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对化学新教材的教学建议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lin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秋季起我校全面启动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化学》第一册(以下简称新教材)的使用,我们通过参加培训、研读、试教材等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明显感到新教材突出一个“新”及在编排形式上的两大显著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仅供参考。
  “新”旧教材相比,用过旧教材的教师都会发现以前强调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与严谨,对学科理论和学生所面临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重视不够。而新教材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内容,采用新的编排,及时、合理地将与化学有关的现代科技成果以及当代社会一些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渗透、编排在教材的相关章节中,并实现了四个渗透:德育渗透、美育渗透、学科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渗透。新教材体现了STS教育的思想和方法,使中学化学教育紧跟时代的发展,贴近时代脉搏,使新教材显得很有血有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能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使学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现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没有生活就没有化学,而化学的发展又促使生活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新教材还编入了新材料、新科技、新能源、新的环保意识、新的选学内容、新的阅读材料、研究性学习课题以及介绍有关知识的网站或网址等等,更好地体现了新教材的“新”;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教材在编排形式上有两大显著变化:
  1.每章开篇配有一幅图,并且后续内容增加了大量的图片资料。
  2.设置了如“资料”“阅读”“讨论”“家庭小实验”“研究性课题”等小栏目。这些独具匠心的设计,图文并茂的插图,使学生感到既新鲜又亲切,从被动接受知识转换到主动探索上来。这一点使我们受益颇深。下面就配图的作用和教学方式谈几点体会。配图的作用主要以下几点。
  一、贴近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中学生大多喜欢看有美丽图案的板书,反感枯燥的理论教本。新教材抓住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力求克服旧教材理论繁多,形式古板的弊端,而编排大量图片,并配以拟人化的语言,使大家更容易接受。如第一章的配图为第11届亚运会熊熊燃烧的火炬。学生看后大都感到新奇,亚运会火炬和化学知识有什么联系呢?这会使学生急切想通读全章,解决心中的谜团。再如,“糖类、油脂、蛋白质和合成材料”的配图,全是大家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鱼、水果、衣服等。这会使学生感到要学的化学知识就在身边,贴近实际生活,使枯燥的理论知识接近了与现实的距离,学习兴趣大增。
  二、标明主题、统领全章
  每章的配图都是在大标题的后面,学生从中可简单推知本章的主要内容,教师进行简要讲解后,学生就会很快地了解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即将学哪些重要内容。这样的设计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例如,“氮族元素”的配图,它描绘了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图,这既是本章的重点,又为学生复习本章内容时进行知识总结、构造网络提供了思路,可谓选材精妙,画面还有制造蛋白质、细菌讲解等生物知识,为目前高考中学科之间的综合也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三、使微观结构形象化、理论知识系统化
  中学化学中有许多理论知识,如电子云、电离平衡、有机物分子的结构等,学生往往难以接受,它们往往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新教材中就此理论难点提供许多精美的图画设计。如“电离平衡”的配图,表现了水分子,醋酸分子及它们结合、电离的过程,形象又逼真,再如“烃”的配图,列举一些有机物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这使微观的物质变得宏观而又具体,学生感到知识有章可循,接受也较为轻松。如果再加上采用电脑制作的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则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好。
  四、揭示认知规律
  一个理论体系的形成,从最初的模糊认识到较成熟的理论体系,要经过多次验证、修改、才日益完善。任何事情都必须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配图中以元素周期表为背景,它提示出本章的主要内容。表上又以不同比例画出五幅原子模型图,并配有文字解释,描述了人类从原子结构认识的发展历程,经过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神秘面纱,表明人类认识发展的艰辛过程。这使学生领悟到科学研究的漫漫之路,艰难险阻,也激励学生在学习中昂扬斗志,发愤学习。
  在配图使用中,我们做法如下:
  1.在每章的开始,让学生先看配图,教师简介。这便于预习新课,让学生探究配图的内涵,以便在后续听课中精力集中,深入探讨。
  2.在每章学完后回顾配图,思考配图与本章主要内容上的必然联系。这样学生记忆较为方便,易形成知识网络。
  3.对部分配图如“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电离平衡”等配图利用计算机绘画进行动画模拟,把死板的画面变得活灵活现,便于学生理解。
  4.选择部分章图展开讨论。如选择“硫与硫的化合物的环境保护”配图,并配以其他影像资料,就“如何保護我们周围的环境”展开讨论会等。
  以上仅是我们在教学中的粗浅认识,仅供大家参考。
  (责编 闫祥)
其他文献
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扩增人心室肌球蛋白轻链1的基因片段,并将其克隆到pET-22b质粒,构建表达重组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细胞,转化子细胞经IPTG诱导,目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得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一门学科是否有兴趣,跟老师的讲课方法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精彩的导语,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所在。现代教学理论也特别强调非智力因素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学习历史对于人尤其是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青少年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历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今天的历史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从这些问题入手,旨在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  一、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历史课程不感兴趣,不重视历史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课下和学生交谈,发现很多学生对历史课的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