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互动 张扬个性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bin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然而,在教学中却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只会当一名机械的聆听者或简单的回答问题的说话者。课堂如果失去情境,就会失去感染力;学生如果失去兴趣,学生就会不愿表达与交流。针对这种现象,我在以下的教学片断中活用教材,挖掘教材,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口语思维训练,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教学片断实录]
  师:同学们,看见过荷花吗?在哪看见过荷花呢?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
  生1:我家有一亩荷塘。荷花的荷叶很大,是碧绿色的,圆形的,每一片叶子有一根叶柄撑着,像一把小雨伞。
  生2:我家也种有荷花,它的花是粉红色的,非常漂亮,花瓣很多,一层一层的,里面包着莲蓬,莲蓬可以吃。
  ……
  师:听你们一说,我真想到你们的家乡去走走、看看。不过,现在你们先跟着老师去欣赏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叶老笔下的荷池,有的同学已被深深地陶醉了。现在我们又一起跟随着宋代诗人杨万里走进八百年前杭州西湖的荷池。看,这就是当时西湖的一角。如果你就是当年宋代大诗人杨万里,你正陪同友人从净慈寺走出,这时千姿百态的荷花呈现在你的眼前,你情不自禁地吟起诗来……(师生吟诗)各位大诗人,面对如此的荷池,你肯定感慨万千,请把所见所闻所感说一说,让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生1:啊,好一派夏天的风光!绿色、红色、白色汇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世界。
  生2:无边无际的荷叶,好像给西湖穿上了碧绿的裙子。
  生3:多旺盛的一片荷呀。一朵朵莲花就像一个个美丽的姑娘,穿着粉红的衣裳……
  师:刚才你们所说的就是当年作者所看到的,面对如此的美景,作者发出了感慨……
  师:如果你也站在荷塘边,你认为还有什么可以赞美?请你用一句诗去赞美它。
  生1:我认为池水也可以赞美,因为这一天天气很好,池水清清的,蓝蓝的,还有鱼儿。我的诗句是——“西湖水色清又蓝”。
  师:你真行,抓住了水的颜色。
  生2:西湖里面有各种鱼,鱼儿在阳光的照耀下,金灿灿,红艳艳,美不胜收。我的诗句是“映日鱼儿红艳艳”。
  师:很棒,用上了好多的叠词。
  生3:荷花这么红,荷叶这么绿,蝴蝶蜻蜓肯定来凑热闹,它们在花丛中尽情地飞来飞去,多美呀!我是这样赞美它们的:“蝴蝶蜻蜓花中舞”……
  师:你们说得太美了,在我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西湖的另一幅美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刚才你们用你们的文笔赞美了西湖,作者也用了他的妙语赞美了西湖,不同的语言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希望大家学好它,它会改变你的命运,它将是你一生中的财富。
  师:下面请同学来当小诗人,用你神奇的笔去描绘你所看到的荷塘……
  
  [案例反思]
  这是一堂古诗教学中的口语交际片断,古诗教学比一般课文难度大,即使是在当今课改的节骨眼上许多教师还是按字词落实、破译诗句、机械记忆来进行古诗教学,这样往往把一首优美的诗上成了一堆杂碎,激不起孩子的兴趣,课堂就缺少了活力。如何改变这种沉闷的、接受式的课堂,使它变成是学生探究诗人的心灵,焕发诗人的诗情,再现当年的情景的课堂呢?我觉得并非易事,尤其对我们农村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但以上的教学案例是一个突破,它构思精巧,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情绪。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的个性思维、学生的创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体现了新课标口语交际的新理念。这个教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创设立体和谐的语言训练空间
  语言训练不同于写作,它需要学生的心理适应。这就要求口语教学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产生表达的欲望。荷是生活中容易看见的,为学生所熟知的,特别对农村孩子来说看见荷是平常的事。让他们去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荷的样子、形状,就大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兴趣,引发了他们强烈的说的欲望。我创设了生动逼真的语言交际环境:1.“同学们看见过荷花吗?……”教师轻轻的一问,链接了学生的生活记忆,勾连出他们大量的生活阅历和体验,再现了他们耳闻目睹的荷的画面,激起了学生想交流、想报汇的欲望。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充满生命活力的语言,构成了鲜活、丰满的荷的感性世界。无形之中,学生握住了一把钥匙,杨万里的荷花天地已悄然洞开,为学生进入诗境起到架桥铺路的作用。2.“如果你就是大诗人扬万里,你陪同友人刚走出净慈寺……于是你情不自禁地吟起……请把你们的所见所闻所感说说好吗?”学生们移情换位,兴趣浓厚,思维独特,千姿百态的荷塘美景呈现在大家眼前。这样,“以境促思,以思促说”的语言环境就形成了。3.“如果你也站在荷塘边,你认为还有什么可以赞美?请你用一句诗去赞美它……下面请同学也来当小诗人,用你优美的语言去描绘你所看到的荷塘,写完后交给老师欣赏。”“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学生在前面二次语言环境的训练中,在杨万里的诗境的基础上对荷塘美景已有更深的认识,经老师这么一提醒,就激起了他们的创作欲望,一首首优美的小诗在他们笔下诞生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得到了升华。
  
  二、鼓励独特思维,弘扬个性语言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本课教学的片断中,我没有什么“牵引”与“指导”,更没有字词落实、破译诗句,而是让学生经历四个层次的情境与思维来达到教学目的,即介绍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荷,接着看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然后说说杨万里诗中的荷,最后谈谈自己心中的荷塘。这四个层次让学生在情境中思维,在思维中感悟,在感悟中得到启示、熏陶;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收获。整个课堂呈现了见仁见智、口吐缤纷的荷塘美景,体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理念。学生的语言也经历了四次的升华,一次比一次活跃,一次比一次优美,有的以前从来没用过的词语、句子、修辞,也在情境创设的衬托下脱口而出,如:“每一片叶子有一根叶柄撑着,像一把小雨伞。”……这些从比喻到拟人,到重叠词,从作者的诗句到自己的诗句等等,无不体现了语言训练的时效性,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利用评价促进语言交流的兴趣
  课堂上对学生语言表达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学生表达的兴趣。评价是一门特殊的艺术,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形容。在本课中我用发展的眼光来赏识学生的点滴进步,如:“听你们说,我真想到你们的家乡去走走,看看”“你真行,抓住了水的颜色”“很棒,用上了好多的叠词”“你们说得太美了”这样的语言,对发言的孩子来说是一种赏识,一种鼓舞,是自尊心的一种满足,既激发了他们想说的勇气,想说的欲望,又构成了师生平等、和谐的交流平台,体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会轻松地交流,才会表达各自独特的意见、感受、体验,从而才有可能出现个性化的语言,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针对考试,传统的语文复习方式往往采用的是机械、单调的题海战术。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主动构建适合自身的方法体系,真正提高复习效率,达到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建议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鉴于此,笔者在本校浓厚的教学改革氛围中,运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语文学习评价,发现它可以给语文课堂教学不时地加点“味精”,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学生持续进步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一、让成长记录袋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学生先天就具有争强
教学设想:  《月光启蒙》一文语言生动、优美,情感真挚、动人,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之情,读来仿如一首清新宜人的小诗,回味悠长,那份从文中散发出来的浓浓真情,又如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  如何将文中流动的这份情感传送给每一个学生,传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我想,那就是要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让学生的心灵完全沉浸于文中的感情世界。古人说得好:“披情以入文,情动而辞发。”在课堂中,让学生与作
众所周知,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学习主体——学生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这是其他任何因素都无法替代的。而在这特殊的认识活动中,学习动机是内驱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是一种内在的激励力量。笔者认为,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教师对学生这一内驱力的唤醒、激励、利用,而作为小学基础教育学科的小学语文,更应在教学中从这三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尊重学生,唤醒动机  学生愿意学习语文,愿意参
汉字将文字的表意功能和造型艺术融为一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汉字书写的美学价值得到了超越国界和超越汉字使用范围的承认。写字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写字技能的提高,而且可以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审美能力和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同时,写字练习也是加强学生情感、意志、心理品质培养以及身体机能训练的有效手段。因此,学习写字,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文素养。那么,在写字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
近年来,各地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都开展了对语文教材进行单元整合的实践探索。下面我就以苏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为例,谈谈我对写景类课文单元整体教学导读课的初探。  一、单元整体解读  进行单元整体教学,首要任务是对单元进行整体解读。教师在把握编者对这一组教材的整体设计意图的情况下解读每篇课文,做到居高临下、前后联系地解读每篇课文。  苏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以“景秀中华”为专题编排教材。其中,《黄山奇松》和《黄
语文教学应该转型,由教为中心转变到学为中心。语文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出来的。然则,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体现以学为主的,却少之又少。随便走进哪个语文课堂,你能看到的,总是教师在台上讲啊,问啊,表演啊,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应付状态。这种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语文课,对于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实为大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
《驿路梨花》是军旅作家彭荆风先生1977年发表于《光明日报》的短篇小说。这是他在特殊年代经历了一般人难以承受的折磨,重新舒展开写作的双翼后,情不自禁的抒发,表达了对在云南边地与朴实、纯洁的少数民族人民诚挚相处时光的怀念及对美好未来的呼唤。文章通过讲述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被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三、四年级学生在习作方面的要求是:①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②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然而,即使经历了二年级一年的写话练习,少数学生的作文还是不成样:有句子不通顺的,有前言不搭后语的,有错漏百出的……面对这样的学生,我查阅了大量的书籍,也与不少有经验的教师交流过,还曾经做过各种尝试,总结
当前,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和实践,广大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充分凸现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但不容忽视的是,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混淆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过分强化活动性,弱化了语文性,不少综合性学习课例语文味太淡,很难实现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因此,探究语文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