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名中学美术教师,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已七个年头,这份美好的工作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满足于学生无穷的创造力,幸福于学生无尽的求知热情,更期待着适合学生的新的教学理念的诞生。
处于学校教学薄弱环节的美术学科教学,必须以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回归它本来的地位,为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此我就当前初中学美术教育的不足,以及如何以新的教育理念实施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当前美术课教学存在的不足
由于传统思维的影响,应试教育深入人心,素质教育仍未能成为教育的主导思想。在这种教育体制的笼罩下,美术学科必然难逃边缘化的命运。美术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校普遍重视不够,师资缺乏;美术课为主课让路,成了自习课或机动课,教师教学缺少热情,学生学得乏味;美术课表面上丰富多彩,实质上空虚苍白,远未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新课改下美术课教学应采取的措施和思路
1.新课改下美术教学教师首先要转换角色。
传统教育下美术课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唯一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没有自信心,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新课程标准确认美术课程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制作过程……在美术学习中,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为总目标。教师充当的是课堂的组织者,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创设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师生、生生关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树立学习信心;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鼓励者,使学生把教师当作“大朋友”,愿意和教师接近,愿意和教师交流,愿意与教师分享他们的欢乐。
2.美术教学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
美术课与其它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具有表现性、多样性和个性化。现代美术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帮助学生将他们想要展现的事物画得更好,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作为教学的中心目标,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和各自的审美表现,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成长。
美术学科还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很强的学科。有成功,就会有失败,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怕失败,让学生在多次尝试与失败中自我进步。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新颖、独特的绘画方式,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3.美术教学应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结合。
首先,美术课堂学习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不应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在题材、形式的选择表现上要留给学生自由空间。例如在设计制作课单元,可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做起,如:给自己最喜欢看的一部电影或电视片画一张宣传画;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或日用品,然后把不满意的地方改变一下,重新设计并画下来;为亲友和同学制作新年贺卡,并鼓励用刮色、涂蜡、撒盐、吹色、压印、揉纸等各种技法创作。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积极性。还可以将当地乡土民间美术搬进课堂,如蛋壳画、石头画、沥粉画、剪纸等,以丰富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让美术教育走进学生生活,变生活为美术学习的大课堂。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脱离了生活,美术教学就失去创造的活力。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把公园、田野、村庄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的红、黄、蓝。写生课不妨带学生去果园、农贸市场、山麓湖畔,描绘自然界的花草树木,观察生活中千姿百态的鸟兽人物。手工制作课不妨带学生去放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自己制作的彩带、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环境,做到学以致用。结合欣赏课,可组织学生参观一个画展,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美术课上所学的知识指导欣赏活动。
4.新课改下的美术评价。
(1)兴趣评价。美术课教学内容十分广泛,大部分客观事物都可以成为表现的对象。在美术课的开始阶段,高度地评价学生的参与学习兴趣和参与学习态度,有助于学生将主动参与意识贯穿教学始终。如教学《流动之美》时,学生对宣纸的特殊浸染效果很感兴趣,很想动手调一调,我就鼓励他们动手试一试。学生的主动性被激发,主体意识得以增强,从而使其向教学内容的深入方向发展,反过来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自觉性。
(2)创意评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由好奇转化为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想象丰富而有童趣,想象中整个世界都是自我的、童话的:月亮眨眼,树林招手,动物人化……美术课当中,特别是实用美术设计课中,学生的想象更能得以发挥。如《面具》,学生除了以绘画形式表现外,还使用了树叶、花瓣、羽毛、毛线、彩纸等实物进行剪贴、描绘来制作风格各异的面具……这些富于幻想的创造思维,教师不但要十分尊重,还必须充分肯定它们是具有合理创意、大胆创新的结果,哪怕是极其细微的,也必须充分肯定,在某些场合上还可以“加大”肯定。
(3)结果评价。可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共评、作品展评。在学生参与评价时,教师要尽量和学生达成共识:因人而异,不论是谁,不论作品的质量如何,只要参与学习就能得到肯定与表扬;评价标准侧重于创造性与个性的体现:内容是否有情趣、是否显示出对周围事物的留意与好奇、是否有想象和创新。允许学生反复尝试,作业讲评后修改,让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5.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合作意识。
在未来的社会中,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取得更大范围内竞争的优势,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在美术课中我采取了优势互补的合作能力训练,如在讲授《面具》时,在作业的要求里面规定:“可以有几名同学合作,发挥每个同学的特点,分别参与创意、文字书写、图形绘制、色彩搭配的构思与制作。”这样既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优势,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又锻炼了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
处于学校教学薄弱环节的美术学科教学,必须以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回归它本来的地位,为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此我就当前初中学美术教育的不足,以及如何以新的教育理念实施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当前美术课教学存在的不足
由于传统思维的影响,应试教育深入人心,素质教育仍未能成为教育的主导思想。在这种教育体制的笼罩下,美术学科必然难逃边缘化的命运。美术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校普遍重视不够,师资缺乏;美术课为主课让路,成了自习课或机动课,教师教学缺少热情,学生学得乏味;美术课表面上丰富多彩,实质上空虚苍白,远未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新课改下美术课教学应采取的措施和思路
1.新课改下美术教学教师首先要转换角色。
传统教育下美术课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唯一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没有自信心,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新课程标准确认美术课程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制作过程……在美术学习中,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为总目标。教师充当的是课堂的组织者,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创设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师生、生生关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树立学习信心;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鼓励者,使学生把教师当作“大朋友”,愿意和教师接近,愿意和教师交流,愿意与教师分享他们的欢乐。
2.美术教学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
美术课与其它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具有表现性、多样性和个性化。现代美术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帮助学生将他们想要展现的事物画得更好,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作为教学的中心目标,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和各自的审美表现,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成长。
美术学科还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很强的学科。有成功,就会有失败,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怕失败,让学生在多次尝试与失败中自我进步。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新颖、独特的绘画方式,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3.美术教学应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结合。
首先,美术课堂学习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不应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在题材、形式的选择表现上要留给学生自由空间。例如在设计制作课单元,可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做起,如:给自己最喜欢看的一部电影或电视片画一张宣传画;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或日用品,然后把不满意的地方改变一下,重新设计并画下来;为亲友和同学制作新年贺卡,并鼓励用刮色、涂蜡、撒盐、吹色、压印、揉纸等各种技法创作。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积极性。还可以将当地乡土民间美术搬进课堂,如蛋壳画、石头画、沥粉画、剪纸等,以丰富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让美术教育走进学生生活,变生活为美术学习的大课堂。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脱离了生活,美术教学就失去创造的活力。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把公园、田野、村庄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的红、黄、蓝。写生课不妨带学生去果园、农贸市场、山麓湖畔,描绘自然界的花草树木,观察生活中千姿百态的鸟兽人物。手工制作课不妨带学生去放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自己制作的彩带、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环境,做到学以致用。结合欣赏课,可组织学生参观一个画展,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美术课上所学的知识指导欣赏活动。
4.新课改下的美术评价。
(1)兴趣评价。美术课教学内容十分广泛,大部分客观事物都可以成为表现的对象。在美术课的开始阶段,高度地评价学生的参与学习兴趣和参与学习态度,有助于学生将主动参与意识贯穿教学始终。如教学《流动之美》时,学生对宣纸的特殊浸染效果很感兴趣,很想动手调一调,我就鼓励他们动手试一试。学生的主动性被激发,主体意识得以增强,从而使其向教学内容的深入方向发展,反过来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自觉性。
(2)创意评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由好奇转化为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想象丰富而有童趣,想象中整个世界都是自我的、童话的:月亮眨眼,树林招手,动物人化……美术课当中,特别是实用美术设计课中,学生的想象更能得以发挥。如《面具》,学生除了以绘画形式表现外,还使用了树叶、花瓣、羽毛、毛线、彩纸等实物进行剪贴、描绘来制作风格各异的面具……这些富于幻想的创造思维,教师不但要十分尊重,还必须充分肯定它们是具有合理创意、大胆创新的结果,哪怕是极其细微的,也必须充分肯定,在某些场合上还可以“加大”肯定。
(3)结果评价。可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共评、作品展评。在学生参与评价时,教师要尽量和学生达成共识:因人而异,不论是谁,不论作品的质量如何,只要参与学习就能得到肯定与表扬;评价标准侧重于创造性与个性的体现:内容是否有情趣、是否显示出对周围事物的留意与好奇、是否有想象和创新。允许学生反复尝试,作业讲评后修改,让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5.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合作意识。
在未来的社会中,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取得更大范围内竞争的优势,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在美术课中我采取了优势互补的合作能力训练,如在讲授《面具》时,在作业的要求里面规定:“可以有几名同学合作,发挥每个同学的特点,分别参与创意、文字书写、图形绘制、色彩搭配的构思与制作。”这样既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优势,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又锻炼了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