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盘中餐”到“视觉盛宴”

来源 :孔子学院(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pi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有饮水处,皆有中国餐。”我们几乎可以说,“饮食”是中国文化在当今国际上最有活力的部分。
  《汉书》中说“民以食为天”,古代中国把国家政权称为“九鼎”;《吕氏春秋》记载伊尹以“至味”劝说商朝的开国君主汤,把高深的政治哲学,讲成了惹人垂涎的食谱;《尚书》把做宰相比喻为“和羹调鼎”;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孔子说“国之重事,唯祀(献食物给神灵)与戎”……这些文献记录,都说明“饮食”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直到如今,很多中国人见面打招呼,首先关切的仍然是“您吃了吗”!
  由于古代没有照相机,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历史图像,主要通过绘画来保存。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中国绘画之中,关于“饮食”的若干记忆碎片。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刻纹上就有宴饮图。秦汉以来的画像石(砖),六朝的壁画乃至唐宋流传下来的绘图,都有对庖厨、饮宴的大量描写。除了堂皇的庙堂飨宴,文人雅集、百姓糊口都是画家们目光的投注之处。
  先来看距今1800多年前,打虎亭汉墓中的壁画《宴饮百戏图》。
  打虎亭汉墓位于河南新密,是中国最大的出土汉墓。墓主人是东汉弘农郡太守张德,墓壁绘有色彩绚丽的壁画。画面上下各绘有一排宾客,身穿彩色的袍服,跽坐席上,宴饮作乐,观看百戏(杂技)。宾客面前的席上,摆有朱色的、盛有菜肴酒水的盘、碗、杯、盏等。画面的中央,则有多位艺人在表演击鼓、敲锣、踏盘、吹火、执节等,我们仿佛穿越到汉代,还能够听到现场的音乐、掌声与赞叹。
  到了魏晋时期(约220 420年),在长城最西端的嘉峪关被称为河西咽喉、边陲锁钥,是古代“丝绸之路”与民族交流融合的重要关节点。
  在嘉峪关魏晋墓的壁画上,我们可以看到燔炙(烤肉串)的图像,这本是胡人饮食,此时已是河西豪族宴饮时必不可少的佳肴。《晋书》所谓:“中国相尚用胡床貊盘,及为羌煮貊炙,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会,皆以为先。”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约348409年)被誉为中国画的“画祖”,与“书圣”王羲之齐名。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有姓并有图像流传的第一位画家。在他之前,画家只是工匠,不被重视,姓名都失传了。在他之后,琴棋书画才被社会推崇,画家也得以青史留名。
  顾恺之的线描被美术史誉为“春蚕吐丝”,轻盈流畅、安静连绵。《列女仁智图》这个画面记录了:深夜,卫灵公与夫人对坐,外面传来了辚辚车声,但声音到阙门时消失了,过了阙门后又再次听到。
  夫人认为,车上的那位一定是伯玉:“我听说《礼》日,马车经过公门有规矩,伯玉是贤大夫,必然不会因为晚上就忘记了礼节。”卫灵公派人去察看,果然是伯玉。但他开玩笑对夫人说:“不是伯玉。”夫人听后满斟一杯酒(正如画面上这个片段),再拜祝贺:“以前我以为卫国只有一个贤臣伯玉,现在又多了一个有礼、守规矩的贤臣,此国家之福也!”卫灵公大笑,这才告诉夫人实话。
  魏晋时期,阮籍、刘伶等七人常聚在山陽县竹林之下喝酒纵歌,世谓“竹林七贤”,被认为是不拘礼法,与朝廷不合作的文人代表。唐代画家孙位(约862-907年)的《高逸图》,描画的就是他们七位。画面右侧这位刘伶是著名的“天下第一酒鬼”,曾写过《酒德颂》:“唯酒是务,焉知其余!”据说他饮必醉、醉必吐、吐复饮……常乘车,携酒壶,使人荷锄随后,醉死便埋….-当时被誉为潇洒至极。不过后来“本来无一物”的禅宗兴起,有人就笑他矫情至极,醉死已矣,何必执着要埋?
  画中此公双手抱着酒杯,醉态十足,侧首欲吐,身旁的侍童正持壶跪接。我们不禁联想起西方绘画中卡拉瓦乔( Caravaggio)笔下的那位“酒神”,虽然人物与酒杯的造型截然不同,却都是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的相同寓意。
  唐代还有一幅画家佚名的《宫乐图》,此画完成于晚唐,正值茶圣陆羽完成《茶经》之际。
  图绘后宫女子数人围坐方桌,团扇轻摇,品茗听乐。桌上有只很大的茶锅,一名宫女手执长柄茶杓,正在分茶。右2那位宫女手持茶盏,仿佛听乐出神,忘了饮茶。左1这位宫女则低头饮茶,侍女在她身后轻扶,好像怕她醉茶。西方的艺术图像总是严谨的“焦点透视”法则.比如桌子是近宽远窄。而《宫乐图》中的茶桌却呈现出近窄远宽的视觉,这正是中国画的经典样式之一“反透视”。为何中国画中桌案器具常常呈现“反透视”大概有两种说法,一是中国画家常常觉得太工整会显得“俗”,不愿按照客观所见去规规矩矩地画;其二是“反透视”的桌案远景,可以从容布置更多的人与器物,更妙不可言。
  在敦煌的莫高窟85窟,还有一段晚唐时期的壁画《屠房》,壁画上方的题字牌出自《楞伽经.断食肉品》。经文的本义是说,肉是精血污秽所成之物,出家行善之人应守戒行,不可食肉。
  可是莫高窟里的画师所绘,却是肉满架、案飘香,屠夫精神抖擞,要卖肉赚钱。17世纪初尼德兰画家凡.罗克(Pieter Cornelisz van Rijck)有一幅油画《厨房》,也是一般的肉满架、案飘香。无论东西方,世俗的生活与宗教的说教,常常是相反的图像。
  南唐后主李煜,大家都读过他的那首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对大臣韩熙载很赏识,多次想任命他为宰相。但韩熙载分析形势后认为:北方中原的宋朝对江南虎视眈眈,真命天子出现了,江南弃甲投降都来不及。大势已去,我怎么还能接受拜相,最后成为千古笑谈?于是他夜夜笙歌,吃喝玩乐、纵情声色,这是韬光养晦、明哲保身的一个桥段。
  据说著名画家顾闳中(910-980年)奉后主李煜的命令,混入韩府观察他的夜宴与聚会,于是就有了《韩熙载夜宴图》这幅情报图。画面中的韩熙载也一副胸无大志的样子,有个细节,右侧床榻上的被褥高高隆起,一枝琵琶搁在床上,更是他纵情声色的暗喻。
  对比佛兰德斯17世纪的一幅油画《众神的饮宴》,东方人表现纵情声色的饮宴,画面显然要含蓄、委婉得多。   再看北宋的绘画,自然绕不开家喻户晓的张择端(约10821135年)《清明上河图》。画面中,这家“孙羊正店”的生意极好,二楼都坐满了,最右边那个雅间里,桌上菜肴丰盛,还摆着一件最具有宋代特征的瓷器:注子和注碗,一种可以温酒的酒具。注子就是酒壶,套在外面的注碗则用来盛热水,酒壶泡在热水里,可以保持酒的温度,让人喝着更舒服。
  大家注意一个细节,在画面的右上角,后院的空地上,竟然码放着五层高、层层覆扣的大酒缸,再次证明,这家酒店的生意好极了!
  在西方,也有一位像张择端一样善于描绘民俗风情、人物密集的著名畫家,就是滑稽的老勃鲁盖尔(Bruegel Pieter)。衣食住行,口腹之欲,永远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追求。
  北宋的画家偏爱全景式的画面,南宋的画家则喜欢局部式构图,据说,这可能与南宋(11271279年)是一个半壁江山的偏安朝廷有着某种隐蔽的心理关联。佚名画家的这幅《斗浆图》正是如此——截取一个生活饮食的图像。
  在宋代,“斗浆”即为“斗茶”之意,平民百姓尤其喜好斗茶。参与者以对决的方式比赛,各自秀出不同名目的茶道,由旁边的品评者来判断他们的茶道技巧与色香味,最后得出输赢。 画面左下那位参赛者,右手提着茶壶,左手捧着满满一大摞茶碟,笑容可掬,颇为天真可爱。任何平凡的事物,一经艺术家的夸张与放大,都可能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视觉反响。美国雕塑家塞里恩( Robert Therrien)就是这么干的,他就创作了这么一大摞盘碟,搁在美术馆里展览,据说观者无不食指大动。
  文人们喝茶饮酒,也一样喜欢追求游戏性与仪式感。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覜(1254-1322年)有一幅《兰亭修禊图》,画的就是王羲之与友人谢安等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水漂泊,漂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再作诗,好不快活。
  后来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曲水流觞、饮酒赋诗,这是后世文人反复吟诵、书画的典故了。
  明代大画家仇英(约1494-15 52年)的《汉宫春晓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描述初春时节,宫闱之中的日常琐事:妆扮、歌舞、弹唱、读书、送食等等。画中人物个个锦衣玉食,姿态各异,看似忙忙碌碌,其实后宫也无所事事。
  这幅画好就好在色彩格外鲜明,甚至送食宫女身后那块巨大的太湖石,居然如宝石一般,是幽幽的蓝色。据说仇英年少时做过油漆匠,所以他的画不管三七二十一,用色无比大胆,把中国画推到色彩艳丽的极致。
  西方艺术史上的著名大师马蒂斯(Henri Matisse),也是如此,根本不管客观现实中的事物是什么颜色,完全按自己的主观意念,任性使用颜料作画。他把西洋画推到色彩艳丽的极致,所以被美术史称为“野兽派”。
  清代宫廷画家姚文翰(1736-1796年)有一幅《紫光阁赐宴图》。画面的背景是清高宗乾隆皇帝一生西征南讨,国运达到巅峰。他自诩为“十全武功”,为了宣扬功绩、激励将士,乾隆廿五年(1760年)他重修了紫光阁。翌年正月初二,举行盛大筵宴,王公贵族、文武大臣、蒙古族首领以及将士百余人出席。这幅画描绘了当时盛宴的宏大场面。
  紫光阁位于中南海西侧,至今仍是中国领导人接见外宾的重要场所。 《紫光阁赐宴图》是一幅典型的长卷画。这是世界美术史上中国画独有的创举,在没有摄像技术的古代,中国画家用长卷画来记录连续的场景与事件,大概相当于今天的电影。
  观众观看长卷画的过程,则被学者称为“移步换景”。观看者边行走边看,景物就在不断变化着。当代英国著名艺术家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曾提到,1983年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他第一次看到一幅清代宫廷长卷画,这天被他形容为“一生中最兴奋的一天”。他强烈感受到了长卷画是可以随着时间运动的图像,包含着一个横向运动的过程,而西洋画则是固定静止的“窗口”。
  四维PK三维,在霍克尼看来,长卷画的维度要远胜于欧洲。“移步换景”深深影响了他的创作,如《梨花公路》等作品,就是他一边散步一边完成创作的。
  如上,我们一起观看了中国绘画中的庙堂飨宴与文人雅集,还有民间烟火。我们也一起在唇齿开合的视觉与联想中,体会传统中国的文明与历史。它们既绽放于美食盛宴之上,也蕴藉于平常的一箪、一食、一瓢、一饮之中。
其他文献
行走在弗罗茨瓦夫大学充满巴洛克风格的主楼和挂满先贤画像的走廊上,谁又能想到“丝绸之路”概念的提出者、地质学家李希霍芬一百多年前曾在此求学,这恐怕是弗罗茨瓦夫大学与“丝绸之路’最早期的联结了。  弗罗茨瓦夫大学副校长、孔子学院外方理事长、考古学家Jan Michal Burdukiewicz教授在他的办公室告诉我们这一联结时我们无不感到惊讶。作为一名考古学家,亚欧大陆石器时代的文明是Burdukie
期刊
摘要:日本江户时代所建闲谷学校无论在儒家经典教育,还是在释菜礼传承方面都享有盛誉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试图以此为例,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具体考察日本儒家经典教育与释菜礼传承的历史变迁与当代功能。本研究揭示了日本主动吸纳并传承中国儒家文化的持续性及创造性,同时启示了中国传统儒学也可以反过来在吸纳日本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对深入探讨孔庙的历史演变与当代功能以及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期刊
我们未来的梦想——重振丝绸之路,重振亚欧文明。两年前,习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我们要实现亚欧的互联互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什么能够做到互联互通呢?以中国为起点,新丝绸之路经中东和中亚,一直通到欧洲,这样会有更多国家分享中国发展带来的红利。  中国人经常说“要想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中国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将其投资到基础设施当中去,这就是中国高铁的效率。中国用十年不到的时问,就修了一点八万
期刊
秉承古“丝绸之路”精神,“一带一路”建设在新时代架起中外合作共赢的金桥,是一次重新出发的经贸联通之旅、文化融通之旅。“一带一路”畅通,文化融通是先导。文化融通是经贸联通的基础性工程,发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能促进经贸合作接地气、增信任、聚民心、扎根基,化解国际贸易中的文化冲突和水土不服问题。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中国语言文化海外学习和交流平台,对中外语言相通、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产生了重
期刊
傍晚,阵阵讲话声、鼓掌声和笑声从慕尼黑宁芬堡皇家公园植物园传出,60多位德国友人围在一处四周绿树成荫的庭院里,倾听着一位满头银发的德国老人讲述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以及她在中国收集民问剪纸的经历。几盏中国式的大红灯笼在夕阳的照射下鲜红似火,艳丽夺目,为欢快的场面增添了几份喜庆的色彩。  这位讲话的老人名叫英丽·杨森(Ingrid Jansen)。从超过4000件收藏中精选出的展品主要来自中国的陕北延川地
期刊
“丝绸之路”沟通东西、互通有无、互利共赢的经济意义毋庸置疑,而丝路沿线的文化内涵则更有味道、更加迷人。无论是大国还是小邦,无论是大城还是小镇,深深挖掘,哪里都有独具魅力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俗风情,更有绵延千年的生活方式与处世之道。无论经历何种风云变幻、时代变迁,总有一些文明印记无法磨灭,成为一个城镇、区域、国家区别于他处的文化符号。亲身驾驶车辆,沿着丝绸之路经济带行走,种种“前世今生的味道”涌上心
期刊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美妙,而逛庙会正是庆祝春节最具历史感与特色的庆典形式之一。庙会,是始于中国远古时期的一种民俗活动,如今仍在广大地区流行。  庙是中国最原始的信仰,是先人神灵崇拜的神圣所在。在古代中国,以敬神拜祖为主要内容的祭祀活动是国家生活的头等大事,很多传统节日都起源于此。为了供奉神灵,人们建造庙宇并前去朝拜。和西方的教堂相似,宗
期刊
在贵州省委、省政府,贵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孔学堂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2016年度孔学堂继续发挥平台效应,开展学术交流和研究工作。  一、不断加强对外合作,扎实推进入驻研修工作  继续积极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学术组织洽谈签约入驻、合作研修事宜,又与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正式签约。截止2016年底,已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
期刊
茫茫人海里,  蓝色眼睛与黑色眼睛交会的一瞬,  那是一种可以忽略肤色,忽略种族,甚至可以忽略所有不同的动人力量!  这是否意味着东方文化的独特吸引力和强大穿透力的存在?  万水千山,  跨越洲际与国度,  穿越历史与文化,  是否意味着“我心向往”一旦成为内心的核心驱动,  从此,便将风雨无阻,义无反顾?  执着三十载,  汉语成为热爱中国的信物,  “学好汉语,推广汉语”便成了他的“中国梦”!
期刊
俱乐部问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