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甘肃省县域特色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来源 :开发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guo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特色经济,是建立在县域资源优势的基础之上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优经济,而县域特色经济则是县域优势、资源优势的延伸。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农业,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就甘肃省县域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进行SWOT分析,找出甘肃省目前县域特色农业发展中所具有的优势、存在的劣势、难得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构建甘肃省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的战略框架。
  
  关键词:县域特色农业;SWOT分析;战略框架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6-0077-05
  
  特色农业是一种具有特殊性、区域性、竞争性的农业生产和流通模式,它是市场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县域特色农业的实质就是以县域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特色农业区域。甘肃省重点发展以定西为中心,辐射带动兰州、白银、天水、临夏北部、平凉的马铃薯种植业,目前全省常年种植面积700万亩以上,年产鲜薯750多万吨,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县有28个;以甘南、临夏、河西地区、陇东地区为重点的草食畜牧业;以河西地区为主的酿造葡萄、啤酒大麦、玉米制种、蔬菜种植业;以平凉、庆阳、天水为重点的优质林果业;以定西、陇南为重点的中药材种植业;继续发展百合、油橄榄、花卉、花椒、黄花菜、玫瑰、黑白瓜籽等地方特色农产品,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十大特色农业产业。
  
  1.甘肃省县域特色农业的发展特征
  
  1.1 生产的区域性特征
  甘肃省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形成了其独特的区域性特征,而区域独特的气候、水土和物种等自然条件,则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托。从区域布局来看,甘肃省特色农业产业的分布呈现出巨大的地域差异性。酒泉、张掖、武威主要以草畜牧业为主;制种和酿造原料产业则大部分分布在河西地区;定西和陇南集中了全省90%以上的中药材产量和超过1/3的马铃薯产量,定西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00万亩,被农业部命名为“马铃薯之乡”。;而平凉和庆阳却以优质水果而闻名。因此,县域特色农业是突出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地域性产业。
  
  1.2 产品品质的差异性特征
  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产品的品质就必须要有一定的优势,甚至是绝对的优势。产品优势性是特色农业生产区域性的结果,也是目标盈利性的条件,只有能够满足消费者高品质或特殊品质农产品的需求,才能使产品有市场,生产有效益,这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以定西县和渭源县的马铃薯产业为例,由于其特殊的气候条件(干旱和高寒阴湿)所生产的马铃薯,无论是个头、含粉量还是食味都堪称上乘,从而成为国内重要的优质马铃薯产区之一,畅销国内外。又如中药材种类繁多,资源丰富的定西、岷县,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样性的气候条件,为不同种类的中药材生长提供了适宜的自然环境, 造就了该县中药材的高品质和多样性特点。
  1.3 产品产量的规模经济性特征
  因为特色农产品品质好,市场需求量大,竞争力强,当形成区域规模化生产后,收益显著,一般在其盛产区的收入中占有较大份额。近10年来,以优质的产品换市场、换价格,甘肃省马铃薯价格一直看好,而且比较稳定,其一般收入9 000~12 000元/hm2,高产地区要超过15 000元/hm2,这是其他粮食作物所无法比拟的。如定西地区种植1hm2马铃薯的收益相当于种植2~4hm2小麦的产值。显著的经济效益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甘肃省先后培育出40多个马铃薯新品种,建成各类马铃薯加工企业2000多户,年加工鲜薯150万吨,同时还建成大型马铃薯批发市场10多个,购销网点1500多个,全省每年外销鲜薯300多万吨,使甘肃省马铃薯产业走上了规模化道路。
  
  2. 甘肃省县域特色农业的SWOT分析
  
  甘肃地域辽阔,光热及土地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复杂,自然条件差异大,特种资源多种多样。依托区域的自然资源优势,甘肃特色农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形成了特有的优势。但同时,特色农业产业精、深加工能力低下,区域布局欠合理,资金匮乏和品牌化率低等原因,再加上来自内外部的竞争与挑战,使其机遇与挑战并存(如图1所示)。
  


  2.1 优势分析(Strength)
  2.1.1 农业环境优势。甘肃省地理跨度大,面积辽阔,在全省总土地面积中,耕地面积5229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7.69%,人均耕地面积2.08亩,比全国平均水平1.7亩多0.38亩,再加上特殊的气候条件,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发展特色农业具有独特的优势。河西走廊是甘肃主要的粮食产区,一年日照时数为2 000~3 000小时,年均气温5~9.3℃,无霜期150~180天,太阳辐射强,比同纬度的我国东北、华北地区高,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加上祁连山冰雪和石洋河、黑河、疏勒河3大水系自然灌溉,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1.2 经济地理优势。甘肃省是连接东中部与大西北的纽带与依托。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总体布局中处于沿黄主轴线和陇海兰新二级轴线的复合部,是国家开发西部地带的重要能源、原材料战略基地。同时甘肃又是国家综合开发重点区,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上游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省河西地区还是国家重点开发的商品粮基地,这是甘肃发展特色农业的经济地理优势所在。
  2.1.3 特色产品优势。辽阔的地域、独特的大气环境和土壤条件使甘肃省产生了一批极具特色的农产品。目前,全省已经形成了酿造原料基地、优质专用马铃薯基地、优质中药材基地、草食畜基地、优质猪基地、高原夏菜基地、奶源生产基地、制种基地、优质牧草基地和优质鲜果生产基地十大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规模效应初见成效。如定西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公顷,占到定西市耕地面积的38%左右,占到甘肃省马铃薯种植面积43%左右,占全国的4.3%左右,已与内蒙、东北一起成为全国三大马铃薯种植基地之一,年产马铃薯鲜薯300万吨以上,外销马铃薯120万吨以上。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结合区域优势,甘肃省确定了以草食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马铃薯、啤酒大麦、酿造原料、制种、林果、汉藏药材等为区域性优势产业;兰州百合、武都橄榄油、庆阳黄花菜等为地方特色产品的三个发展层次。
  2.2 劣势分析(Weakness)
  2.2.1 特色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弱,区域特色布局欠缺合理性。甘肃省大体可分为河西荒漠绿洲、黄沙丘陵川塬、陇南山地、高寒高原山地四大区域。按照气候、水土、生物等资源和人口、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分析,不仅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甚至在同一区域内也有相当大的差异。由于全省大部分地区土地生产条件比较差,严重限制了特色农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目前许多地区支柱产业建设起步较晚,物质装备水平低,生产—加工—销售的链条衔接不够紧密,加工转化跟不上,深度开发不够,农副产品多以直接产品和初级加工品走向市场,价格低廉,严重影响了特色产业的转化增值,再加上一些地区认识不明确,农业结构调整依然存在盲目性和雷同性,致使优质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不清晰,造成“优势不优,特色难特”的现象。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19世纪美国西部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转变的历史震颤,这不仅是工业化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融合,而且是各种社会因素积极整合的必然结果,为我们认识工业化提供了有益的参照。借鉴美国西部工业化的一些思路和做法,在我国西部工业化进程中,落实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明确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美国;中国;西部;工业化   中图分类号:F419.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
期刊
内容提要: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发,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却产生了类似于公共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公地悲剧”,导致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蜕化,如何实现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拟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解析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公地悲剧”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村寨;公地悲剧;旅游资源;甲居藏寨  中图分类号:F59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依据中外金融生态理论的研究成果,建立了金融生态水平的评估指标体系,然后针对目前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金融生态状况,建立面板数据的计量模型,通过运用三种建模方法,对西部各省区的金融生态水平进行了实证评估;得出重庆、四川、陕西三省市的金融生态水平建设表现最好,甘肃、内蒙古、广西、新疆次之,而宁夏、云南、贵州、青海、西藏的表现较差,需要引起重视。最后,文章针对以上实证分析的结论,给出了相
期刊
落后地区公共物品的数量增加与质量提高能显著减少收入分配差距,关键公共服务的提供对于贫困人口的脱贫、城乡和区域统筹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世界发展报告 (2004)却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公共服务,如道路、教育、健康服务、卫生饮用水、通讯等很难真正让贫困人口享受到实惠”[1]。在我国广大牧区,尤其是高寒牧区,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阻隔及逐水草而居生活方式的影响,人口分布稀疏,公共产品供给尤为不足,广大
期刊
内容提要: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系统演进受相互间胁迫和约束机制制约,如何促进其协调发展已引起广泛关注。对云南省近15年来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系统的演化状态及协调发展态势的分析表明,两系统长期处于不协调状态;近年来,系统耦合关系虽呈协调演进之势,但其速度缓慢,且环境保护和治理滞后;未来两系统协调发展仍将面临重大挑战。  关键词:耦合度;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态势;边疆山区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以甘肃省为例,运用金融发展的三个指标即经济金融化程度、证券经济化程度、保险经济化程度,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了甘肃经济金融化程度指标C/GDP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协调,金融存在“高投入,低产出”问题;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有不显著的作用;保险业对甘肃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的结论,并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甘肃;实证
期刊
内容提要:在全球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虚拟水战略主张贫水国从富水国进口水强度高的农产品来间接解决本地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虚拟水战略由于未充分考虑贸易双方的水资源比较优势,认为只有贫水国和富水国之间才能发生贸易,这客观上使水资源在全球尺度上不能完全有效分配。文章将虚拟水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以中美农作物产品贸易为例讨论了比较优势理论在虚拟水贸易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中美农作物产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在对我国R&D投入区域差异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就引起这一差异的影响因子提出一个假说,并对该假说进行了检验,认为对区域R&D投入做出正向贡献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竞争程度及人力资本投入。      关键词:R&D投入;区域差异;市场竞争程度;人力资本投入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6-0038-03      1.引言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农调队的贫困监测数据发现,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确存在着妇女更为贫困的现象。妇女贫困主要体现在妇女在资源的拥有上更为匮乏,也缺少权力和机会来支配资源,外部支持条件也不利于妇女摆脱困境。目前,我国贫困地区妇女总体经济状况低下,受教育水平低于男性,就业机会少,外出务工收入比男性低,健康和卫生状况差,社会参与程度低。这种状况使得农村贫困地区妇女陷于贫困陷阱难以自拔,并且由于机会
期刊
编者按:20世纪70年代后期,时任中共甘肃省委第一书记的宋平同志提出必须切实了解石羊河流域的水资源情况。根据宋平同志的指示,当时的甘肃省委政策研究室的部分同志参加了调研。本刊发表了邹雅林撰写的调研报告。报告根据石羊河流域进行的三次调研,集中反映了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紧张情况及主要问题,提出了乱砍滥伐、乱垦乱牧、超采地下水等是造成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目前,石羊河流域水资源问题已引起全国关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