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217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使得科学课堂教学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它是自然科学课堂教学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活的活力。正因为种种原因,对教师的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科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培养 学习习惯 观察 探究 动手动脑 反思
  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的成果,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它将为后继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包括:
  (一)观察的客观性:“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应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二)观察的持久性: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如: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年的物候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达尔文也是经历了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观察与实验,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要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三)观察的敏锐性:科学上的成功往往在于能否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以及能否从细微处捕捉事物的本质,伽里略就是从教堂吊灯摆动现象,得出了单摆的等时性。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这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关键之处。
  (四)观察的全面性:要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中对古代《受水型水钟》的观察,要将漏斗、水筒、浮标、齿轮、刻度盘、刻度尺等综合起来,进行全面地观察,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联。同时,要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如对一个苹果的观察,如果同时使用味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去感觉,其观察效果显然更全面。
  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然而,不少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尽管他们从学会说话开始,就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很少有父母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将答案告诉孩子,惟恐孩子听不明白。进入学校后,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也是“绞尽脑汁”地将知识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或者学生只是机械地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于从老师或家长那里“省时省力”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袖手旁观”,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怎样适时适度地发挥作用,才能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使探究活动持久、有效的进行下去?
  三、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如: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分析出很多种原因,诸如: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小灯泡的灯丝断了;两节电池接反了;开关连接不对或开关接线处松动;连接灯泡的两根导线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对待“失败”,学生收益非浅,因为强烈地自发地反思过程,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
  四、养成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
  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而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它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家庭和生活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舍得为孩子的学习投入,在家长看来,支持孩子学习科学,就是大量地购买课外科技读物或科技音像资料,而开发孩子智力,就只会采用购买智力玩具的途径。长此以往,孩子们养成了唯书本而学,唯现成用具而用的被动学习习惯,不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更谈不上去开发生活资源学科学。
  因此,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浇花喷水器的原理;家庭线路的设计;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还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都可以用来做出精彩的科学实验。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总之,担负科学启蒙任务的小学科学教育,养成小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它将决定着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追求科学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他文献
摘要:注重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呢?注重这种激发兴趣、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是当今新课改的一个亮点,也是教育者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问题情境 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从实物、实例入手采用故事
在长期的幼儿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在进行手工活动、教学操作活动的时候,总会有几个小朋友会说:“老师我不会”、“老师你帮我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父母都持着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的态度,把孩子当宝贝一样的珍藏着,给孩子包办了一切,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孩子丧失了独立性,变成了一个没有责任感,不用头脑而怯懦的人。而幼儿时期是打基础的阶段,因此,我们需要同幼儿的
本文总结了认证的基本行为理论与所涉及的认证执法规则,分析了认证行业存在的现实问题,指出政府监管的必要性特征。由于认证认可是国际通行的第三方评价制度,作为合格评定活动的主体内容,随着认证市场的扩大,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政府的监管职能也越来越重要。近年来,随着西北地区贸易全球化发展,同时跨国公司的西北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认证作为“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工具对西北区域经济的发展功能越来越重要。作者着重
绿道是城市慢行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生态保护、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体育运动等功能。大邑县围绕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世界生态田园城镇示范区”的目标,已建成多条
对一名教师而言,培养一名优秀生,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但帮扶一名学困生,则是更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下面,就如何帮扶学困生,谈自己的一些粗浅体会。  一、情感上悦纳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十个手指头,伸出来也不一样齐。我们面对的学生因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家庭环境等因素,而表现出不可避免的差异性。要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必须正视这种差异性,特别是要从情感上、从内心深处真正地悦纳学困生。这一点,说起来
一、引言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知道很多同学反映数学单调、枯燥、不好学,花的大量的时间数学的成绩也不见得有起色,时间常了学生慢慢的害怕数学,把数学的学习当成一种负担,同时也慢慢的失去的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好任何一件事情的内在动力。所以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考虑的问题。一个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为达此目的,几年来在培养学生大量阅读,扩大阅读面方面做出了不少的努力,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做法。  一、营造读书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一位教育家说过:“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要让学生乐于读,自愿读,把课外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才能使其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本文简称新农合)是一项以解决农民因病致病,因病致贫的循环难题的惠农政策。政府作为新农合实施的主要主体部分,理论上应该对新农合的实施起到应尽的职
我国大部分高校每年都有正在立项或者进行中的科研项目,高校的科研水平也在逐渐提升.高校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科研经费支出,高校每年获拨的科研经费数目也非常可观.但是
教学目标:了解郭沫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抒情美、意境美、语言美。  教学难点:联想和想象。主旨的把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一分钟,课件展示《星空》图)  1、导入新课(准备红绿两张纸进行想象训练)  现在老师给大家看样东西,大家看是什么?(学生回答:红绿两张纸)大家有这两张纸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形象地事物,教师提示抽象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