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写我心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f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习作应“怎样想就怎样表达”。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勤于动笔、自主写作、乐于表达的兴趣与习惯,自由自在地表现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水平令人担忧,怕动笔写作文,写作兴趣索然。加上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将作文单纯地看做考试的题目,让学生多看优秀作文书,摘抄好词、好句、好段,甚至给学生定固定模式要求他们背诵下来。长此以往,既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因此,提高课堂作文教学质量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正视和思考的重点。
  一、在完成生活作业中积累素材
  为了让学生在作文时有鲜活的素材,教师可以每周给学生布置生活作业,每次只布置一项,不要太多,主要是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扫地、炒菜、煮饭、洗衣、整理房间等。学生有了实践活动以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练习描述自己的日常生活,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写成作文。
  如布置一篇题为《我最喜欢的小动物》的作文时,我要求学生回家仔细观察后再写。第二天上课时,学生们纷纷交上草稿:有的写家里的小狗活泼可爱,喜欢跟人玩耍;有的写小猫吃完食物后,用爪子不慌不忙地洗脸的细节;还有的写鸟儿动与静时的种种表现,等等。文章写得生动形象,令人忍俊不禁。再如写《校园一角》这篇作文时,我让学生走出课堂,到户外观察校园中的景物,这样,他们就可以把校园的池塘、花园、操场描写得入木三分了。
  由于小学生对某些事情在认知和思考上会有些片面,因此教师要对其作一些正确的引导。如在写《我最想念的人》这篇习时,一位女学生是这样写的:“我最想念的人是我的妈妈,妈妈在外打工,一年也难得回几次家。当看到别的同学有妈妈接送时,我就会想妈妈;当看到别的孩子跟妈妈撒娇时,我就会想妈妈;每逢过节或者我生日的时候,我更想妈妈。我恨我的妈妈,她为什么不经常陪在我的身边呢?……”看到这样的文章,我跟这位学生聊天,通过引导,让她明白爸爸、妈妈的苦处,重新修改作文。修改后的习作内容变成了这样:“妈妈为了我能更好地学习和生活,不辞辛劳在外面承受风吹日晒,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报答妈妈。”
  二、在开展活动中创造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情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章。”这句话明确地说明了生活和作文的关系。对学生而言,自己组织的一些活动其实就是一种生活,从中可以创造很多作文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文艺、科技、体育等活动。值得一提的是,科技活动最受学生欢迎,受年龄特点的限制,学生的头脑中总有许多个“为什么”,他们非常想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工具动手做小实验,然后指导他们试着写实验报告,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提高学生比较、分析事物的能力。这样的活动,给学生营造了自由表达的空间,实现了他们表达的欲望,为他们进行习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在培养爱好中发掘素材
  事实上,在培养学生的爱好和特长,指导学生学习一些技艺的过程中,教师也能发掘出很多作文素材。因此,教师要提倡学生一专多能,使学生从小就拥有自己的爱好,学有所长。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一些闪光点,在班级中给他们创造必要的成长条件,让他们很好地发展专长,有机会表现自己的爱好。如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报、红领巾广播站、板报、橱窗等宣传阵地,积极鼓励学生投稿,让学生有机会在校报上、板报上、广播里读到或听到自己所写的作品。对一些特别优秀的习作,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向相关报社投稿,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其写作的兴趣。
  四、在课外阅读中充实素材
  增加课外阅读量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习作中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外阅读。阅读能积累语言,提升语文素养,阅读量多了,学生在写作时才能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积累,把语言与生活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对自己喜欢的一些语言能理解其意思,并摘抄下来。目前学生所使用的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教师要紧扣每篇课文的特点,强化练习,让学生把从中学到的好的表现方式、手法也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来。
  此外,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要相辅相成,不断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见识,逐步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总之,只要教师不断探索,丰富作文的教学形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励学生在平时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学生就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真正做到写我所见、写我所听、写我所想。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能力一定能有所提高。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是指在语文课堂上利用信息设备、音像、网络等现代化教具和形象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在信息技术作用下进行有效的学习。实践证明,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尤其是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增强了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改变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沉闷、枯燥的面貌,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
镜头一:在初读课文之前,教师让学生把生字及生词读一读,把几个难写的生字讲解一下,又让学生对照手边的教辅资料,把一些生词的意思抄写到语文书上。  镜头二:教学生字词时,请学生说一说字的间架结构,找一找形近的字,然后进行组词,接着带领学生把生词读一读,写一写,然后开始读课文。  这样的词语教学在高年级语文课堂中屡见不鲜,很多的语文教师认为词语的学习就是让学生认认字,读读词,然后把课文读通顺就可以了。笔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教师面对生成的课堂,能否沉着应对、巧妙引导,直接影响到课堂效率的高低,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的导学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巧妙进行引导,体现“导”的艺术呢?  一、掌握“时间艺术”  “时间艺术”指的是引导的时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诱导的契机,该诱导时及时诱导,不失时机地伸出援手,为学生穿针引线、搭桥铺路,引领学生从
“生活作文个性化”课题原是我校一项省级立项课题,2003年8月,经过专家论证,成为国家级课题“生活作文”教学研究的子课题。2003年9月开始,我校积极地以“生活作文个性化”研究为载体,以开放的心态、崭新的理念,大胆实施作文教学创新,恪守以生活为本、发展为本的理念,遵循写作的内在规律,引领学生走进大千世界、多维时空,激发起学生的作文兴趣,鼓励学生在生活的涓涓细流中捕捉情感的浪花,找寻习作的素材,展示
每个小学生都思考,但思考的品质却有区别。蒙台梭利说:“儿童的思维决定其一生。”因此,小学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高品质的思考。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成功思考力”,从而由日本教育学意义上的“勉强”跨入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阶段?在笔者看来,“问题就是答案”。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实质上就是一种问题意识。顺应学生的心理特征来培养他们的成功思考力,要结合阅读文本蕴含的问题元素,激发各
故事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孩子喜欢听故事,就像喜欢吃糖一样,故事对孩子们有着特殊的吸引力。一些经典的故事,他们可以百听不厌,而故事对孩子的教育作用也是深刻而长远的。课堂上适当地运用一些有意义的小故事来点拨课堂,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运用故事既符合儿童年龄认知水平,又符合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色。故事内容包罗万象、用之不竭,传承着人类集体的
所谓意境,即诗中所描绘的自然图景与诗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只有进入意境,诗歌中的文字才能“活”起来,学生才能感受到诗人的内心情感。才能渐渐与诗人心灵相通相融。但是,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的变迁,小学生年龄和情感的客观障碍,导致学生即使能说出诗句的解释,也依然游荡在诗歌之外,难以入情,难以入境。如何让学生准确地把握古诗词的意境呢?我认为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每位教师都在精心地研究与实践,也曾总结出不少的方法,如,串讲法、谈话法、讲读法、导读法等。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理论指导实践,觉得导读法更适合现行教育改革的需要,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我就此谈一点自己浅薄的认识。  导读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要引导、启发,学生循导学读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养
脍炙人口的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和典范。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其短小精练,一些教师的古诗教学还是停留在“读熟——解释诗意——背诵(默写)”这三部曲上。怎样打破常规,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呢?    一、趣读,唤起诵读的热情  小学教材中出现的诗歌,浅显而又经典,类似于儿童常念的儿歌,文辞优美,押韵上口,便于记诵。  要做到益学生之心智、怡学生之性情、滋养学生之人生,引领学生诵读是经
“语文味”一词最早由程少堂先生提出。从外延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因而,充盈“语文味”的课堂就是和谐的课堂。  “语文味”随着年级的递升而变化。小学三年级的“语文味”,在继续巩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