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物亦无心,嫣然于山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bert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禅诗融合,自唐宋以来,长盛不衰,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文人与文化,即便是经历过西学东渐的洗礼,亦不乏禅诗一体之佳作。当代学者赵仲牧先生(1930-2007年,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虽为哲人、思想家,然其学养深厚,力求贯通古今中外,不仅撰写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论文,还创作不少意境深远的诗词楹联。其诗语言美妙、意象独特、境界高远,且熔禅于诗,以诗喻禅,禅诗一体。实乃当代禅诗一体的上乘之作。
  关键词:禅诗;禅宗;赵仲牧
  作者简介:王海东,男,汉族,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哲学和政治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03
  禅宗是佛法传入中国,本土化的结晶,广泛而深远地影响了我国古代文化。而诗歌则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融合,也就顺理成章。禅宗所崇“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空观,妙有即真空,色即空,中即空;古诗言简韵美而意境高远;禅之超脱、境界、智慧与诗之简洁、意象、美感,有着不可言说的善缘。
  且诗人修禅,或受禅影响,引禅入诗,创作了大量的禅理诗、禅典诗、禅趣诗和禅迹诗;同时,也有僧侣作诗,以禅喻诗,寓禅于诗,留下蔚为大观的示法诗、开悟诗、颂古诗和禅机诗。故而形成禅诗一体的文学新特色,一如元遗山之言:诗为禅客添锦花,禅是诗家切玉刀。
  禅诗融合,自唐宋以来,长盛不衰,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文人与文化,即便是经历过西学东渐的洗礼,亦不乏禅诗一体之佳作。当代学者赵仲牧先生(1930-2007,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虽为哲人、思想家,然其学养深厚,力求贯通古今,融汇中西。不仅能撰写科学严谨的学术论文,也能创作意境深远的诗词楹联。其诗语言美妙、意象独特、境界高远,且熔禅于诗,以诗喻禅,禅诗一体。实乃当代禅诗一体的上乘之作。
  一、裁欲勤问道
  由于赵仲牧教授崇尚述而不作的古风,所以其作品未能在生前尽数出版,生前所刊发的论文二十余篇、诗文聊聊,仅出版过一本个人文集。余者为手稿、讲稿和随记之类的文稿,内容庞杂,广涉文、史、哲、艺术、美学、道德、语言和人类学等学科,数量巨大,经其弟子数年整理,已经出版五卷文集。
  其文集第五卷,为诗文卷,诗歌二百余首。据赵先生曾述说其人生遭遇,提及被错划为“右派”期间,经常开会,既不能请假,又不能偷着读书,就在笔记本或者纸条上写诗,以自娱。他以古圣先贤为榜样,既勤于求学问道,又喜纵情山水,吟诗作文,乃其所好,故而可揣,其诗作,若不遗失,则数倍于此。先生有一癖好,可为证,他经常在书签上或天头地脚做笔记,或是感想,有时还写诗。而今,在“赵仲牧书屋”里的书籍之中,仍夹杂着许多有价值的书签。
  遗者不可追,余者飨后人。就其已经出版的诗歌而言,确有不少佳作,构思精妙,意象新奇,却又自然。且还有不少禅诗与佛联,此文则以其禅诗为线索,勾勒赵先生求学问道的艰难历程及其境界。
  赵先生生于书香门第,其父赵诚伯文武兼备,既是孙中山麾下的将军,又是滇中才子,尤擅诗词。故而,在诗教之启蒙下,先生少即能赋诗,诗词曲赋信手拈来,记忆之精,罕有可媲者。他不仅爱诗歌,也爱哲学,融合诗与思,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思与诗的融合之中,创造出一个“开显哲学”的思想体系,是其毕生的宏愿。
  青年时代,他便确立了自己的学术道路,早在1962年时,赵先生就写了一首《凡心》的禅诗,言明问道之志。
  云钟雨鼓结茅茨,何处清商惹梦思。
  莲座焚香频问道,法雨慈航沐祥辉。P29
  时年,先生32岁,在沈陽辽宁师范学院任教,还戴着“右派”的帽子。然而,他不仅没有气馁,反倒更加坚定了求学问道之路。正如孔夫子所言:三十而立。所立者乃大道,即人生之志业。“何处清商惹梦思”,便是凡心的写照,红尘与茅茨,何去何从?他更愿意选择茅茨,与“云钟”“雨鼓”为伴,焚香打坐,问道于佛前,沐浴“祥辉”。从此,便顺着这样的道路走下去——攀登知识的巅峰,创造新的知识。
  然而,未来的人生道路坎坷崎岖,但终其一生,先生都未改变。不过,个体的命运,往往被时代与国家的境况所牵连,面对时代剧变,个体无能为力——个体不过是大海上的一片浮萍,风吹雨打,无能幸免。“右派”之帽未除,又遭遇“文革”,政治大浪一波接一波,而遭受摧残的赵先生,在苦难中,仍竭力护持“初心”,从《修真》一诗,便可窥见个体命运与时代之殇,以及他求道的决绝。
  力参黄卷苦修真,无奈心潮夜夜奔。
  魔女飘来潜入梦,莲邦隐去化为尘。
  误降凡胎沉孽海,久行歧路叹畸人。
  愿借金刀裁六欲,明朝削发入空门。P66
  此诗,于1966年11月,串联过烟台时所作,正值多事之秋。以至于无法“苦修真”,不能潜心于学问,因为政治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社会乱象纷呈,“魔女飘来潜入梦”,不光是人生的噩梦,还是时代和国家之噩梦,哪能安睡?所以心潮无法宁静“夜夜奔”。曾经的美好,已经化为虚无“莲邦隐去化为尘”,人性的邪恶百现——夫妇互告、父子陌路、师生成仇、朋友为敌,这样的社会有何可留恋?因而感叹自己“误降凡胎沉孽海”,原本“人身难得”,而于那样的时代,却是悲剧,还不如舍弃这宝贵的皮囊。诗人不仅自伤,更叹息众人的可悲“久行歧路叹畸人”,可是众人皆醉,却仍蝇营狗苟。
  唯独诗人为少数之清醒者,故而痛惜社会之惨剧,但渺小的个体,尤其布衣书生,无法改变时代。他只能改变自己,远离这样的喧嚣。“愿借金刀裁六欲,明朝削发入空门。”借金刚之刀,斩断七情六欲,斩断与社会的千丝万缕之关系,一心问道。
  先生终生未娶,除了三万册书籍,数千弟子外,几无存款,几无房产,几无收藏品,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他以行动向世人诠释——金刀裁欲勤问道的可能性。   二、无物亦无心
  然而,一切未能遂人愿,先生不但未能遁入空门,修成自了汉。仍被红尘所缚,在政治的漩涡里,消耗着青春年华。光阴飞逝,岁月催人老,一晃就是二十年。待“文革”结束,先生平反,恢复自由身时,临近耳顺。
  鬓发即白,鱼尾丛生。先生没有埋怨,反倒更加珍惜光阴,有老骥伏枥之势,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与学术研究之中。不仅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学生,还撰写了大量的论文,探索各种始基性的问题,提出不少新观点。
  据说,上世纪八十年代,赵先生在云大的讲座场场爆满,可惜余生晚矣,未能睹此盛况。其文深奥玄远,其思敏捷独到,吾有幸受教四年。与先生在一起时,他虽对曾经的时代颇有微词,但早就放下了,能够豁达处之。多年的佛学研究,使他知晓世间诸行无常,诸法空相,万法唯识等佛理。也就能够看淡个人得失和尘俗名利。在《抚仙湖畔观音阁》一诗中,他道明了法由心生,相随心转之理。
  观音阁外海天空,菩萨像前香火红。
  若问梵天何处是,禅机只在汝心中。P117
  诗人游览澄江时,有感而作,人们执着于有,执着相,执着于观音阁的佛菩萨,痴心烧香拜佛就能脱轮回。这是南辕北撤,真正的修行,不是向外寻求,而是向内寻求,真如就在自性之中“禅机只在汝心中”。《三界唯心颂》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自性原本清净,能够生万法,一切都是心识或阿赖耶识幻现出来的,《坛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慧能阐释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进而,告诫众生切莫外求诸法,应向自性求: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
  众生不过是迷了的佛,佛不过是悟了的众生。佛是过去人,人是未来佛。只要按次第精进勇猛地修证,人人皆可以成佛。而佛,则是参悟透因果轮回,能够看破放下,了脱轮回,获得自在。佛不仅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还证悟空性。赵先生《题昆明居士林》一诗,便体现出他对“空”的领悟。
  淡淡西泠月,萧萧处士林。
  树台皆幻象,无物亦无心。P116
  先生59岁时,写下此诗,自然、恬淡,却又玄远。不仅破除有,还进一步破除空,对空的执着就是有,故而空亦空。对禅宗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陌生于神秀与慧能之间有无之争。
  《坛经》记载,五祖宏忍欲传衣钵,要弟子们写参悟佛法的感受,上首弟子神秀所悟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听后,不以为然,请人代写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执着于有,而慧能则领悟到空性,因此五祖便传法于慧能,授之衣钵。大乘般若经以空观为要义,《金刚经》有言:菩萨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心经》亦表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那么,深通佛学的赵先生,不仅熟悉佛经,曾经还讲过唯识宗,自然能够参悟透空性,因此他表明“树台皆幻象”,尘世的一切不过是心的幻像而已,其实无一物“无物亦无心”,“空”也是空的。“空”也要放下,才是真空。正如《金刚经》言: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三、嫣然于山茶
  禅宗对中国诗歌产生的影响难以估量。禅与诗结合后,形成新的诗风,自成一体,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和题材,创作手法手多样,不仅通俗易懂,且哲理深刻,意境淡然而幽深。平淡自然的禅诗,却又蕴含深意的禅理,如无门慧开禅师诗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此诗传诵千古,犹如一幅素描,淡然无奇,却又点明“放下”的佛理。
  先生博览群书,对佛学亦好而不倦,因此将禅宗思想融于诗歌创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其诗与禅诗风格一致,自然平淡,而意境悠远。如《游安宁曹溪寺》(其二):
  坡仙颇好禅,彭泽恋秋山。
  僧少梵心静,寺幽花影寒。
  泠泉弹古调,燕岭作峨冠。
  行到无人处,白云来去闲。P102
  这是先生1985年10月游曹溪寺所作,采用白描手法,展露无念无妄的禅意,寺庙僧少宁静,寺花独自开放“僧少梵心静,寺幽花影寒”,泉水伶仃作响,犹如古琴声,远望燕岭好似峨冠“泠泉弹古调,燕岭作峨冠”。心中了无牵挂,独自悠游“行到无人处”,抬头一看,“白云来去闲”,正是“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现代写照。
  若是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没有妄念,则日日是好日,人人是好人,法喜充满,快乐幸福。这是佛法的至高境界,不仅要领悟空性,还要修得圆满法。方可做到和光同尘,娑婆即净土。这种觉悟与心心相印,在“拈花一笑”中,有所呈現。宋代释普济在《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卷一中载: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刚过耳顺之年的赵先生,便借山茶花,传递实相无相,妙有即空,寂静涅槃,心心相印的佛理。《红山茶》诗曰:
  新枝染就映霞丹,万点胭脂可证禅。
  佛祖拈花迦叶笑,山茶悦我我嫣然。P126
  山茶花喜温湿之地,盛产于云南,冬季尤旺,花姿优雅,花型秀美,花色艳丽,尤其是红山茶极为绚烂,观之,赏心悦目。“新枝染就映霞丹,万点胭脂可证禅。”盛开的花朵,与丹霞相映成趣;鲜艳无比的花儿,一样有佛性,能够证悟。遥想当年灵鹫山“拈花一笑”的情景,而今面对这姹紫嫣红的山茶花,诗人亦有以心传心的法喜。
  四、结语
  这种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之法,便是要摆脱对“空”的执着,因而禅宗的空观尤为彻底,亦是艰深难懂之法。领悟空观,回到尘世,便是自在无妄,守住本分,无欲不求。
  然而世人却为了追逐名利,而忙碌不息,赵先生借赞叹郭君,来劝诫众人少欲寡求。其诗《题郭鑫铨君》言:
  佛陀常叹众生忙,林下逍遥赞郭郎。
  历尽炎凉何足道,诗心不老任翱翔。P135
  众生忙碌于名利场,却不知这些都是虚妄之物,等到历经炎凉世态之后,才恍然明白“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道理,外在之物,与己无干,来也空空,去亦空空,何必执着于名利呢?而郭郎则深知此理,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且诗心依旧,创造力不减当年。这既是赞叹郭君,也是描述自己的生活。
  晚年的赵先生,学力日盛,发表不少重要的论文;诗心并茂,创作出不少佳作;且其思想体系,也日趋完善,名其曰:开显哲学。
  然而,天不假年,2007年5月16日先生“一片空灵化作诗”——驾鹤西去。去世前,先生曾言: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他虽未剃发修行,然终其一生,先生节欲息念,勤而好学,在知识的海洋中求索不止,传道授业解惑不断,可谓有情菩萨。愿其乘愿往生,脱离轮回之苦!
  今年正值先生逝世十周年,清明时为其扫墓,作诗一首,以示怀念。《恩师仲牧十年祭》:
  烟雨濛濛滇水苍,坟草萋萋阴阳连。
  又是一载清明时,生死相别已十年。
  劫难历尽残身余,宝山乍寒思忆绵。
  屈师再来为知音,共续经天未了缘。
  ——丁酉年癸卯月丁巳日
  参考文献:
  [1]《赵仲牧文集》第五卷,诗文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所引赵先生诗歌,皆来自该文集。
  [2]《坛经》《金刚经》《心经》。
其他文献
摘 要:张承志在《黑骏马》小说中,以“草原人”的视角,讲述了主人公骑马寻妹,接受心灵之问的故事。古调《黑骏马》的苍凉基调也自小说文本中升华出来,浸润了作家的心理历程,承载着作品的精神内核。这部有着交错时间线的中篇小说,以其互文性和充满诗性的抒写,提供了理解张承志和草原的文学性方式。  关键词:黑骏马;互文性与诗性;人物塑造;写作特征  作者简介:孟亚杰(1998.2-),女,汉族,河南商丘人,黑龙
主持人:  这是一份由河北省档案馆保存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一到九期学员名录》(图一),翻开这份名录(图二),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众多耳熟能详的名字。叶挺、赵博生、董振堂、邓演达、张治中、傅作义、李济深、蒋介石、陈诚、白崇禧、顾祝同等,都曾在保定军校学习。他们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保定军校也因此蜚声海内外。  短片解说: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图三)。1903年2月袁世凯奏请开办陆
[中图分类号]:J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165-02  酷儿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理论思潮。“酷儿”一词本是西方主流文化中对同性恋者的贬义称呼,后来被性的激进派借用来概括他们的理论,描述人类性别身份所表现出来的开通,流动,且不断富于变化的范畴和状态。“酷儿”这一概念指的是在文化中所有非常态的表达方式,酷儿理论是处在主流文化之
摘 要:“文学现代性的流动是通过旅行实现的。所谓‘旅行’指的不仅是时空中主体的移動迁徙,也是概念、情感和技术嬗变。”王德威在文章中所写《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超过一半的篇幅都直接间接触及旅行和跨国、跨文化现象,阐释‘世界中’的中国文学不同层次的意义。“旅行”其根本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世界各国间的语言、文化、思想的相互交流、传播和衍生的结果。  关键词:中国文学;文化;传播;交流  [中图分类号
将复古美学与高机能运动风尚相结合,Gucci与知名户外品牌The North Face推出全新The North Face×Gucci聯名系列。Gucci创作总监Alessandro Michele从视觉入手,以上世纪70年代大胆鲜艳的色彩为灵感,基于The North Face经典单品,为户外装备注入崭新面貌。Alessandro Michele与导演兼摄影师Daniel Shea为系列构想出一
每天盯着电脑和手机,眼睛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疲累。我们对眼周肌肤呵护备至,是否想过眼球的老化也可以预防?  当我们说一个人眼睛很美的时候,标准是什么呢?我曾经见过一个女明星未曾修片的照片,“哇,怎么连眼球都那么完美!”摄影师发出这样的赞叹。在放大的显示器画面上,这位女演员的眼睛填满了整个屏幕,清澈如水,无需任何修饰,黑白分明。尤其是白眼珠部分十分干净,在它的衬托下,黑色的瞳孔愈发深邃迷人,完全够资格跻
摘 要:民俗文化在当代文学作品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文学作品为民俗文化的体现和描述能够升华整部作品的文化价值和思想内涵。有利于加深读者对于民俗文化的理解程度,也是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本文将以大众传媒作为视角,具体分析民族文化在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大众传媒;当代的文学作品;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
教室里一片沉寂,只有天花板上的风扇在不知疲倦“嘎吱嘎吱”地转着。手心早已攥得一片湿润。以往课堂上自己如同哑巴般的沉默再度浮现。不知哪来的一股力量,我高高地举起手,大声地说出自己的答案,仿佛全身力气被抽干。那一刹,答案对错已模糊,但那个倾注所有勇气的举动,镌刻在心。(指导老师 李香元)  猪豆豆点评:课堂上,有纠结过“要不要举手”的同学,请举手!
根据省委老干部局“看变化谈发展”的要求并结合省局机关党委增强“四个意识”民主生活会的安排,省局离退休干部支部组织党员到正定新区参观学习,并召开了增强“四个意识”民主生活会。与会同志积极发言,表示通过抓好学习、抓好落实、抓好常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民主生活会成果。  近日,离退休干部支部还安排韩月高同志参加了省老干部局在省委党校举办的省直(中直)单位离退休党支部书记“畅谈·建言”专题培训班,系统学习了
【摘 要】 在线课程交互是在线学习成功的关键。本研究通过分析当前在线课程交互的应用现状,以在线协作学习为理论基础,重点关注参与主体间的交流、讨论,明确协作式在线课程交互设计的交互层次、交互媒体、交互活动和评价四个核心要素,并以教育技术学研究生“教育传播原理”协作式在线课程为例,使用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从数轮交互设计实践的迭代修正中总结形成了协作式在线课程交互设计的理论框架,即明确协作式在线课程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