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经据典切忌人云亦云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g04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一首题为《送母回乡》的古体诗,在各大网站和诗词读本上广为传播,并被署名为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然而,据考证,其真实作者实际上是当代诗人寓真。令人尴尬的是,这首署名以讹传讹的诗不仅入选了大量少年儿童诗词读本,甚至被冠以“小学必背”进入各种音视频课程加以贩售。
  熟悉李商隱诗歌的人,就算没有经过认真考证,大概也会对这首诗的语言产生疑窦。李商隐的作品精巧华丽,擅长用典,善于描写和表现细微的感情。例如其代表作之一《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但是,这首《送母回乡》的风格属于直抒胸臆,与李商隐的创作风格截然不同。
  当然,仅以创作风格判定《送母回乡》不是李商隐所作还不充分。质疑者通过曾刊发于《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以及寓真诗集中的选录,证实了这首诗是当代诗人寓真所作。对于正在接受教育的中小学生来说,如果学习了这首署名“李商隐”的诗,无疑给他们留下严肃的知识谬误——无论对认识李商隐真实的创作风格,还是深刻精准地体会唐诗文化,都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少年儿童处于求知欲的旺盛期和学习记忆能力最强的阶段,年少时背诵的诗词,往往会留下终身记忆。基础教育阶段积累的知识,同样会影响一生的眼界和见识。因此,如果向少年儿童传输的知识本身就是错误的,其危害不容小觑。尤其是对于经典教育来说,只有坚决地维护经典的纯正性,才能原汁原味地继承和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何对经典文本的篡改,都是对文化先人的诋毁。
  总而言之,对待经典文化的传播与教育,每个人都要保持慎重之心。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和文化先人应有的尊重和敬畏,也是对下一代教育必须的严肃与认真。为经典之路清除杂质,才能更好地延续传统,也才能创造未来文化的繁荣。(选自光明网)
  适用主题:传承经典;教书育人;治学研究……
  文本解读:吉林省长春市第八中学 王瑞
  角度一:传承经典,秉持审慎之心。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的意义早已不仅停留于形式上,其蕴含的精神内核,已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一代人或是整个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与一个民族不可分割的独特文化因子。经典文化,彰显着一个民族的人文情怀与价值观。所以,传承经典文化,不仅要心怀敬畏,更要有审慎之心,任何未经考证的撰写、道听途说的传播、坐而论道的宣讲,对经典文化都是一种戕害。如此,经典传承,若深谙其髓、远传其道,还需一分审慎与躬行。
  角度二:教书育人,坚守求是之理。
  《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教师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传播科学知识、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使命,秉持初心,力传薪火,需要的不仅仅是自身的高山景行,更是教书育人时的实事求是。坚守知识的纯正,探求文化的本源,方能立足当下,赓续教化,创造未来。
  角度三:研文治学,贵在质疑之态。
  一位教育家说:“教育就是将现成的成果和推翻成果的精神同时传授下去。”在解放思想、革故鼎新的今天,质疑精神符合时代的要求。可以说,质疑是研事治学的源泉活水,更是使人类社会前进的推动器。只有我们在学习或生活中敢于打破常规,追本溯源,纷繁的世界才会前进得更快、更好。
  学生运用示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生命影响生命,优秀传递优秀,教师只有坚守求是之理,方能培育社会栋梁之材,创造未来。中国大气物理奠基人——叶笃正凭借求是和不懈的研究,给我国“天有不测风云”的时代画上了句号。正如孔子所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坚守内心对真知的求索,脚踏实地传播文明火种,这必将推动新时代的教育发展、科技进步、民族复兴!
  ——吉林省长春市第八中学 顾妍《教育大计,求是为真》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人要想在强大的自然界中更加强大,需要的是思考,是发现,更是质疑。李贽在“理学”统治的明末清初,质疑孔子,抨击理学,成为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耀眼光芒。哥白尼在教会统治下的黑暗世界中世纪,通过观察研究,提出“日心说”,公然质疑“神创论”,成为“天文学之父”。他们,凭借善于发现、敢于质疑的精神,追寻真理,让世界得以改变。
  ——吉林省长春市第八中学 路云峰《学贵质疑》
  (编辑:于智博)
其他文献
防范文化地标成为权力美学的产物,  重点当然还是要放在对权力滥用的警惕和遏制上。  “圣像高57.3米、重1200吨,仅青龙偃月刀便有136吨重,无论是在圣像底下仰视还是在护城河边平视,都能感受到它的威武大气。”这是公众号“荆州古城”对关公义园内关公雕像的描述。据报道,这是目前全球体量最大的青铜雕像,耗资15亿元建造。“关羽大意失荆州”是我们熟知的历史典故。荆州本想借关公雕像所在的关公义园,打好“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关于“同情”,著名作家茨威格有两句名言,一是“通过同情去理解并且经受别人的痛苦,自己也会内心丰富”,二是“同情是把两刃刀,不会使用的人最好别动手”。  关于“悲悯”情怀,作家庞进概括了三句话:“疮痍在目的忧愤感,飞蛾扑火的壮烈感,钢刀剜心的痛彻感。”他又进一步补充:“就是普遍的老百姓的、民族的、国家的以及人类的苦难能否全方位地进入你的眼?你是否对这些苦
平等观念,是照亮现代文明的一道光。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世界离不开这道光。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民彼此命运休戚与共,共同努力、携手抗击疫情的行动,书写出平等相待、平等互助、平等合作的文明篇章。  地球之上,在生命的权利面前,所有国家、种族、民族一律平等。无论在哪个国家,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都应得到维护和保障。无论在哪个国家,行种族歧视、污名他国的行为都不能容、不可忍。这是尤其需要让同情
2.1亿的话题阅读量,3万多网友参与讨论。最近,云南9岁女孩在自家猪肉铺里跳芭蕾的视频在全网刷屏了!  在相关视频里,只见一个穿着相当素净的小女孩在简陋杂乱的猪肉铺里翩翩起舞,眼神清亮而坚定,动作流畅且优美,一切看着都那么美好,一度叫人忘却了她绽放的“舞台”其实只是一间油腻而嘈杂的猪肉铺。  在相关视频的弹幕评论区内,网友们除了毫不吝惜地表达出对女孩的敬佩与赞美,以及寄托对女孩未来可期的美好愿景外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上海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积极参与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他们在充分探讨与论证的基础上,就成年人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的处罚措施提出了修改建议,该建议获得修订部门的认可与采纳。  材料二:在当前时代,有些人还存在“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思想。在校园里,有些同学漠视班级、学校事务,从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有些同学认为参加社会活动,参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这些年, 大学校园里藏龙卧虎:“80后”甘相伟在北京大学当保安, “甘愿为心中的梦想站岗”,工作之余,溜进课堂蹭课,听名师讲座,泡图书馆,以成人高考身份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并创作《站着上北大》走红网络, 毕业后成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杭州电子科大的一位宿管阿姨汤杏芳, 利用工作间隙,6年时间写下了6部中长篇网络小说,成为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的会员并担任了杭州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王莉红是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首邑学校的一名教师。该校学生大多是贫困户子女、农村留守儿童。两年前,中国传媒大学硕士毕业的她来到了这里。“当你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家庭后,就会不由自主地想为他们做点什么。”王莉红义无反顾地将所有的爱倾注在这些孩子身上,每天早上6点半出门,晚上9点才能回家,熬夜成了家常便饭。王莉红说:“两年多来,我品尝到了教师的艰辛,但我的付出能为
【例文】  余秋雨说:一座普通城市的文化,主要是看地上有多少热闹的镜头;一座高贵城市的文化,主要是看天上有几抹孤独的云霞。但我认为,高雅诞生于世俗,即使再孤独的云霞,也无法脱离地上亲切的烟火气息。  许多高雅源于对世俗的思考,时代特征、世俗背景造就了深度的思考。巴金被认为是大都市上海高尚的存在,他的作品魅力源于高度的思考,源于忧郁与安静,因此有人认为他的作品所透露出的高雅与城市的喧嚣格格不入。但事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百年前如陈望道这样的历史人物,可以为当下的年轻人做出指引。百年前的他们和我们一样,正值青年时期,有担当,有抱负,最终他们做出了推动历史前进的选择。百年后的今天,陈望道身上体现出的永不褪色的时代精神仍值得我们学习。2021年1月18日,我们迎来陈望道诞辰130周年纪念日。  文本解读:山东省莱州一中 付贵丽  角度一:探索学术救国之道。  陈望道少年时
他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都很年轻,没有看到盛世如斯。他们很不幸,生在那样黑暗的年代,与中华民族一同挣扎于谷底。但他们如赤子一般,怀抱着理想,充满着对新世界的期待,像一朵朵闪着金光的浪花,汇入历史的洪流。今天的青年抚摸着黑白照片里的年轻面庞,很想告诉百年前的90后、00后:天下大势浩浩汤汤,因为有你们,这个新中国如您所愿——  他们说  神州赤县,古称天府,胡以至今徒有万木秋声、萧萧落叶之悲,昔时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