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n370181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大众化和教育公平
  前面说到全球机遇背景下,大学国际化的两个表现:留学生数量大幅增加,教师队伍国际流动明显加速。第三个方面是教育公平。全球机遇背景下,高质量教育期待和大众对教育公平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在改造着中国以及世界的高等教育。如今,大学国际化加速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教育公平的问题日益凸显。过去上大学的人非常少,如今不同了。不管在国内上大学还是在国外上大学,高等教育大众化确实给高校带来了新的压力。
  首先,公众的过分期待与大学公众化的矛盾使大家觉得教育贡献低了。过去是少数人上大学,现在家庭普遍都有在大学里或者上学或者教书或者进修的,过去对大学的神秘感现在没了。原来精英教育时,大学生稀缺,到哪里都能找个好工作,现在大众化了,大学毕业甚至找不着工作。公众仍然期待大学要进行卓越的学术研究和教育,但实际上大家的教育程度都提高时,那种台阶式的敬仰就没了。实际上我们的教育水平也在提高,但是大家老觉得教育没做什么贡献。
  我是搞西方哲学的,我认为现在的学者实际做的研究的深度不亚于老一辈的哲学家,但是现在这些人仍然不是大师。过去因为很少人懂西方的东西,很少人懂高深的学术,他们到国外以后回来建立一两个学科是没问题的,就成了大师,鹤立鸡群。现在呢?大家都是鸡了,甚至是洋鸡,或者说大家都变成鹤了,由于都变成鹤了,互相看着还都像鸡。实际上你看我们现在上天入地的,都是这些年来培养的,做的贡献其实一点不比以前逊色。
  同时,教育公平理念实际上和培养精英追求卓越的教育之间还存在一定冲突,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而是选拔教育。有一次我参加会议,跟复旦大学的校长和另外一人坐一起,后来来了一位教育部的,这个人就火不打一处来,说教育都被你们教育部给搞坏了,他说你看我女儿累成那样都没考上北大、清华。后来我说你的概念就是错的,好像累了就能考上北大、清华。他又说你看我那个公司里,招的大学生,外语还不如我呢!我说你的大学生哪来的,他说是某某学院的,我说你要到北外找几个来,肯定比你强。给国家领导人翻译的不都是在北外找的吗。这就是公平和卓越之间发生了冲突。虽然教育公平无可厚非,然而少数一流学校培养精英的理念也是需要的。
  另一方面,在教育公平问题上,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现在大家特别关注公平,对招生性别方面的规定也比较敏感,我们是比较受冲击的。北外75%是女生,现在女生学习好,尤其外语好,但是有些专业比如阿拉伯语,阿拉伯国家不接受女性,我们只能想办法多招几个男生,现在受批评说性别歧视。公平和实际需要之间确实得找出一定的平衡,高等教育是选拔性教育,得选拔最合适的人去做、去研究。公平是对的,但要研究怎么样才能达到公平。
  高校如何应对时代的挑战?
  如何应对教育公平、提高质量、加快改革、提高服务水平等挑战呢?首先,大学的组织方式和管理制度要变得更加灵活和富有弹性。象牙塔式的纯学院派将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按步就班、一个萝卜一个坑、机械式的管理没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其次,依法办学将是高等教育有序和平稳发展的保障。法制化仍然是中国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规则,最基本的规则应该是法制化,尤其像大学这样的知识创新场所,创新更需要法律的保护。
  第三,大学的教学方式也应变得更加多样和富有挑战性。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将演变为教师、学生、社会各行业有专长的人士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而且学生的学习空间将大大改变和拓宽。现在好多人在拿iPad学习,老师再照本宣科已经不行了。老师要提出更有创造性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大家从一起解决问题中提高能力。
  第四,从发挥功能角度看,大学将变得更加直接介入或参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现在社会发生变化,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强,也需要大学的参与。而大学要交出有用的人,又必须在这些实际事务中进行科学研究、进行人才培养。因此教学与科研、教学与参与社会服务、理论研究与实际探索之间的界限将会越来越模糊。
  最后,大学评价方式将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多地得到社会关注和社会各界的参与。社会发展对大学演变的驱动将越来越直接,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将越来越密切,大学评价方式在改变。评估不再致力于打分、评优,而是详细描述大学成功与欠缺之处,知道你成功在什么地方,还有哪些改进的地方。
  如何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首先,大学的内涵式发展应该是有质量的发展,但是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就是规模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质和量是统一的关系,没有一定的量谈不上质。如果全国只有两所学校,北大、清华,我想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永远上不去,没有一定的量不能体现质,而且也无法提升质,如果量少了,它会躺在太过优越的地位上,当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竞争意识才会激发活力。
  质和量应该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我想现在中国重要的已经不是量了,因为头几年量的扩张突飞猛进,下一步主要是质,但是提高质是更困难的。
  其次,尤为重要的是,大学内涵式发展应该是有特色的发展。都想变成北大、清华,这根本不可能。我到美国时发现,中国人对哈佛大学的崇拜要超过美国人对哈佛大学的崇拜,哈佛是美国好学校当中的一个,而我们中国人却认为,哈佛是最好的美国大学,这两个概念是不一样的。中国人对教育的观念是——当第一,孩子能上第一绝不上第二。其实,主要还是要看孩子适合什么。这面临一个特色教育的问题,学校要基于自己的传统、环境和条件,积极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
  比如我在北师大的时候,有些领导就提出来要多上几个小语种,我当时就反对,北师大是培养教师的,弄那么多小语种干什么?扩大了规模,可质量能上去吗?这跟自己的特色相差很远。我来到北外以后,也是如此,有人建议我开艺术专业,类似艺术传播、影视理论的,我说北外太小,也没有这个基础,没法上。
  当然,我们也开了一些外语之外的专业,但都是围绕我们的特色办的,是基于如下考虑:
  第一,北外为了复合型人才培养也设立了法学院、国际商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以及新闻专业,改革开放初期,你只要会外语就是一流人才。但是现在,很多孩子从幼儿园就学外语,学得非常好,或者很多孩子跟着自己的家长,在美国多少待过几年,人家回来以后又上了大学,外语又好又有专业。
  第二,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也高了,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基本上是个学习者,到国际会议上,不懂国际规则,主要听人家讲,基本上是理解人家。但是现在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国际角色,别人在听中国讲,至少我们是个优等生嘛,优等生得介绍学习经验啊。我们光会说,不知道内容是什么,怎么介绍呢?所以说北外的学生得有一定的专业基础。
  我那天在全校大会上说,你们这些专业谁都不能要求发展得像人大、清华、北大那样的大型专业,你们的特色就是既有的这些专业,比如说学法律的,但是外语要占到40%的课程,我在懂法律上又讲外语方面比你强,经济金融没法跟你比,但是我在讲外语这点上可以跟你比,这就是你的竞争优势,这就叫基于自己的传统、环境和条件,发挥自己的特色。
  盲目地上专业,同质化了以后就会走向失败。为什么?你把自己的弱点拿去跟别人竞争了。所以必须自主性、创新性、个性化的发展,既不能片面求全,也不能片面求大。我去威廉玛丽学院,它在一个小镇,镇上只有1万多人,7000多是学校的人,但它是美国非常著名的学校,属于精英式教育,教育质量非常高。
  最后,大学的内涵式发展应该有长效机制的发展。
其他文献
书本之外的学习是更重要的学习。所谓四种学习,就是随人学习,随时学习,随事学习,随地学习。  现实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最重要要求,就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一个人在追求知识阶段,除了要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掌握较为广博的人文与现代社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一种学习方法。一个人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若能从矛盾、丰富、多彩、广阔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学习,汲取丰富的各种知识,这是一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深
各种奖项离我而去,我的骄傲,让我不屑于低下头来承认和改正错误,我依旧按照自己的路线继续前行,还美其名曰“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8年前的那个夏天,我走进了大学校园,这一步就像妈妈的吻,爸爸的拥抱一样,永远记在心底。那个时候,真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年纪,我当时想过当外企高管,当政府高官,最没出息的想法是当暴雪公司的翻译。当然,在大一那样的青葱年代,我是用无数次的宿舍卧谈、无数次的旷课逃学
9月20日晚,一年一度的搞笑诺贝尔奖(Lg Nobel Prize)颁奖“典礼”在哈佛大学桑德斯剧场举行。尽管与会人员也不乏西装革履者,不过满地五颜六色的纸飞机、衣着怪异的工作人员还有现场时不时爆出的观众哄笑,都让这场“仪式”更像一个“party”。  “搞笑诺贝尔”已经有22年的历史,其目的是为了奖励那些“乍看起来让人发笑,但是随后发人深省”的研究工作。翻看历届获奖名单,会发现各种看上去匪夷所思
我是广州一所很不知名大学的学生,而我也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女生。去年刚走出象牙塔开始找工作,原本我以为只要肯努力,工作机会还是很大的。但是事与愿违,投出的简历犹如石沉大海,人才市场也找不到合适的,大部分工作都要求有工作经验,可我一个刚从学校出来的大学生怎么会有工作经验呢?去面试时,每次都是自我感觉还好,总是没被录用。一次面试时,HR让我谈谈管理,之后他不住点头并表示赞同,可最后我还是失望而归。我读的
大学时窝在宿舍里看“天堂电影院”,听到里面那句有如神谕的台词:“如果不出去走走,你会以为这就是全世界。”大学毕业之际我为自己定下了人生十大梦想,这里面既没有长辈期盼的考研深造,也没有明码标价的工作规划,满篇都是看似不着边际的臆想。其中第一条是:开车横穿美国。  这六个字看似简单,从我最初计划到最终实现却用了三年之久。虽然从大二就实现了经济独立,在生活上我还是很节俭。有时甚至顶着太阳出门一天都不会想
本期关键词:  村官说村事儿  到了年底,写年终总结是公务员们必做的一件事。看过很多村官的年终总结,一二三四,条条框框,读来未免言之无味甚至千篇一律。于是看到那些对自己所做的事儿有详细叙述的故事,不禁眼前一亮。所谓的工作经验,如果归结为条条,基本都是一样的,然而你接触的那些村民,你所过的基层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这些写出来,可都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青春梦想之类的豪情壮志都在里面啦。  真话记  村
初次见面,她身穿白色长裙,长发飘飘,两只大眼睛忽闪忽闪,第一眼便把我征服了。第一次邀她吃饭,她笔挺地坐着,脸上露出微微笑容,吃起东西来细嚼慢咽,再配上轻声细语,十足的淑女啊。在我的各种狂轰滥炸之下,终于抱得美人归。  慢慢相处后,我发现她和初次见面时的形象大相径庭。上课不带书或者拿错书是常有的事,水卡用完总想不起放在哪,甚至手机都不知道摔了多少回……十足的马大哈。而且,她从来没有买过毛绒玩具以及各
“黏性颗粒怎么过滤?你的布袋跟黏性颗粒一接触还能用吗?回去重做!”  “这能耐高温吗?而且稳定性也太差呀!回去重做!”  “成本太高!一个袋子就要这么贵,整个装置呢?这可行吗?实际吗?回去重做!”  “这标书怎么写的!别人看得明白看得清楚吗?回去重写!”  “打回重做”大概是以要求严而著称的带队老师杨国华的标志语了,然而,“铁面严师”杨国华却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不仅本系学生争相选他当导师,连外系、外
大学里,部分同学们对自己的专业课不感兴趣已不是新鲜事儿了,说起来,个个都是一肚子苦水,其实,原因不外乎是被调剂或者是被家长逼着学的。总有人常常转着转专业的念头,认为那是自我拯救的稻草。事实上,转专业并不容易,名额有限、门槛不低,能成功转专业的还是少数,转不走的,大多是怨念地上着学。就拿我学的物理专业为例,班上被调剂的同学,转专业失败后,1/3的人选修自己喜欢的专业;1/3的人打算跨专业考研究生;还
写作虽说是一门小手艺,却是一个不太容易说清楚的系列问题。它包含三个小问题: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  先说其一,为什么写?人看起来有很多能力,其实简单归类只有三种:思维能力,行动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看不见,摸不着,是一种内在的隐形能力,需要靠另外两种能力展现。所以人的能力外化的只有行动能力和表达能力了。而表达能力又分两种:口头表达,书面表达。更简单说,人的外化能力就是三个字:说,写,做。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