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我的家

来源 :世界华文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wind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入冬后的第一场雪,稠密的雪糁从天而降,很快铺满了院子,白皑皑一层。
  09年正月初六凌晨,母亲离我们而去了,享年八十一岁。那雪是母亲悄悄离开那一刻悄然而至的,那是苍天同悲洒落的泪珠呵……
  三年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的音容笑貌,不断浮现在我的脑海——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小的时候,家里总是过着青黄不接的日子。但生活的艰难难不倒我的母亲。每天守着家、守着锅台,为让一家人吃上一顿热乎乎的饭,母亲不停地忙碌,用勤劳、智慧而灵巧的双手,默默地帮着我的父亲,带我们兄弟三人幸福地度过了生活困难而充满欢乐的童年。
  母亲身体不太好,终日里咳嗽。再苦再累的活儿,母亲都咬牙坚持。夏收时割麦很累。母亲和父亲早早地起来,赶到地里,分领麦垄,摸黑下镰,埋腰割的腰疼了,就蹲着割,顶着日头,冒着汗割,割到地头,再捆好戳好才能回家。秋后,刨山药擦山药片又冷又累。生产队时栽山药最多。队里按每家的人头分任务,母亲带着我们割蜿子,刨山药,分领山药堆儿,披星戴月擦山药片,一擦就是小半宿。往往这时候要刮西北风,吹的手出裂子,那时母亲的手背上裂子开的又大又深,裂缝里渗着鲜红的血。我们弟兄还小,帮不上忙,眼看着母亲累得腰酸腿疼。那年月我们吃的不是玉米面就是山药和山药面。
  磨面是解决吃饭问题的头件大事。到生产队磨面还需掏钱,所以母亲经常用簸萁端着谷、玉米、山药干、小麦,隔三差五,带着我们弟兄找附近的碾子,推碾子压小米、砸玉米面、刻玉米糁儿、蜕麦米、砸山药面。母亲簸萁簸,蚂蚁罗筛,经过几道精细的工序,才会筛出糁儿和面。推碾子是我们年少时的一件乐事。从母亲那里领到任务,拿了笤帚一路小跑去占碾子。推碾子时争先恐后怕少推了圈儿,又相互监督怕多推了圈儿。不管怎么说,我们都乐意跟着母亲推碾子,因为不推碾子吃不上饭,更吃不上解饥解饿的干粮。那时母亲顿顿准备干粮,因为我们正长身体正能吃呢。俗话说:不吃干粮饿得慌。母亲更多的心思更多的时间是变着花样做干粮,千方百计,煞费了苦心。
  母亲烧大锅经常被冒出的黑烟呛得咳嗽不止、满眼泪花。等锅里的水沸腾了,母亲便双手从盆子里抓起一团和好的玉米面,双手用力拍打,待玉米面在手里拍打结实成椭圆状后,一只手托着面团,很快地用力把饼子向锅摔去,锅热面凉,叽溜一声,面团就一下子抓在了锅沿上,一会儿,就贴了满满的一锅圈。火不能急,否则,锅里沸腾的粥就会淹湿了饼子,饼子贴锅的一面还会被烧糊烧干;若火过微过弱,锅凉饼子就会溜滑下去消失在粥里。母亲善于把握火势,不急不慢的,不大不小的,锅里粥熟饼子熟,很少有饼子溜进锅里。锅盖一掀,团团热气腾空而去,一个个金灿灿黄橙橙的饼子从锅里起到了玉米秸编织的匼子中,饼子飘散着阵阵香气,饼子焦黄的锅贴嚼在嘴里,香气满口。偶尔母亲把从院子里捡拾来的红枣泡好,一个饼子摁上一个,饼香和着枣香,更令人眼馋难忘。
  山药或蒸馏或烧烤或切了块儿放粥里,不管怎么吃,吃的多了,肚里好往上翻酸水。母亲就改变吃法,擦山药丝,和玉米面,蒸山药丝疙瘩,浇上砸好的蒜汁,算是一顿美食。山药面做的熟食总是黑黑的,所以山药面叫做黑面。母亲常给我们拌黑面疙瘩汤,擀黑面条,擦黑面片子,擦黑面蝌蚪儿。家里用黑面蒸好窝窝,端到碾子前,我们弟兄推碾子,母亲在碾盘里放窝窝头,一个接一个的放,碌碡慢慢地往前压,后面压出了大小长短不一的形态各异的黑面片子,随碌碡滚上去的,用铁铲把它铲下来。回到家,这薄薄的黑面片子,有时凉吃,有时热吃,浇上一勺葱花炝锅的汤,称的上美餐一顿。如果用筷子蘸上一滴香油涮在浇面用的汤里,那扑鼻的香气,飘的满屋子都是。春夏时节,母亲在自家的香椿树上采来嫩嫩的香椿叶,切的碎碎的,放在蒜汤或热汤里,一样香气满屋。
  为了节省主粮,父母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糠菜半截粮。母亲赶着时节,拿各种菜各种叶,变着花样做饭。夏秋时节,母亲从自留地里摘豆角、劈根达、落山药叶,洗净剁碎,用玉米面搅疙瘩、贴饼子。冬天里,鲜菜没了,就吃萝卜条玉米面疙瘩;春天里,青黄不接的时候,就用腌制的酸菜搅玉米面疙瘩。槐树开花时节,就吃上了槐花包子;榆钱出来了,吃上了榆钱疙瘩、榆钱饼子,榆钱落了,榆叶疙瘩、榆叶饼子又顶好长的日子。因此,家里的几棵槐树、几棵榆树成了宝贝。我们捋来槐花儿、榆钱,母亲精心制作槐花包子、榆钱儿饼子,儿少时的我们似乎从来没有吃饱过。因此,我对老家小院里的槐树和榆树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它们帮着我们一家人度过了那艰难的日子,也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乐趣。原有的槐树因木质坚硬耐用,在我们弟兄结婚时做了硬木家具;榆树则因常年闹虫子而被砍去了。后来酿出的新芽新枝,在老父亲的浇灌护理之下,几棵小槐树、小榆树正茁壮成长,早已撑起了一片绿荫。
  “家里有白面了!”母亲端上一簸萁麦粒,碾子砸、簸萁簸、细箩筛,终于出了一点面,白白的,被叫做白面。这叫我们兴奋许多日子,我们能吃上母亲用擀杖做成的黑白相间的华丽条儿,也叫八字条儿;烙饼时也在黑的一面上添加了薄薄的一层白面,吃着格外香甜;只有过大年初一时,才能吃上几个纯白面的饺子那时的饺子馅自然少有油腥了。而今想来,那时能吃上白面就是一种奢侈,幼小的我们多么不懂事,母亲的碗里没有一个白面饺子,我们却从没在意过,而母亲端着碗目光慈祥地看着我们吃饺子时那幅笑微微的神情,深深地永久地镌刻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是多么阳光灿烂、多么美好的日子呵。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我们快乐地成长着。而今回想起过去的日子,越发思念我的母亲。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实行了责任制,家里有了包产地,母亲上地干活儿多了起来,咳嗽少了,身体也渐渐的好多了。在包产地里铲地、整地、播种、除草、施肥、浇地、杀虫,直至收获了粮食,母亲是种地的一把好手。三伏天父母一起顶着日头在地里收拾棉花,去疯叉,逮虫子,喷农药,保棉桃,秋后收获雪白的棉花,母亲和父亲一样成了种棉能手。棉花除了缴任务数,母亲把余下的纺线、织布、给我们做粗布衣裳。家里的余粮渐渐的多了,钱也渐渐地多了。吃白面不再是什么奢侈。磨面不再找碾子,村街里可以直接用麦换白面,还能用麦换瓜吃。推碾子成了渐行渐远的记忆。   母亲为人热心厚道。借人家东西常借常还,有了就还,从不拖欠。嘱咐我们时刻记着在我们日子艰难的时候,是谁热心地帮助了我们。和爷爷住在一个院里,我们包饺子、蒸包子,母亲总让我们先给爷爷送去。大年初一吃饺子,总是先给爷爷盛满满一碗白面的。母亲还要紧出粮食,周济比我们还困难的人家。“谁家没有遭难的时候呀!”这是母亲常挂在嘴边的话。
  无论过去的穷日子,还是富裕后的日子,母亲总是精打细算,十分节俭。小时候母亲自己纺线、织布,做一家人的粗布衣裳。后来都买成衣,母亲自己在村集上总是拣最便宜的买来穿,穿了一水又一水,不穿用了,还宝贝一般洗得干干净净,叠的整整齐齐,存放在衣柜的包袱里。吃饭时,母亲和父亲一样,时刻盯着我们的碗,谁都不能剩碗底剩米粒。为了填补家里,母亲每年开春都要买十几只小鸡,精心护养它们长大,直到院里传来母鸡们的“呱呱蛋”的叫声,母亲拿起还有着余温的鸡蛋时笑了。然后攒在西屋一个罐子里,自己从来不吃鸡蛋,有人来找父亲歇着时,母亲才舍得拿出几个煎作下酒菜。偶尔给我们用勺子在锅灶边煎一个鸡蛋,让我们兄弟三个人分着吃。等攒多了,就卖给收鸡蛋的,变卖成零花。后来,我们在外工作了,老人的零花钱富余了,母亲攒了好长时间的鸡蛋,除了给父亲少留几个,其余的经常让我们回家时带上。因为她把鸡蛋当作了最好吃最珍贵的东西了,我们在他们的眼里永远是个孩子,即便我们在外过的再好,吃的再好,即便我们也已渐老,父母的心却永远歇不了。母亲住院最后的那天晚上,她说想吃摊鸡蛋片,我妻子立马从家里摊了鸡蛋片送来,母亲吃的十分香甜。那是我今生见到的母亲今生第一次吃鸡蛋呀。而今我再想给母亲摊个鸡蛋片吃,已经永远的不可能了。那让我彻悟猛醒了,我的母亲之所以过去不吃鸡蛋,完全是舍不得自己享用,那是母亲时刻关爱着家庭每一个人的一颗慈祥赤热忘我的心。
  母亲是一个十分认真的人。每年村里缴公粮,母亲总是装晾晒的最干净的,而且在房上用簸萁簸了又簸,筛子筛了又筛,恐怕带了杂物,总是先在家里过称,总要多上三五斤。缴好粮、缴足粮,是父亲和母亲缴公粮时坚守的真理。
  母亲不识字,但心里明镜有数。从不东家长,西家短。每天都穿的干干净净,头梳的利利落落,戴着一个黑色发卡,略挽着袖子,不声不响地拾掇屋里屋外、炕上炕下。因此小院干干净净,屋里干干净净,街坊邻居人人都说母亲是个好人、干净人。
  母亲老了,依然歇不了心,开始把心思用在拉扯孙子孙女上。全家五个孩子,个个整天不离奶奶。孩子们在院里跑,母亲也跟在后面跑,怕磕着碰着;孩子尿了,换洗尿布;吃饭时,一个一个吹着喂嚼着喂;孩子打架时,哄了这个哄那个;夏天午睡,给这个扇一会儿,给那个扇一会儿。终于孩子们长大了,飞远了,不再天天进院喊奶奶,不再来吃母亲准备的热乎乎的包子、饺子、烙饼卷鸡蛋了,母亲才算松了一口气。但是人老病来了,母亲终因早年生活的艰辛和多年的劳累,埋在身上的风湿性心脏病发作了。维持了十多年,在那个散落着雪糁儿的日子里,离我们而去了。在热乎乎的炕上,母亲在最后弥留之际,两眼泪花,拉着父亲的手,总有话想说,却已无力倾吐。父亲最懂娘的心,紧紧握着母亲的手,告诉我们:挺好的日子,娘不想走呵。
  然而,我的母亲还是悄悄的走了,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离开了那些槐树和榆树,离开了那几只还在下蛋的鸡,离开了我那宽厚而坚忍的老父亲,离开了那个生养我们的温馨的小院……
  老人走了,永远的走了。当我们拾掇衣柜时,打开包袱里母亲的旧衣服,从中翻出了老人生前掖藏在里面的各种面值和颜色的钱,惊讶而又意料之中,引得我们唏嘘落泪良久、良久。
  而今,我的父亲和我们的心依然守护着老家那个小院,守护着我的家!
  于县城家中 2009年2月26日完稿
  2010-10-13改稿
  2013-1-3又稿
  【作者 简 介:蔺正军,笔名唐河子,男,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高级职称。历任教导主任、学区干部、文秘干事、局办公室主任、机关支部副书记,任职教师进修学校校长至今。1996年陪同教育扶贫进山,返回途中遭遇车祸,其中两人当场牺牲并追为烈士,本人重伤入解放军252医院抢救幸免于难,认定公伤致三等伤残,抱残工作至今。曾发表《着力推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名师引领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等理论文章;发表散文《欲数风流绽红英》、《我与晨色共舞》等,曾被市、县授予优秀党员、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宣传干部等。】
其他文献
快吃早饭了,小星星就是赖着不起床。  爷爷接着喊:“小星星,爷爷的乖孙子,起来吃早饭啦!”  爷爷走了过来,小星星“嗡,嗡” 地犟着就是不起来。  “乖,今天怎么啦?等会背你去夏爷爷家去逮喵咪。”  小星星最喜欢夏爷爷家的那个小花猫了,夏爷爷拿着糖果他都不要,只要是揪住了小花猫他就不放手。小花猫“咪,咪”地叫着,它一点也不发怒,很温顺地由小星星随意地摆动着。今天,小星星好像很不开心,小脸蛋上布上了
期刊
岁月的寒冷  在我的窗户上  爬满了窗花  像是额头上的皱纹越来越深  打开窗户  换点新鲜的  阳光 带走了我的温度  顺便抹烂了我的窗花玻璃  流着眼泪  别了,那湛蓝的天空  小时候 独卧地平线之间仰望湛蓝的天空  世界真的很小  但是很深  仰望天空  在狭小的世界  冷风扫过  我 依然仰望天空  黑白混成了铅色  天幕沉重的呼吸  道一声珍重  别了 那湛蓝的天空
期刊
若说网络是真实的,那为何离现实这么遥远?若说网络是虚拟的,又为何这样牵动心扉,  左右着喜怒哀乐?  是否还记得?你说,我是一杯浓浓的咖啡,  飘溢着诱人的香味。  你可知道,我只想做你杯中的白水?  无色无味平淡而真实。  咖啡属于浪漫,白水却能常常相随相伴。今生,注定不能做你杯中的白水,  就做那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只因你喜欢。在偶尔的时刻,滑过你的唇,  抚摸你的体温,和点点温存,回味短暂的幸
期刊
黑夜普度苍生。  在湘渝边境的深山腹地,夜色凝重而幽深,像一堵厚重森严的黑墙。当雄鸡嘹亮地唱了四遍时,被挤压在幽深峡谷里的村子开始苏醒。纸糊的木窗渐渐泛白。寂静的院子里忽然响起木门沉重的吱嘎声,山民担水的脚步声,砍柴声,催唤小孩的起床声。村庄从黑夜的深处醒来。  醒来的村庄青幽幽的黑瓦片上冒着缕缕白烟。远远地望去,烟在村子上空飘着,像一层薄薄的雾岚在浮动!倏然间,烟雾又缭缭绕绕的升起,迎着天空里的
期刊
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半夜,杨华被手机铃声从睡梦中惊醒。拿起电话,来电显示“老爸”,他的心马上提到了嗓子眼,忙按下了接听键,“喂,喂……”喂了两声等了会儿,电话里毫无反应。  被惊醒的妻子打开台灯,捂着胸口睡眼惺忪地看了一眼墙上的石英钟,时针指向11,分针指在7上,问:“大半夜的,谁来的电话?”  杨华手握电话心跳加剧,一边掀被下床往头上套毛衣,一边说:“你
期刊
三年前的今天  因病卧床  整整躺了六年的大姨与世长辞了  临终  八十四岁的高龄  瘦成了  不到二十公斤的体重  娘说  大姨就是个神人  病了六年  每天仅靠那两匙子汤水扶住不愿倒下的灵魂  用最后那一口气儿  硬是撑了三春  十八岁那年  大姨嫁到邻县的一个小山村由于手上的活儿“粗”  常常被公爹采着头发撸  有时 还追赶着  从场里或坡里直撵到家门  那个社会  让她吃尽了苦头伤透了心但
期刊
天上的星  亮晶晶  宝宝的眼神多清澈  无邪天真  明如镜  澄净世界  更美丽  梅  雪霁 月明媚天地一片晶莹  我依偎窗前  横吹竹笛  你吟咏 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韵律  悄悄地 悄悄地自我身边 踏一路雪花铺就的诗行  走向春天  读孟浩然  夜雨淅淅沥沥梦 抽枝吐叶  深深浅浅 寻个清静 避雨的去处  却惊动了  孟浩然的鸟  认识你,真好  认识你,真好  认识了你,使我翻出落满尘埃的竹
期刊
奔腾的河水流到田湾,河面一下开阔起来,河水也变得舒缓平坦了,一阵风吹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远处,有几只野鸭从河心飞起,扑腾到半空甩下来一片水珠。  岸上是一大片荒滩,滩里灌木交错,杂草丛生,不时地,有一、两只野兔从灌木中窜出,闹出一阵响动后,便一溜烟跑进了另一处草丛。  每年到了夏天,都有人在田湾垂钓,还有人打野鸭子。  冬天来了,茂密的草丛干枯了,就有人到荒滩捕猎野兔。  千百年来,河水缓缓平静
期刊
这个小长假,在父母处清点旧物在繁华的一角  系上母亲的围裙  清理我过往的情歌  大到等身于我的高柜小至脱落童年的纽扣沾满烟尘的岁月  一一在指尖鲜活  奔波  在传世的老柜里深藏忧伤  于卷角的便笺上泛黄  时光隔河飞过  流水尽处  欢笑与豪情  风干于落下的烟波  辨析着父亲老体字记下的账簿我不忍将记忆打包成捆  贱作荒郎的旧货  峨眉云烟  在香客的祷告声里再往西 就吻了  雪域高原的经幡
期刊
那些年  那些人 那些事儿  都与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还有我们之间  那曾经历过的一出一段的故事那可是世上少有的珍奇  是我一生中不可多得  而最为宝贵的财富——  无价之宝啊  岂能让那飘忽的岁月  无情埋没 就那么一声不响地一笔勾销 白白抹去呢  以我残年余力  就是豁出这条老命来  我也要把他们从记忆的深处一个一个地挖掘出来  我要用文字恢复他们历史的本来面目 让他们  重新绽放昔日的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