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学生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设计问题、对知识进行联想对比、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引导学生错题的“诊断”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提高学生的分析、联想对比、评价及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关键词】思维能力 化学教学 培养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化学教学所要培养学生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是本人的一些体会。
一、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设计问题,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讨论等多种方式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硝酸的氧化性时,我提出:酸能跟多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但是为什么在制备氢气时,却要用盐酸或稀硫酸,而不能选用稀硝酸?在学习金属的冶炼方法时,我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1878年,英国皇家科学院特意用铝制作了一座奖杯,表彰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先生的重大贡献。你们知道用铝而不用金制作奖杯的原因吗?待学生答出:因为当时铝的价格比金的价格要贵后,我没有接着提问题,而是把提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我说,对此,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这一下可把学生的探索热情激发出来了。有的问:为什么当时铝比金贵?有的问:铝究竟是怎样炼制出来的呢?有的问:炼铁和炼铝的方法是否一样呢?最后把学生的问题组织起来,引导他们阅读、讨论、分析。由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自主分析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活跃、自主的氛围中学习,不但能把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从而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二、联想对比,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学生分析对比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吸收和储存教师所提供的零散知识信息的过程。所以,要把新知识的模块镶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应以学生原有知识作为同化新知识的基础,通过学生主动构建过程,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认知结构由局部有序到整体有序。我们的教学,应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在学生大脑中产生新的认知冲突,然后引导学生从分析、比较、归纳中认识到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和本质区别,从而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品质
发散性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的特点就是多角度、全方位想问题。在教材中知识多以说明性为主,学生通过读书活动,培养的多为正向的思维能力。而考题的难度往往在考查学生的多向思维的能力,特别是逆向思维的能力。例如,在进行“乙醇在铜的催化作用下氧化成乙醛”的实验教学,我启发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铜丝加热变黑,趁热插入乙醇中,取出铜丝,见铜丝又变红,且闻到一种刺激性氣味。可知乙醇在铜的催化作用下被氧化为乙醛,铜丝参加反应,但只起催化剂的作用,这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顺向思维。与此同时,我还启发学生开展的多向思维,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①铜丝在实验中起催化剂的作用,如果把一根铜丝插入加热的乙醇中,现象又如何?②将铜丝放在酒精灯的外焰、焰心部位加热,有何现象?为什么?③醇被氧化为醛的实质是什么?是否所有的醇都能被氧化?是否所有的醇都能被氧化成醛?④分子式为C4H10O , 被氧化后的产物是醛的醇有多少种?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思维才能活跃,思考问题才有敏捷性和灵活性。
四、精心设计错解,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评价性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发现学生因某个化学概念或原理不清楚而出现同一问题一错再错。教师若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分析评讲,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激不起思维的浪花,对知识理解还是不透彻,教学效果不好。于是我改变以往错题都是由教师直接评讲的教学方法,通过精心设计错解或收集学生的错题,公开让学生“诊断”,一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二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可培养学生思维的评价性和开放性。通过错题的“诊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找出错误的根源,避免错误的重现,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江苏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221300)
【关键词】思维能力 化学教学 培养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化学教学所要培养学生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是本人的一些体会。
一、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设计问题,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讨论等多种方式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硝酸的氧化性时,我提出:酸能跟多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但是为什么在制备氢气时,却要用盐酸或稀硫酸,而不能选用稀硝酸?在学习金属的冶炼方法时,我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1878年,英国皇家科学院特意用铝制作了一座奖杯,表彰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先生的重大贡献。你们知道用铝而不用金制作奖杯的原因吗?待学生答出:因为当时铝的价格比金的价格要贵后,我没有接着提问题,而是把提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我说,对此,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这一下可把学生的探索热情激发出来了。有的问:为什么当时铝比金贵?有的问:铝究竟是怎样炼制出来的呢?有的问:炼铁和炼铝的方法是否一样呢?最后把学生的问题组织起来,引导他们阅读、讨论、分析。由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自主分析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活跃、自主的氛围中学习,不但能把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从而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二、联想对比,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学生分析对比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吸收和储存教师所提供的零散知识信息的过程。所以,要把新知识的模块镶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应以学生原有知识作为同化新知识的基础,通过学生主动构建过程,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认知结构由局部有序到整体有序。我们的教学,应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在学生大脑中产生新的认知冲突,然后引导学生从分析、比较、归纳中认识到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和本质区别,从而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品质
发散性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的特点就是多角度、全方位想问题。在教材中知识多以说明性为主,学生通过读书活动,培养的多为正向的思维能力。而考题的难度往往在考查学生的多向思维的能力,特别是逆向思维的能力。例如,在进行“乙醇在铜的催化作用下氧化成乙醛”的实验教学,我启发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铜丝加热变黑,趁热插入乙醇中,取出铜丝,见铜丝又变红,且闻到一种刺激性氣味。可知乙醇在铜的催化作用下被氧化为乙醛,铜丝参加反应,但只起催化剂的作用,这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顺向思维。与此同时,我还启发学生开展的多向思维,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①铜丝在实验中起催化剂的作用,如果把一根铜丝插入加热的乙醇中,现象又如何?②将铜丝放在酒精灯的外焰、焰心部位加热,有何现象?为什么?③醇被氧化为醛的实质是什么?是否所有的醇都能被氧化?是否所有的醇都能被氧化成醛?④分子式为C4H10O , 被氧化后的产物是醛的醇有多少种?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思维才能活跃,思考问题才有敏捷性和灵活性。
四、精心设计错解,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评价性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发现学生因某个化学概念或原理不清楚而出现同一问题一错再错。教师若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分析评讲,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激不起思维的浪花,对知识理解还是不透彻,教学效果不好。于是我改变以往错题都是由教师直接评讲的教学方法,通过精心设计错解或收集学生的错题,公开让学生“诊断”,一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二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可培养学生思维的评价性和开放性。通过错题的“诊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找出错误的根源,避免错误的重现,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江苏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2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