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视角下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重构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tim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选用学生不知道却想知道、想弄明白却弄不明白的内容来组织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疑难开展教学。这样,既能形成一种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又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相对集中,这是语文课堂展开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学生的个性问题促进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
  学生的个性问题是在教师预设教学内容之外產生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思维反馈。学生在课文的自主学习中,发现疑问,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
  在《秋天的怀念》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文,根据学生的阅读规律和习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赏析文中自己认为精彩的地方,标出自己阅读中有疑问的地方。上课时,学生先展示了自主学习的收获,然后说说自己阅读中的疑难。
  生1:题目是“秋天的怀念”,怀念母亲,为什么写了那么多的菊花,仅仅是因为秋天吗?
  生2:课文中三次出现了“好好儿活”,有什么作用呢?
  生3:第三节中“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母亲的“挡”有什么意思?
  生4:为什么“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
  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多、散,我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七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课前教学设计的目标是:1.在平凡小事中感悟深挚的母爱;2.在具体语句中揣摩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作用。教学流程调整为三个环节:一、互动交流,分析母亲的特点,学习运用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进行细节描写的方法;二、结合具体语境,赏析文中精彩的句子,理解语句的深刻含义;三、联系课文内容,探究第七节描写菊花的作用。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迅速归类,基本都能融进我的教学设计中,与预设的教学目标一致。只是把教学的流程做了调整: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切入,以“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为导学的主问题,把一二两个环节融合在一个环节,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母亲的特点,并学习运用动作、语言描写的方法,进行细节描写的写法。
  学生跳读课文,圈点勾画,文中这样的句子很多,引导学生在细细品读中体会母亲深沉执着的爱,并有感情朗读出来。结合具体的语句,小组交流展示,有理有据地分析母亲的特点。
  ①第一段中“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生1: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悄悄地”,副词的运用,表达母亲对儿子的理解、体贴。
  生2:“偷偷地”,副词,表达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关切。
  ②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生3:动作描写。母亲害怕落叶的景象更引起“我”的伤感。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生4: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抓住“挡”这个动词,追问,挡住的究竟是什么?实际是母亲像一扇门一样,挡住的不是窗外“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树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
  ③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踩”和“跑”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
  生5:神态描写,母亲担心这样的话勾起儿子更大的痛苦。母亲的爱,好细心!
  ④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生6:语言描写,表现出母亲急切的心情,母亲的爱多么急切。
  ⑤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生7:动作、语言描写。母亲“扑”“抓”“忍”等,这一系列动词,表现出母亲坚定、执着、深沉的爱。
  ⑥“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我”责备她“烦不烦”,她却笑了。
  生8:神态描写。因为母亲觉得儿子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终于又有了兴趣;能使儿子得到快乐就是她最大的快乐,即使责备她,她也不放在心上;这说明母亲有着最伟大、最无私的母爱。
  ⑦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生9: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生10: 神态描写。“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学生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虽然没有筛选,课堂上并没有直接解答或讨论学生的问题,教师重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流程,在教学过程中解决学生的问题。这样,教师根据学情,把学生的疑难融入了这节课需要教学的核心内容,既完成了核心教学内容,又顺应学情解决了学生的疑难。
  当然,对教师来说,也会存在两难的现象,如果学生提的问题太多,整节课就成了答疑课,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没法完成;但如果筛选掉一部分学生的问题,就势必造成有些学生的疑难没法在课堂上解决。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课堂和学情而定,比较重要的是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或得到了怎样的解决。
  二、学生的共性问题促进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化
  学生自主学习中发现了问题,经过小组讨论后,有些疑问可能在小组讨论时解决了,然后小组汇总本小组的疑难问题交给老师,教师筛选了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从问题与教学之间的关联角度来看,教师筛选出来的问题作为这节课的教学主线,师生围绕着主线展开深入的学习。这样教师的筛选便有了合理性,因为教师既把握了学情,又融入了这节课需要教学的核心内容。
  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中,我编写了前置性的检测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我的疑惑”栏目中,学习小组集中反映发现的问题如下:
  小组1: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孩子处于这样危险的情况,还不慌不忙地说了那么多废话。
  小组2:“我”上不来,下不去了,那几个朋友嘲笑“我”,把“我”一个人抛弃在悬崖上,跑了,作者要表现什么?   小组3:“我”的朋友为什么叫“我”去爬山?
  小组4: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什么含义?
  ……
  集中了学生的问题,我筛选了小组2、小组3的问题,作为教学中的次问题,小组1、小组4的问题作为教学设计重新构建的主问题。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课堂教学中以“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为切入口,互动交流中,学生在文章中找句子、品词语,分析父親的形象,在讨论交流后,学生达成共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了一个睿智、爱孩子,而又懂得教育孩子的父亲。在分析父亲的形象时,学生穿插了“我”的心理、动作描写分析和环境描写的赏析,同时认识到孩子们去爬山更多的是幼稚的“逞能”和顽皮。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学生在梳理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的句子“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题目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这个故事有什么更深层次的意义呢?这时,我展示给学生关于作者莫顿·亨特的写作背景资料:1945年作为英格兰空军上尉飞行员的莫顿,接受了独自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备的飞机,深入德军本土轰炸任务,他说之所以能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这段经历就是本文的故事。
  写作背景资料的介绍,不是在课堂教学起始的激趣,而是为对文本更深层次解读搭建阶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题目,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人难免会因前路漫长、目标远大而产生畏难情绪,把可能但不必然发生的风险扩大化,以致畏缩不前甚至逃避。这时,把事情化整为零,不去想最远的目标,而是先从最切近的事情做起,只关注近期目标,一步步做来,积小步而成大步,慢慢就能达成远大的目标。
  学生的问题在呈现方式上与《秋天的怀念》存在差异,本课的教学中,学生没有直接向老师提问,而是经过了小组的讨论、筛选,师生筛选出了带有共性的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主线。这样,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思路相对集中。
  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的部分:这才显示出“讲述”的真作用。教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所在,在学生“理解不到”和“揣摩不出”的地方给予指导。
  教师在处理学生的问题时,会遇到这样的困扰,就是学生提出的这些疑难问题,到底有多大的代表性。教师所收集到的这些疑难问题是否代表了学生的疑难,代表的是全部疑难还是部分疑难,是代表了个别学生、一部分学生的疑难,还是大多数学生的疑难。在把学生的疑难作为教学起点的课堂上,首先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质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要尽可能扩大“学生样本”,即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提出问题,扩大学生的代表性,力争大多数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真正疑惑之处。
  三、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教学内容重构的良性循环
  一篇课文,其中值得学习的东西很多,而一堂课的时间只有45分钟。学习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取,依据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与学的起点和最终的落脚点在学生。因此课堂教学不仅要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教师自身的专业特长,还要依据学生的学情。学情的把握,不能仅凭揣测,在没有导学案作为前置性检测的情况下,教学中的学情了解、检测,显得至关重要。
  在《秋天的怀念》《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前,我都根据对文本的解读以及学情的预测,设计了教学内容及流程,学生问题提出后,明确了教学需要,就对其进行了调整。确定学习的起点,优化学习状态,可以这样说,备课不是一个课前孤立的环节,而是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
  课堂教学实践是一个动态的流程,“学”的问题的出现往往体现为瞬时变化,任课教师在课堂上难以捕捉与驾驭。这种现象也称之为课堂生成,实际上所谓的“课堂生成”,主要是指课堂里“学”的问题的生成。由于“学”的问题生成面临的复杂性,又成为改变语文课堂教学形态的关键。
  《秋天的怀念》学习目标为:1.在平凡小事中感悟深挚的母爱。2.在具体语句中揣摩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干问题围绕“母亲”“我”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展开,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言,揣摩语句,找到描写人物的具体方法,感受到这些方法的作用,学以致用。从上课的效果看,学生对于课文的自主学习较为透彻,字词的掌握、主要内容的整体感知、人物形象的理解,都能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并能有自己的看法。
  作业的布置中,扣住本节课的主要目标,设计作业为: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深挚的母爱;留心生活中的细节,运用课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写一个表现母爱的片段。课内拓展到课外,逐步形成阅读的能力。课外练笔的小片段,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刻画人物,实现了学以致用的目标。
  只有将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学习结果”三方面综合起来,才可能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重构,作出较为完整的分析与评估。依据学习需要,把“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学习结果”三方面,组成从“计划”“实施”“评价”再到“修改计划”这样一个开展课堂教学的循环圈。每一个环节均把学生的“学习需要”置于核心位置,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寻求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里要应学生的“学习需要”组织学习活动,这里既有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所分析的“学情”,也包括课堂实际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学情。
  参考文献:
  [1]赖瑞云.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55.
  [2]陈隆升.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7:170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上下册)[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王开东.深度语文[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5.
  [6]詹丹.语文教学与文本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7.
其他文献
农业时代的妇女活动的范围很小,几乎走不出家门:出嫁之前走不出父亲的家门,出嫁之后走不出丈夫的家门,即使丈夫死,了,也没有公婆,她仍然走不出儿子的家门。“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是谓“三从”,她只有跟着转的义务,没有也不可能有个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在这样狭小的牢笼之内,妇女的反抗和斗争也并非一点没有,但一般来说只有两种形式,一是当她年轻的时候力争恋爱和婚姻的自主,大胆地私订终身以至
2007年度广受关注的阿根廷电影《我是女生,也是男生》(英文片名:XXY,另一译名《双性传奇》),讲述了一个从小被父母当成女孩来养育的双性人,进入青春期时面临性别决定的真实故事。当父母请来医生确诊并决定她最终是成为男人还是女人时,她却停止服用荷尔蒙药物,不愿接受切除阴茎的手术而变成单性人。在模棱两可的性别矛盾中成长起来的“双性儿”,此时开始寻找自我性别上的心理认同:想当女生还是男生?影片唤起社会对
这本书里收集的是一些真实的故事,它们的作者是一群1964、1965年远赴四川省东北部的大巴山区落户的重庆老知青。这些故事出自作者对于逝去的岁月的回忆,记载了作者的青春时代的经历,述说着当代中国社会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的追求、奋斗、挫折、迷惘和困惑。  我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肇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964年和1965年,由于极端的意识形态和失败的经济政策,上山下乡运动出现了第一个高潮。根据有关知
尊敬的《博览群书》编辑:  《博览群书》2008年第3期刊载的潘小松先生《走出病房再来说书》一文,末段有云:“一幅中国画卷叫‘老者消闲’,说是画上一个老者坐在树下playing cat’s cradle.‘猫的摇篮’乎?望识者教我。”我不是识者,倒也知道它的意思。cat’s cradle大概是人类最为古老的游戏之一,很多人都玩过,所以一般字典里都有解释。  cat’s cradle翻绳儿(又叫挑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七到九年级学生的名著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在此背景下,鼓励学生读长篇文章、读整本书正逐渐成为学界共识,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却是不少老师深感困惑的问题,尤其是有效引导学生从读懂单篇到读懂整本书的教学设计并不多
文言文教学,学生历来都是接受式学习为主,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看,是完全正确的;但如从文章学角度看,就不一定合适,比如,八股文今天就不宜学。面对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学,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运用批判性思维解读文章庶几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通过不断的怀疑、对比、分析、论证、构建等步骤反思自己思维正确性的思维。批判性阅读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纯接受式阅读的积极的阅读姿态。它要求阅读者理性分析文章
笔者一直在关注同根同源的香港与内地的初中语文教育。2016年内地的初中语文教材全新改版,统编版教材构建了从“教读课”到“自读课”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从顶层设计来看,笔者认为和2014版香港启思版《中国语文》是大致相同的,都非常重视学生阅读、自学能力的培养,两地在单元教学中都有自读课文的编排。下面先来看看香港启思版的单元课文整体构架以及助学系统的设计,以中一上单元一课文架构
记得几年前,一部热播的电视剧中的两句歌词家喻户晓:“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江山由谁来主宰?”“得民心”与“得天下”的关系,以及如何“得民心”,两千多年前的孟老夫子早已说得非常清楚。《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心者,天下人心向背,爱憎臧否也。用现在的话说,“得民心”,就是看民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高兴的
《历史的底稿》是张鸣“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的第二本。跟第一本《历史的坏脾气》一样,娓娓道来,细腻婉转,对历史的脉脉温情洋溢于字里行间。这是张鸣一直以来的风格,他似乎无意于架构体系恢弘的大历史,而独钟情于历史的碎片。那些掩埋在岁月的尘土中的不起眼的碎片,被他的笔管一个一个地拨拉出来,然后轻轻地擦拭,轻轻地哈气。还真就那么神奇,就在他的擦拭和吹拂中,那些不起眼的碎片渐渐露出了精致的纹理,渐渐复活了缤纷
《文心雕龙·情采》有曰:“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1]前者是“吟咏情性,以讽其上”,因而感情真实,文辞精练。后者是无病呻吟,夸耀辞采,因此感情虚伪而辞采浮华。刘勰在此强调了语言表达的缘起——“情志”。与此相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言及“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课程目标时强调:“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