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读这个“与”字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mp_d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刿论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文章,可其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中“与”的解读及其用法却少有人论及。自西晋杜豫《春秋经传集解》训为“共乘兵车”之后,几千年来这一句较为传统的解释是“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和敌人)在长勺激战。”句中的“与”字被解读为“连词”,译为“和、同”的意思;“乘”字被解读为“动词”,译为“乘坐”的意思。目前中学语文教材和社会上比较流行的《历代文选》(中国青年出版社)均采用了这种说法。
  孤立地看,传统的解读在词义、语法上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如果结合春秋时期的客观形势和相关的古代战车知识,那么传统的解读就有不当了。其一:长勺之战发生在春秋早期,当时社会等级制度森严,鲁庄公不太可能和没有什么声望的非“肉食者”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其二:春秋时期战车非常流行,那时的战车根据其性能可分为“旄车”(主帅乘的车)、“驰车”(冲锋陷阵的战车)等几种类型,但无论哪种战车,其乘员在春秋时期均为人:一名“甲士”,因其在车厢的左侧被称为“车左”,负责指挥战车和随行的步兵;一名为“戎右”,在车厢的右侧,任务是披坚执锐,和敌人格斗厮杀,如果遇到危险或车出现故障,还要下去推车或排除故障;还有一位是驾车的驭手,称为“御”,位居车的中部,作战时只管驾车。根据上述车战知识我们可以判断出:鲁庄公和曹刿不可能同乘一辆战车——若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则战车上的乘员是四人,不符合春秋车战的规矩;同时,曹刿也不可能这么快取得鲁庄公的信任,享有同鲁庄公同乘一辆战车的殊荣。因此,“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不能解读为“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和敌人在长勺激战。”句中的“与”字也不能解读为“连词;和、同”之意。
  联系《曹刿论战》的全文,结合当时的风俗习惯,我们认为“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句中“与”字的正确解释应该是:其词性是“动词”,可以译为“给”的意思,其中“乘”字的词性是“量词”,读音为“shèng”,可译为“辆”,那么,整个句子可以翻译为“鲁庄公给了曹刿一辆战车,(曹刿和敌人)在长勺激战。“公与之乘”句中的“之”和“乘”都应该是“与”字的宾语,这就是古代汉语中的双宾语结构。只有这样理解,才符合春秋时期的客观形势和战车乘员规矩。其实,中国历史古籍《左传》中常有这种双宾语结构的句式。例如:庄公二十一年《传》:“郑伯享王于阕西辟,乐备,王与武公之略”中“王与武公之略”的意思是“周惠王把郑武公失去的疆土又封给了郑厉公。”又日:“王巡虢守,虢公为宫与,王与之酒泉”中“王与之酒泉”意思是“周惠王把酒泉之地赏给虢公”等等。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中这样的双宾语结构句式也比比皆是:《史记·晋世家》中“盾与之食,食其半”,其中的“之”“食”就是“与”的双宾语,如果不懂这种句式,则可能翻译成“赵盾和他一起吃饭,吃了其中的一半。”再如《史记·孔子世家》中“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中“鲁君与之一乘车”只能译为“鲁国国君给南宫敬叔一辆车”,而不能翻译成“鲁国国君和南宫敬叔同乘一辆车”。
  从《曹刿论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句中“与”的解读中,我们体会到,阅读古文,必须要了解古文所处的时代背景,熟悉那个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当时的风俗习惯,否则就会望文生义。《曹刿论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句中“与”的传统解读犯的就是这样的错误。
  
  (季 娜,河北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
其他文献
一、引言    2005年是语法测试发展的重要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世界三大英语测试项目(CET,TOEFL和IELTS)之一TOEFL宣布改革。TOEFL是由美国教育考试服务处(ETS)在全世界举办的一项英语水平测试,考查的是“母语为非英语的考生在大学环境下理解和应用英语的能力”。2005年9月ETS在全球推出新TOEFL iBT(Internet-based test),通过国际互连网的方式进行
科学的探究要有层次,如何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真正融入到科学探究中去呢?文章提出教师可以从四个阶段去努力:眼睛观察、动手操作、语言描述、心灵感悟。
一般来说,学者对佛经词汇研究大多更重视隋唐以前的译经,而较少关注唐代译经。究其原因,一是佛经本身有很强的程序化倾向,唐代译经并不能够完全真实地反映当时的词汇使用情况;二是佛经作为翻译文本,口语化程度也不能与中土文献相比,尤其不能与晚唐以来的禅宗文献相比。客观地说,唐代译经尽管有以上两点不足,但仍有不容忽视的词汇研究价值。以义净译的《根有律》文本来说,律藏作为管理僧团日常行为的文献,生活气息非常浓厚
本文所讲的传媒,主要指报刊、广播、电视、因特网、广告等。之所以把语文教学与传媒联系起来,一方面是因为“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通讯,即广义上的信息传播”,语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和各种传媒一样,担当着传承中华民族语言的责任,在传播语言的实践中,可以巩固已有的语言规范,并且创造和发展新的语言规范。另一方面是可以利用传媒语言进行高效能的语文教学。  最早出现的重要传媒是报刊,在清代晚期报刊的作用已经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