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视阈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探究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ir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工匠精神融入职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提出构建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论述具体的措施:引入“深度学习”理念培养新旧知识迁移能力、引入“全实践”理念培养精益求精的实践力、“课堂辅助、社团引领、基地助推”三位一体培养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工匠精神  学前教育专业  高职学生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C-0184-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以培养从业者的专注敬业、改革创新、科技进步、精益求精为目的,以提升从业者的职业素养、道德、操守、能力与品行为本质。高职院校中工匠精神的融入,有助于推动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促使高职学生养成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敬业、专注、专业、创新”的职业品质,以及具备深度学习能力、精益求精的实践力和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工匠精神下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对新型人才需求的有效衔接的重要要求,更是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精湛教学技能“教书匠人”的迫切需求。
  一、工匠精神融入职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职业能力是“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生活,从事职业活动和实现全面发展的主观条件,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经营管理、社会交往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简而言之,职业能力就是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专门的能力,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对于职业能力的构成,总的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知识、技能、态度和经验。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這一矛盾反映在职业教育领域,则是人民日益增长的技术技能提升需求与职业教育发展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人们在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在“快餐”文化充斥文化市场的大语境下,非常需要职业技能的精细与慢进。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中提倡的“精益求精”精神与“敬业、专注、专业”等职业品质正契合了当代职业教育发展转变的需要。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是国家需要在职业品质追求上的体现,更是国家需要在职教人需要层面的具体反映。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在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矛盾,需要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更新职业教育理念,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
  第一,从工匠精神职业品质与深度学习能力的关系看,二者必须融合。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工匠精神的内涵要素,但当今社会比较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在学习目标、知识呈现方式、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的迁移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深度学习注重新知的获取在理解基础上的批判性接受;二是深度学习突出整合性学习的重要性;三是深度学习重视学习过程的认知建构与反思。工匠精神中渗透的“专业、精业、创新、专注”精神要求教师变革旧式教学路径,探索科学的、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全新教学路径。因此,近年来学者们热议的“深度学习”模式可供我们参考。
  第二,从培养高职学生精益求精的实践能力上看,工匠精神职业品质融入职业能力培养是客观要求。专注钻研是立足于细节、倾心于坚持、笃定于品质的精神特质。“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瑞士手表、俄罗斯航空发动机、我国西周汉朝的错金技艺等成功经典案例,无不是工匠们精益求精、专心铸造、严丝合缝的钻研精神的体现。职业教育强调学生的技能实践能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必须围绕工匠精神,以提升职业技能实践力为依托,将精益求精精神贯穿于文化知识讲授、专业技能能力培养、职业生涯规划、顶岗实践等多项教学环节中,提升精益求精等职业品质教育的影响力、覆盖面和可感性。
  第三,从培养高职学生具备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来看,工匠精神职业品质融入职业能力培养是时代的召唤。创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是精益求精品质追求基础上的变革创新突破,是中国制造继续破冰前行的核心动力。从我国古代文明开始,到现代高铁和量子技术,创新成为中国立足于世界的重要砝码。职业教师是为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所有教育类型中,职业教育与创新性技能提升关系最为密切,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尤其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工匠精神中敬业、专注、创新等职业品质教育,由扩张型发展转为内涵式发展,承担起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使命,以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人才素质。
  二、构建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道路指引了新的前进方向,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渗透工匠精神,以工匠之心传工匠之神,以工匠之心造工匠之人。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更新育人理念,构建富含工匠精神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培养出真正符合时代需求的“教书匠”。具体说来,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应从深度学习能力、精益求精的实践力与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能力三个方面考虑。
  (一)引入“深度学习”理念培养新旧知识迁移能力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新旧知识整合交汇,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认知建构与反思,从而提高高阶思维能力,达到学习的迁移运用和问题解决的一种学习方式。在以往旧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味追求快速操作上岗,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忽略培养学生整合新旧知识、积极主动、批判性学习,并能将已有知识迁移至新的情境中的深度学习能力。其固有的基本教学模式都是所谓“理论讲解+实践操练+课后总结”三步式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在技能教育学习过程中丧失了深入学习、整合性学习等深度学习的能力与“慢悟”的深度思考过程。“慢工出细活”“精雕琢品质”是当代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只有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关注学生深度学习、层次性学习等能力的培养,以及在相应职业岗位标准和规范的要求下运用深度学习能力,融合新旧知识,构建全新的知识结构,才能为新时代培养出具有时代发展意义的、具备“专注、专业”等职业品质的高技能人才。   深度学习不同于普通的学习过程,它是复杂的思维活动。而这种复杂思维不可能依靠学生个体自我构建,必须依靠教师的外部引导逐步激发学生达到更高水平的学习层次。因此,根据深度学习理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首先可以从学生评估标准的确定着手,预设学生能够达成的学习目标,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预评估。其次,为学生提供安全的、支持性的、有恰当语境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同时,对学生进行二次评估,掌握每一位学生的个体情况,帮助学生明确为实现深度学习自身应具备哪些知识储备和技能经验,从而为新知的获取做好充分的准备。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做好新旧知识的联结,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上深度加工新旧知识。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与诊断,切实实现深度学习水平,深度培养学生“专业、精业、创新、专注”的工匠精神。如图1所示。
  1.课前线上教学,教学资源共享,预备创新能力与探索精神。按照教学计划要求,课前教师通过“云课堂”网络教学平台向学生发送教学项目有关作业,要求学生提前熟悉单元项目要求,并尝试模仿练习,观看有关全国幼儿园教育活动优质公开课教学视频,学习领悟教育活动组织的方法与要领,仔细揣摩优质公开课中教育活动的环节组织,结合自身已有的经验与认知,预习期间具备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为课中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2.课堂线下教学,师生合作探索,切入新旧知识迁移意识。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进而贯彻本单元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首先,教师可以针对线上预习过程中学生的疑问进行现场答疑,与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进一步深化与固化学生的教学知识点与技能点。同时,注意在解决问题中有效切入新旧知识迁移意识,多为学生传递当前学前教育行业的创业新模式与专业知识如何转换为创业资本的典型案例;课中必须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把课堂教学与项目教学结合起来,明确本次课堂训练项目的技能要点与创新要点。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小組分组模拟练习巩固本项目知识点,体现教学法课程实操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模拟组织各类幼儿教育活动丰富自身的认知,提升如何运用旧有知识与新知相互融合,自我知识体系更新完善的能力。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课堂小结,完成本次课堂的教学诊断。
  3.课后延伸教学,师生固化与优化知识点,固化深度学习能力培养。课后,教师可以通过“云课堂”网络教学平台向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看教师事先录制的单元总结微课视频,进一步复习本单元知识点,做到学习的优化与固化,做到专业、敬业与精业。另外,教师对课后学生的反馈信息,应及时进行网络解答与分析,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过程,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最后,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云课堂”平台录制并上传自我深度学习的成果,实现深度学习成果网络分享与交流,全面有效实现自我深度学习能力的提升与完善。
  (二)引入“全实践”理念培养精益求精的实践力
  “全实践”教学理念最先由我国学者秦金亮提出。秦金亮在幼儿教师教育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构建了学前教育专业“全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全实践”就是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全程中的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定位、统筹安排。践行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精益求精精神,必须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建立“以学生为知识探究的主体,注重师生互动合作,重视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的全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主动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专业素质发展,重点提高学生幼儿教育活动组织和实施等实践能力,是“全实践”教学理念的核心要素。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幼儿五大领域教育活动指导课程)中实施“全实践”理念,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展开。
  1.明确定位课程教学目标。目前,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幼儿发展和幼儿保育、教育专业知识,具备幼儿保育、幼儿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能在弹、唱、跳、说、画、做专业技能中突出一项艺术专长。该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充分结合“幼儿五大领域教育活动指导”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科学设置学前教育教学法类课程的三维目标,明确教学法课程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课程的组织能力与教学素养。知识目标:了解学前儿童“五大领域”教育活动的基本理论,掌握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够用学前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活动组织理论指导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能力目标:掌握幼儿园“五大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具备组织与实施幼儿园各类教育活动的能力;情感态度目标: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对幼儿园“五大领域活动”教育的正确态度和积极的审美情感。
  2.整合与改革教学内容。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需要要求高职教育课程内容与之相适应。教学内容改革必须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符合科学发展规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旨。因此,具有工匠精神素养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必须重视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变革,把“专业、专注、敬业、精业”的职业精神渗透于教学内容中,积极吸收幼儿园参与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分工恰当、相互支撑,培养学生日后成为“大国之匠”的职业能力。
  以“幼儿游戏教育活动指导”为例,该课程教学内容在改革过程中,根据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参照“全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结合职业岗位、学生特点和课程目标的分析,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打破以往的幼儿游戏教材体系,组织校内专业师资队伍,自主研发,自编教材,将课程内容整合为两个模块十个项目,即理论和实践两个模块,设计幼儿游戏概述、幼儿社会角色游戏、幼儿民间游戏、幼儿仿编游戏等十个项目,按项目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按项目实践成果进行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3.革新教学组织形式。在“全实践”理念下,教学法课程中的任务驱动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教学目标更加直观、易操作。因此,教学法课程的讲授和实践项目都可以在任务驱动下进行设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彻底改变从概念、原理出发讲授教学内容的传统方法,而是按任务驱动组织课堂,以项目教学等方式带动学生学习和实践,引发学生对理论的深入探讨,激发学生主体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幼儿游戏教育活动指导课程为例,可以做如下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1)理论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理论教学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幼儿游戏的基本知识。理论教学采取“课堂教学+网络助学”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以下方式。
  讲授方式:对于幼儿游戏的涵义与特点、价值及不同类型的幼儿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必须讲清楚、讲好。但同时还要开展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讨论方式:对不同类型的幼儿游戏活动设计创编、组织指导策略,合作表演技巧、评价反思要素让学生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提高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学方式:针对一些教学项目,教师布置教学任务,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获得相关的知识经验,培养学员自主学习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实践教学是使学生获得必要的职业技能的手段,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现了“教学做用”一体化学习实践流程。针对每个项目,采用“理论教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方案设计→作品展示→模拟课堂→讨论评价与提升→幼儿园实践→拓展延伸”九段式“教学做用”一体化学习实践模式,最终形成相关的技能。纵贯整个过程。这一流程将教学不仅仅限于课堂,而将教学向课前、课后延伸。一是教师可事先布置任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准备问题;二是要在课堂上交流问题、点评问题;三是要在课后思考拓展延伸性的问题;四是要尝试“做”某些问题;五是强调“用”,把游戏创编的理念和游戏作品带进幼儿园与园内的小朋友、老师进行分享,接受实际教学一线的评价。这样既扩大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又使学生充分利用了时间。能将课前准备、课内交流、课后反思、实践检验有机结合起来,融“教、学、做、用”为一体,既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4.拓宽教学实践范畴。教学法课程的有效教学离不开高校与幼儿园的深度合作,需要学生亲自到幼儿园真实的场景中进行实际操练。教育实践环节,学生可以到幼儿园进行为期2周的幼儿园现场参观实践,现场跟岗幼儿园优秀教师观摩幼儿园教育活动课程,学习优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操作阶段,学生与幼儿园教师共备一节课,由学生亲自执教,课后与幼儿园教师及校内指导老师共同评课。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真实获得实操经验,体会作为幼儿教师工匠精神的精髓所在。
  (三)“课堂辅助、社团引领、基地助推”三位一体培养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能力
  新时代下,社会迫切需求具有高尚品德、精湛教学技能的“教书匠人”,要求作为幼师培养基地的学前教育专业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并能够借助于教育多渠道创新实现人才的创新培养。高职院校进行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成立专业社团,整合学校资源,充分运用学生已具备的深度学习能力与行业实践能力,积极探索“课堂辅助、社团引领、基地助推”三位一体的学前教育专业创新创业培养体系构建。前期教师通过专业课程教学对学生深度学习能力与全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构建“课堂辅助、社团引领、基地助推”三位一体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即以培养师范类学生具备幼教行业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幼教行业创新创业素养为目标,以深化幼教行业创新创业技能、学前教育专业创新创业能力为抓手,进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程与就业指导发展类课程辅助即是通过基本就业能力发展课程教育、专业能力课程教育,在全面提升学生深度学习能力与全实践能力背景下进行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社团引领则通过专业社团导师指导和项目引导,多方位实践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基地助推是通过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协议幼教机构的支撑,切实实现学生创新创业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目的在于培养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精神,重视“敬业、专注、专业、创新”精神在创新创业中的作用和地位。
  在“课堂辅助、社团引领、基地助推”三位一体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课堂辅助、社团引领、基地助推三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其中,课程辅助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基础,社团引领是抓手,基地助推是实现。
  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中,课程辅助是指通过创新创业理论课、创新创业选修课、创新创业实践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创新创业系列讲堂等,让高职学生全方位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创新创业课程对学生全覆盖。社团引领旨在校园社团的建设,通过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和实践项目的开展,进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社团项目活动的开展中,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自我实践,关注具有行业创新性社团活动项目的研发与实践,在校園范围内实现学生对于行业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基地助推是借助学校所在城市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和城乡幼教机构为基地,积极鼓励有创新创业激情的大学生参与政府和企业创新创业孵化项目,在项目导师的指导下有效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借助两个基地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创业模拟、创业实践、项目开发、项目孵化、项目转化,从而使学生真正走上创新创业之路,全方位实现工匠精神所要求的具备“敬业、专注、专业、创新”的职业品质与素养,全面实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敬业、不断变革创新、追求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是高职教师教书育人的精神标杆,更是师范类人才培养立德树人的灵魂。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这样的工匠精神,并在教学各环节中渗透工匠精神教育,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使学生将这种精神延续到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真正做到以工匠之心传工匠之神。
  【参考文献】
  [1]钱永明.“工匠精神”背景下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8(10下)
  [2]邓国光.黄珍珍.职业教育分层次办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
  [3]韩薇薇,王迪,卢童.工匠精神视域下的商务英语教学创新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10)
  [4]廖俐.“深度学习”在高职学前教育语言类课程中的应用与探索[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11)
  [5]张燕子.“全实践”理念下教学法课程的教学有效性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24)
  [6]李兵,郎荣兴.高职院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8)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 2018年课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研究”(高职研[2018]18号);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SPOC下《中国文学》深度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践”(GXGZJG2018B062)
  【作者简介】廖 俐(1982— ),女,广西贵港人,硕士,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语言教学。
  (责编 卢 雯)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论述以系统论为指导思想构建常态化实习实践体系,提出通过强化互惠教研合作、重构实践类课程体系、构建实习多元化评价等夯实常态化实习的基础配套措施,阐述分层逐段推进校外的见习、试实习和集中实习,以及校内角色启蒙、技能训练和实习反思分层,校内、校外交叉同步,相互融合,动态调整,协调发展,从而构建常态化实习实践体系。  【关键词】系统论 常态化实习 实践体系 互惠教研 教育实践技能  【中图分
【摘要】本文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遇到的三类困难,即在理解概念、掌握算理、实际应用时存在困难,分析其成因并分享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低年级 学习困难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A-0142-02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打基础的重要时机,教师要重视这一阶段的教学。然而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应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建设校企深度融合的实训基地的背景,从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的BIM应用技术实训平台搭建、学院—系部—专业—课程四级联动实训制度的建立、融合现代企业文化的实训环境建设三方面论述校企深度融合的土建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措施,以构建更为合理的、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复合型职业人才的培养能力。  【关键词】校企深度融合 土建类高职院校 实训基地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本文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论述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阐述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结构要求,以门店运营为例,从学生工作内容、校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评价过于单调枯燥、无法发挥对学生的激励作用等问题,从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两方面论述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方式,认为教师应和蔼友善,用爱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对学生的评价要有针对性,做到幽默诙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自评和互评,提高学生对评价的兴趣进而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师评价 学生评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
【摘要】本文阐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及原则,结合教学实际论述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途径,认为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层设计教学促进每名学生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 小组合作学习 意义 原则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A-0144-02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与
【摘 要】本文分析舞感对舞蹈学习的重要意义,阐述基于身先示范、兴趣引导、理实结合的培养原则,论述在舞蹈教学中通过注重情感的熏陶教育、强化外形和动作训练并选配适宜的音乐等策略,逐步提高学生的舞蹈学习悟性、肢体动作的协调性,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舞感培养效果。  【关键词】中职 舞蹈教学 舞感 训练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B-0165
2015—2017年间,进行现金分红的武汉上市公司的数量和比例逐年增加,超过85%的公司至少进行过一次现金分红,超过四成的公司连续三年都进行了现金分红。进行过现金分红的公司每
【摘要】本文阐述微课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结合实例对微课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提出借助软件制作微课、利用网络平台分享微课资源等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微课视频 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A-0150-02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微课以越来越强势的发展势头出现在了各科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