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和苦难

来源 :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atisbianbia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悲剧和苦难早晚都会与你见面,你根本无法避开。它们会在一定的时间,以一定的方式出现。
  当它们降临时,你会被打倒在地,动弹不得。你可能会觉得已经走投无路。如果你是这种人,你会觉得你所遭受的苦难是他人所不知的。如果你属于另一种人,你就会觉得这点磨难与他人所经历的风雨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你只是沉湎其中不能自拔而已。
  不要被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极端所蒙蔽,一个被一根火柴烧死的人所承受的痛苦并不少于被大火烧死的人。你的悲伤和痛苦因为自己的感知而更为真切。你必须接受它们,并认识到它们也是生活赐予的礼物,因为它们让你暂时脱离自己,成为经历过失去、悲伤和痛苦的人们中的一员。
  痛苦带给我们的最大教训就是:它远远超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禁锢。当我们的生活一帆风顺时,我们的世界是非常狭小的,被那些日常所需填满。逛商场、写论文、换汽车轮胎,猜想昨天向我微笑的那个女孩子是否喜欢我——这就是我们的日常所想。
  当悲剧和苦难突然袭来时,我们小小的藩篱被打破,我们的世界也被打乱了。我们一时间好像生活在尖锐刺耳的惊叫声中,没有出路,只有回声。那些昨天我们还念念不忘的“大事”突然变得毫无意义,我们日常所想也变得微不足道。
  当我们最终从中走出来时,已经有了许多改变。我们一度陷入混乱,手足无措。我们希望生活还像从前一样,希望自己有机会从头再来。
  但我们不能。我们已经改变,再也回不到从前——我们再也不会是从前的那个自己了。我们被苦难带到了一个新的王国,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也有责任把这种认识带回现实生活。这是我们重新考虑生活的机会。
  对待悲剧和苦难的态度是衡量我们力量的标准。
  我认识一个人,他小时候缠绵病榻,还总是受到欺侮。如今他一个人蛰居斗室,每天将皮鞋擦得锃亮,将每件物品都摆放得整整齐齐。他没有朋友,只有自己的秩序。这也只是他对童年混乱生活的回击罢了。
  我还认识一个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那时他还是个孩子,亲眼目睹了父母被害。他如今只想赚钱,过上他理想中的“好日子”。“我受尽了苦,有权得到幸福。”他说。
  我还认识一位妇女,她18岁时被人蒙上双眼,带到远方的一个城市。在一间肮脏的旅馆房间里,被人实施了血淋淋的流产手术。她一生致力于为癌症患者服务,可能是因为她认识到了什么是罪恶而要进行弥补,也可能因为她知道深层意义上的痛苦是什么。
  我不能对这些人做出任何评判。他们每个人都比你我感受过生活中更深刻的痛苦,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作为对所经历痛苦的回答,他们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有些人——比如我那位将鞋擦得锃亮的熟人和那位一心赚钱的朋友——他们对待苦难的方式是将自己进一步与他人隔绝。也许他们别无选择,也许是伤痕太深,使他们无法承受类似的打击。
  但又如何看待那位工作在癌症病房的朋友呢?她不否认自己的痛苦,但也没有逃避。她接受苦难,泰然对待,并意识到这份工作使她成為深知苦难为何物的人们中的一员。因为她感受过死亡的临近,她选择与那些也在内心感受到死亡的人在一起,为他们分忧解难。
  我们应该把这些黑暗的时刻看作成长的时刻。那些对苦难避之犹恐不及的人失去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他们没能够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成长,认识到生命中更为可贵的东西,从而增加人生的体验。
  也许你的痛苦是因为你刚刚和女友分手,或你的宝贝宠物不幸去世,或遭受了失去亲人或意外事件的打击。不论发生了什么,你都要以自己的标准衡量它的意义。你都要把它看成一种恩赐,让你重新认识生命的重要性。
  记住,虽然起初痛苦可能让你无法接受,不知所措,但时间会将它治愈。人都有一个奇妙的乐观肌体,我们都趋向健康而不是疾病。你的心灵与肉体将会努力复原。
  你要问自己的问题不是你能否复原,而是如何复原。悲伤与痛苦有自己的期限,不过当它们渐渐离去时,你要小心地重塑自身。它们曾使我们的生活陷入混乱,但也给我们机会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所以不要害怕悲伤与痛苦,它们会带给你超乎寻常的创造力。没人会去追求它们,但也没人能够躲闪。悲伤与痛苦就像爱情一样,使你更好地融入人类大家庭。要认清它们的真实面目,然后善加利用。
  苦难是炼金之火,使你更加纯净。
  (选自肯特·尼伯恩《给儿子的信》)
  [【点读】]
  在这篇文章里,尼伯恩以心平气和的心态跟我们探讨苦难,以悲悯敦厚的胸怀教我们正视苦难。正如张爱玲所说,如果你了解我曾经历了什么,你就会理解我为什么会是现在这样。对于他人的苦难,对于他人因经历苦难而选择的生活方式,我们应给予理解和尊重。对于自身,如若注定不可避免,那么就面对它,接受它,进而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并且丰富自己的人生,这或许是我们所能赋予苦难的最大价值。
其他文献
最近又重读龙应台的《目送》,窗外寒风凌冽,笔底深潭微澜,心中悲欣交集。  她写父亲的故去,写母亲的衰老,写孩子的成长,写兄弟的离散,写朋友的悲欢,写渴求和放手,写挣扎和释然,写那段冷到无法触碰的岁月,写痛到不忍直视的伤口,写生,写死,写到最后,都只是空,只是苍茫而又荒凉的世间最无可奈何的虚空。我看七十四篇文章,看七十四次对话,看七十四段时光,看七十四声声声啼血、字字含泪的叹息,几乎每看一下,都要移
期刊
流水万丈是世上最宏伟最壮观的事物,春初新林是世上最新鲜最有活力的事物,春风十里是世上最自然美好的事物,但是所有這一切事物在我眼里都不如你的存在。  想起曾看过的一个短片。故事根据真人事件改编,串联起五个人物故事,无情地揭开了生活冷漠的一面。想买杂志的女孩被粗暴告知,她想要的杂志不卖。女孩失落走开时的独白:“每个人都自顾不暇,没有人会在意你的感受。”开车接电话被交警拦下的小职员的独白:“每个人都小心
期刊
她不快乐。她听说做好事可以让人快乐。但是,她无好事可做。  不知有多少次站在马路边,但从未见过要过马路的老奶奶;不知有多少次候在十字路口,但从未见过找不到妈妈的小女孩;不知多少次带着两把雨伞上学,但从未见过要问她借伞的同学……  她和别人不一样,她没有朋友。她再也不带两把伞,因为她此时此刻盼望的不是借别人伞,而是和另一个人同撑一把伞,聊聊天,哪怕是聊她最不想聊的内容。  千盼万盼,她盼下雨天。一声
期刊
落花  记得当我第一次学会打水漂的时候,我仿佛是发现了新世界。石头在水面上轻盈得如同蝴蝶一般飘飞起来,溅起如童话般的一连串水花:涟漪圈圈相扣,却乐此不疲。幽蓝的天空下,一切都散发着潮乎乎的温柔的气息,阳光把湖面结结实实铺满。我恨不得昭告全天下,只因为那份简单的自豪:电影里才有的动作,你们都不会!  只是,当时那么激动的我,现在都快忘了那感觉。  如同落花,虽花瓣风韵犹存,但终是落矣。  ——“我常
期刊
那年九月,一个女孩进入我的视野:书桌前,她静静地低头阅读,红苹果一样的脸蛋上浮着粉红色的笑容。这个女孩像极了一朵绽放的百合花,沐浴着阳光,清幽淡雅。那一刻,我的心柔软得像一片湖。不错,这个女孩就是柳徐阳。  人如其名,她是個阳光女孩。她是冬日里的暖阳,热心助人的身影让人心里暖暖的;她如同夏之骄阳,散发出炽热的光彩。拉着小提琴的她,站在舞台中央,令人惊叹。平静是她,热情是她;柔弱是她,坚忍是她。  
期刊
当我决定写一篇关于孙可天的印象记的时候,略显惭愧。因为我无法精确地给她一个标签,一如你所看到的这个题目,在严格意义上是矛盾的,既然是小魔女,那为什么又要说无法定义呢?  初次见可天是在她妈妈的办公室,皮肤白皙,身材修长。你大概很难把这样一个花季少女与“魔”“魔女”这类词联系在一起,又也许之后所有的故事都在她爸妈取名字之时便埋下了伏笔。孙可天,源自毛主席的“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期刊
从故事到事故,只差那一刻。  2017年8月5日,我们一家带着对旅途故事的憧憬,从温州飞往九寨沟。  8月8日晚8点,我洗完澡,准备看会儿书就睡觉。洗手间里传来妈妈洗衣服的唰唰声,小阳台外面偶尔有风吹过树林的飒飒声,时间的河流就这样静静流淌着,直到——  9点19分,我正看书看得津津有味,突然感觉灯在晃动,接着整个房间剧烈摇摆,还来不及思考发生了什么,躺在另一张床上的老爸就被硬生生甩到了墙上,又摔
期刊
一 模仿《安塞腰鼓》的修辞手法写一个场景片段  【片段一】  他们立身于偌大的操场中,置身于火热的艳阳下。  风吹过,拂动了他们的衣袖,吹得四周的树沙沙作响。他们静立着,像笔挺的梧桐。  “嘟——”响亮的哨声如炸雷般在耳边响起,操场沸腾了,变得激情澎湃。  他们严肃起来了,热情地忘我!他们如一支整齐划一的军队,在操场上尽展风姿!鼓点一样,是有力的脚步;号声一样,是响亮的口号;火光一样,是热情的眼神
期刊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那些残砖断瓦、古庙荒冢吗?就是那些泛黄的书本吗?不是,绝对不是。“历史其实是很精彩的呀!”当年明月大喊一声。声音消逝在风中,当年明月继续踽踽地走着,山野一片寂静。  不知何时起,我突然迷上了读历史。在中国历史这个盛大的舞台上,有无数的演员展示着属于他们的风采,千千万万个人都在台上出演过,有的人被历史记住,他的光荣事迹也铭刻在了历史长流的隧道里;然而更多的人只是这急流中漫无目的漂
期刊
赫斯特·普林的拘禁期现在业已结束。监狱大门猛然打开了,她走进阳光里。那普照一切的阳光,在她混乱的和病态的心中,仿佛只意味着显露出她胸脯上的红字。她第一次无人跟随走出监狱大门,对她而言,这也许比已经描述过的那些人群和景象更是一番真正的折磨。她在那儿被示众,所有的人都被吸引过来,对她指手画脚。那时候,一种反常的神经紧张和全部好斗的性格力量支撑着她,使她把这一场面转变为惊险的胜利。况且,那是她一生中只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