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余华的作品中包含了许多意蕴深刻的意象。在他的《鲜血梅花》这部小说中,树叶、河流、阳光等自然意象有着各自的象征意义,这些意象与阮海阔等人物形象一起,共同丰富了整部作品的寓意。在众多自然意象中,“河流”这个意象出现了多次。河的流向、对岸等都象征着命运的偶然性,流动的河水本身则是欲望的代表。伴随着河流的出现,人物改变了其寻找方向,这就象征了在命运的荒诞性下个体的生活。河流这个意象将作品的脉络串连了起来,也展现了阮海阔所代表的个体的欲望和命运的荒诞性及偶然性。
关键词:《鲜血梅花》;“河流”意象;荒诞性;命运的偶然性;个体欲望
“在80年代中期的所谓‘先锋小说’潮流中,一些作家都将‘叙述实验’不同程度地变成了‘叙述游戏’。”作为“先锋作家”之一的余华,其作品也在实践着“叙述游戏”。这种“叙述游戏”不仅表现为他的冷峻、客观的叙述风格,还体现在其作品中所包含的意象中。这些意象大致可分为两类:在人物意象方面,他塑造了诸如徐福贵、许三观、阮海阔等不同命运际遇的人物形象;而在自然意象方面,余华选取了现实中最常见的自然事物,通过复现的手法,将其暗含的象征意义传递了出来。正如余华在《虚伪的作品》里写道:“人物与河流、阳光、街道、房屋等各种道具在作品中组合一体又相互作用,从而展现出完整的欲望。”《鲜血梅花》正包含了这些“组合一体”又“相互作用”的意象。
《鲜血梅花》中出现了树叶、阳光等自然意象。其中,“河流”是伴随着阮海阔一生的重要意象。在复仇路上,“河流”与阮海阔的人物形象有着同等地位。
“河流”以“寻仇道路”分支的形式出现在阮海阔的复仇之路上,它的每一次出现,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阮海阔对杀父仇人的寻找之途是无边无际的,只要途中出现了河流,阮海阔便选择随着河流的流向任意前行。所以,“河流”象征了其命运的荒诞性。当他开始踏上复仇之路时,河流便出现了。“阮海阔在走过木桥。来到河流对岸时,已经忘记了自己所去的方向。”从“河流”的出现开始,阮海阔便选择了漫无目的地走。但正是这条河流的出现,让他遇到了胭脂女。在离开了胭脂女的住处后,又出现了一条翠绿的河流,阮海阔再一次随着河流的流向继续他的行程。此后,他又在一条河流的“指引”下,遇到了黑针大侠。他多次因河流的出现改变了自己的方向,从而决定了其无意识的寻找。但戏剧化的一点在于,阮海阔借黑针大侠和胭脂女之手,以一种很荒诞的形式间接地实现了复仇的目的。
“河流”在阮海阔的寻找方向需要转变的时候便出现了,这不仅表现出一种荒诞性,更暗含着命运的神秘性、偶然性。一开始,阮海阔随着可能会遇到的路或河流而改变了自己的寻找方向。其后,“阮海阔行走了半日,虽然遇到几条延伸过来的路,可都在河边突然断去,然后又在河对岸伸展出来。他觉得自己永远难以踏上对岸的路。”就在这个转折点,阮海阔遇到了青云道长,得知了刘天和李东的下落。之后,他放弃了越过河流的设想,继续沿着大道走。正是这一偶然的决定,造就了日后阮海阔达到复仇目的的结局。根据河流本身的特点可知,其在未汇入大海之前所经过的每一段都是不同的。而这每一段也像阮海阔遇到的那样,对个体来说都是偶然的。个体既不知道流向的改变与否,也不知道河对岸的道路走向。这就象征了个体的命运,一方面,命运的最终结局正如河流所汇入的大海,个体无从得知;另一方面,河流的每一段象征着命运的偶然性,个体的偶遇会改变其命运的发展方向。而阮海阔所代表的个体在实现某一个目的的过程中,必然有命运的偶然性夹杂其中,这个过程并不是纯粹的自我发现的过程。尼采也持同样的观点,“他不否定一个人可以对他一切言行所承载的模糊而盲目的印记追根究底,他只是否认这追究是一个发现的过程。”阮海阔对其所承载的模糊的“复仇”印记的追根究底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自我发现过程,而是命运的偶然性在起决定性作用。与之对应的是,个体的人生道路必然掺杂命运的偶然性,而这偶然性甚至可以改变整个前行的方向。
河流的反复出现,暗示了人物个体的欲望。阮海阔背负的“复仇”任务并不是他本身的欲望,不会武功的他被动地从母亲那里接受任务,这才导致了他在得知杀父仇人已死后,内心一片混乱。因为多年来他可以依托的复仇目的荒诞地消解了,他也再没有可掩盖其本身想法的理由了。在离开胭脂女之后,阮海阔“被一条河流旁的小路招引了过去。他沿着那条波光闪闪的河流走入了黎明”在这里,河流的出现象征了阮海阔的欲望。因为从一开始,阮海阔的寻找方向就是由河流决定的,他被告知仇人的下落后,决定找到黑针大侠和胭脂女。所以“他放弃了越过河流的设想”,河流再一次以欲望的象征出现,因为阮海阔企图在完成黑针大侠和胭脂女交给他的任务之后,继续寻找杀父仇人,从而让没有武功的自己被杀,结束这种无目的、无人生意义的痛苦生活。在他的复仇过程中,心态不断地随事情的发展而演变。但最终阮海阔荒诞地达到了复仇目的,却无法结束痛苦的生活。
“河流”这个意象将阮海阔的复仇方向串连了起来,它的每一次出现都暗示着人物个体命运的偶然性和神秘感。在这部作品中,余华借由这种偶然性和荒诞性交织的人生命运,展现出了个体痛苦的现实境况与其内心想法的相悖关系,使人物个体在这种关系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参考文献:
[1]董健,丁帆,王彬彬.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16.
[2]余华.朋友——20世纪作家文库[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120.
[3]余华.朋友——20世纪作家文库[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126.
[4]余华.朋友——20世纪作家文库[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123.
[5]理查德·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3.
[6]余华.朋友——20世纪作家文库[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127.
[7]余華.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171.
作者简介:
陶莎(1992.1—),女,汉族,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鲜血梅花》;“河流”意象;荒诞性;命运的偶然性;个体欲望
“在80年代中期的所谓‘先锋小说’潮流中,一些作家都将‘叙述实验’不同程度地变成了‘叙述游戏’。”作为“先锋作家”之一的余华,其作品也在实践着“叙述游戏”。这种“叙述游戏”不仅表现为他的冷峻、客观的叙述风格,还体现在其作品中所包含的意象中。这些意象大致可分为两类:在人物意象方面,他塑造了诸如徐福贵、许三观、阮海阔等不同命运际遇的人物形象;而在自然意象方面,余华选取了现实中最常见的自然事物,通过复现的手法,将其暗含的象征意义传递了出来。正如余华在《虚伪的作品》里写道:“人物与河流、阳光、街道、房屋等各种道具在作品中组合一体又相互作用,从而展现出完整的欲望。”《鲜血梅花》正包含了这些“组合一体”又“相互作用”的意象。
《鲜血梅花》中出现了树叶、阳光等自然意象。其中,“河流”是伴随着阮海阔一生的重要意象。在复仇路上,“河流”与阮海阔的人物形象有着同等地位。
“河流”以“寻仇道路”分支的形式出现在阮海阔的复仇之路上,它的每一次出现,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阮海阔对杀父仇人的寻找之途是无边无际的,只要途中出现了河流,阮海阔便选择随着河流的流向任意前行。所以,“河流”象征了其命运的荒诞性。当他开始踏上复仇之路时,河流便出现了。“阮海阔在走过木桥。来到河流对岸时,已经忘记了自己所去的方向。”从“河流”的出现开始,阮海阔便选择了漫无目的地走。但正是这条河流的出现,让他遇到了胭脂女。在离开了胭脂女的住处后,又出现了一条翠绿的河流,阮海阔再一次随着河流的流向继续他的行程。此后,他又在一条河流的“指引”下,遇到了黑针大侠。他多次因河流的出现改变了自己的方向,从而决定了其无意识的寻找。但戏剧化的一点在于,阮海阔借黑针大侠和胭脂女之手,以一种很荒诞的形式间接地实现了复仇的目的。
“河流”在阮海阔的寻找方向需要转变的时候便出现了,这不仅表现出一种荒诞性,更暗含着命运的神秘性、偶然性。一开始,阮海阔随着可能会遇到的路或河流而改变了自己的寻找方向。其后,“阮海阔行走了半日,虽然遇到几条延伸过来的路,可都在河边突然断去,然后又在河对岸伸展出来。他觉得自己永远难以踏上对岸的路。”就在这个转折点,阮海阔遇到了青云道长,得知了刘天和李东的下落。之后,他放弃了越过河流的设想,继续沿着大道走。正是这一偶然的决定,造就了日后阮海阔达到复仇目的的结局。根据河流本身的特点可知,其在未汇入大海之前所经过的每一段都是不同的。而这每一段也像阮海阔遇到的那样,对个体来说都是偶然的。个体既不知道流向的改变与否,也不知道河对岸的道路走向。这就象征了个体的命运,一方面,命运的最终结局正如河流所汇入的大海,个体无从得知;另一方面,河流的每一段象征着命运的偶然性,个体的偶遇会改变其命运的发展方向。而阮海阔所代表的个体在实现某一个目的的过程中,必然有命运的偶然性夹杂其中,这个过程并不是纯粹的自我发现的过程。尼采也持同样的观点,“他不否定一个人可以对他一切言行所承载的模糊而盲目的印记追根究底,他只是否认这追究是一个发现的过程。”阮海阔对其所承载的模糊的“复仇”印记的追根究底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自我发现过程,而是命运的偶然性在起决定性作用。与之对应的是,个体的人生道路必然掺杂命运的偶然性,而这偶然性甚至可以改变整个前行的方向。
河流的反复出现,暗示了人物个体的欲望。阮海阔背负的“复仇”任务并不是他本身的欲望,不会武功的他被动地从母亲那里接受任务,这才导致了他在得知杀父仇人已死后,内心一片混乱。因为多年来他可以依托的复仇目的荒诞地消解了,他也再没有可掩盖其本身想法的理由了。在离开胭脂女之后,阮海阔“被一条河流旁的小路招引了过去。他沿着那条波光闪闪的河流走入了黎明”在这里,河流的出现象征了阮海阔的欲望。因为从一开始,阮海阔的寻找方向就是由河流决定的,他被告知仇人的下落后,决定找到黑针大侠和胭脂女。所以“他放弃了越过河流的设想”,河流再一次以欲望的象征出现,因为阮海阔企图在完成黑针大侠和胭脂女交给他的任务之后,继续寻找杀父仇人,从而让没有武功的自己被杀,结束这种无目的、无人生意义的痛苦生活。在他的复仇过程中,心态不断地随事情的发展而演变。但最终阮海阔荒诞地达到了复仇目的,却无法结束痛苦的生活。
“河流”这个意象将阮海阔的复仇方向串连了起来,它的每一次出现都暗示着人物个体命运的偶然性和神秘感。在这部作品中,余华借由这种偶然性和荒诞性交织的人生命运,展现出了个体痛苦的现实境况与其内心想法的相悖关系,使人物个体在这种关系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参考文献:
[1]董健,丁帆,王彬彬.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16.
[2]余华.朋友——20世纪作家文库[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120.
[3]余华.朋友——20世纪作家文库[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126.
[4]余华.朋友——20世纪作家文库[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123.
[5]理查德·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3.
[6]余华.朋友——20世纪作家文库[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127.
[7]余華.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171.
作者简介:
陶莎(1992.1—),女,汉族,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