万重。
  师:千言万语浓缩成了三个字,这是一份多么厚重的思念呀!正是因为意万重,正是因为说不尽,诗人才会——行人临发又开封。(板书:又开封)
  (2)师:同学们,请看黑板,“封”是什么意思?(信)
  “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信)
  “又开封”是什么意思呢?(又把信打开)
  师:把信封好,拆开;再封好,又拆开。诗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动作呢?(生自由交流)
  师:因为说不尽,所以——“又开封”。
  师:知道“行人临发又开封”中的“行人”是什么人吗?(捎信的人)
  师:是专门送信的人吗?(补充资料:古时候并没有邮政局,也没有邮递员。老百姓的家书要么由家中的仆人传送,要么就是托人捎带)诗中应该属于什么情况?(托人捎带)你们知道吗?对于游子来说,遇到一位可以捎家书的人,是多么不容易呀!
  师:张籍“又开封”是在什么时候?大家来看这幅 图(课件出示图)。诗人将千言万语化作书信交给行人,行人收好信件刚要离去,诗人叫住了他,拆开信件,看还要补充些什么,这正是——生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坐上马鞍,准备启程,诗人又大步跑上前叫住他,要回书信查看,他担心自己对家人的话没有说完呀,这正是——生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同学们,你可能不明白诗人此时的心态,他独自一人漂泊他乡,已经十年没有回家了。如果你对他有更多的了解,或许会有新的体会。(师出示补充资料:张籍简介)
  师:读了这段材料,我们再联系杜甫写下的诗句“家书抵万金”,此时的诗人会是怎样的心情呢?假如你就是诗人,面对行人的发问,你会说些什么?(生交流)
  师:在外漂泊与家人联系,只能靠这封家书啊。这封饱含着万重意、价值抵千金、分量沉甸甸的家书,诗人怎能轻易地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开封呢!来,我们齐读后两句——(生读)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吟诵一回,可以做我的听众吗?(师吟诵)
  师:你们也一起来,用朗读把诗人的这份思乡情传递给远方的亲人吧。
  师:诗人因秋风而起思乡之意,欲提笔却难诉万千离愁。终于,捎信人带着这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信渐行渐远,诗人一直站着,望着“行人”远去的方向
  这一刻,诗人的感受,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归信吟》)孟郊说当家书被带走的那一刻,自己的心好像也被带走了。就像诗人此刻身在洛阳,心却早已回了故乡。这是一份深入骨髓的思乡情呀!让我们再次吟诵《秋思》。
  
  五、拓展延伸,凸显“思”情
  师: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与孟郊。那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寄托于这封薄薄的家书了。你们看——(师:一封家书寥寥数字,却重比千金。)
  课件出示:
  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
  ——李绅
  
  六、默写古诗,沉淀“思”意
  1、师:借家书抒发思乡之情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故乡是游子心中永恒的家,而乡愁又是诗人心中难解的结啊。诗人张籍将对故乡的思念与牵挂藏到了书信的背后,就这样化作了这首《秋思》。最后,让我们一起将这首充满诗人思乡愁绪的《秋思》默写下来,以表达我们内心的一份祝福。(生默写古诗)
  2、作业链接:根据古诗内容和插图发挥合理想象,将《秋思》改编成一个小故事。
其他文献
王丽琼老师执教的“指向写作”的课例《大自然的文字》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说明文。王老师基于高年级学生的学情和文体特点,设计了“激兴趣,导新课”“读课文,练概括”“讲顺序,分类别”“有选择,迁写作”四个教学流程,突破了传统阅读教学的内容指向,以“概括能力”和“构思意识”的培养为主要教学目标,渗透写作知识,迁移写作技法。我们能感受到王老师对传统阅读教学内容的突破求变,展示了她对“指向写作”阅读课的理
【摘 要】要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方法很重要。教师应探索、创新教学策略,巧用“六法”开展教学:用“语音训练法”纠正语音,调整气息;借“语感意会法”培养语感,学习技巧;以“情境创设法”激发兴趣,促进想象;创“情感连接法”表达情感,增加共鸣;设“多元评价法”关注评价,奖励学生;用“仪式体验法”创设机会,积累经验。实践证明,运用“六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让少儿朗诵艺术“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摘 要】散文教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细腻之处,品味精妙的言语表达,挖掘字里行间蕴含的意思,仔细体味作者分享的人生经验。识微见几,从一个字、一个词,品言语之精妙;独具慧眼,从看似矛盾处、特别之处,品语句之精到;潜心会文,从语言风格、布局谋篇处,品行文之独特。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散文教学;言语表达;体认情感  综观小学语文教材,许多文章都是文质兼美、耐人
“盲点”,从语文角度上来说,就是在读者阅读文本时,滋生了依赖和惰性的心理,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对文本的细微处视而不见,不启不发。如果在文本细读中滋生了“盲点”,那阅读教学就失去对话,更失去了意义。因此我们必须突破“盲点”,找回自己的文本细读。  一、突破标点中的“盲点”,品味精微的文本  对于标点,在文本细读中,人们把关注点常常驻足在感情较为强烈的叹号、省略号中。而把并没有什么嚼头的句号,逗号弃之一
“增值”,往往是出现在经济领域的一个术语。语用教学“质增值”,指在语用教学中关注优质输入,让学生增加的语用在质量上有所增值。可见,“质增值”的过程也包含了“量增值”,在增值程度上又比“量增值”深了一层。以下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母鸡》的几次教学,聊聊对当前“语用热”的几点思考。  几年前偶然听到教师讨论《母鸡》的教学,大致程序如下:(1)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读课文第1~3小节,说说“我
千百年来,送别诗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浓郁的离情而脍炙人口,在古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等,均是送别诗中的精品,历代传诵。“动人心者,莫乎情”,能让送别诗穿越千年时光,直抵人内心的,是那真挚的友情。如何引领学生主动融入诗的意境,领悟诗中的形象和情感,从而受到思想的启迪、艺术的熏陶?笔者作了如下尝试和思考。  一、知——感知友情  在引领学
【教学理念】  当今世界,科技越来越普遍地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学会通过理解各种各样的科技说明文使用高科技,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由此,关注科技语文,让学生学会阅读科普文本是新世纪赋予语文教师的责任。而解读科普选文,要超越文本,仔细咀嚼所蕴涵的语言因素。因为,让学生仅仅读懂课文的科普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要在情趣盎然地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激发科学探索精神的同时,关注知识背后的特殊表达。将科普选文
一头柔软的金发和他的围巾一起,能被风吹起来。  身子瘦,长袍瘦,地上的影子也一起瘦。  倒在柔软的沙地上,不会有一点声音。  柔软的金发,瘦小的身子,除了这两点共识以外,每个人心中都画着一个“小王子”,谁都不买谁的账,谁都说:“小王子才不是你说的那样呢。”  是的,《小王子》太特别了,相信没有一本书像它那样,有那么多版本。  几乎国内任何一家稍微有点名气的出版社都出版过《小王子》:中法对照版、中英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2课《“番茄太阳”》一文中有这样一个自然段:“如果不是盲童,明明挺漂亮的:乌黑的头发,象牙色的皮肤,精致的眉毛,笑起来像个天使。看着她,让人隐隐心疼。”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的赵红梅老师有这样一段解释:“本段话中的‘看着她,让人隐隐心疼’存在主语残缺的语法失误。‘看着她’作为表示情态的状语位于句首,后半句的‘隐隐心疼’则是本句话的谓语,显然‘让人’这个介词短语是不能充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是日本当代著名教育家佐藤学教授走访了上百个国家,聆听了上万节课,指导了日本上千所学校的教育改革,对当今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相关思考后完成的一本著作。他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大量实际的生动的教育教学案例,来论述当今世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其本人的教育改革思想。  在本书中,佐藤学教授阐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课堂教学应该是宁静的,教师在课堂中应该与学生一起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