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国政府对甘宁青畜牧业的开发述论

来源 :开发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_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国政府对甘宁青畜牧业采用近现代科技成果,进行了畜种改良,兽疫防治,畜产品开发等措施,使畜牧业步入了近代化历程。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畜牧业开发进程,特别是在抗战期间增强了后方经济实力。
  关键词:民国政府;甘宁青;畜牧业;开发
  中图分类号:F1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2-0158-04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国政府提出开发西部的战略,力图把西北建设成抗战建国的大后方,而畜牧经济作为西北传统产业,受到民国政府的特别重视,1934年底,在国民政府向国民党四届五中全会所做的报告中指出:“现值开发西北之际,畜牧问题极为重要,未便任何废弛。”[1]随即民国政府对甘宁青畜牧业进行了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投入。
  
  1.畜种改良
  
  近代以来,西北各地畜牧业仍循着原始的生产方式进行,畜种退化严重,正如当时到西北考察的马鹤天所说:“蒙藏人民,对于畜牧皆守旧法,不知改良”[2],面对畜种退化致使畜牧业经济生产力低下的状况,在国民政府有关部、委支持下,甘宁青各地设立了牧场,进行畜种改良。
  1.1 建立畜牧场进行畜种改良
  1934年6月,国民党全国经济委员会在甘肃夏河甘坪寺成立了西北种畜场,规模甚大。该场的设立旨在利用国营畜牧场的优势,从国内外引进优良种畜,以改良西北之畜种。“至1940年有大小马匹55匹,牛21头。从1941年到1946年间,牧民借用种畜交配母马323匹,很受藏民欢迎。”[3]成立之后的西北种畜场还把引进的种畜分配到西北各地牧场,以推广良种,如西北种畜场拨给兰州牧场荷兰娟姗、更赛奶牛若干头,其中公奶牛各两头[4],以改良奶牛,提高牛奶的产量,解决当时兰州突增人口对牛奶的需求。
  1939年,民国政府拨款8万元,由宁夏省政府在贺兰山麓镇北堡高家闸、屯庄一带设址,建立了宁夏牧场,该场先后从甘南、青海采购种马150匹,由后套购买种牛100头,由陕西长武、彬州购种牛10头,并从金积、灵武、宁夏、宁朔、平罗各县养羊户中征购种羊3 000只,着手进行牲畜品种的改良和其他工作[5]
  青海畜种改良主要在省政府经营的牧场中进行,来改良军马及力役之畜。1936年,由青海省政府建立了贵德军牧牧场,建场初期,省政府从上海购入澳大利亚种马一匹,以改进马种。1939年,该场由国民党军政部接管后,以培育军马为主,“民国34年从陕西购来关中驴20余头,繁殖骡子,36年又拨给美国产的夸特(Quarter)种公马,进行杂交改良,经过几年的选育,马匹质量有所提高,民国35年较31年体高平均增加1.92厘米。”[6]1947年主政青海的马步芳成立了西北畜牧公司,公司下辖三角城及门源两个畜牧总场,总场下设有大小牧场20余处。“民国37年(1948年)西北畜牧公司从美国购来紫色公马一匹,并从陕西购来秦川黄公牛60余头,从新疆运来卡巴种公马5匹,焉耆公、母种马38匹,着手进行牲畜改良。”[7]但遗憾的是青海省政府没有在蒙、藏少数民族所经营的民族牧业中推进畜种改良,这些地区的畜种退化仍很严重。
  1.2 西北羊毛改进处羊种及其他改良工作
  西北羊毛出口占全国三分之二,向为我国主要出口物资之一。故其生产与贸易之荣衰实影响西北五省二千万人民生计极巨,惟所饲养之绵羊品质必难因地而异,然均不适用纺线毛料,仅可供造地毯之用[8]。鉴于此,1940年8月,国民党农林部在甘肃岷县设立了西北羊毛改进处,以改良西北羊毛的品质,适应国内外的需要。随着业务的拓展,羊毛改进处陆续在甘肃河西、陇东、陇南及宁夏中宁设立了推广站,从事羊只改良、繁殖,并进行草地调查,疫病防治和牧民教育等诸多工作。为了繁殖种羊,羊改处并在岷县野人沟设立绵羊总场,永昌河沟寺、靖远甘盐池设有分场,总场设立之初,就“鉴定土种优良羊5.2万头,购进新西兰纯种毛用羊150头,推广美利奴羊及达字羊480头,开展蒙、藏和岷羊等优良土种之纯系育种、杂交育种及繁殖” [9],这些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到1942年底,共指导牧户11 187户,改良羊毛处理698 140斤,受益羊只432 031头,设置用以示范推广的特约羊群931户。”[10] 1944年为开展业务方便起见,羊改处迁到兰州,主要推广以人工授精的方式来繁殖良种。1947年7月,利用人工授精技术推广良种221只,指导牧民保留种羔48只,推广药浴计受益羊3 514只,指导牧民改善羊群卫生计受益羊5300只[11]。农林部西北羊毛改进处为了改进畜牧事业,在甘宁青各地设立推广站,组织工作队,到各地巡回指导,帮助牧民保育繁殖种畜,办理养羊贷款,改善饲养管理及推广羊毛处理方法,这都促进了畜牧业的大力开发。
  
  2. 畜疫防治
  
  各种流行疫病是畜牧业经济的大敌,能否成功地预防和对付这些疫病关系畜牧业经济的兴衰成败。近代以来西北各地畜疫迭起,给畜牧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曾在西北考察的罗家伦在谈及畜牧经济时说:“西北畜牧事业,首在防疫……”[12]笔者现将民国时期青海几次大的畜疫统计如下:
  


  说明:(1930年的数字来自陆年轻、雷易.青海农业调查[J].载.资源委员会季刊.第2卷第2期“西北专号”1942年6月1日出版;1936年的数字来自西北防疫处调查报告;1942年的数字来自.青海民国日报[M].1942年9、10月间)。
  从上表足见各种畜疫对畜牧业的惨重破坏,鉴于此民国政府设立了畜疫防治机构,培养兽医人才,开展畜疫防治,以保护畜牧业的发展。
  2.1防疫机构的设立及其工作
  1934年,民国政府卫生部在兰州成立了西北防疫处,负责甘宁青三省的畜疫防治工作。1938年抗战军兴后,由于致力于前后方紧缺人用生物药品之制造,西北防疫处逐渐放弃了畜疫防治工作,为了改变这种局面,1941年2月,国民党农林部在兰州成立了西北兽疫防治处,专门从事家畜、役畜疫病的防治和防疫药品之制造。该处成立后,下设兰州、平凉、永登、青海和宁夏工作站,并设立4个巡回防治大队,分别负责陇东、河西、陇南和宁青畜疫防治工作。1942年适值青海发生历史上罕见牛瘟,农林部特设青海兽疫防治大队,专门负责扑灭此次畜疫。由于牛瘟发生,严重影响了青海盐运,西北盐务管理局请求西北兽疫防治处前往防治,并致电云:“查青海盐运工具除驴驮外,均系牛只,现因发生牛瘟死亡甚多,对于盐运影响颇巨,贵处在青海必有分处应请特饬该处设法救济,以免蔓延,而维持盐运。”[13]面对牛瘟的肆虐,在各方的敦促之下西北兽疫防治处派员携带牛瘟脏器苗32598CC,牛出血性败血症菌苗12000CC[14],协同青海兽疫防治大队共同进行牛瘟防治。1943年,青海兽疫防治大队设立西宁、湟源两血清厂,制造牛瘟血清疫苗、家畜狂犬疫苗和牛出血性败血病菌疫苗等,“自三十二年一月至八月,计防治牛瘟七O九六头,制造菌苗一三六五五一立公分”[15]。宁夏工作站协同宁夏农业改进所对驻地附近马、骡、牛、羊注射炭疽疫苗和牛肺疫苗,编印防疫须知手册,向各地散发,培训畜牧兽医人员,开展畜疫防治。这些措施有力保证了甘宁青畜牧业发展。
  2.2 兽医人才的培养
  为了改变西北牧区畜疫流行和畜牧生产落后的局面,国民政府加紧人才的培养。1943年,教育部延请美籍畜牧专家蒋森教授来西北考察畜牧事业并做畜牧技术讲解,邀请甘肃农牧业单位相关人员参加听讲,并在宁青参观、讲学数日。1944年,教育部接着与西北羊毛改进处合作举办了4期培训班,对畜牧兽医人员进行培训,培养了大量人才。1946年,在兰州成立了我国第一所高等兽医专科院校——国立西北兽医学院。
  为了遏制流行畜疫,民国政府在甘宁青设立防疫机构,培养畜牧兽医人才,利用生物技术制造疫苗、血清,并派人深入农牧区对家禽、牲畜进行防治,这逐渐改变着原始的土法防治方法,当然采用现代技术对畜疫防治也取得了比土法更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畜疫对畜牧业的破坏。
  
  3. 畜产品开发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贸易委员会对甘宁青畜产品实行“统制”政策,后来又兴起了一批以畜产品为原料的近代化企业,这些对畜产品的开发无疑会更进一步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3. 1 畜产品加工企业兴起
  抗战期间,东来货物减少,国内军需民用物资紧张,这为甘宁青轻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同时由于当时为了躲避战火,中国大批的工厂内迁后方。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大后方的甘宁青兴起了大批畜产品加工企业。如在兰州兴起的较大畜产品加工企业有:
  


  在对外贸易中,西北羊毛因杂质过多,羊毛中多含有粪便、沙砾等杂物,对方常提出刁难,为了提高畜产品质量,1942年,复兴商业西北分公司和上海中国纺织公司总经理刘鸿生合资在兰州建立了西北洗毛厂,对收购的皮毛进行洗涤、打包,然后运往各地,“经挑选、洗净后的羊毛降低了成本,减少了运费,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在兰州采购的各地厂家纷纷登门要货,”[16]后来又建立了猪鬃、肠衣和细皮毛加工厂,从此西北的皮毛初加工走向了正规化。国民政府在兰州毛纺厂、兰州制呢厂任用留学国外的一批技术人员担任经理,还调配设备运往兰州。除上述规模较大的官办企业外,小企业也遍地开花,据调查,战前兰州纺织业不是太多,从1938年开始逐渐增多,迄1943年新设工厂已有46家之多,这些合作性质的纺织企业尽管设备落后,规模小,但工人生产积极性都很高,当时大街小巷都在唱着:“织的织来纺的纺,抗日战士在前方,冬天来了没衣裳……”[17]。与此同时宁青也兴起了大批的畜产品加工企业。
  3.2 畜产品贸易
  抗战前,甘宁青各类畜产品由外国洋行和国内皮毛商把持经营,从兰州沿黄河运到包头后,再沿京包铁路运往天津,经洗涤、打包后出口于欧美,抗战开始后由民国政府实行统制。
  1938年,日本侵占华中,粤汉铁路中断,西北皮毛出口传统路线受阻,由于战时物资紧缺,国民党财政部贸易委员会将西北各地畜产品纳入统制范围,并成立西北办事处,开始利用苏联援华运送物资来兰州的汽车把西北的皮毛运往苏联,进行中苏偿债性贸易。1943年,财政部贸易委员会正式在兰州成立复兴商业公司西北分公司,专门负责西北各类皮毛的收购、整理、包装、运输和国内外的销售工作,兰州一时成为西北的皮毛集散地和商贸中心。甘肃的驼毛、皮张由贸易委员会西北办事处在产区设点收购,宁青分别与其议定合同进行收购,据当时负责这一工作的马公谨先生回忆,在第一批贸易合同中,宁夏提供羊毛2万担,骆毛6000担,青海提供5万担羊毛[18]。在中苏偿债贸易中青海提供的羊毛最多,宁夏提供的驼毛在质量和数量上是第一位,羊毛仅次于青海。贸委会西北办事处1939~1941年对西北皮毛收购统计如下:
  


  说明:此表根据马公谨·中国复兴商业公司西北分公司略述[J]·甘肃文史资料选刊14, 1982年.制成。
  从收购总值看,按1938到1940年的国民党法币估计,头二三年每年收购总值约为700万~800万元,以后逐年减少。从1942年到1944年,每年收购总值约在500万元左右。1945年到抗战胜利后,每年收购总值在200万~300万元[19]。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中苏未定新约,羊毛转而内销,用于国内必需品之制造。
  
  4.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甘宁青畜牧业开发的历史反思
  
  4.1 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4.1.1 甘宁青畜牧业在开发过程中采用现代畜牧生产技术,进行畜种改良、繁殖,畜疫防治,并且采用机器设备对畜产品进行加工,这逐步改变着以前原始、粗放的经营方式,使畜牧业发展逐渐步入了近代化历程。
  4.1.2 对畜牧业的开发增强了抗战后方的经济实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战。畜产品在中苏偿债性贸易中从苏联换回了许多当时国内紧缺的战略物资,并且这些毛纺织企业的兴起,也缓解了当时军毯、军衣和人民日用品奇缺的状况。
  4.1.3 国民政府所经营的军牧场有力地保证了当时军马需求。1939年军政部在西北地区建立山丹、永登、洮岷和贵德军牧场,这些军牧场除进行改良军马,也不断给部队补充战马。贵德军马场被民国政府军政部接管后,1942年一次就上缴马匹1 200匹,此后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马匹调拨至部队。另外,青海骑兵师8 000余人在豫、皖一带抗击日军,后由于马匹损失严重,师长马彪派人从甘肃临夏、青海等地购买马匹以扩充骑兵。
  4.1.4 近代西北地区的交通运输不甚发达,`这样以畜力为主的胶轮大车和驮运就承载着接送抗日物资的主要任务。1940年2月,国民政府交通部在全国设立8所车驮运输所,其中兰州至猩猩峡运输所在抗战时期接送了大量的抗日物资,1940年,“曾有批军火需5个月抢运完成,当时汽车承运了3 040吨,驿运完成4 300吨。”[20]并且西北兽疫防治处成立役畜防治大队,以确保驿运顺利进行。
  4.2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4.2.1 甘宁青畜牧业开发缺乏稳定社会环境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遭受日本的侵略,国内生产建设缺乏稳定的环境,而此时国民政府财政支出主要在军费,国内建设资金亦属有限。国民党经济委员会因无力经营西北种畜场,因此在1938年改为甘肃农业改进所经营,后因“经费缩减,未能尽力发展”[21]。在畜疫防治上,西北兽疫防治处的工作往往是捉襟见肘,血清、疫苗不敷使用。1942年,到西北考察的李烛尘在参观该处时,该处邢主任言:“现甘、青各处患牛瘟,已瘟者约百万余头,各处纷纷来电催请防治,我们虽日夜赶制,但经费是一问题……”[22]。此时民国政府对西北的开发是一种战时的经济行为,缺乏长效的机制保障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4.2.2 军阀政治是甘宁青畜牧业开发的重大障碍
   宁、青被“诸马”军阀所统治,他们在境内霸占牧场,强占水草丰美的草山、牧地,还对畜产品强行以低价收购,高价出售,从中牟取暴利。青海军阀马步芳对境内民族畜牧业摧残尤为惨重,他派部下三进玉树,七攻果洛,对蒙、藏、哈萨克等少数民族游牧部落进行屠杀,并且每次掠夺牲畜在10万头以上,所俘妇女儿童为其无偿放牧。马步芳还推行反动民族政策,致使民族、部落之间为争夺草场、水源时常发生械斗,这些争斗致使牧民、牲畜减少,草场退化、荒弃和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
  除此之外,各类畜疫、自然灾害和不合理的生产关系也对畜牧业的开发进程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尽管面临诸多不利因素的干扰,但在民国政府主持下,在地方当局和各牧民努力下,甘宁青畜牧业开发取得如此成就,这不但发展了地方经济,而且增强了抗战后方的经济实力。
  
  注 释:
  [1]秦孝仪.革命文献[Z].第75辑.西北建设.台北:台湾中华印刷厂,1978:282.
  [2]马鹤天.甘青藏边考察记(西北行记丛萃)[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216.
  [3]罗舒群.民国时期甘肃农林水牧事业开发状况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1986,(3).
  [4]西北羊毛改进处牛种改良[B].西北兽疫防治处档案·甘肃省档案馆藏,30-2-449. M42-73.40.
  [5]杨作荣等.马鸿逵垄断宁夏土特产[M].宁夏三马[A].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269.
  [6][7]霍松天.青海经济史﹙近代卷﹚[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93,94.
  [8]农林部西北羊毛改进处技正林祖得.绵羊改良[B].西北兽疫防治处档案·甘肃省档案馆藏,30-2-449 .M42-73.64.
  [9]宋仲福.西北通史(第五卷)[M].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561-562.
  [10]张心一.六年来甘肃生产建设(1941-1946)[J].兰州:甘肃文史资料选辑 26,(7).
  [11]农林部西北羊毛改进处三十六年七月份工作简报[B].西北兽疫防治处档案.甘肃省档案馆藏,30-2-56 .C93-62 . 28
  [12]罗家伦.西北考察报告[M].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出版社,1976-1989:225-230.
  [13]西北盐务管理局为青海发生牛瘟请设救济公函(民国三十一年十一月三日)[B].西北兽疫防治处档案·甘肃省档案馆藏,30-2-121缩微号M423 .31.
  [14]为复电本处派员赴青海防治牛瘟人员情形[B].西北兽疫防治处档案·甘肃省档案馆藏,30-2-121. M423 .75-77.
  [15] 秦孝仪.革命文献[Z].第一O二辑.抗战建国史料.农林建设(一),台北:台湾中华印刷厂,1978:164.
  [16]李锐才,刘子蔚.对复兴商业公司西北分公司的回忆[J].兰州文史资料第十一辑.甘肃日报社印刷厂, 1990:168.
  [17]外行.兰州纺织业与机器业[J].兰州文史资料第十一辑,1990:87.
  [18][19]马公谨.中国复兴商业公司西北分公司述略[J].甘肃文史资料14.1982:48.
  [20]龚学遂.中国战时交通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107.
  [21]西北羊毛改进处充实拉卜楞西北种畜场[B].西北兽疫防治处档案·甘肃省档案馆藏,30-2-449. M42-73. 31
  [22]李烛尘.西北历程(西北行记丛萃)[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23.
  
  [作者简介]毛光远(1978-),男,甘肃省甘谷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和西北近现代经济开发史的研究。
  [收稿日期]2006-10-12
  (责任编辑:启方)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特色经济,是建立在县域资源优势的基础之上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优经济,而县域特色经济则是县域优势、资源优势的延伸。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农业,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就甘肃省县域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进行SWOT分析,找出甘肃省目前县域特色农业发展中所具有的优势、存在的劣势、难得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构
期刊
内容提要: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可以发现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地方政府制定相应的水资源发展战略提供依据。首先在建立张掖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具有层次递阶结构的层次分析法(AHP)和具有网络结构的网络分析法(ANP)分别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得到考虑了系统内部各因素相互作用关系的ANP模型所确定的指标权重受模型结构影响较小,更能反映实际情况的结论;然后基于ANP的
期刊
内容提要:对庆阳市200多户农民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地草畜产业规模化经营有所发展,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但受许多主客观因素制约,总体发展规模较小,发展速度较慢,传统的小生产方式特征明显。立足陇东自然资源条件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趋势,草畜产业是该区最具发展潜力的农业核心主导产业,应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推动,快速发展。  关键词:调查;规模化;草畜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7.42  文献标识
期刊
内容提要:能量分析、能值分析和(火用)分析是探索能量利用效率的三种方法,其中(火用)分析是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结合起来分析能源的利用情况的方法,既考虑了能量的数量又考虑了能量的质量。因而在研究能量的转化利用效率时(火用)分析具有独到的优势。本文利用(火用)核算的方法研究了2005年甘肃省工业部门的能源和原材料利用情况。除了转化过程中的物质和能源的热力学(火用)和化学(火用)外,给生产过程中投
期刊
内容提要:学术界围绕市场化改革的争论主要存在坚持和深化改革论、反思改革论和反对改革论三种观点。各种观点的分歧说明了旧改革观的破裂,需要确立新的改革共识。改革转型呼唤确立“以人为本”的共享式改革观。“以人为本”是共享式改革观的根本宗旨;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是共享式改革观的重要体现;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是共享式改革观的基本原则;保证全民共享改革成果是共享式改革观的价值目标。未来改革的方向需以个人本体论
期刊
内容提要:我国“人户分离”现象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导致“户籍城镇人口”和“统计城镇人口”反映的城市化水平均存在较大程度低估。为排除人户分离困扰,本项目从乡村基层调查(农村劳动力输出演变趋势和农村人口结构现状)考察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文章认为,我国农村劳动力输出已在世纪之交出现增速缓缓向下的拐点,民工荒不是短期性、局部性、结构性、区域性矛盾。我国城市化进程没有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不存在速度问题而是
期刊
内容提要: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旅游产业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旅游产业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跨越地域和空间的限制,表现为区域整体之间的竞争。因此,如何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实现区域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发挥“1+1>2”协同效应,成为各个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本文从协同理论入手,研究了基于协同理论的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了西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并对西北地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从介绍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历程和现状入手,通过分析目前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积极探讨了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产生的影响。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未富先老”的现状更使我国不堪重负,本文提出了人口老龄化导致基金收入减少而支出增加,这种双面夹击严重地影响了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使得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令人十分担忧。文章还介绍国外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的影
期刊
内容提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十一五规划”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本文以北京中关村为例,借鉴芙国硅谷的经验,运用区域创新环境理论,分析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因素,认为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境因素,并提供了一些培育区域创新环境的措施。  关键词:创新环境;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区  中图分类号:F1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内容提要:在中国的扶贫开发战略活动中,NGO组织积极地开展了一系列扶贫开发项目,通过推动经济、教育、卫生、性别意识以及社区能力的发展,NGO组织在农村地区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表现在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素质、改善社区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文章根据某国际救援NGO组织——W组织在宁夏泾源县的扶贫项目的开展情况,探讨项目在地区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和突出问题,并对影响项目实施效果的管理因素进行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