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事开篇
“流动”诚可贵,“风险”价更高
中航油在国际公认的高风险领域——石油期权交易中巨亏5.5亿美元,其相关负责人分别受到查处,同时也触发了国内对金融市场风险的热议。中航油初尝甜头是在2003年下半年,在参与200万桶原油期货买卖获利后,即开始陷入困境,并改写了中国公司在境外参与国际期货市场的亏损记录:2004年11月29日,中航油在衍生产品市场进行投机交易亏损5.5亿美元,公司停牌交易,并申请破产保护;2004年12月8日,陈久霖遭新加坡警方逮捕,后获准保释;2005年6月8日,中国航油举行债权人会议,在绝大部分债权人支持下,中国航油顺利通过债务重组计划,作为公众上市公司,中航油总算通过重组躲过破产劫难,实现“凤凰涅槃”的奇迹,但是已经面目全非了;2005年6月9日,陈久霖及四名高级主管被控上法庭,陈久霖面对15项控状,被控欺骗、使用伪造文件、局内人交易、发表假声明、没有披露重要信息和违反董事职责;2005年6月13日,中航油重组计划得到新加坡高庭批准;2005年8月19日,中国航油母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因违反新加坡的局内人交易规定,付给新加坡金融管理局800万元的民事罚款。
中航油巨亏的溢出效应就是会计准则正面注视了金融风险。面对金融市场持续发展、金融创新此起彼伏的市场环境,银行会计与企业会计也不再是“井水不犯河水”。在这股潮流中,数个金融资产会计准则畅快地奔走于银行与企业之间,扮演着银行界与实业界渐进融合的角色。会计准则内存的信念也已经从传统思维方式蜕化变质为全新的准则理念,即淡化流动性概念,强化风险性理念。“流动导向”让位于“风险导向”,表现最为强劲的莫过于对金融资产与负债的分类,此前曾经不约而同地把流动性作为对资产和负债分类的核心标杆,即将全部资产,根据其流动性特征,依次划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对全部负债也根据流动性特征划分为流动负债、应付债券、长期准备金和其他长期负债等。但是,世间万象更新,从商品市场到资本市场,再到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长期与短期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流动性也不再那么泾渭分明了,传统分类标准越来越无法真切反映出资产和负债的本质属性。因此,新准则开始侧重于强调资产与负债的持有目的和功能性,更加重视风险性。不论是初始确认、计价模式,甚至于衍生工具的“表外转表内”。
正所谓,“流动”诚可贵,“风险”价更高。在一个充满风险因素的市场环境下,金融资产与风险形影不离从流动性向风险性的转变,对企业来说,是一次跨越,更是一次提升。予我长袖,我必善舞。
名词在先
1.金融工具:金融时代的“心脏搭桥术”
可以形象地说,在一个金融市场无所不在的经济环境下,金融工具天然地具有沟通资本余缺的功能,是牵动双方或多方的资本系统的“心脏搭桥术”。把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结合起来看,金融工具的概念就可以说是瓜熟蒂落了。金融工具就是指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通俗地说,就是在相关合同条款下,表明一方与他方之间特定的(股权、债权等)经济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一个非实体化载体。
2.权益工具:外面的世界
权益工具与我们熟悉的股权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我们知道,权益通常特指拥有企业的股份或所有者权益,那么,权益工具是指能证明拥有某个企业在扣除所有负债后的资产中的剩余权益的合同。
3.衍生工具:此处无声胜有声
衍生金融工具通常没有或只有少量的初始成本,但是未来会锁定其放大许多倍之后的收益或风险。所以,有人说它具备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特征。包括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以及具有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特征的工具。
重点把关
1.金融资产的初始分类
第一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其中,所谓交易性金融资产,就是持有的目的在于随时在市场上交易,以博取差价的股票、债券、基金等。而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则主要是指企业基于风险管理、战略投资需要等而将其直接指定的金融资产。
第二类,持有至到期投资
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通常情况下,企业持有的在活跃市场上有公开报价的国债、企业债券、金融债券等可以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特别需要注意,既要有能力,又要有意图,这是特别强调的。
第三类,贷款和应收款项
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通常情况下,一般企业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形成的应收款项、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等。但是,企业不应将下列“四类分子”划分为贷款和应收款项:一是准备立即出售或在近期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二是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三是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四是非债务人信用恶化原因导致的使持有方可能难以收回几乎所有初始投资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企业所持证券投资基金或类似基金,不应当划分为贷款和应收款项。
第四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就是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也包括那些没有划分为前三类的金融资产。通常情况下,划分为此类的金融资产应当在活跃的市场上有报价。因此,企业从二级市场上购入的、有报价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等可以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经过前述分析,现进一步整理出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的基本内容如表2所示。
2.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
初始确认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伴随其中的交易费用,要坚持“两个凡是”的原则:确认为第一类金融资产的,相关交易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确认为其他三类金融资产,那么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应当计入初始确认金额。
即所谓交易费用,是指可直接归属于购买、发行或处置金融工具专门新增的外部费用。专门新增的外部费用,意味着企业不购买、发行或处置金融工具就不会发生的费用。交易费用包括支付给代理机构、咨询公司、券商等的手续费和佣金及其他必要支出,不包括债券溢价、折价、融资费用、内部管理成本及其他与交易不直接相关的费用。
企业取得金融资产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不构成金融资产的初始入账金额。
3.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
第一类金融资产:应当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处置时,其公允价值与初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应当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第二类金融资产:应当以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在持有期间,应当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认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实际利率应当在取得时确定。在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保持不变,实际利率与票面利率差别较小的,也可按票面利率计算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处置持有至到期投资时,应将所取得价款与该投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
第三类金融资产:应当以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贷款持有期间所确认的利息收入应当根据实际利率计算。实际利率应在取得贷款时确定,在该贷款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保持不变。实际利率与合同利率差别较小的,也可按合同利率计算利息收入。
收回或处置贷款和应收款项时,应将取得的价款与该贷款和应收款项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第四类金融资产:应当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除减值损失和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差额外,应当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在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
可供出售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财务费用等)。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利息,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等);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的现金股利,应当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股利时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等)。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所有金融资产因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与套期保值有关的,应当按照套期保值会计方法处理。
4.金融资产持有期间的类别转换
初始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交易性金融负债后,不能重分类为其他类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其他类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也不能重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交易性金融负债。
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三类金融资产之间,也不得随意重分类。
这也正是金融资产管理相对比较纷繁之处吧。
(1)持有意图或能力改变所引起的重分类如何进行。因持有意图或能力发生改变,使某项投资不再适合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应当将其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重分类日,该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在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或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
(2)以多带少所引起的重分类如何进行。持有至到期投资部分出售或重分类的金额较大且不属于例外情况,使该投资的剩余部分不再适合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企业应当将该投资的剩余部分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重分类日,该投资剩余部分的账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在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或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
(3)计量模式所引发的重分类如何进行。对于按规定应以公允价值计量,但以前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金融资产,企业应当在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改按公允价值计量。
(4)重分类引起的价差如何处理。因持有意图或能力发生改变,或公允价值不再能够可靠计量,或持有期限已超过“两个完整的会计年度”,使金融资产不再适合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时,企业可以将该金融资产改按成本或摊余成本计量,该成本或摊余成本为重分类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或账面价值。与该金融资产相关、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处理:该金融资产有固定到期日的,应当在该金融资产的剩余期限内,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计入当期损益。该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也应当在该金融资产的剩余期限内,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计入当期损益。该金融资产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发生减值的,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相关利得或损失,应当转出计入当期损益。该金融资产没有固定到期日的,仍应保留在所有者权益中,在该金融资产被处置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该金融资产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发生减值的,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相关利得或损失,应当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5.金融资产的减值处理
(1)金融资产减值测试怎么进行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是自然计提减值,其他金融资产需要减值测试。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这些金融资产发生减值,则应当将发生的减值损失予以确认,计入当期损益。
资产负债表日,表明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包括下列各项:一是发行方或债务人发生严重财务困难;二是债务人违反合同条款,如付息或还本发生违约或逾期等;三是债权人出于经济或法律等方面因素的考虑,对发生财务困难的债务人作出让步;四是债务人很可能倒闭或进行其他财务重组;五是因发行方重大财务困难,该资产无法在活跃市场继续交易;六是无法辨认一组金融资产中的某项资产的现金流量是否已经减少,但据公开数据对其进行总体评价后发现,该组资产自初始确认以来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确已减少且可量,如该组金融资产的债务人支付能力逐步恶化,或债务人所在国家或地区失业率提高、担保物在其所在地区的价格明显下降、所处行业不景气等;七是债务人经营所处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使权益工具投资人可能无法收回投资成本;八是权益工具投资的公允价值发生严重或非暂时性下跌;九是其他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
(2)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如何进行
在四类金融资产中,第一类是自然地随行就市的,期末的减值损失主要针对其他三类金融资产:
对第二类、第三类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应当将其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不包括尚未发生的未来信用损失)现值,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应按该金融资产的原实际利率折现确定,并考虑相关担保物的价值。原实际利率是初始确认时计算确定的实际利率。对于浮动利率贷款、应收款项或持有至到期投资,在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可采用合同规定的现行实际利率作为折现率。
短期应收款项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与其现值接近时,在确定相关减值损失时,可不折现。
存在大量性质类似且以摊余成本后续计量金融资产的企业,在减值测试时,应当先将单项金额重大的金融资产分开,单独测试。如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已发生减值,应当确认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对单项金额不重大的金融资产,可单独测试,或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组合中进行减值测试。实务中,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单项金额重大的标准。该项标准一经确定,应当一直运用,不得随意变更。
单独测试未发现减值的金融资产(包括单项金额重大和不重大的金融资产)应当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组合中再进行减值测试。已单项确认减值损失的金融资产,不应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组合中进行减值测试。
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等金融资产确认减值损失后,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价值已恢复,且客观上与确认该损失后发生的事项有关(如债务人的信用评级已提高等),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但是,该转回后的账面价值不应当超过假定不计提减值准备情况下该金融资产在转回日的摊余成本。
对第四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即使该金融资产没有终止确认,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也应当予以转出,计入当期损益,该转出的累计损失,等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取得成本扣除已收回本金和已摊销金额、当前公允价值和原已计入损益的减值损失后的余额。
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公允价值已上升且客观上与原减值损失确认后发生的事项有关的,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
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但是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或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账户收关
通常设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及“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等科目。同时,对于交易性金融负债,设置“交易性金融负债”科目。
“流动”诚可贵,“风险”价更高
中航油在国际公认的高风险领域——石油期权交易中巨亏5.5亿美元,其相关负责人分别受到查处,同时也触发了国内对金融市场风险的热议。中航油初尝甜头是在2003年下半年,在参与200万桶原油期货买卖获利后,即开始陷入困境,并改写了中国公司在境外参与国际期货市场的亏损记录:2004年11月29日,中航油在衍生产品市场进行投机交易亏损5.5亿美元,公司停牌交易,并申请破产保护;2004年12月8日,陈久霖遭新加坡警方逮捕,后获准保释;2005年6月8日,中国航油举行债权人会议,在绝大部分债权人支持下,中国航油顺利通过债务重组计划,作为公众上市公司,中航油总算通过重组躲过破产劫难,实现“凤凰涅槃”的奇迹,但是已经面目全非了;2005年6月9日,陈久霖及四名高级主管被控上法庭,陈久霖面对15项控状,被控欺骗、使用伪造文件、局内人交易、发表假声明、没有披露重要信息和违反董事职责;2005年6月13日,中航油重组计划得到新加坡高庭批准;2005年8月19日,中国航油母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因违反新加坡的局内人交易规定,付给新加坡金融管理局800万元的民事罚款。
中航油巨亏的溢出效应就是会计准则正面注视了金融风险。面对金融市场持续发展、金融创新此起彼伏的市场环境,银行会计与企业会计也不再是“井水不犯河水”。在这股潮流中,数个金融资产会计准则畅快地奔走于银行与企业之间,扮演着银行界与实业界渐进融合的角色。会计准则内存的信念也已经从传统思维方式蜕化变质为全新的准则理念,即淡化流动性概念,强化风险性理念。“流动导向”让位于“风险导向”,表现最为强劲的莫过于对金融资产与负债的分类,此前曾经不约而同地把流动性作为对资产和负债分类的核心标杆,即将全部资产,根据其流动性特征,依次划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对全部负债也根据流动性特征划分为流动负债、应付债券、长期准备金和其他长期负债等。但是,世间万象更新,从商品市场到资本市场,再到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长期与短期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流动性也不再那么泾渭分明了,传统分类标准越来越无法真切反映出资产和负债的本质属性。因此,新准则开始侧重于强调资产与负债的持有目的和功能性,更加重视风险性。不论是初始确认、计价模式,甚至于衍生工具的“表外转表内”。
正所谓,“流动”诚可贵,“风险”价更高。在一个充满风险因素的市场环境下,金融资产与风险形影不离从流动性向风险性的转变,对企业来说,是一次跨越,更是一次提升。予我长袖,我必善舞。
名词在先

1.金融工具:金融时代的“心脏搭桥术”
可以形象地说,在一个金融市场无所不在的经济环境下,金融工具天然地具有沟通资本余缺的功能,是牵动双方或多方的资本系统的“心脏搭桥术”。把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结合起来看,金融工具的概念就可以说是瓜熟蒂落了。金融工具就是指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通俗地说,就是在相关合同条款下,表明一方与他方之间特定的(股权、债权等)经济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一个非实体化载体。
2.权益工具:外面的世界
权益工具与我们熟悉的股权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我们知道,权益通常特指拥有企业的股份或所有者权益,那么,权益工具是指能证明拥有某个企业在扣除所有负债后的资产中的剩余权益的合同。
3.衍生工具:此处无声胜有声
衍生金融工具通常没有或只有少量的初始成本,但是未来会锁定其放大许多倍之后的收益或风险。所以,有人说它具备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特征。包括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以及具有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特征的工具。
重点把关
1.金融资产的初始分类
第一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其中,所谓交易性金融资产,就是持有的目的在于随时在市场上交易,以博取差价的股票、债券、基金等。而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则主要是指企业基于风险管理、战略投资需要等而将其直接指定的金融资产。
第二类,持有至到期投资
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通常情况下,企业持有的在活跃市场上有公开报价的国债、企业债券、金融债券等可以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特别需要注意,既要有能力,又要有意图,这是特别强调的。
第三类,贷款和应收款项
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通常情况下,一般企业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形成的应收款项、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等。但是,企业不应将下列“四类分子”划分为贷款和应收款项:一是准备立即出售或在近期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二是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三是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四是非债务人信用恶化原因导致的使持有方可能难以收回几乎所有初始投资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企业所持证券投资基金或类似基金,不应当划分为贷款和应收款项。
第四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就是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也包括那些没有划分为前三类的金融资产。通常情况下,划分为此类的金融资产应当在活跃的市场上有报价。因此,企业从二级市场上购入的、有报价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等可以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经过前述分析,现进一步整理出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的基本内容如表2所示。
2.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
初始确认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伴随其中的交易费用,要坚持“两个凡是”的原则:确认为第一类金融资产的,相关交易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确认为其他三类金融资产,那么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应当计入初始确认金额。
即所谓交易费用,是指可直接归属于购买、发行或处置金融工具专门新增的外部费用。专门新增的外部费用,意味着企业不购买、发行或处置金融工具就不会发生的费用。交易费用包括支付给代理机构、咨询公司、券商等的手续费和佣金及其他必要支出,不包括债券溢价、折价、融资费用、内部管理成本及其他与交易不直接相关的费用。
企业取得金融资产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不构成金融资产的初始入账金额。
3.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
第一类金融资产:应当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处置时,其公允价值与初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应当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第二类金融资产:应当以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在持有期间,应当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认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实际利率应当在取得时确定。在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保持不变,实际利率与票面利率差别较小的,也可按票面利率计算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处置持有至到期投资时,应将所取得价款与该投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
第三类金融资产:应当以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贷款持有期间所确认的利息收入应当根据实际利率计算。实际利率应在取得贷款时确定,在该贷款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保持不变。实际利率与合同利率差别较小的,也可按合同利率计算利息收入。
收回或处置贷款和应收款项时,应将取得的价款与该贷款和应收款项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第四类金融资产:应当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除减值损失和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差额外,应当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在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
可供出售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财务费用等)。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利息,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等);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的现金股利,应当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股利时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等)。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所有金融资产因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与套期保值有关的,应当按照套期保值会计方法处理。
4.金融资产持有期间的类别转换
初始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交易性金融负债后,不能重分类为其他类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其他类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也不能重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交易性金融负债。
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三类金融资产之间,也不得随意重分类。
这也正是金融资产管理相对比较纷繁之处吧。
(1)持有意图或能力改变所引起的重分类如何进行。因持有意图或能力发生改变,使某项投资不再适合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应当将其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重分类日,该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在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或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
(2)以多带少所引起的重分类如何进行。持有至到期投资部分出售或重分类的金额较大且不属于例外情况,使该投资的剩余部分不再适合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企业应当将该投资的剩余部分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重分类日,该投资剩余部分的账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在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或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
(3)计量模式所引发的重分类如何进行。对于按规定应以公允价值计量,但以前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金融资产,企业应当在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改按公允价值计量。
(4)重分类引起的价差如何处理。因持有意图或能力发生改变,或公允价值不再能够可靠计量,或持有期限已超过“两个完整的会计年度”,使金融资产不再适合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时,企业可以将该金融资产改按成本或摊余成本计量,该成本或摊余成本为重分类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或账面价值。与该金融资产相关、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处理:该金融资产有固定到期日的,应当在该金融资产的剩余期限内,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计入当期损益。该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也应当在该金融资产的剩余期限内,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计入当期损益。该金融资产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发生减值的,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相关利得或损失,应当转出计入当期损益。该金融资产没有固定到期日的,仍应保留在所有者权益中,在该金融资产被处置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该金融资产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发生减值的,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相关利得或损失,应当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5.金融资产的减值处理
(1)金融资产减值测试怎么进行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是自然计提减值,其他金融资产需要减值测试。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这些金融资产发生减值,则应当将发生的减值损失予以确认,计入当期损益。
资产负债表日,表明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包括下列各项:一是发行方或债务人发生严重财务困难;二是债务人违反合同条款,如付息或还本发生违约或逾期等;三是债权人出于经济或法律等方面因素的考虑,对发生财务困难的债务人作出让步;四是债务人很可能倒闭或进行其他财务重组;五是因发行方重大财务困难,该资产无法在活跃市场继续交易;六是无法辨认一组金融资产中的某项资产的现金流量是否已经减少,但据公开数据对其进行总体评价后发现,该组资产自初始确认以来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确已减少且可量,如该组金融资产的债务人支付能力逐步恶化,或债务人所在国家或地区失业率提高、担保物在其所在地区的价格明显下降、所处行业不景气等;七是债务人经营所处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使权益工具投资人可能无法收回投资成本;八是权益工具投资的公允价值发生严重或非暂时性下跌;九是其他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
(2)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如何进行
在四类金融资产中,第一类是自然地随行就市的,期末的减值损失主要针对其他三类金融资产:
对第二类、第三类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应当将其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不包括尚未发生的未来信用损失)现值,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应按该金融资产的原实际利率折现确定,并考虑相关担保物的价值。原实际利率是初始确认时计算确定的实际利率。对于浮动利率贷款、应收款项或持有至到期投资,在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可采用合同规定的现行实际利率作为折现率。
短期应收款项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与其现值接近时,在确定相关减值损失时,可不折现。
存在大量性质类似且以摊余成本后续计量金融资产的企业,在减值测试时,应当先将单项金额重大的金融资产分开,单独测试。如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已发生减值,应当确认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对单项金额不重大的金融资产,可单独测试,或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组合中进行减值测试。实务中,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单项金额重大的标准。该项标准一经确定,应当一直运用,不得随意变更。
单独测试未发现减值的金融资产(包括单项金额重大和不重大的金融资产)应当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组合中再进行减值测试。已单项确认减值损失的金融资产,不应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组合中进行减值测试。
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等金融资产确认减值损失后,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价值已恢复,且客观上与确认该损失后发生的事项有关(如债务人的信用评级已提高等),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但是,该转回后的账面价值不应当超过假定不计提减值准备情况下该金融资产在转回日的摊余成本。
对第四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即使该金融资产没有终止确认,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也应当予以转出,计入当期损益,该转出的累计损失,等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取得成本扣除已收回本金和已摊销金额、当前公允价值和原已计入损益的减值损失后的余额。
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公允价值已上升且客观上与原减值损失确认后发生的事项有关的,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
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但是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或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账户收关
通常设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及“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等科目。同时,对于交易性金融负债,设置“交易性金融负债”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