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识璞玉,妙手炼浑金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joy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拟援引《老王》一文,提示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达成赞美人物形象的共识以外,还应使学生从中体味出作者蕴藉于文本中的大爱情怀。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程资源;文本挖掘;课例分析;
  语文是基础教育众多学科中最具特殊性的一门学科。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说就叫语文。”所以说,中学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最大的贡献就是利用校内的已有设施,为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并于2011年新课标中对此进行完善,将“多方面”改为“多途径”。很多专家学者都意识到了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因此,各种丰富课程资源的思想应运而生。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材的作用却有被忽视的倾向,很多书中关键的内容和值得深思的问题被大家所忽略。
  一、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
  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就教师教学而言,最应掌握的便是教科书,它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本身已具有极高的科学性与普遍适用性。它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媒介,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2]语文教材就是一块璞玉,只有经过仔细研读才可以发掘其内在无穷的价值。叶圣陶先生指出:“以教材为依托,以课堂为平台,深刻挖掘课内资源是课程资源开发的立足点和出发点。”[3]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对其进行深度挖掘与探索,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可以借助教材中的例子,主动理解和体会课文内容,有所感悟,并进行超出文本的深入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
  二、最细微地洞悉并参悟文本
  就教科书的编排体例而言,课文所占的比例最大。大多数是名家作品节选,如果教师仅仅是依照课文来讲课文,会大大地降低选文的价值。那么,应该如何开发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尤其是最常见的课文资源呢?下面以课文《老王》为例展开分析。
  《老王》是我国著名女作家杨绛先生的作品,选自《杨绛散文》。文章以作者与老王的生活交往为线索,讲述了他们之间的故事,刻画出卑微却善良的“老王”,表达出作者一家对老王的感谢以及同情。此文收录在人教版初中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其单元主题为爱;在粤教版初中三年级下册,此文位于第四单元,其单元主题定位是美丽心灵;苏教版高中教材一年级必修(三)中,此文安排在第二专题,单元主题定位是底层的光芒;沪教版高中一年级下册,此文位于第一单元,单元主题定位为平民意识。由此可见,《老王》这篇散文在语文教材中有着重要的教学价值。
  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来分析,此篇文章注释中并未对杨绛作注解。学生在没有任何背景资料的情况下只会知道老王生活贫困,无依无靠,但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他愿意给作者一家送冰,并且冰的体积比之前送冰人送的冰大了一半,他送钱先生去医院看病,而且坚持不收费。最后,老王即将离世时还给作者一家送去鸡蛋和香油,文章歌颂了老王善良的心和高尚品质。
  作者一家深知老王的不易与善良。他们照顾老王的生意,关心他的身体,照顾老王生活。即便如此,在老王离世之后仍旧觉得愧怍,后悔其对老王的关心不够。这也侧面反映出作者杨绛一家的善良。
  初读课文,学生可理解文章的浅层情感,懂得要去爱人,关心身边平凡而又普通的人。但是,如若仅仅是这样讲解课文就未能达到与作者精神层面上的沟通。此文不是一篇普通的记事性小短文,作者杨绛先生以及本文的创作背景有很多可以引申挖掘的地方。这既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更加深刻地理解爱与善良,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本文作者杨绛是钱钟书的妻子,她是著名的评论家、翻译、学者。著有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等。她在文革时期有着特殊的经历。本文《老王》的写作背景正是文革之时,那么,作者的这篇散文有怎样特殊之处呢?以此为突破口,将带领学生进入更加丰富的故事内涵,品味情感,深入思考。
  三、最智慧地引进并对照相似体例
  “文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很久,现在的学生无法领会那个时代杨绛一家的经历。所以,背景知识的引入就显得尤为重要。杨绛有几部作品记录着她在文革时期所闻所历的生活。如《丙午丁未年纪事》记录,杨绛被剃阴阳头、被年轻的姑娘无故打骂、被贴大字报、坐公交车被为难,甚至是打扫公共厕所……此书每一篇章的故事都不是很长,所以可以选取一篇文章,如:将《风狂雨骤》发放给学生,请同学做比较阅读。我们知道,一个生活在舒适安逸中的人同情弱者,是怜悯;一个人已经身处困境,仍然心系苦难大众,则是悲天悯人的大爱。就如同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之时仍心心念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那么,我们试图理解一下,自身难保的作者却为自己不能更多地帮助老王而“愧怍”,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发散思维,从“愧怍”之处思考,理解杨绛的心情,感受这份大爱。[5]
  对于老王的处境我们又怎么理解?文革时期,经济停滞不前,社会内部矛盾重重。一个踏实本分的人会有好的回报吗?杨绛先生根据在自己家帮忙的林奶奶为原型,写了一篇那个时代劳动妇女的文章《林奶奶》,这篇散文被称为是《老王》的姊妹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勤劳、诚实、善良的底层妇女在文革时期仍不得老有所终,在忙于政治斗争的大背景下,底层人民无法安稳生存。所以,通过扩展探究可知,是时代造成善良的老王不得善果。
  我们继续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叙写老王、林奶奶这类底层人物呢?在老王生活的时代,好多人都已经丢掉了善良的本性,甚至成了恶人。然而,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卑微的小人物,却坚守着做人的原则,信奉心中的道义。这使作者非常敬佩甚至是心生“愧怍”,愧怍于自己没能更多地帮助老王,更愧怍于身为知识分子并没有挑起社会正义的脊梁。所以,作者创作这类作品进行自我救赎,更希望以此呼唤人们失去的良知。在《丙午丁未年纪事——乌云的金边》这部作品中作者这样写到:丙午丁未年同遭大劫的人,如果经过不同程度的摧残和折磨,彼此间加深了一点了解,孳生了一点同情和友情,就该算是那一片乌云的银边或竟是金边吧?   四、合理利用语文教材资源的启示
  窥一斑可见全豹。通过对《老王》这篇课文的分析解读,可见语文教科书富含的滋养是无穷的。鉴于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拥有开阔的胸襟和前瞻的视野,那么语文书就将成为潜力无可限量的宝藏。
  1. 独具慧眼。就如同千里马需要伯乐一样,教材中潜藏于课文的“矿藏”如同璞玉,需要语文老师的一双双慧眼。只有教师焕发强烈的资源意识,依托文本创造性地多元拓展课文时,才有可能为学生创设更生动的语文学习的氛围,从而丰富学生情感,提升其思想高度。
  2. 机敏灵动。在此,我们要善于挖掘文本相关的课程资源,即形成二度、三度文本开掘的敏锐洞察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多留心、勤思考、善积累,为教材注入“活水”,让涓涓“活水”汇集成学生语文学习的“涌流之源”,涵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3. 厚积薄发。当“固化”的教材与引申发散的资源相遇时,教师俨然是一位独具匠心的艺术家,绝非简单地将语段或者文本衔接组合,而是要对其施以熔冶重塑的魔法,使之因“匠心独运”而“钟灵毓秀”。随之,我们将与学生携手共赴语文这场华丽的艺术盛宴。
  语文教材中的胜景奇观一直等待所有同道之人的开启;为此,我们行走在探索之路上。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6.
  [2] 冯慧. 浅谈中学语文课程中教师、学生等资源的开发[J]. 才智,2012,(9):256.
  [3] 沈海萍. 中学语文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文教资料,2009,(32):69-70.
  [4]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上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71.
  [5] 许芳芳.《老王》课例比较研究——以王君、肖培东、黄厚江三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为例[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5):19-23.
  [6] 向兰. 从《丙午丁未年纪事》看杨绛的“文革”记忆[J]. 柳州师专学报,2011(3):22-25.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研究”(DHA130269)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青瑶(1992—),女,辽宁省大连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硕士,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温小璠(1972—),女,辽宁省大连市第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莫维(1979— ),男,辽宁省大连市第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其他文献
每天,这趟城乡之间的公交车便成了钱先生笔下的“沙丁鱼罐头”,从校门口上车的我“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后排抢到一个座位,于是,免遭摇晃之苦,还能观察车内百态,真是天助我也!  你看,坐在我前面的是一个带小孩的妇女,正不厌其烦地回答孩子一个又一个天真的问题。过道里站着两个时髦的青年,一个戴着耳机随着节奏晃动,另一个则神情专注地玩着手机游戏,还不时向周围扫描。过道前面立着几位打工返乡的男子,一上车就彼此问
摘要: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优美、自然质朴并充满温馨的生活气息。诗中的田园具有丰富的内涵:真实的田园、理想的家园、民族的文化符号、心灵的绿洲。诗中的田园是诗人一处心灵栖居之所,是一种理想生活方式,是一种超脱自在的精神状态,寓意丰厚。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理想家园  《归园田居》一共5首,它包括五个部分: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回归田园、洁身自好的代表作,其笔下
摘要:阅读是语文的基础,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课堂的阅读教学。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文章题目入手,围题发问、读文探里,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一种实用的阅读文章的策略和方法,还能吸引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提高其阅读效率,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能力;围题发问;读文探里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好好深思的问题。在语文
摘要:新课改提高了对学生文言文阅读量的要求,文言文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文言功底,采用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效提升文言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文本关联;深挖题旨  在文言文教學中,常听到学生有这样的反馈:“我们是现代人,为何要学文言文?”于是乎,在这种颇有抵触性的情绪主导之下,不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这是个老生常谈且永远让人用怀疑目光看待的话题——如何写作。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写作是用笔说话,因而大可不必与“心”较劲。心之所欲,说出来,写下来,就是文章。  “随笔”本自“随口”、“随心”。  站到阳光下,影子告诉你:所有事物都有既是他的又不似他的另一面。  你说影子是假的吗?否!  那你能抓住影子,让影子和你握握手问问好吗?不能!  写作也是如此:写实是写“身”,虚构是绘“影”。写实写
摘要: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从文本、教师及学生等方面探索能够使学生真切感受作品情感和意蕴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文本内容;主体阅读;自由人性;美好心灵  天地之间,声音众多,有各种天籁之音,有各种以人为核心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构成生活的重要元素,自然不可漠视。对于教学活动而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追寻内蕴其中的各种心灵的声音。  本文拟以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谈谈如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入选的《论语》十则,皆是经典语录,对于学生感知儒家文化,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的意义。整体而言,教材中的注释要言不烦,平允精当。但对有些语句没有注释,或者注释过于简略,这给教师和学生理解原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今就教材中的注释予以补充,撰成此文,以供参考。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
摘要: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七课《诗三首》中关于《涉江采芙蓉》的一处注释,将 “兰泽”的“泽”注成“沼泽”,影响了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如果能将注释改成更符合诗境的表达,会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涵。  关键词:《涉江采芙蓉》;兰泽;注释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代表作品,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其文辞简洁,情感深沉,诗境优美,深受广大师生喜爱。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无论是利用课下注释进行预习,
据英国《卫报》网站近日报道,通过运动和饮食的结合,实施以下方法可以保证人们在锻炼时减少对膝关节的损伤。   保持健康體重   特许理疗师劳拉·贾米森解释说,从根本上说,身体越重对关节的影响越大。确保肌肉质量百分比高于体脂百分比是保持肌肉力量的关键,这有助于确保你可以良好行动。英国饮食协会发言人苏贝奇说:“每减掉0.5千克,人们每走一步对膝关节的冲击力减少2千克。”   锻炼   英国医疗健
最近读《人性的弱点》这本书,拥有平安快乐的心态是书中提到的观点。  你快乐吗?一个异常简单的问题却让许多人犹豫不决。  一般字典上对快乐下的定义是:觉得满足和幸福。德国哲学家康德也认为:“快乐是我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的确,快乐是一种美好的状态,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喜爱之情,没有不好或痛苦的事情存在。然而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呢?生活中,我们不能避免不愉快的事情发生,那么保持一个快乐的心情就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