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wald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气,端庄,有激情,有魄力,这是记者印象中的王欢校长。3月20日,两会刚刚结束,记者来到了史家胡同小学,再一次见到了王欢校长。尽管刚刚经历了繁忙的两会,王欢校长依然精神饱满,谈起教育,谈起孩子们,王校长眼中闪烁着星辰。畅谈几个小时,记者才终于明白,王欢校长的大气、激情以及始终昂扬的精神状态,源于她37年教育实践所沉淀的,发自内心的对孩子的热爱、对教育的热忱,以及对教育神圣使命的尊重。因為始终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事,当成人民的事,当成国家的事,所以她永远不敢懈怠,永远昂扬向前。
  “教育必须要有国家使命,必须上升到国家人才战略的高度。”
  在37年的教育实践中,王欢校长始终坚信,一所好学校必须要为社会做出贡献。所以,在今年的两会上,王欢校长提出“必须把教育上升到国家人才战略的高度”。“回顾中国近代史,有两所学校对中国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一个是西南联大,一个是黄埔军校。它们培养了大批有精神追求和家国情怀,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努力奋斗的人,它们的生命和力量是永存的。”对历史和教育的深度思考让王欢校长跳出了教育本身,站在国家的立场、用发展的眼光去看教育,去做教育。所以,她提出教育必须要有国家使命感,必须培养能够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未来栋梁。
  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应该贯穿教育的始终,但是,王欢校长提出一个现实困难:当前,我们的教育是分段的,这就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不符合孩子连贯的成长过程和成长规律,二是容易造成教育阶段性的急功近利。每一个阶段的教育都过于强调自己阶段的价值功效,忽视了教育的衔接性、连贯性,忽视了教育的国家使命,导致教育的目标是分散的、短浅的。因此,为了培养完整的有健全人格和家国情怀的人,王欢校长认为,必须打破小学、中学、大学之间的界限,对教育进行长远规划,做好不同阶段教育间的衔接,对孩子进行全链条的教育,使家国情怀教育贯穿整个教育阶段。
  “培养有志向的孩子不是空谈,必须落实到我们的教育实践中。”
  孩子的生命底色和精神力量决定国家的未来和发展,因此,教育必须从小培养孩子具有家国情怀,有为国家努力奋斗的伟大志向。培养有志向的孩子不能是空谈,应该落实到教育实践中。那么,如何落地呢?王欢校长认为,对于学校来说,就是通过学校的办学体系和整体的课程规划来落地。学校首先要确定育人方向,立德树人,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这决定了教育的根本方向。
  同时,王欢校长也指出,现在学校都在进行综合课程改革,但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一个是综合课程没有明确的课程方向和系统的课程体系,课程非常散乱,有一百个教师就开一百门课,每一门课程都是独立的,这就导致学生的负担很重却收获不大,可能针对同一个主题内容,学生要分别做好几个学科的作业。这是对综合课程的误解和误做。还有一个就是过多地引进国外的课程和教育方式,甚至直接照搬。针对此现象,王欢校长指出,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我们确实应该学习,但是我们也应该有教育自信。从事教育工作37年,王欢校长见证了中国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也希望所有同行都有足够的教育自信,共同进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创造有特色的当代中国教育。
  如何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王欢校长认为,最重要的是学校在进行综合课程改革时必须有明确的、统一的育人方向,进行系统的课程建构,使综合课程真正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这几年,北京市提出用10%的综合课程来撬动课堂变革,在此背景下,史家小学明确提出了“育家国情”,重新梳理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和核心的课程构架,让学生在系统的课程中进行综合性学习,培育家国情怀和综合素养。
  “史家课程是民族的、系统的、综合的、开放的,是育家国情怀的。”
  教育改革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谈到史家小学的探索,王欢校长无比自豪,也无比坚定。史家小学分析了当前的教育现状,明确了育人方向、育人路径,200多位教师共同参与其中,确定了校本课程的整体框架,明确了校本课程必须有四个基本属性:第一,民族性,这个民族性不仅仅是立足于本国家、本民族的,还应该是能够走向世界的;第二,系统性,有完善的合理的体系;第三,综合性,实现跨学科、多学科的融合;第四,开放性,学习的资源和环境必须是开放的,学习的过程必须是开放的。
  史家小学确定了以国博课程作为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落脚点。为什么选择国博课程?王欢校长说,因为国家博物馆承载的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学生和文物对话,就是和国家的历史和未来对话,会有文化的自豪感、民族的归属感,也会有肩负国家未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史家小学确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几个支柱,重新把文物进行排列组合,开发了4个主题36个分项的课程,设计了系列校本教材。“博物之旅”其实是“博悟之旅”,在时间、空间的多维度延伸中,学生不仅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此外,史家小学还开设了服务学习课程等。
  王欢校长希望,从史家走出的孩子是心有家国、放眼世界的孩子,是让国家、民族、世界更美好的孩子。这就是一个名校校长最质朴又最崇高的教育情怀吧。
  编辑 _ 王雪莉
其他文献
万里是改革开放路线的忠实执行者,他领导农村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前行。这位改革开放的“高级工程师”,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十分关注。他主张教育为四化建设服务,鼓励推行教育改革,呼吁加强师范教育,为20世纪80年代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重视教育“是一定要后悔的”  文化和教育是“文革”中首先受到冲击的领域,“两个估计”对教育战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目标的鲜明特征。坚持立德树人首先是坚持以人为本,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的根本选择,这体现了对教育主体的生命主张。在以人为本、学生中心、尊重生命的基础上,注重基于人性之善,发展人文之德,使受教育者逐步从个体自然人走向成熟的社会人,成为能够担当社会责任、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的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
1976年10月6日,“四人帮”被粉碎。当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了党和国家的一些重大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决定迅速接管由“四人帮”控制的舆论工具,先后调集耿飚、迟浩田、郑屏年、刘西尧等12位同志,临时进驻中央电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等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关于中央在特殊时期的这一重要措施,诸多著述已比较翔实记述了耿飚、迟浩田等人接管中央广播事业局(广播电台、电视台)和人民日报社
2008年8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三明市委联合举办,中共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建宁县委承办的“中央苏区历史地位与发展·建宁论坛”在福建建宁举行。论坛的主题是“中央苏区的历史地位与发展暨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的经验教训”。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陈威、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雄、中共三明市委秘书长程立双以及来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我不过是一个“叙述者”  蓝天:王老,的《征战死亡之海》被喻为“一部塔里木石油会战的壮丽史诗”,“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我认真读过这本书,确实写得很感人。所以,首先想请您聊聊这本书,好吗?  王涛:这本书出版以来,大家反映比较好,有的同志认为这是一部兼具存史、资政、育人三项功能,原创性的、有可读性的书。也有的同志说这本书是“原汁原味”的客观陈述,有“开拓创新”的时代理念和石油人“我为祖国献石油
2010年上海世博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甚为凑巧的是,今年也是中国首次举办国内博览会(1910年南洋劝业会)100周年。中国与“博览会”的邂逅早在1851年首届伦敦世博会时就已经开始,在上海从事销售生丝和茶叶的中国商人徐荣村以个人名义参加了伦敦世博会,他展出的“荣记湖丝”获得金银奖。其后,王韬在1867年巴黎世博会闭幕后访问其会场,并在《漫游随录》中根据法国人的翻译等描述举办博览会时的情况。清政府
尽快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早日把中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梦寐以求的强烈愿望。1957年末,毛泽东开始发动“大跃进”运动,很快得到广泛的响应。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财贸工作的李先念也头脑发热,在财贸战线提出一系列紧跟措施,造成严重损失。但他始终存有疑虑,发现问题早,在毛泽东提出纠“左”后,提出解决措施较快。庐山会议期间,李先念基本赞成彭德怀观点,对“大跃进”
任弼时,很多同志亲切地称他为“党内的母亲”,他的一大特点,就是能够坚定地维护党的团结,反对搞“路线斗争”,从不偏听偏信,倾力抵制各种“左”右倾错误,因而挽救和保护了许多革命同志免遭迫害和杀害。  与右倾错误作坚决斗争  1927年5月1日,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把社会主义青年团改为共产主义青年团,任弼时当选为团中央委员,任团中央组织部部长。共青团三大之后,团中央书记
周汝昌,中国曹雪芹学会荣誉会长。曾就学于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中文系研究院。先后任燕京大学西语系教员、华西大学与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部编辑。  治学以语言、诗词理论及笺注、中外文翻译为主,兼研红学。有二十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尚有几部正在印制之中。其中《红楼梦新证》是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也是其代表作。    我一听很吃惊,怎么回事?我们又不熟识,我怎么会害了他?    因为偶然的原
美术点评  朴素简陋的会议室,中国共产党的精英们济济一堂,毛泽东诗人般的风采和对未来的预言,使与会者如沐春风。这是靳尚谊创作的油画《党的十二月会议》的画面。作为主角的毛泽东显然是画面的中心,但与会人物与之呼应的神情与姿态也极为重要,画家充分展示了刻画形象的能力和掌控构图的技巧。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室内,给画面赋予了一个充满意味的暖色调,使画面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节奏感。  党史解读  194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