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

来源 :商情·科学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要学会善于设计关键问题,这样才能和学生很好地互动和沟通,挖掘他们的独特感受。
  【关键词】 学会提问;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第四课《槐乡的孩子》是一篇极其优美的课文,也是本册中的第一篇略读课文。如何让孩子在自学中感悟这篇文章的美?上课前我思考着这个问题。为了上好这堂课,我和本级组的老师交流了一下,听了听她们上完此篇课文的感受。其中一老师说,她在上此篇课文时感觉不是很成功,孩子们无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感受不到课文所描绘的那种情境美。这正是我所担心的问题。我和她交流了一下,回顾了她的课堂:
  师:孩子们,读了《槐乡的孩子》一文后,你觉得槐乡的孩子可爱吗?
  生:可爱。
  师: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觉得槐乡的孩子可爱呢?请再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并用线把它们划出来。
  师:找好了以后和同桌相互交流。
  师:好了,咱们大家在一起交流吧!
  学生汇报。本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汇报的都是课文第3段中的这句话:“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极少学生汇报别的句子,而且学生找到的基本都是外貌描写的句子。
  交流到这,我们便发现了问题。俨然,本教师的一个“可爱”便把学生们给吓住了。到底什么是可爱?因为多数学生还停留在外表、外在的表现上,所以很多同学都是划的这几句话。
  鉴于这位老师的经验教训,我思考了一下,把她的那个问题改了一下,在我班又取得了另一番效果:
  我:孩子们,读了课文,槐乡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学生读完课文后叽叽喳喳就说开了:
  生1:我觉得槐乡的孩子很勤劳。
  我:你从书中哪句话感受到他们很勤劳?
  生1:我从第三段的“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他们背着水葫芦,带着干粮,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爬上小山上了。”也就是说,天没亮,他们就去摘槐米了,他们真勤劳。而且当时的天气非常热,动物们都热得受不了,可他们还是去摘槐米,我觉得他们真了不起!
  我:课文哪些句子描写了天气很热?
  生1: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这句话说明天气真的很热,要是我,肯定躲在家里吹空调、吃雪糕。(众生笑)可槐乡的孩子不怕热,还去摘槐米,我很佩服他们,他们太勤劳了!
  我:说得真好!别的同学还有想说的吗?
  生2:我觉得槐乡的孩子很自立,第二段写到“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
  生3:我觉得槐乡的孩子一定很幸福!第二段中写了槐米会发出淡淡的清香,他们天天都能闻着这样的香味,真幸福!(回答此问题的是一位女生,她很爱花。)
  生4:我觉得槐乡的孩子很可爱!课文第四段写到“女孩有的弯腰捡着……像觅食的小鸭子。”我能想象他们当时的情景。
  我:你能表演一下吗?
  生4表演,很可爱。
  生5:槐乡的孩子很勇敢,你看男孩敢爬那么高的树。
  ……
  这是我班孩子们通过读课文后谈的自己的感受。这个问题的设计,很容易使孩子们思维活跃起来。与前一个同事的课堂相比较,不难发现:前者为什么出现困难?就是因为老师的一个“可爱”把同学们的思维限制住了,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可爱究竟可以怎么理解呢? 这个词语在稍大的孩子来理解可能会更宽泛一些,但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就比较狭隘。显然,课堂上教师设计的提问是整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中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而前者把一个感受强加给孩子们,这样孩子们的思维就受到了限制,因而课堂上出现学生卡壳现象,交流不积极,交流面狭隘。而后者则是没有框架无拘无束畅谈,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件小事,给我很大触动。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要学会善于设计关键问题,这样才能和学生很好地互动和沟通,挖掘他们的独特感受。而要设计好这个“关键问题”,就要求我们教师自己首先要深究文本,站在孩子的立场先去读课文,猜想孩子可能会有什么感受。然后再站在教师的立场去读课文,思考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更易于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在自读自悟中达到本课教学目的。其次,还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认真学习,多看一些特级教师的案例,学习取经,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发展学生的思维创新出发,去设计关键的“好问题”,那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变成精彩、活跃的课堂,才能变成自主、平等的课堂。让我们共同努力,去认真、细致地寻找那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吧!
  收稿日期:2008-4-20
其他文献
【摘要】 教育学生,首先是从教育历史教师自己开始;人生的意义,也无疑开始于“认识自己、做好自己”。我们历史教师不仅要知道《沙家浜》,还要知道《白毛女》,要让我们广博起来;不仅要盯住“服务考试”,还要盯住不是考点但却闪耀人性光辉的东西,去实现我们历史教师的终极目标。我们的历史教师不只是盯着教材,做“经师”,或是做“能师”,而要做“人师”。  【关键词】 沙家浜;历史教学;有效性    沙家浜,位于秀
期刊
【摘要】 海上货物运输,自其产生以来就属于高风险行业。在国际贸易中,货物的交接要经过长途运输、装卸和存储等环节,遇到各种风险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比较大。为了转嫁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风险损失,海上货物保险作为保险业的开山鼻祖应运而生了。在我国,保险业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渐趋成熟,海上货物保险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一切险,作为海上货物保险中的一个险种,在海上货物运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
期刊
【摘要】本文对哈代笔下的苔丝和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简·爱两位女性形象在女性意识、外在形象两方面进行了比较,同时尝试分析了两位异性作家在女性形象塑造上产生差别的思想渊源。  【关键词】 女性形象;女性意识;审美心态;男权文化    当我们阅读《德伯家的苔丝》和《简·爱》两部作品时,不难发现,在两位作家所写的女性追寻生命价值真谛的作品中,由于男女作家不仅在生理上的根本差别,而且在个人成长经历,伦理道德
期刊
【摘要】 每天课前五分钟的活动是一种用时不多,但又行之有效的活动方式。但这五分钟的时间常被老师们忽视。如果这短短的五分钟能很好地利用起来,可以使学生积累知识,锻炼能力,提升思想,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 语文;课前五分钟;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
期刊
【摘要】 渎职犯罪不像杀人、伤害等暴力犯罪,对公民人身权利造成直接、严重的威胁和伤害,但它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经济损失往往比经济犯罪造成的损失有过之而无不及。研究渎职犯罪的罪数形态,可以更好的确定渎职罪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更好的预防,打击渎职类犯罪。这对于完善有关立法,维护国家机关的正常运转和良好形象,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渎职罪;罪数形态;概念;竞合问题    “
期刊
【摘要】 如果说成功的教学是一条美丽珠链的话,那么教学行为中的细节就是那一颗颗珍珠,它们才是教学中的亮点。  【关键词】 把握细节;重视细节;体悟细节    细节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从课前精致的教学设计到精彩的课堂教学乃至精深的教学反思都离不开对细节的钻研,下面我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谈一谈对教学细节的一些感悟。    1 教学设计中把握细节  课堂四十分钟的精彩与否跟教学设计休戚相关,教学设计中的细节
期刊
【摘要】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课堂气氛追求的是学生“动”起来,自由的发出内心的呼声。我们应该注重师生间的交流和对话,教师应由管理者向指导者转变,由布道者向激励者转变,如此,我相信,在初三年级的课堂上会看到一双双踊跃举起的手。  【关键词】 语文;教学形式;自信心;创造力;课堂气氛;自主性    凡教过初中三年的教师都会有这样一种体会初一新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敢说敢想,积极性较高,
期刊
【摘要】 将短信息编写与高考话题作文写作相嫁接,无疑是一个不小的创举,必将会不断丰富话题作文的内涵。手机短信息,每条一般在70字以内。优秀的短信息具有主题鲜明、脉络清晰、语言凝练的基本特征,这与我们高考话题作文“中心突出,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的要求不谋而合,如果再加上审题严格、内容充实、字体美观、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分就不难拿到。  【关键词】 短信体写作;明确主题;借鉴诗歌;多篇成组    手机的
期刊
【摘要】 住所与国籍作为传统属人法的两个主要连接因素都有合理之处,但随着涉外民商事交往的发展,其各自的缺点也暴露出来,亟需改革。现在属人法的发展适用国际民商事交往的需要,在保持传统的住所和国籍作为连结因素的同时,又进行了改造,并呈现出更加灵活的发展趋势,这些新趋势在有些国际公约和有关国家的国内立法中也得到了体现。  【关键词】 住所;国籍;连结点;属人法    1 问题的提出  属人法是指以民事关
期刊
Oral Activities Design and Learners' interest  孔锡芳   I have been working as an English teacher in a middle school since1984. I taught many kinds of materials and I have taken charge of teach-ing task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