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公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来源 :中国电化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ei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Mike Ribble博士是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数字公民专业学习网络(PLN)创始人,担任其第一任联合主席。他还是美国数字公民委员会以及数字公民国际委员会成员。现任是堪萨斯州Manhattan-Ogden学区技术部主任,乔治亚洲Kennesaw州立大学兼职教授,同时受雇于美国各地区作技术顾问:他出版了专著《学校中的数字公民》和《抚养一个数字儿童》,撰写合著文章20余篇,受邀于加拿大、比利时、波兰、爱沙尼亚、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际会议做主旨演讲30余次。由于在数字公民教育领域做了很多开创性的研究工作,Mike博士被称为“数字公民教父”。
  通过访谈Mike Ribble博士,该文分享了他对数字公民的理解以及这一概念的发展,他提出了数字公民的三主题九要素:尊重(数字礼仪、数字接入、数字法律);教育(数字素养、数字交流、数字商务);保护(数字权利与责任、数字安全、数字健康),他将现实世界的公民与虚拟世界的数字公民进行了对比与引申,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数字公民的内涵:他结合案例说明当前在小学、初中、高中、学区乃至大学层面多样的数字公民教育实践经验,他还特别说明了互联网接入不只是技术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最后,他就数字公民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若干焦点问题;Mike Ribble博士认为我们应该克服恐惧,利用机遇积极塑造数字公民内容,引导学生成为时代变革的领导者。
  关键词:数字公民:互联网接入: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访谈者:Mike博士您好!我们知道您的著作《学校中的数字公民》和《抚养一个数字儿童》在世界数字公民教育领域中影响颇广,其中《学校中的数字公民》至今已经出版了第三版,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学生教育技术标准2016》中对于数字公民的阐释也是以您对数字公民的研究工作为基础。同时,数字公民是教育技术领域新兴的热点问题。有机会采访您,我们感到非常荣幸,下面我们就围绕数字公民这个话题向您请教。首先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您对数字公民是如何理解的?
  Mike博士:我也非常高兴接受你的采访。一般说来, “数字公民”是教育界使用的术语,但实际上数字公民是一个与数字生活相关的道德、挑战与机会等方面的广泛领域。说到数字公民,我们必须先从数字生活谈起。
  数字生活是融人技术、充满社交媒介、移动的一种生活方式,与先前公民的普通生活相比较,它有很多新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们作为个体或组织,在数字时代拥有的“超能力”,我们按几下按钮就可以对远的、近的、少数或多数的人施加巨大影响;另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生活方式是隐形的、无所不在的。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旅行,离开公众过一种虚拟生活;另一方面,我们有意或无意地将自己的生活向成千上万的人公开,无论我们在哪里,都会留下“数字脚印”,也有人叫“数字纹身”。我们同时生活在真实和虚拟两个世界,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媒体一直都在,正如麻省理工心理学家Sherry Turkle所说:“(媒体)一直、一直与我们同行”。这种可能导致我们混乱的生活新常态急需我们具备新技能面对新现实。
  对此的一种反应是恐惧,很多人担心网上认识的人可能是危险的,孩子们没有足够的洞察力保护自己或他人,但我们要停止恐惧,利用这个重建教育的机会,从创新视角去反思当前道德教育,积极塑造数字公民内容,为孩子打造安全、遵守道德并负责任的未来数字生活。Sherry Turkle还说:“青春期就是孩子用思想、用他人、用自我来做实验。”我们得让孩子们主动去实践。
  我们把现实世界的公民与虚拟世界的数字公民进行对比,这样能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什么是数字公民,如表1所示。

  所以,我的定义非常简单:“数字公民(Digital Cibzenship)即是恰当、负责任地使用技术的规范。” 访谈者:通过您的介绍,我们了解了您对数字公民内涵的理解,那么数字公民这一概念何时被提出,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Mike博士:回顾数字公民的提出,应该是伴随着技术生活方式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出现的,事实上,“数字公民”一词出现是延迟的,这也比较正常。互联网的出现,促进了虚拟空间社区的形成,这就让人们思考属于这些社区的意义是什么?作为社区成员,我们的期待是什么?数字公民表达了生活在虚拟社区成员的权利与义务。
  比较正式的提出应该是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在1998年时制定的《学生教育技术标准》,其中“标准6,社会、道德、法律與人类的相关问题”,后来在2007的版本中出现了“数字公民”这个术语, “标准4,改善与示范数字公民与责任”。2016版的学生教育技术标准,数字公民已经是其中固定的内容, “标准2——数字公民:学生能够意识到在互相联系的数字世界生存、学习、工作的权利与义务以及机会,他们能安全、合法、遵守道德并能够示范性地行动。”
  访谈者:如果我们把数字公民看作是一个虚拟世界的新角色,我们是否需要重新考虑虚拟世界中的权利与责任?
  Mike博士:这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一种认为不需要,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权利与责任一样适用于虚拟空间。我们不需要特别考虑公民责任、伦理或者是品格教育。不管我们使用什么技术,做对了就是做对了。
  持相反观点的人认为:让我们现实一点儿,同时生活在两个空间,虚拟现实产生怎么可能不产生很多牵涉复杂道德问题的新行为,而且这些问题行为都是我们以前未曾遇到的。我们自己处于多维度混合关系之中,我们当然需要新的伦理标准。   第一种观点我们很容易接受,我们当然会用我们父辈的伦理标准,无须更新。然而,数字世界与前互联网时代的不同足以带来一系列的特殊伦理考量。因此,當前我们必须把数字公民看成一个新时代,须重新考虑如何将昨天的伦理标准应用在技术兴起的虚拟世界。也许未来有一天,虚拟、现实世界彻底融合,公民权利与责任会自然地出现在我们数字生活中。但现在,数字公民是一个独有、特殊的焦点问题。
  访谈者:您在《学校中的数字公民》一书中提出了关于数字公民的三主题九要素,请详细介绍一下。
  Mike博士:好的,对于一个数字公民来说,可能最大的挑战就是这个概念涉及领域广阔,理论上覆盖技术应用或互联网产生的人类行为所有方面。我们主要考虑我们当前的日常生活,我们把数字公民分成三个核心主题,即REP(Respect、Educate、Protect),“‘尊重’包括数字礼仪、数字接人和数字法律;‘教育’包括数字素养、数字交流和数字商务;‘保护’包括数字权利与责任、数字安全和数字健康。”
  核心主题一:尊重自己与他人
  尊重是指作为个人或组织,建立对待他人的准则。尊重是与他人互动的重要内容,在虚拟空间,我们缺乏许多促进交流的指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数字礼仪
  礼仪强调社会个体互动之间的规范。社会规范随时间而变。当技术融人生活,人类行为出现新形式,规范也随之而来。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技术融人之后,人的远程交流产生的匿名性会为人提供一种放纵自由表达的机会,这使人毫不顾忌他们发出电子邮件或Twitter信息带来的影响。
  2.数字接人
  数字接人是指我们与资源、信息和在线机会的连接,这些是数字时代个人和专业发展的特征。智能手机已经普及,几乎是人手一部,没有它们的人是数字一代当中的“虚无”。我们对数字接入的关注不仅仅局限于对设备和带宽的物理访问,社会经济障碍也会阻碍学生获得机会。此外,学校课程或政策也可能会限制学生使用网络的机会。解决接人问题对个体与社会发展都会有积极影响。
  3.数字法律
  数字法律解决在线活动的相关法律问题。当前,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个人信息的收集与分享;著作权与使用他人智慧资源的相关问题;网络犯罪行为。在学校层面,数字法律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例如非法搜索与引用在线资源,分享过分暴露的图片,网络欺凌等问题。一些数字法律问题已经扩展到“暗网”,“暗网”常常与非法活动关联,在美国,犹他、华盛顿、内布拉斯加等州正在制定相关法律。
  核心主题二:教育自己和他人
  1970年,未来学家Alvin Toffler引用了与HerbertGerjuoy的一段谈话,他说:“21世纪的文盲不是那些不能读写的人,而是那些不学习、不能学习和重新学习的人。”这些词恰当地描述了一个数字公民的基本要求:需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的“进化”意识。如今细微的代际差异已经证明了Toffler的预言。有时候,出生只相隔几年的孩子发现与他们兄弟姐妹的技术经历有很大不同,随着技术工具的不断发展,教育我们自己,教育我们的学生,教育我们彼此变得越来越重要。该主题的三要素是:数字素养、数字交流和数字商务。
  1.数字素养
  数字公民要具备信息生活技能。Paul Glister说: “数字素养是理解信息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能够评估、整合多种形式的信息。”如果我们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掌握数字生活技能,同时成为对社会负责的数字公民,那么另外一个关键目标还包括学生的文化素养。除了读、写、算,今天还包括学习如何获取、评估、使用数字工具和在线资源以及其他一些能力,比如媒介素养和视觉素养,这对于理解阅读和写作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2.数字交流
  交流是通过有效方式对信息进行定义、组织、分享。现在有许多分享信息的办法,例如电子邮件,Twitter、Facebook等。通常我们会习惯于使用特定媒体,很少思考是否可以通过更好的媒体表达自我,跨媒体传播需要我们不断对媒体有效性进行反思,尽可能清晰地、创造性地达到交流目的。
  3.数字商务
  这一要素是数字公民特别关切的问题,我们上网进行交易、支付、理财等财务活动,同时也留下个人信息与数字足迹。我们希望学生理解这一点,并能够有效保护他们的财务信息,从而享受网上生活带来的便捷。
  核心主题三:保护自己和他人
  情感与品格在这个主题中特别突出,主要包括:数字权利与责任、数字安全与数字健康。
  1.数字权利和责任
  就像蜘蛛侠的台词:“有多大力量就承担多大责任”。网络世界尤其如此,你要对网上风险时刻保持警惕。我们要帮助学生了解网络风险与机会,培养学生相应决策技能。
  2.数字安全
  这个要素的重点是我们保护信息的过程。一方面,它涉及保障数字安全的技术方法,如使用防火墙和病毒保护;另一方面,它涉及技术使用者本身,即我们如何进行判断,在公开信息之前,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预估。社交媒体使更多的个人信息泄露成为可能,所以,我们和他人的安全是每个人的责任。
  3.数字健康
  这个要素需要我们考虑在生活中找到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平衡。生活在一个“在设备上”的时代,我们常常忽略了现实环境。很多人都有技术上瘾的问题,但反过来,技术工具也提供了帮助我们监测和改善身体状况的方法。我们要帮助学生理解网络上瘾对自身身体、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影响。
  访谈者:通过您的介绍,我们理解了数字公民涵盖面广泛,且我们又有系统的学校课程,那么我们如何在学校系统开展数字公民教育?
  Mike博士:这个问题我想通过一些不同层面的教师实践举例说明。
  成为数字公民的唯一途径就是让学生进行实践,他们要每天应直接参与其中。先说一个小学的例子。Kayla Delzer不仅是小学二年级教师,还是学生们的“数字角色榜样”。在教学中,她鼓励每个学生轮流做“今天tweeter”,让他们通过twitter分享自己的课堂学习过程。这样,学生就有机会与老师一起在安全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实践理解数字公民。再比如,小学三年级教师Linda Yollis的学生是一个视频制作博客的博主,她创作了一个如何撰写高质量网上评论的视频,这样的内容会帮助学生轻松面对网络生活,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设计师、批判性思考者、全球合作者、问题解决者进而成为活跃的数字公民。   再说一个初中教师的例子。2010年,七年级教师Pernille Ripp推出了全球朗读项目,将网络学习提升到全球层面。后来,该项目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工具将六大洲的50多万名学生联系起来。正如网站上所描述的, “全球合作是向学生展示广阔世界的必要条件。世界需要得到保护,我们需要照顾所有的人。你可以看其他国家孩子的照片,但为什么不与他们互相交谈呢?随之而来的关怀就开始了。”
  高中的例子,Lady Gaga的高中英语老师Nicholas Provenzano说得好: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信息源并有权分享自己的信息,但可悲的是在社交媒体上疯狂、卑鄙、暴力、愤怒和偏执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学校需要教育学生和家长如何使用互联网。”NicholasProvenzano策划了“20Time”项目,即学生在校20%的时间都可以致力于研究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后来该项目成为TED学生演讲的一部分。这些高中学生有机会深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将他们的故事在TED秀上进行分享。
  高中老师Jennifer Scheffer在移动学习中也通过数字公民的学习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她是Burlington高中学生服务平台的负责人,通过平台她为学生树立积极榜样并指导社交媒体的实际应用。Jennifer的课程通过使用Linkedln和about.me等社交媒体服务让学生创建自己数字简历以赢得良好数字声誉。学生们还使用如Twitter和Snapchat等社交媒体工具寻求问题解决方案。她的一位高中毕业生Timmy Sullivan,后来成长为一位双语国际演讲人、博客作者和教育活动家。由于当地一座清真寺的遭到破坏,Timmy因此与其他学生与老师开发了相关课程,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Timmy不仅通过课程唤起同龄人抵制不公正行为的意识,还有機会改变学校的课程。
  学区的例子,德克萨斯州的Longview独立学区IT总监Brian Pitts和他的团队使用在线监控软件来标记与在线安全相关的早期警告标志。该软件不只是屏蔽和过滤在线内容,还可以监控学生使用的信息设备,学区通过该软件可以对每天数千万条的日志文件进行自动检测,这样教育管理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境进行信息审查与评估,以便及时对学生不恰当的信息活动进行干预、教育和保护。
  最后说大学的例子。2011年秋季在圣约瑟夫大学,新生入学后参加的第一个研讨会的主题是“你是有社会责任感的数字公民吗?”后来这个研讨会演变成一个数字公民项目学习,它将圣约瑟夫大学的学生与阿拉巴马州伯明翰高中学生联系在一起,他们使用Twitter和Skype等社交媒体工具共同学习数字公民课程,这个课程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本地乃至全球的数字社区。2013年,阿拉斯加州大学开设了一门关于数字公民的慕课,尽管这门课程是为15名研究生开设的,但来自许多国家的500多名学生参加了这次课程学习,学生们提供了多样视角,每个人都从中受益。这门课Jason Ohler教授现在还在使用。
  另外,有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话题就是“学生互联网接人”问题,很多人都错误地认为该问题关注互联网内容过滤问题,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其实,这首先应该是一个价值取向问题,互联网接人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首先应该明确价值观。
  学校处理互联网接入方式因价值取向不同而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是否允许学生搜索和阅读在线材料以及是否允许学生自己创建和发布在线视图和其他内容。一些学校大幅限制互联网接人,而其他学校则完全不使用过滤技术,很多学校都处于中间状态。有些学校几乎不允许学生发布信息,而另一些学校则积极地开发和发布学生在线档案。每种方法都会在创造机会的同时带来问题,每种方法都反映出一个特定的价值定位。学校需要慎重考虑他们的选择。解决学生上网问题常常是通过监控系统,表2描述了数字监控中涉及的步骤以及提供给学生在网上自由成长、学习和生存的一个数字环境,设有安全网关键字监控,防范风险。

  关于互联网接入需要家长、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学校董事会成员等利益相关者参与制定相关政策,特别关注学生并让他们参与其中。要发展学生的数字公民技能、观点,我们就必须给予学生足够信任使他们成为数字生活的领导者。
  访谈者:请您再谈谈数字公民教育的未来发展好吗?
  Mike博士:说实话,数字公民是随技术发展而出现的,而技术发展的未来很难预测,所以数字公民发展的未来也不太好说。但有一些宽泛的主题,似乎注定会成为近期备受关注与争论的焦点。
  1.数字公民是否有其哲学基础或研究基础?
  有些人认为数字公民的产生是无源之水,但另一些人则认为数字公民是现有理论与应用传统的延伸,例如品格教育、社会情感学习等。事实上,数字公民可以从其研究与经验中得到借鉴,反过来,数字公民也用新视角促使人们思考数字生活方式带来行为问题的解决方法。
  2.学生应该如何参与数字公民教育之中?
  当前的现实是,成年人倾向于为学生制定所有的互联网规则。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他们就剥夺了学生们充分发挥道德力量的机会。如果不允许学生构建技术应用和互联网的指导制度,那么他们会倾向于与成人规则系统进行博弈。扩大学生对系统框架的参与必将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3.数字公民的极端——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带有WiFi和增强神经芯片的衬衫?
  现在,人们都只关注与数字公民相关的现实问题,例如侵犯版权、网络欺凌等,但常常看不到路的尽头。我们要面对的现实是,今天使用的许多技术与即将到来的技术相比,会显得平淡无奇,包括连体衣、能提高分数的即时思维帽子、能连接互联网的隐形眼镜、物联网等等,我们将如何应对这些技术?我们将如何为学生提供思考未来变化的机会?
  4.我们在教育中使用互联网是由恐惧推动的,还是由一种积极地对待网络世界的可能性推动的?
  很多人关注网络欺凌、性短信等热点问题,这是可以理解的。大家相信坏人在网上会引起他人恐惧,会造成对儿童的伤害,然而,我们需要考虑另一种方法:挖掘和塑造积极的互联网体验。例如,警告学生不管他们在哪里上网都会留下数字痕迹,这是有意义的。要将两种方法融合,我们都听说过一条推特消息可能会导致一个人失去一段感情或工作,但是,要进行平衡,要让学生有意识地按照他们想要的方式创造出数字足迹、表达自己,所以需要培养学生必要的技能,才可以在数字环境中蓬勃发展。
  5.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家庭、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数字生活让我们轻松跨越学校、职业和个人生活的界限。因此,对于学校来说,数字公民是个庞大的领域,需要为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区成员找到有效的合作方式,以解决数字生活方式带来的道德问题。需要问的是,我们应该发展什么样的家庭—学校—社区联系,使学生成为理想的数字公民?
  6.软件管理工具在保护、管理对数字公民培养起到什么作用?
  像Impero这样的公司为学校开发复杂系统帮助跟踪和管理学生的互联网活动。我们是否可以把使用这些系统作为常规方法?如果可以,我们的目的又是什么?我们通过系统获得原始数据,然后还需要在学校或学生层面解读数据,我们要采取什么形式对待这些数据?社区需要与利益相关者应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确定应用数据的原则。
  7.我们应该把数字公民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来教学,还是应该将它整合到课程中?
  简单的答案是两者皆有。每当拿起智能手机或上网时,我们都会进入一个具有道德挑战性的竞技场。我们的学生需要了解,数字公民问题无处不在,在生物课、历史课以及他们的个人生活。鉴于我们的学校课程已经过于繁多,在整个学校期间寻找有效的方法整合数字公民教育将是一个挑战,但这挑战我们必须面对。
  总之,不能总是跟着社会变化而变化,我们要成为变革的领导者,要创造新的教育方法以使学生拥抱社会转型带来的机遇。
  访谈者:再次感谢您接受访谈,我们谈了关于数字公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您的见解对我们在中国开展数字公民教育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希望有机会与您合作。
其他文献
一部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再次把我们面对灾难的态度放到了公众面前。据该法案的起草机关介绍,《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起草工作始于2003年5月,当时“非典”疫情蔓延,促使中国审视突发事件应对中存在的问题。  对“非典”的反思,集中到一个疑问上一如果说隐恶扬善是人的天性,隐瞒人为责任事故还尚可理解,对不可抗力造成的自然灾害,又有什么必要隐瞒呢?应该为那场公共卫生事件负责的本来只有“SAR
摘要:随着双创教育的深入发展,双创教师的教育能力必将持续进行提升。当前对教师双创能力的研究多从宏观入手探究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因素,而较少关注教师自身双创教育能力的改进。该研究从对双创教师教育能力的界定入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国各省596所高校的双创教师的双创教育能力和提升要素进行调研,而后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关于教师双创教育能力提升的回归模型。从中发现创新创业培训、师生合作创新
摘要:与工作世界具备动态适应关系是职业教育信息化与普通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区别。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工作世界,职业教育信息化如何适应工作世界的变革,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亟需关注的重点问题。为此,该文基于历史视角及国际案例,论证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动态适应工作世界的变化。基于工作分析视角探析AI重塑工作世界,将呈现工作机器智能化、工作活动智慧化与工作关系协作化的变
《波拉特》的成功之处也许还在于,让人们捧腹之余,释放了被政治正确所压抑的一些阴暗小想法,满足一下人类小小的叛逆心理  “请看看我的电影吧,如果它不成功,我将被判处死刑。”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著名电视主持人波拉特,带着考察USA的使命,和他的摄制组开始了他们的美国历险记。  波拉特是一个留着一撮浓密小胡子的中年男人,穿着款色老旧的灰色西服(从来没洗过),有时穿奇怪的V字装,有时尝试尿不湿外穿。他喜欢
问前台服务员为什么还保留着李大伦的题词,她压低声音说:经理本来也说要换掉的,但后来有人说这是特色,说不定一些客人觉得很好玩就进来住宿了  走进湖南郴州,发现这个城市与其他城市并无二致,特色也并不明显。但心里总是不免有些好奇,那当然是因为震惊全国的连环腐败大案就曾经在这里粉墨上演。    为什么还保留着李大伦的题词    住宿的宾馆临河,记者晚上出来散步,路遇一位大爷坐在椅子上闭目养神,就主动跟他攀
深秋的中国,天气依然有些暖和。对中国7000多家制鞋企业来说,感受到的,却只有透骨的寒意。  从去年6月欧盟正式宣布对中国的两种劳保鞋进行反倾销调查开始,中欧之间的鞋业大战已经持续一年多时间了。2006年10月5日,欧盟理事会25个成员国以13比12的微弱优势,通过了对中国产皮鞋征税的终裁提案,中国涉案企业中除1家因获得市场经济待遇被征收9.7%的反倾销税外,其余企业均被课以16.5%的税。反倾销
编者按: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创新驱动发展和支持大众创新创业的中国理念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也已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该文通过访谈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科林。琼斯博士,对澳英美等世界多国与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理念和政策环境等进行了比较研究,进一步厘清了其概念内涵、教师成长策略和人才培养路径等问题,对“
一  简朴的院落,健朗的老太太,灰头巾,蓝布围裙,脸上的皱纹和簸箕的纹路交相辉映。夕阳照过来,谷子上铺满金黄,上上下下颠颠簸簸中,尘杂飞去,谷子变得粒粒分明。  到了皖西的乡村,“妇人簸谷图”随处可见,这是画家作品之外生活的杰作。但我家山墙上挂着的那只簸箕,它只钟情于它的主人——我的母亲,一个粗手大脚的妇人。  簸箕是用竹篾编成的,用它簸掉谷物里的瘪子、壳子和杂草,也用来晾晒土地上的大豆、花生、辣
我们应该利用太阳来培植我们的能源,就像我们的祖先曾经利用它来种植食物一样  从气候变化到阴晴不定的油价,所有的迹象都表明:一场全球性的能源危机即将来临。这场迫在眉睫的挑战,意味着人类不能再忽视太阳每天通过光合作用为我们提供的取之不尽的能源。太阳能使植物吸收碳性气体,通过这样的路径它不仅制造氧气,还制造出其他物质一动物王国的食物和机器所消耗的能源。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就开始培育这些“生物质”作
摘要:青少年学生作为新一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弘扬者,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程度决定着我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的后继力。该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思路,利用自编的情境判断测验量表对61所学校的6874名四年级及其以上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小学生在文化身份认同维度上的得分最高;文化身份认同与文化符号认同及价值文化认同之间呈现强相关;女生對中华优秀传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