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洁:校本教研要“扎根”于教师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hetthus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洁,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环境教育学院兼职教授。
  《中国教师》:王教授,您好!校本教研,顾名思义,即以校为本的教研,是指学校层面的教学研究活动。我国学校历来有学科教研组的活动,例如备课研讨、听课评议等,校本教研的提出,在概念以及实施方面与学科教研组活动有何本质区别?
  王洁: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是教师群体共同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利用集体智慧跨越个体障碍的一种合作成长的有效途径。校本教研的提出是对我国历来已有的制度化的学科教学研讨制度的传承和发展,与以往的学科教研组活动相比,在目的、性质和方式上都有所变化。
  首先,校本教研是指向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的研修活动。指向学生的成长,意味着校本研修最重要的目的不是为了帮助教师“上好课”,而是为了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支持学生学习。具体而言,这种支持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知道什么是适合的指导,特别是在什么时候,使用什么,怎么使用教学策略和相应的资源”(迈克·富兰)。指向教师的成长,意味着通过研修,帮助教师丰富和建构专业知识,包括关于学生的知识、学科教学的知识等,获得专业的发展。
  其次,与以往教研活动的备课研讨、听课评议相比,现在校本教研关注的不是教案的实现,不是观摩者对执教者的课堂做评点、提建议,而是基于课堂的学习事实,“学生学习的成功之处和学习的失败之处”,从各自的角度谈对课堂教学事件的多样化解释,和对事件关系的认识。教师同伴之间彼此尊重各自的工作,合作探讨怎么促进学生的学习。
  再者,与以往的学科教研组活动相比,现在的校本教研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集体研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同伴之间彼此尊重各自的工作,合作探讨怎么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通过这种合作探究,彼此间建立了一种在正常有效的实践基础上的信任关系,感受帮助别人和得到别人帮助的乐趣。
  必须特别指出的是:校本教研和学科教研组活动不是一个维度上的两个概念。学科教研组活动是特定人群的活动方式,是以学科为单位来组织的,而校本教研则是相对于自上而下的培训提出的,强调的是学校教学研究的扎根性和本土性。
  《中国教师》:您认为有效的校本教研需要怎样的基本条件?目前影响校本教研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王洁:国际教师教育学倡导教师学习的三大定律:越是扎根教师的内在需求越是有效;越是扎根教师的鲜活经验越是有效;越是扎根教师的实践反思越是有效——值得倾听(钟启泉)。我们的研究和实践也表明,有效的校本教研需要源于教师的需求,需要教师向经验学习,需要教师不断地在实践反思中行为跟进。
  首先,有效的校本教研源于教师的内在需求。教师的工作不仅是认知的工作,而且是伴随着喜悦、悲伤、困惑、愤怒等各种情感的工作,是一种“有感情的劳动”。同事间的相互倾听和学习,是降低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这也意味着教师职业的欢乐和痛苦需要一个群体来共同分享和承担。
  “人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同样需要他人的智慧。享有知识的愿望和获取知识的手段需要时刻相互作用。”同事的支持与挑战对我们的专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为校本教研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有效的校本教研并不仅仅是满足教师的需要,还要甄别和引导教师的需要。“甄别和引导需要”意味着要“识别知识中的差距,形成学习规划”,即发现教师的知识、技能与需要完成的任务之间的差距,辨清这些差距的发展,厘定合适的学习计划。
  其次,有效的校本研修需要教师不断向经验学习,又要突破经验的局限。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充分发掘已经存在的、有价值的经验和想法;二是对教师原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盘点”。
  “充分发掘已有的经验和想法”意味着:教研活动的开展要营造民主合作的氛围,让教师在坦率的相互帮助中,把个人的知识流淌出来,解决每个人面对的真正问题,进而教师和教师之间建立信任和互惠关系。
  “对原有知识进行盘点”意味着:通过有计划的知识梳理,对教师的知识进行清点。这种盘点既是关于教师教学中关键知识与核心优势的调查,为有意识地开发学校内的人力资源优势提供引导和方向,也能为达到校本教研的预期目标提供可资利用的经验与做法。
  再者,有效的校本教研需要发展群体中每个人的特长。校本教研是教师群体共同进行的解决问题的活动,需要重视群体智慧,但也需要教师个体的个性发挥,没有个性,就意味着没有创造。没有创造的群体只有简单的复制功能,而不具备持续创新的能力。一个群体、一个团队,不仅仅是人的集合,更是能量的组合,其实质是充分利用和发挥团队中所有成员的优势去做好工作。
  我认为目前要重新审视校本教研的目的,厘清识别不同成长期教师的不同需要,让我们的教师不是“为规定而研修”“为晋升而研修”,而是“为学生而研修”“为成长而研修”,最后变革整个教师文化。
  《中国教师》:大家都说学校要以科研兴校,以教科研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那么校本教研如何与学校科研整合呢?可作为一体吗?
  王洁:校本教研即校本教学研究,本身就是学校科研的一部分,没有必要把两者进行截然的划分。学科科研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也是为了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其实质和校本教研是一致的。
  《中国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您认为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能力?
  王洁:教师参与群体合作的研修技能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开放的心态。根据我们以往的理解,学习总是与有弱点、有缺陷联系在一起的,要学习、要向别人请教就必须承认自己有多少不知道的东西。事实上,我们现在需要塑造这样一种信念:我们有知识有能力来处理好、解决好面临的问题,但我们也知道自己还有许多需要了解的,因为我们的视野是有限的。在工作中我们必然会遭遇困难和各种挑战,把困难讲出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是那些能够在新的挑战中不断学习的人,而不是那些已经知道如何把一切都处理得很妥当的人。而这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我们有开放的心态,这种心态是需要自身有意识地去磨炼的,也可以运用一些技巧来帮助自己达到,比如大家熟知的我的“左手栏”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第二,用心倾听。倾听是一种比较广义的说法,其实质并不在于耳鼓的振动,而是要包含、接受并逐渐放弃我们内心的固执,它意味着对他人提供支持和尊重他人的兴趣与成就。其核心在于理解。
  事实上,我们常常会有一种“定势”,即一种选择性知觉的倾向,也就是我们只听见我们想听的东西。因此,为了达到真正有效的倾听,产生良好的沟通效果,我们必须不断修炼倾听的技巧。
  集中精力,专心倾听。这是有效倾听的基础,也是实现良好沟通的关键。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应该在参与研修活动之前做好多方面的准备,如身体准备、心理准备、态度准备以及情绪准备等。疲惫的身体、无精打采的神态以及消极的情绪等都可能使倾听归于失败。
  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打断一个正在表述其想法和感受的人的话题,是人们交谈时常有的一种现象,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过于热情、感到乏味、自己有什么话要说、等不及、情绪化,或者当时说话者的发言不够集中等等。因此在研修活动中,如果给每个成员一定的发言时间,制定一个陈述的规则等都是好的方法。
  谨慎反驳谈话者的观点。在听别人谈话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多“移情”,也就是说更多地从他人的角度来理解世界,理解他人的感受、经验和行为。刚开始时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反应形式,譬如“你感到……因为”,或者“你感到……,当……时候,因为……”等等,一旦我们熟悉了这种技能,我们会运用得更加自然。
  及时总结和归纳别人的观点。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向谈话者传达你一直在认真倾听的信息,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保证你没有误解或歪曲别人的意见,从而使你更有效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作为一个倾听者,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要求:①给予同伴尽可能多的尊重;②保持对来自同伴的信息的敏感性、警觉性,即教师通过一种警觉性的、启示性的倾听,发现问题和改进教学行为;③善于回应,倾听的重要目的是提出问题、阐述思想,寻找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和策略。
  第三,协商式地回应。有效地倾听并不仅仅是关注别人在说些什么,它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同时掌握作为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所需要的技能。作为一个倾听者,我们必须给对方以反馈,也就是回应。反馈能够使我们洞察那些在其他情况下我们会忽略的事情,而研修小组的坦诚和信任的氛围会强化反馈的给予。
  反馈的重要性是毫无疑问的,有一个比喻很能说明反馈的作用:设想两个人在中间隔着一堵墙的情况下,做抛接球的游戏。你将一个球抛过去,对方再抛过来,你看不到对方,对方也看不见你,你们两人都不大可能知道如何准确地将球抛给对方,不过不用担心——你们会接得越来越好,因为你们得到了大量的反馈。球从意想不到的地方飞过来,你设法接住它,你会发现自己的表现如何。你们两人最终可能都是糟糕的抛球手,但却是出色的接球手,这都是因为你们得到了反馈。问题是,我们发出的和接收的是哪一种反馈?
  有很多关于反馈的研究,结合实践,我们以为在同伴互助的研修活动中需要大力提倡的是交流式反馈,并且需要制作一些简单的“工具”,在实践中帮助教师察觉、意识到以前不曾关注的一些问题。
  《中国教师》:对于校本教研的开展,您有何寄语给广大一线教师吗?
  王洁:教师个人是关键。因为通过个人的努力变革的杠杆作用会更大。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下面四个步骤是值得一线教师借鉴的。
  第一,在寻找差距中发现缺陷。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根据一定的标准,用比较的方法,找出自己和别人的相同和相异之点,发现问题,并捕捉到问题解决的关键。这需要教师博采众长,利用一切机会学习理论,学习同行的经验;多想,在看和做之后,不断地比较、鉴别,统整先进,形成自身的个性化的经验。
  第二,拜“能者”为师。“能者”是指某领域或某方面特别有经验、有想法的人。他或许教学年资久,也可能年资短,只要是“能者”就能为师。能者为师,不仅是分享能者的示范实践、知识,向他们学习本领和经验,更重要的是透过他们的想法和行为,看到我们可能看不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弥补我们某方面的缺陷。
  第三,在观摩之后积极实践。教师在观摩之后,不满足于清谈,不满足于接受理念和观念而不去实践,在知道和沉思的同时,还努力地获得它,运用它,使自己在实践中真正把握所“听懂的”、所“理解”的理论,毫无疑问这时候的“做”是主动、积极的行动,是出自专业发展的一种自觉要求。
  第四,用“技术”突破经验的局限。“技术”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现场观察、录像带分析技术、案例研究乃至视频案例等技术,主要是教师学习与研究的工具。技术介入的目的是帮助教师在研修活动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获得必要的信息,尽可能用客观态度交流和分享所观察到的同伴的教学行为。
  最后,在不断学会中乐学。校本教研作为教师同伴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分享经验的由“学会”经“会学”达到“乐学”的过程。学会、会学、乐学是同行观摩的三个境界。学会,即形式上一招一式地学习,知其然;会学,要理解优秀经验的内涵,是知其所以然;而乐学,则是学习他人经验、积极实践取得初步成功后,信心增强,动力激发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责任编辑:马赞)
其他文献
女性领导力研究    编者按:  《世界经理人》杂志曾于2007年发布《女性领导力调查》报告,其中显示性别对管理行为的影响不大,即女性和男性同样拥有成为卓越领导者的才能。但是当我们将视线投向边远的山区,投向少数民族地区,投向贫困地区的时候,这一调查的结论似乎显得有些苍白,在那里女性仍然是弱势群体,女性领导仍然极度缺乏,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女校长、女性中层领导更是凤毛麟角。什么是制约她们发展的桎梏,怎
编者按: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师、孝亲、“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都是非常被看重的个人品质,它对于增进个人的内心和谐、社会和谐,对于提高组织和家庭的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感恩教育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关键目标和难点分别是什么?怎样通过精密的策划和各部门的通力合作确保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如何评价感恩教育工作的成效?…… 本期《深度报道》栏目特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石中英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小学生的现实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引导小学生形成和发展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目的一门课程。实现上述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教育教学目的对于那些初次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来说,绝非易事。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笔者认为只要尝试着把开题课上好了,以后的课就会一路阳光高照,羞答答的玫瑰火辣辣地开。  一、巧妙点题  踏着上课的铃声,我走进了三年级二班。看到学生把课本端正地摆在
本刊讯(张迿)2014年10月21日,记者从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获悉,该中心自2012年开展捐献“红领巾梦想书屋”活动以来,已向全国各地学校捐建近30个梦想书屋,图书总码洋近百万元,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帮助少年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据了解,在今年中国少先队建队65周年纪念日前夕,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联合有关单位,共同向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碱厂镇中心学校、山西省平顺县青羊小学、
在当前社会深刻转型的新时期,与经济领域的产业转型升级一样,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转型升级”。为何转型?如何转型?朝哪儿升级?本文试图从教育的两个“基础”和文化的两种“心态”出发进行思考。  一、关注两个“基础”  1.基础教育要培养的“基础”  在“基础教育”一词中,“基础”的基本内涵是指:“人在未来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以及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和起点。”从中可以看出,基础教育的基
经济全球化以及网络化的发展使得多元价值日益凸显,而价值的多元也给德育带来了一些新问题:东西方对于个人价值与公共价值的认识差异,主流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追求的张力,等等。在价值多元境遇下,德育的困境与抉择问题是如此复杂,以至于我们无法轻松地作出回答。“在主流意识形态与严酷现实的夹缝中游走的学校道德教育,在某些时刻甚至徒增他们的反叛与对抗,甚至让一些青少年的人格发生畸变。”然而,不论是价值多元对德育带来的
借此机会,我和大家分享我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关于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些心得和体会。特别是与大家分享在《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多种媒体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的科学化、系统化和儿童化等问题——关于多种媒体运用于学前教育的教育目标体系、教育内容体系、教育方法体系和教育
《中国教师》:刘教授,您好!新修订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已经公布,2012年1—2期的《基础教育课程》杂志也刊发了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撰写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修订说明》一文。从实验版的课标制定,到本次2011年版的出台,您与课标组诸位专家为我国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制付诸了十多年的心血。在此,期待您给大家谈一谈,您对于我国初中科学教育改革走综合还是分科之路的看法。  刘洁民:首先必须承认,中小学科学课
自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国家课程标准对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逐渐深入人心。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尽管教师们在教学设计中越来越多地关注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维度,但这种关注要么仅停留在设计阶段而未能在教学中真正得以实施,要么就是在实际教学中显得生硬、附会,难以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新课程改革的确使人们更加重视课堂教
近几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把职业教育当做重点民生工程来抓,加大投入,促进了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职业学校在校生数从2005年的6.8万增加到17万,普职招生比为1:1.2。《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一年来,我省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紧紧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立足于我省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谋划布局中职教育,坚持强基础、重质量的方针,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同。    一、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