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都是蚊子惹的祸

来源 :养生大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yh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染34926例,死亡6例—广东省卫计委 2014年10月16日通报全省今年确诊登革热数据。鉴于登革热由广东地区局域“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有向“公共安全危机”事件转化的趋势,普及相关医学知识和防控措施来遏制该病的蔓延便成为当务之急。
  登革热的由来:古老的疾病 现实的困惑
  登革热以及登革出血热是由于蚊虫传播的登革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非洲和东南亚是重灾区,我国所发生的病例多集中在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等南方沿海地区。
  登革热是一个古老的疾病,最早追溯到1779年的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和1780年美国费城的病例,因以发热、疼痛表现为主,且短时间内体温升降呈马鞍状,也称为“痛骨热”或“马鞍热”。1869年,伦敦皇家内科学院将此病正式定名为登革热。
  随着时间的推移,登革热对人类的威胁并没有降低。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登革热发病人数约1亿,受威胁人口达25亿。二战期间,由于军队的大量集结、转移,导致蚊虫的随之迁徙、扩散,使登革热在战场肆虐,但也因战争需要,形成了对登革热研究的第一次高潮,完成了对登革病毒的发现、分离和分型。之后数年,登革热陆续在世界各地发作,发病死亡人数不断叠加。
  在我国,最早报道登革热是1873年该病在厦门的流行。二战期间台湾、厦门、广州、上海、江西和湖北出现登革热流行,因皮肤出现红疹,也称为“红痧”。解放后登革热在我国消失约30年,1978年5月以广州佛山为起点暴发,最终导致22000余人发病,14人死亡。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发生较大规模流行6次,约65万人患病,近500人死亡。2006年登革热再次“莅临”我国南方,仅8月发生在广东省的感染病例就高达120例。
  登革热的危害,不但是涛声依旧,而且是迫在眉睫。
  临床表现:发热 疼痛 皮疹
  登革热的典型表现为发热、疼痛、皮疹,部分患者有消化道症状和出血。其中,发热的特点为:起病急,寒颤、高热;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持续约一周,骤然降至正常,1天后再度上升。疼痛是因为病毒入侵体内后,人体自身为排除外来入侵生物所发生的免疫反应,表现为头痛、肌肉与关节酸痛、乏力。皮疹特点为:第3-6天出现,多为丘疹或麻疹样皮疹,持续3-4天消失。消化道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约25%-50%有出血现象,可表现为多部位出血,出血提示病情较重。在查体时可发现患者心率快,颜面潮红,结合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部分患者肝脏轻度肿大,黄疸。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通常愈后良好,重型患者可因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
  在登革热流行地区,发生在流行季节的,多人出现高热病例,都应考虑登革热的可能性。对于流行季节,非流行地区出现的散发高热患者,如近期到达流行地区旅行或出差,在排除常见原因后要考虑登革热。
  庐山真面目:军事医学掀开了“盖头”
  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目前已发现4个血清型病毒。登革病毒耐低温,不耐热。血清中病毒在-20℃可存活5-8年以上,50℃30分钟或100℃2分钟即可灭活,不耐酸,洗涤剂、乙醚、紫外线、0.65%甲醛溶液可灭活。
  登革病毒的发现、分离过程十分艰辛。1907年Ashhar和Gruig首先提出登革热可能是由一种滤过病毒所致,1926年由Siler证实。二战期间及后期军事医学的介入,分离出1-4型登革病毒:1943年日本的Hotta和Kimura通过用急性期病人血清对乳鼠实施脑接种分离出登革病毒,但并未引起重视;1944年美国的Sabin及同事分别从美驻印度、新几内亚和夏威夷士兵血清中分离出登革1型病毒和登革2型病毒;1956年又在菲律宾首都马力拉分离出登革3型病毒和登革4型病毒。从此,登革热病原体的神秘面目昭然天下。
  关于登革病毒的来源一直存有争论。有人认为源于非洲,可能因17、18世纪的贩奴活动将登革病毒带往各地。近年有学者认为登革病毒可能来源于马来半岛的森林,在此存在一种登革病毒的“猴-蚊-猴”循环,且已从森林中的猴血清中分离出登革病毒。1960年从森林中野生蚊体内分离出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
  传播元凶:伊蚊 携带病毒在飞
  登革热病例多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患病高峰期在5-10月的雨季,这与蚊虫分布区域和繁殖高峰期一致,早期有许多学者推测登革热可能是由蚊虫来传播的,但一直未得到证据。1903年Graham首次证实这一推测。1906年Bancroft用饱吸了登革热急性期病人血液的埃及伊蚊叮咬健康志愿者,10天后被叮咬者发生了登革热,证实埃及伊蚊可传播登革热。1916年我国台湾和1926年菲律宾、印度等证实了白纹伊蚊也是登革热的媒介。然而直到1960年才从自然捕获的蚊虫中分离出登革病毒。
  一般认为埃及伊蚊是城市型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是丛林型和农村地区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此外,还有多种伊蚊传播登革病毒。研究发现,每一次登革热暴发前,在疫区有伊蚊剧烈孳生现象,可以说是伊蚊带给人类痛苦的眼泪。
  治疗与预防:有方向 有成效 不满意
  登革热的潜伏期3-15天,通常5-8天,而伊蚊则是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当伊蚊叮咬作为传染源的登革热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病毒便随血液进入蚊虫体内,在蚊虫唾液腺和神经细胞中大量复制,当10天后被感染的蚊子再次叮咬人时,可经其唾液把病毒传播给他人。人群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任何年龄段人群均可患病:在传统登革热流行区域,因成人体内几乎均产生中和抗体,对登革病毒有一定的免疫性,患者以儿童多见:在新流行区域,因成人的活动范围大,遭受蚊子各级机会更多,患者以成人为主。
  近几年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商务活动日益频繁、旅行人口增多等都加大了登革热暴发的危险度。预防登革热,灭蚊是关键。保障环境卫生,消灭蚊虫的生息繁衍之地,进行患者的隔离治疗以及疫区的隔离保护都是有效的办法。对于个人,室内利用蚊帐、驱蚊剂,室外活动时穿长衣长裤、暴露部位涂抹防蚊药液,也可减少蚊虫叮咬。
  目前尚无登革热特效的治疗方法,以对症治疗和预防严重并发症如登革休克综合症为主。一般性治疗包括休息、给予易消化清淡饮食以及防蚊。降温,多用物理法,如冰敷、酒精擦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有出血者,给予止血治疗,大出血可适当输入新鲜血液。重型者应进入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登革疫苗研制是现今登革热领域研究的热点,但应用于临床尚需时日。
其他文献
常逛菜市场的人经常会发现一些新鲜药用蔬菜的身影。板蓝根、薄荷、藿香、金银花等一些原本摆在中药铺里的中药材经过专门培植,其新鲜的嫩茎、嫩叶、花、根等也走上了餐桌。但药用蔬菜并不宜常上餐桌,食用“药用蔬菜”需要考虑其安全性,必须“对号入座”。  薄荷清心明目 最佳吃法是凉拌  薄荷是常用中药材,有清心明目、解毒败火、帮助消化等功效。薄荷叶清爽可口、香味独特,是许多西餐甜点和糖果制品的重要调味料。薄荷最
系统分析了聊城发电厂600MW“W”火焰锅炉结焦、积渣问题的危害、形成的条件、过程和原因,结合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措施,使得锅炉结焦、积渣现象基本得到控制.同时指出了彻底解
利用F-展开法,得到了sine-Gordon方程一些新的精确解,其中包括新的孤立予波解。
采用固相合成法制备了铋层状无铅压电陶瓷Sr2-xCaxBi4Ti5O18(SCBT)(0≤x≤0.2).利用XRD对900℃合成出的粉体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粉体相结构是Aurivillius结构相.通过SEM形貌分析
利用二甲基二氯化锡与双2-羟基-1-萘甲醛对苯二甲酰腙反应,合成了二甲基锡双2-羟基-1-萘甲醛对苯二甲酰腙配合物,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该化合
提出了解决以makespan为目标的批量流水线调度问题的离散微粒群优化算法.该算法采用了基于工序的编码方式,设计了新的粒子生成公式,通过局部搜索来提高算法的开发能力,从而使
在孩子早年的心理发展中,母亲的作用远大于父亲。想想孩子是从母亲的身体和怀抱中逐步地分离出来的,你就相信这样的观点没有错。与母亲的关系几乎决定了每个人内心是否具有足够的安全感、亲密感、快乐感与成长动力。而父亲却是他最初的成长和自我认同中重要的伴侣和领路人。  心理医生在面对患有神经症性冲突(恐惧、抑郁、焦虑等)和行为紊乱的成人和孩子时,需要对早年母子或母女关系作细致分析,我们往往能找到一个很严厉很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