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职钢琴教育课在音乐课程的设置中是集技艺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主干课,钢琴技巧课教学内容的发展方向应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结合“综合音乐知识”“钢琴演奏”“歌唱与伴奏”“自弹自唱”“指挥”五项知识点,体现实用性功能,设计概括教学目的而达到教学要求的,包含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技能因素、审美因素相整合的行之有效的钢琴教育课。围绕培养掌握高职钢琴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教育科研基础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目标,我们应在教学中积极开拓教育思路,扩大教学内容,注意学生全面均衡的发展,注重整体素质的提高。
钢琴作为学习音乐的基础,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其演奏技巧、技能性很强,对演奏者的演奏技术要求很高。尽管高职教育中钢琴的主要任务不是要培养专业钢琴家,但在钢琴教学中对手形、指法、触键、踏板、视谱、完整演奏作品等一系列技能技巧进行系统而规范的教学,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培养学生钢琴演奏的基本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音乐素质,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钢琴演奏能力的学习,提高综合音乐素质
钢琴有着灿烂的文化和历史,其自诞生以来为推进人类的音乐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钢琴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已有近百年。作为一门长线专业,钢琴技术的获得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它必须从基础训练和基本练习抓起,经过较长时间的严格训练,才能达到技术要求与音乐要求的完美统一。从高职钢琴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且普遍较差,部分学生“拔高”程度严重,在弹奏方法上亦存在一些毛病和缺点。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基本功抓起,多做五指练习,使学生掌握音阶、琶音、和弦、八度等基本技术,扎扎实实地弹奏好初、中级钢琴教材,少弹“深、难、大”曲目,及时纠正弹奏中出现的毛病和缺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难度,引导学生掌握规范科学的弹奏方法。周广仁教授指出:“钢琴是技术性很强的艺术,抓好基本功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坚固的基础,他会一生都受用不尽。”《钢琴教学与演奏艺术》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也已证实了这一点。那种忽视钢琴基本功训练的教学,片面追求教学进度,甚至一味强调教材级别、难度的教法,对学生的钢琴学习十分不利。当然,对于少数程度较高、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教学中可以适度跳进,逐渐加大曲目的难度和练习量,使他们的钢琴技术和演奏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这与钢琴教学的基本理念并不矛盾。
二、分析作品结构,塑造良好听觉能力
一首钢琴作品前,我们首先要对作品的音响运动产生听觉上的共鸣,弹对组织有序的音响运动进行体验、观察、析解、例证,通过诸多音乐现象及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深入于音乐形象的本质展开研究,进而获得对作品风格的总体把握,并以此作为钢琴演奏二度创作的借鉴和依据。在音乐作品的展示过程中,总有一个或几个在音乐情绪表现中具有独立意义的音响材料一再被重复、强调或以其为基础进行展开这即“音乐主题”,一部音乐作品即是一个或几个音乐主题及其发展构成的整体。在钢琴演奏过程中,除了对几个声部和声进行指尖控制,更要对主题音乐、音响运动进行分析,“听”出作品的整体框架中主题材料的分布及其发展脉络,揭示作品整体的情绪表现内容和思想内涵。
良好的听觉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分析作品结构加强音乐记忆力,使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如虎添翼,收发自如。它既能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又能锻炼学生适应钢琴多种变化技巧的能力,使学生因为音乐的流动而体会到表达内心感情变化的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快感。这是音乐所独具的特色。
三、结合作品技术难点,加强学科横向联系
由于音乐内容的需要、织体和配器方面的原因,由几个不同节奏音型的叠置在钢琴作品中屡见不鲜,这就需要演奏者必须有非常准确的节奏感,依靠内心节奏感和歌唱感发挥主导作用。
根据作品风格特点,在钢琴教学课设计的实际运用中教师应体现一专多能,加强学科横向联系,结合作品技术难点,在使学生掌握科学分析方法的同时,重视能力训练,自弹自唱。唱,用固定调、首调两种唱名形式歌唱性的表现;弹,结合高师教学课程中的和声学知识,做即兴移调练习。移调不仅表现在弹奏时手在键盘上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而且包含了弹奏者调性观念的变化。掌握和声学基础知识是钢琴即兴弹奏的关键,熟悉和弦调式调性并具有移调能力是钢琴即兴弹奏及伴奏必需的技术之一。掌握即兴伴奏是成人学生的必备技能。同时,钢琴小组课也是必不可少的钢琴教学课设计形式之一。它积极利用校内丰富的师生课程资源,是一种“一人讲课,多人受益”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深受学生的喜爱。它的课堂教学设计更利于发挥集体作用,通过相互之间的歌唱与伴奏,锻炼内心音乐感和互相配合的默契感。在钢琴教学课中“自弹自唱”“歌唱与伴奏”的技能训练是钢琴教学内容设计的点睛画龙之处。
四、结合作品音乐意境,运用丰富的课堂语言启发、引导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音乐是精神上的艺术,具有抽象性。意境是在作品所规定的范围内,发挥无穷的想象而虚构的艺术境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表现为音乐美、图画美、人情美、哲理美的综合。想象越丰富、深远,意境就越丰富、深远。课堂语言设计是指用象征性的语言进行描述,发挥演奏者的能动性,表现出音乐所赋予的无穷的风格、情感和意境。例如,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标题音乐《沉没的教堂》,给学生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教师可结合音响引导学生想象一座教堂怎样慢慢地沉入水中,只剩下塔顶,远处还能听见宏亮的钟声,看见大海的波浪起伏,构成了一幅清淡的水彩画。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学生会感到弹奏德彪西的作品不能像如浪漫派作品般“掏心掏肺”地弹,触键应多用指前端的肉垫,制造一种朦胧、引人遐想的音响效果。
艺术源于生活,音乐与生活语言有很大的联系。音乐语气的起伏、层次、对话、回答等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艺术又高于生活,肖邦的夜曲像一行行优美的诗句,让人感觉心旷神怡,回味无穷;李斯特的狂想曲像一场场热烈的舞会,让人感到火一般的沸腾,汹涌澎湃;莫扎特的奏鸣曲像一阵阵春风,让人感到天真自然,活泼可爱。这都需要教师设计生动形象的语言透视音乐,启发学生的感性思维。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钢琴教学也在不断开拓新的方法和领域。钢琴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文明面貌,同时对钢琴教师修养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和学生不同的生活经历,兴趣专长,以及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知识、技能、方式、方法、经验、感受等方面的成果,都是教学过程中宝贵的课程资源。为此,我们必须明确,在成人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钢琴教学的对象,更是教学的丰富资源;钢琴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同时还是课堂上不同信息的接受者、倾听者、处理者;钢琴教学课的设计不仅仅是预设计划的执行,同时更是师生、生生相互促进的过程。这几年的音乐教学研讨会曾多次提出高师音乐教育中钢琴教学的多种弊病,“非师范性”现象在高职钢琴教学中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虽然也承认一般钢琴专业训练与师范钢琴专业训练有所区别,但在教学实践中,却自觉或不自觉地倾向一般钢琴专业训练,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没有把知识、技能技巧的学习和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起来,贯穿在学习过程中,而且在时间安排上将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分开,学生在大部分学习时间里很少主动意识到自己的未来角色及其与现在学习的关系。因此,在高职音乐教育总体改革的形势下,钢琴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钢琴作为学习音乐的基础,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其演奏技巧、技能性很强,对演奏者的演奏技术要求很高。尽管高职教育中钢琴的主要任务不是要培养专业钢琴家,但在钢琴教学中对手形、指法、触键、踏板、视谱、完整演奏作品等一系列技能技巧进行系统而规范的教学,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培养学生钢琴演奏的基本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音乐素质,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钢琴演奏能力的学习,提高综合音乐素质
钢琴有着灿烂的文化和历史,其自诞生以来为推进人类的音乐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钢琴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已有近百年。作为一门长线专业,钢琴技术的获得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它必须从基础训练和基本练习抓起,经过较长时间的严格训练,才能达到技术要求与音乐要求的完美统一。从高职钢琴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且普遍较差,部分学生“拔高”程度严重,在弹奏方法上亦存在一些毛病和缺点。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基本功抓起,多做五指练习,使学生掌握音阶、琶音、和弦、八度等基本技术,扎扎实实地弹奏好初、中级钢琴教材,少弹“深、难、大”曲目,及时纠正弹奏中出现的毛病和缺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难度,引导学生掌握规范科学的弹奏方法。周广仁教授指出:“钢琴是技术性很强的艺术,抓好基本功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坚固的基础,他会一生都受用不尽。”《钢琴教学与演奏艺术》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也已证实了这一点。那种忽视钢琴基本功训练的教学,片面追求教学进度,甚至一味强调教材级别、难度的教法,对学生的钢琴学习十分不利。当然,对于少数程度较高、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教学中可以适度跳进,逐渐加大曲目的难度和练习量,使他们的钢琴技术和演奏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这与钢琴教学的基本理念并不矛盾。
二、分析作品结构,塑造良好听觉能力
一首钢琴作品前,我们首先要对作品的音响运动产生听觉上的共鸣,弹对组织有序的音响运动进行体验、观察、析解、例证,通过诸多音乐现象及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深入于音乐形象的本质展开研究,进而获得对作品风格的总体把握,并以此作为钢琴演奏二度创作的借鉴和依据。在音乐作品的展示过程中,总有一个或几个在音乐情绪表现中具有独立意义的音响材料一再被重复、强调或以其为基础进行展开这即“音乐主题”,一部音乐作品即是一个或几个音乐主题及其发展构成的整体。在钢琴演奏过程中,除了对几个声部和声进行指尖控制,更要对主题音乐、音响运动进行分析,“听”出作品的整体框架中主题材料的分布及其发展脉络,揭示作品整体的情绪表现内容和思想内涵。
良好的听觉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分析作品结构加强音乐记忆力,使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如虎添翼,收发自如。它既能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又能锻炼学生适应钢琴多种变化技巧的能力,使学生因为音乐的流动而体会到表达内心感情变化的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快感。这是音乐所独具的特色。
三、结合作品技术难点,加强学科横向联系
由于音乐内容的需要、织体和配器方面的原因,由几个不同节奏音型的叠置在钢琴作品中屡见不鲜,这就需要演奏者必须有非常准确的节奏感,依靠内心节奏感和歌唱感发挥主导作用。
根据作品风格特点,在钢琴教学课设计的实际运用中教师应体现一专多能,加强学科横向联系,结合作品技术难点,在使学生掌握科学分析方法的同时,重视能力训练,自弹自唱。唱,用固定调、首调两种唱名形式歌唱性的表现;弹,结合高师教学课程中的和声学知识,做即兴移调练习。移调不仅表现在弹奏时手在键盘上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而且包含了弹奏者调性观念的变化。掌握和声学基础知识是钢琴即兴弹奏的关键,熟悉和弦调式调性并具有移调能力是钢琴即兴弹奏及伴奏必需的技术之一。掌握即兴伴奏是成人学生的必备技能。同时,钢琴小组课也是必不可少的钢琴教学课设计形式之一。它积极利用校内丰富的师生课程资源,是一种“一人讲课,多人受益”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深受学生的喜爱。它的课堂教学设计更利于发挥集体作用,通过相互之间的歌唱与伴奏,锻炼内心音乐感和互相配合的默契感。在钢琴教学课中“自弹自唱”“歌唱与伴奏”的技能训练是钢琴教学内容设计的点睛画龙之处。
四、结合作品音乐意境,运用丰富的课堂语言启发、引导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音乐是精神上的艺术,具有抽象性。意境是在作品所规定的范围内,发挥无穷的想象而虚构的艺术境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表现为音乐美、图画美、人情美、哲理美的综合。想象越丰富、深远,意境就越丰富、深远。课堂语言设计是指用象征性的语言进行描述,发挥演奏者的能动性,表现出音乐所赋予的无穷的风格、情感和意境。例如,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标题音乐《沉没的教堂》,给学生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教师可结合音响引导学生想象一座教堂怎样慢慢地沉入水中,只剩下塔顶,远处还能听见宏亮的钟声,看见大海的波浪起伏,构成了一幅清淡的水彩画。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学生会感到弹奏德彪西的作品不能像如浪漫派作品般“掏心掏肺”地弹,触键应多用指前端的肉垫,制造一种朦胧、引人遐想的音响效果。
艺术源于生活,音乐与生活语言有很大的联系。音乐语气的起伏、层次、对话、回答等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艺术又高于生活,肖邦的夜曲像一行行优美的诗句,让人感觉心旷神怡,回味无穷;李斯特的狂想曲像一场场热烈的舞会,让人感到火一般的沸腾,汹涌澎湃;莫扎特的奏鸣曲像一阵阵春风,让人感到天真自然,活泼可爱。这都需要教师设计生动形象的语言透视音乐,启发学生的感性思维。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钢琴教学也在不断开拓新的方法和领域。钢琴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文明面貌,同时对钢琴教师修养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和学生不同的生活经历,兴趣专长,以及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知识、技能、方式、方法、经验、感受等方面的成果,都是教学过程中宝贵的课程资源。为此,我们必须明确,在成人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钢琴教学的对象,更是教学的丰富资源;钢琴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同时还是课堂上不同信息的接受者、倾听者、处理者;钢琴教学课的设计不仅仅是预设计划的执行,同时更是师生、生生相互促进的过程。这几年的音乐教学研讨会曾多次提出高师音乐教育中钢琴教学的多种弊病,“非师范性”现象在高职钢琴教学中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虽然也承认一般钢琴专业训练与师范钢琴专业训练有所区别,但在教学实践中,却自觉或不自觉地倾向一般钢琴专业训练,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没有把知识、技能技巧的学习和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起来,贯穿在学习过程中,而且在时间安排上将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分开,学生在大部分学习时间里很少主动意识到自己的未来角色及其与现在学习的关系。因此,在高职音乐教育总体改革的形势下,钢琴教学改革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