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导读的设计技巧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198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具有范例性。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读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设计好导读。导读就是教师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最终教会学生读书。导读的关键是教师的“导”。叶圣陶说:“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授之谓也。”张志公先生也认为导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导”,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读”。教师的“导”要有启发性,“导”的任务是使学生读得更好。怎样“导”呢?现在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课堂引导;设计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以主问题形成导读提纲
  教师设计一系列导读的“主问题”形成导读提纲。“主问题”是指问题群中最重要的,是道破天机的那一问。特级教师顾德希说:“凡是好的阅读,能给学生以启发的是一句话或几句话的理解,抓好了这句话或几句话的理解,学生就会茅塞顿开。”例如关于《爱莲说》主题思想的导读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问题:
  1.莲花的生活环境怎样?从莲花的生活环境表现出作者为什么独爱莲呢?莲的生活环境是淤泥、污泥,“不染”这种纯洁是在污泥的环境下拥有的,所以显得尤为可贵。这里作者思想还未表达完整。“濯清涟”后去污现洁。“妖”意味着孤僻自闭,“不妖”写这种纯洁不是那种过了头的、极端的纯洁,而是一种人们可普遍接受的纯洁。莲既“不染”也“不妖”的纯洁,正是作者所喜爱的。
  2.作者说“爱莲”,那么先让我们弄清作者到底喜爱莲花的什么?当然,作者喜爱的主要不是莲的“形”,而是莲的“神”是其内在气质。仅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两句就能明确作者到底爱莲的什么了。
  3.为什么作者偏爱荷花而不是牡丹和菊花呢?文中如此阐明:“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一种花就是一种人格追求的写照。作者爱莲,其实是想做莲那样的君子,不爱牡丹,是因为牡丹是富贵之花,作者不愿追求富贵;不爱菊,是因为菊花独放幽香,作者不愿遗世独立。
  从以上三个问题可以归纳作者的思想,他要积极入世,又要自觉出世。入世,但不穷追富贵;出世,但不遗世隐逸。世人多数走追逐名利的路,陶渊明走的则是遗世之路,作者要走的是“第三条路”,这是一条中庸之路,既避免了庸俗势利,又避免了遗世孤寂。
  二、“一句话概括”导读
  J教师设计从整体上能概括课文内容或者故事情节或者人物形象等多角度地对课文阅读。例如特级教师宁鸿彬教授《皇帝的新装》在学生快速看完课文后给皇帝加上一个形容词,这是一个的皇帝,学生就会有多种回答。这种“一句话概括”导读法,角度非常宽广,能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多角度、多层次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便于教师灵活掌握学生了解课文的层次水平。
  三、以画导读
  教师在讲析时以板书设计引导学生“披文入理、披文入情”以此启发他们把脑中之画面变成笔下之画。这种教学多适用于古代的一些诗词。诗词意境优美,诗中有画,一切优秀的诗歌都是“语言可以明万意”(刘禹锡)“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刘勰)。分析字词句,抓住关键字、词体会出新味,形成板书设计通过板书想象成画面,完成诗歌的阅读。例如:《过故人庄》教师形成以下板书:
  场圃
  故人庄绿树青山安适、闲静
  桑麻
  以此启示学生根据对诗句的理解想象画面或者画出画面。从而引导学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导读设计引导学生自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排除教师的讲解。导读设计不是单一的,不能拘于一法。一堂课中有时独唱一枝,有时并驾齐驱。共同的目的是引導学生去阅读课文。在导读中教师的“导”十分重要,导读的设计,不应随心所欲,应目的明确。“导”就是要启发学生思维,推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创造,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教师应钻研教材,方能曲径通幽。“教亦多术”必能设计出更好的导读方式。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文学作品离不开“形象”的塑造,小学教材中的课文亦是如此。阅读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借助文本语言,“看”到鲜活的形象,并在这种“看”的过程中,领略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核心问题;语感;多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教学是需要讲究策略的,教师切不可“照本宣科”,或将教学参考书上的分析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这样只能扼杀其阅读热情,制约其思维
【摘要】在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朗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方法,对于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和质量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通过开展朗读教学,能够更好地引起课文和小学生之间的共鸣,对小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从而使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语文综合素质等都得到良好的提升。不过,在当前的实际教学当中,小学生往往不具有良好的朗读兴趣,语言能力、阅读能力也有所不足。基于此,应当结合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现状,采取有
【摘要】新时期,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教育教学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新的课程改革将高效课堂构建定为重点,高效课堂构建需要教师和學生相互配合才能够实现,教师要发挥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课堂合理构建。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优质课堂;合作;氛围;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初中语文的学习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新课改提
【摘要】新课改的推进与素质教育的深入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因不能凸显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而逐渐被淘汰,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情境教学法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生硬、古板、机械、片面、低效等弊端,最大限度体现了学生学习者主角的身份,更有效地构建了和谐高效语文课堂。本文探讨了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并提出了有效的情境教学策略,以飨读者。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
【摘要】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直接决定了学生的人文与文学素养。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古诗资源,创设契合学生身心的情境,可以极大地激活初中古诗课堂的教学。  【关键词】情境;古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中,诗歌一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也自成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线,可以说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珍贵宝藏,因此,作为语文教
【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了中职生预习习惯培养三部曲。  【关键词】中职生;预习;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俗话说:“先谋而后动,不打无准备的仗。”所以我们做事需要谋划,学习需要预习。中职生学习基础很差,学习态度也不端正,学习习惯不佳,为此,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就更为重要。  如何養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呢?  首先,我
【摘要】语文来源于生活,同时应用于生活,在人们的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无时不刻需要运用到语文知识。小学语文教学作为语文学习的起点,这一阶段开展生活化教学,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求,同时也更符合小学生年龄阶段的学习能力。以下,笔者就对如何开展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提出了几点看法,并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希望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