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预算法》明确了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职责,并再次确立了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法律地位。其中,“为了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强化预算约束,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和监督”等相关规定,对国库监督提出更高的要求。2014年9月11日,中國人民银行国库局组织召开的以“学习贯彻新预算法 提高经理国库水平”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央行经理国库体制的核心在于职责分工与权力制衡,国库部门在办理预算资金收支过程中实施实时、逐笔、适度的国库事中监督,可以作为人大监督和审计监督的有益补充。
一、电子信息化背景下健全国库事中监督的必要性
近年来,国库电子信息化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随着国库电子信息化蓬勃发展以及国库业务不断创新,现有国库监督工作机制在保障国库资金安全方面呈现捉襟见肘之势,亟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一)随着国库电子信息化水平的提升,“3T”系统功能逐渐完善,系统之间无缝衔接程度越来越高,实现了国库资金实时到账、实时支付的“快车道”。 国库监督也要相应建立以“机控”为主,“人控”为辅的现代化监督体系才能在国库电子信息化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现行的国库监督仍然主要靠“人控”来实现,而国库事中监督是整个监督过程的重区,更是“人控”的核心,亟需进一步发展完善事中监督工作机制,来提升国库监督的效能。
(二)在现有国库监督机制中,事后监督不能及时深入到系统运行及账务核算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操作中的核算差错,从而不能有效防范国库资金风险,其滞后性制约了监督质量。例如,针对风险高发环节之一的支出业务,事后监督只能将支出凭证上的各要素与往账清单上的要素进行逐项人工勾对,即使在勾对过程中发现不相符的业务或者存在资金风险,也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防控,不能适应资金清算网络化、账务核算自动化、会会信息无纸化的特点,对原始数据录入及采集的准确性、真实性、安全性无法实时监督,不利于防范国库资金风险。
二、基层央行国库事中监督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国库业务逐步实现电子化、信息化、无纸化,国库监督作为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一项重要职责,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从健全国库监督、充分发挥国库监督效能的角度出发,事中监督工作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制约了整个国库监督工作的发展。
(一)事中监督体制不健全,导致基层国库事中监督流于形式,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国库事后监督机制早在2004年7月就已设立,不论从制度、人员配备还是业务工作都日趋完善,并能发挥相应的职能。而事中监督作为国库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却迟迟不前,一直停留在国库工作人员在办理业务过程中自觉进行事中监督,核查、核验票账的层面上,造成事中监督工作一直由国库核算人员自觉进行担任,但是,目前事中监督就失去了监督防范业务风险、确保资金安全的意义。因此,从完善国库监督、发挥国库监督效能的角度出发,事中监督应该尽早独立、自成一个体系或者得到充分重视,科学规划事中监督工作流程,使得事中监督尽早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二)事中监督手段落后、单一,监督范围狭窄,内容不全面。随着国库各项业务逐步地全面落实电子化、信息化、无纸化,事中监督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使用的《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没有为事中监督留有相应接口,一些国库基础数据无法共享,致使国库内控检查时效性差,国库事中监督仅仅是在每日原始凭证上进行手工监督,而对国库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核算人员操作的合规性情况、国库资金运行的风险性情况等事项,无法履行实时监督的职能。
(三)事中监督力量薄弱,难以适应国库工作的要求。一是缺乏专职或者兼职的事中监督员。事中监督只是靠国库工作人员在办理相关业务过程中,对自身经手的业务进行核查、检验,不能达到事中监督的效果;二是事中监督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事中监督工作要求监督人员熟悉国库有关法规制度、业务核算流程等方面的知识,而目前在多数基层央行发挥事中监督职能的国库工作人员大都是为了满足国库操作岗位而勉强配备,对存在的问题和资金风险点缺乏较高的洞察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难以满足国库事中监督工作的要求,工作常常处于被动局面;三是责任心不强。
三、关于完善国库事中监督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合理规划事中监督管理机制,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实行垂直管理,由总行归口管理、指导和监督人民银行各分支行的事中监督工作,—是便于上级行制定统一的事中监督操作规程,开发统一的事中监督操作规程或者系统;二是便于上级行组织事中监督人员有计划的学习金融政策、法规、财经纪律及相关的业务理论知识,解决下级行事中监督部门信息不畅,业务交流、人员培训难等问题,更好地适应事中监督工作需要;三是便于事中监督人员在对口专业之间经常性地开展业务交流和监督方式、方法的探究,不断提高事中监督人员的工作水平;四是可以缓解行内人员不足的矛盾。即下级行事中监督部门接受上级行事中监督部门的管理和指导,同时接受相关内审部门的审计监督,直接向本行行长负责,创建大监督格局。
(二)加快国库事中监督操作规程或者系统建设,创新监督模式。电子信息化运行风险是国库会计核算风险的最新表现形式,它对核算系统威胁最为直接,以电子信息生成的会计信息,其中间的处理过程已经省略,数据修改的痕迹不易被发现,而且难于监控。因此,必须适应国库会计核算业务数据大集中的发展趋势,把国库会计事中监督的电子化建设提上日程,建立核算业务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网络监控模式,从日常业务监测、风险环节监控、重要事项审批等不同的角度,实现实时、动态监督。
央行国库事中监督工作在国库业务在电子信息化进程中将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作为国库监督机制的核心部分,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监督管理机制已是大势所趋,只有加快国库事中监督系统建设、操作规程,创新监督模式,培训、锻炼出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事中监督队伍,逐步深化和完善事中监督机制,才能使得事中监督真正成为防范业务风险、确保国库资金安全的一把利剑。
一、电子信息化背景下健全国库事中监督的必要性
近年来,国库电子信息化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随着国库电子信息化蓬勃发展以及国库业务不断创新,现有国库监督工作机制在保障国库资金安全方面呈现捉襟见肘之势,亟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一)随着国库电子信息化水平的提升,“3T”系统功能逐渐完善,系统之间无缝衔接程度越来越高,实现了国库资金实时到账、实时支付的“快车道”。 国库监督也要相应建立以“机控”为主,“人控”为辅的现代化监督体系才能在国库电子信息化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现行的国库监督仍然主要靠“人控”来实现,而国库事中监督是整个监督过程的重区,更是“人控”的核心,亟需进一步发展完善事中监督工作机制,来提升国库监督的效能。
(二)在现有国库监督机制中,事后监督不能及时深入到系统运行及账务核算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操作中的核算差错,从而不能有效防范国库资金风险,其滞后性制约了监督质量。例如,针对风险高发环节之一的支出业务,事后监督只能将支出凭证上的各要素与往账清单上的要素进行逐项人工勾对,即使在勾对过程中发现不相符的业务或者存在资金风险,也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防控,不能适应资金清算网络化、账务核算自动化、会会信息无纸化的特点,对原始数据录入及采集的准确性、真实性、安全性无法实时监督,不利于防范国库资金风险。
二、基层央行国库事中监督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国库业务逐步实现电子化、信息化、无纸化,国库监督作为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一项重要职责,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从健全国库监督、充分发挥国库监督效能的角度出发,事中监督工作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制约了整个国库监督工作的发展。
(一)事中监督体制不健全,导致基层国库事中监督流于形式,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国库事后监督机制早在2004年7月就已设立,不论从制度、人员配备还是业务工作都日趋完善,并能发挥相应的职能。而事中监督作为国库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却迟迟不前,一直停留在国库工作人员在办理业务过程中自觉进行事中监督,核查、核验票账的层面上,造成事中监督工作一直由国库核算人员自觉进行担任,但是,目前事中监督就失去了监督防范业务风险、确保资金安全的意义。因此,从完善国库监督、发挥国库监督效能的角度出发,事中监督应该尽早独立、自成一个体系或者得到充分重视,科学规划事中监督工作流程,使得事中监督尽早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二)事中监督手段落后、单一,监督范围狭窄,内容不全面。随着国库各项业务逐步地全面落实电子化、信息化、无纸化,事中监督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使用的《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没有为事中监督留有相应接口,一些国库基础数据无法共享,致使国库内控检查时效性差,国库事中监督仅仅是在每日原始凭证上进行手工监督,而对国库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核算人员操作的合规性情况、国库资金运行的风险性情况等事项,无法履行实时监督的职能。
(三)事中监督力量薄弱,难以适应国库工作的要求。一是缺乏专职或者兼职的事中监督员。事中监督只是靠国库工作人员在办理相关业务过程中,对自身经手的业务进行核查、检验,不能达到事中监督的效果;二是事中监督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事中监督工作要求监督人员熟悉国库有关法规制度、业务核算流程等方面的知识,而目前在多数基层央行发挥事中监督职能的国库工作人员大都是为了满足国库操作岗位而勉强配备,对存在的问题和资金风险点缺乏较高的洞察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难以满足国库事中监督工作的要求,工作常常处于被动局面;三是责任心不强。
三、关于完善国库事中监督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合理规划事中监督管理机制,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实行垂直管理,由总行归口管理、指导和监督人民银行各分支行的事中监督工作,—是便于上级行制定统一的事中监督操作规程,开发统一的事中监督操作规程或者系统;二是便于上级行组织事中监督人员有计划的学习金融政策、法规、财经纪律及相关的业务理论知识,解决下级行事中监督部门信息不畅,业务交流、人员培训难等问题,更好地适应事中监督工作需要;三是便于事中监督人员在对口专业之间经常性地开展业务交流和监督方式、方法的探究,不断提高事中监督人员的工作水平;四是可以缓解行内人员不足的矛盾。即下级行事中监督部门接受上级行事中监督部门的管理和指导,同时接受相关内审部门的审计监督,直接向本行行长负责,创建大监督格局。
(二)加快国库事中监督操作规程或者系统建设,创新监督模式。电子信息化运行风险是国库会计核算风险的最新表现形式,它对核算系统威胁最为直接,以电子信息生成的会计信息,其中间的处理过程已经省略,数据修改的痕迹不易被发现,而且难于监控。因此,必须适应国库会计核算业务数据大集中的发展趋势,把国库会计事中监督的电子化建设提上日程,建立核算业务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网络监控模式,从日常业务监测、风险环节监控、重要事项审批等不同的角度,实现实时、动态监督。
央行国库事中监督工作在国库业务在电子信息化进程中将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作为国库监督机制的核心部分,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监督管理机制已是大势所趋,只有加快国库事中监督系统建设、操作规程,创新监督模式,培训、锻炼出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事中监督队伍,逐步深化和完善事中监督机制,才能使得事中监督真正成为防范业务风险、确保国库资金安全的一把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