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南美的优雅

来源 :留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_zhangh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是距离欧洲十分遥远的南美,这里就是人称“小瑞士”的阿根廷巴里罗切
  在南美,阿根廷恰似一件华服漂亮的下摆,优雅而从容地荡漾在蔚蓝的海面上。高大的红松林、清澈的湖水、神秘的岛屿、色彩缤纷的建筑将这件华服渲染得五光十色。在这里,你可以呼吸到来自布宜诺斯艾利斯最新鲜的空气,可以循着大水的声音挖掘最美妙的深渊,或是探索古老岛屿自然天成的乐趣,也可以在欧洲式优雅的小城品味静谧的美和极限运动的疯狂,抑或是在寒冷的冰河世纪欣赏深深浅浅的蓝调冰川。
  据说16世纪初,远道而来的西班牙探险船队驶入拉普拉塔河口,只见阳光普照、绿野千里,空气清新。一名船员不禁高呼:“布宜诺斯艾利斯!”(西班牙语“多新鲜的空气啊!”)这一感叹日后成了这座城市的名称,也是阿根廷的首都。
  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充沛的雨水滋润着肥沃的土地,养育着满城青翠的绿色植物。一眼望去,处处是梧桐树、桉树、棕榈和美洲大陆上特有的哈卡兰达树,还有高大的木棉树,那些盛开的桃花和桔黄色的木棉花把城市装点得五彩斑斓。引人注目的奥布树枝叶繁茂,在夏季,树冠像一把自然的大伞,给地面带来大片浓荫。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少不了草坪和花坛,家家阳台上也都摆满了盆栽花木。想流连于城市生活,又想拥有新鲜空气,就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来吧!
  16世纪中叶,西班牙探险家来到阿根廷与巴西的交界处,忽然听到持续的“哗哗”声。于是他走进印第安人聚居的小城伊瓜苏港市,在这里发现了如今举世闻名的伊瓜苏瀑布(南美洲土著语“大水”)。
  有人说,水就像初生的婴孩,沉睡时宁静,哭闹时简直就是一场战争。发源于巴西境内的伊瓜苏河在汇入巴拉那河之前就像一个平静的湖泊。然而,在它开始由北向南分隔两国时,忽然拐了个比90度还要大的弯,向东流去。这个弯拐得太急促,东边的地势毫无连续性,陡然低了一大节,于是便形成一个马蹄形的大瀑布。这就是伊瓜苏瀑布,它是一场水的战争。
  站在伊瓜苏这大大小小270多个瀑布面前一定要捂好自己的心脏不要跳出来!在水流最大最猛的“魔鬼喉”(Garganta del Diablo)面前,一定要彼此拥抱以免被这宛如大海直泻入深渊的场景吓得眩晕。无论是乘小船还是走栈道,这一个个瀑布就是一部部天然的交响乐,无需讲究的音乐厅,无需彩排的演出,声音从天而降,荡气回肠。不同的是,听完这场特殊的音乐会,全身都是湿漉漉的。
  尖顶的新哥特式教堂在红树林中静谧地矗立,清澈平静的湖水投影着两岸茂密的松林,远处的雪山悠扬深远,像白色的婚纱一样延伸到无尽的天边。这精致动人的景观像极了欧洲的明信片,然而这里是距离欧洲十分遥远的南美,这里就是人称“小瑞士”的阿根廷巴里罗切。
  阿根廷圣克鲁斯省的埃尔卡拉法特背靠巴塔哥尼亚高原,面朝清澈的阿根廷湖。因为是阿根廷冰川国家公园的门户城市,所以每年都会迎接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你会发现这座城市里没有高楼大厦,到处都是松树和两三层高的木房子。虽然距南极近2000公里,但已经可以强烈地感受到白昼现象——晚上9点多依然阳光灿烂,而早上4点就天亮了。
  在阿根廷南部的冰川国家公园,你可以一步步走在冰川上,体验凝固的河流带来的光滑与纯洁。这里共有47条发源于巴塔哥尼亚冰原的冰川,其中最著名的是莫雷诺冰川。
  从卡拉法特市的汽车站乘每天两趟的班车进入国家公园,直接来到距莫雷诺冰川最近的地方。它是世界上少有的现在仍然“活着”的冰川,在这里如果冰川陡然崩塌你可千万不要惊慌。然而,冰川的魔力不可阻挡。它有着大河一般的气势,又有着远古时代那神秘莫测的风情。它分明的棱角、晶莹剔透的身体在阳光的铺洒下散发着熠熠光辉,仿佛又回到了古老的冰河世纪,回到了生命的原始状态。
  群山环抱之中的乌斯怀亚,世界最南端,这里是阿属火地岛的首府。在20世纪前半叶的大部分时间里,这里一直是重刑犯的流放地。囚犯在这里花费大量时间伐木,他们事实上也是这座城市的建造者。如今,废置的监狱改建成乌斯怀亚监狱博物馆,人们可以看到昔日监狱的设施、刑具、老照片,多少令人唏嘘不已。
  1520年10月,南半球还是乍暖还寒的春天,航海家麦哲伦发现了后来被他命名的麦哲伦海峡时,眼前的岛屿上突然燃起了土著居民堆起的熊熊篝火。于是麦哲伦又给这世界带来了另一个新名字:火地岛(Tierra del Fuego)。
  阿根廷和智利划分了这个大岛的东西两部,阿根廷所属的主岛又叫大火地岛,这个拉丁美洲最大的岛屿在南美洲最南端五彩缤纷地悬挂着。褐色的山脉,洁白的峰顶,金灿灿的阳光洒满绿色的田野,上空永远飘荡的是清凉的空气和柔软的白云。一望无际的蓝天下总是跑着白色的羊群,在茂盛的山林里徜徉。去海边吧!不怕人的海豹和企鹅在海水里嬉戏,在岛屿南面的比格尔海峡一带,运气好的还可以见到巨大、珍贵的蓝鲸。
  火地岛的夏季白天长达近20个小时,晚上11点太阳才落入海面,凌晨四五点又冉冉升起。每当夕阳下下,火地岛一片通红,笼罩着土著奥那族人的马皮窝棚,呈现出美丽的剪影。
其他文献
王端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欧美同学会会员,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2015第九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轮值主席。当代中国艺术评论家,西方美术史研究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先后公派留学于法国巴黎第一大学、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先后兼任《中国美术报》编辑记者、《美术观察》杂志栏目主持人  王端廷,1961年生,湖北蕲春人,当代中
期刊
剑桥之美融合了乡间的宁静和古典建筑的精美,更凸显出其跨越时代的气质。这里没有伦敦那样的匆忙嘈杂,到处都充满浓浓的学术气息  早就听说英国学校经常会组织一些活动,没想到刚到英国的第一个星期,我就赶上了周末参观剑桥的活动。  剑桥大学成立于1209年,最早是由一批为躲避殴斗而从牛津大学逃离出来的学者建立的。今天的剑桥一共有31所学院,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学科。几百年来,这里英才荟萃,星光灿烂,英国许多著
期刊
近年来,在留学热潮中出国读艺术类专业的人数在不断攀升。像在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古典学院派专业很有优势的国家,读艺术类专业留学生的比例已达到1/4左右。相应地,学成归国的艺术类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这些人留学归国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究竟艺术类留学生就业前景怎么样?  据了解,艺术类留学可以大致分为“应用艺术类”和“传统艺术类”两大类,前者包括各种设计和制作类专业,后者则指传统意义上
期刊
“在路上,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这是杰克·凯鲁亚克在其作品《在路上》中的一句话。这本被誉为“垮掉的一代”的《圣经》小说,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迷茫彷徨的美国青年在长途公路旅行中,叛逆传统与平庸,寻求灵魂救赎之道的生活。小说开启了美国公路自驾旅行的先河,山姆大叔的子民们渴望释放心灵的桎梏,用车轮丈量每一寸土地。特别是那一辆辆高大炫酷的房车,为公路增添了别样的动感亮丽风情。  房车(R
期刊
如几百万年来,正是这如脱缰野马般的暴洪,以其惊人的马力穿凿出羚羊峡谷的狭缝,波浪式地切割着岩石表面  我是十几年前从吴宇森的大片《风语者》中,才知晓地球上存在纳瓦霍(Navajo)这个神秘的民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招募了29名纳瓦霍人,以他们世代口耳相传的被称为“鸟语”的纳瓦霍语,编译了“无敌密码”,屡建奇功。如今的纳瓦霍印第安保留地,分布在亚利桑那州、犹他州和新墨西哥州。于是,我前往那个神
期刊
夜幕中的哈斯坦特模糊了时光的界限,空气中弥漫着中世纪的味道,仿佛数百年来从未改变过  去过哈斯坦特(Hallstatt)后,忽然明白奥地利为什么盛产水晶。哈斯坦特就好像一块上佳的水晶雕琢而成,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都是不含一丝杂质的美丽。  没去哈斯坦特之前,奥地利并没给我留下特别的印象,维也纳同许多欧洲城市一样,堆砌着雕塑、古老建筑和匆匆的人影,繁华却无意留连。  哈斯坦特位于阿尔卑斯山东部Sal
期刊
一堆柴从燃烧到熄灭的过程够无聊吧?挪威人就喜欢这种无聊漫长的节目  不久前,和朋友一起到挪威旅行,晚上入住在青年旅馆。闲来无事,打开电视消磨时间。  电视上播放的是一个类似“请您欣赏”的节目,只见一艘邮轮在海上慢慢行驶,两岸美丽的风景一一闪过,有乘客在甲板上闲适地聊天。  10分钟后,这艘船还在电视屏幕上呆着,我以为电视坏了,但细看,两岸的风景还在不断变化,甲板上的乘客也在进进出出,而且,他们聊天
期刊
1924年6月,在中国接待完印度诗哲泰戈尔之后,林徽因陪伴梁思成前往美国。同年7月,林、梁二人抵达位于纽约州伊萨卡的康奈尔大学,开始了夏校(Summer School)的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大学夏校,是这对传奇伉俪人生的起点。  从林徽因就读过的康奈尔大学夏校可以看到,美国大学夏校历史悠久。康奈尔大学的夏校最早可追溯到1876年。据载,康奈尔大学当时提供了包括植物学、化学、绘画、昆虫学、地质
期刊
在留学的远方,我们要享受远方,同时让诗带领我们的心灵飞到更远的地方  在国外应该多读西方经典文学作品,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西方文化,提升语言能力,增长知识智慧,体验人生百味,从而把身体上的留学与心灵上的留学结合起来,过一个更有意义的留学生活。但也有同学提出,由于课业繁重,课余也还有其他安排,不一定有那么多时间来读大部头文学名著。针对没有计划花那么多课余时间来充分阅读大部头文学作品和读书看报的同学们
期刊
每年都有数不清的游客在世界各地“游荡”,兴致盎然地欣赏那些珍贵的名胜古迹,这为当地的旅游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效益,游客流量也相应地成为衡量景点受欢迎程度的标杆。然而,当参观者的数量超过景点所能负荷的程度时,名胜古迹就会不可避免地遭到损坏,进而给修复和保护工作带来麻烦。游客过多对于名胜古迹来说到底是喜是忧?时至今日,许多国家的旅游业都在两难的境地中徘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