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郭嵩焘与“上海博览会”计划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den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上海世博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甚为凑巧的是,今年也是中国首次举办国内博览会(1910年南洋劝业会)100周年。中国与“博览会”的邂逅早在1851年首届伦敦世博会时就已经开始,在上海从事销售生丝和茶叶的中国商人徐荣村以个人名义参加了伦敦世博会,他展出的“荣记湖丝”获得金银奖。其后,王韬在1867年巴黎世博会闭幕后访问其会场,并在《漫游随录》中根据法国人的翻译等描述举办博览会时的情况。清政府开始参加世博会是在这届巴黎世博会以后。而且,当时是应法国政府的请求,清政府命令各省督抚呼吁各地商人“自主参加”世博会,但据说几乎没有中国商人响应号召参加。到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清政府才开始“主动”参加世博会,但那也是采取委托赫德(RobertHart)等外国人管理的海关(洋关)进行选品和管理的方式,并不是中国人亲自进行选品和管理的。这样“间接”参加世博会的情况,直至1905年列日(在比利时)世博会才结束。另外,在1876年费城世博会时,以代表委员的名义被清政府派遣前往美国的李圭撰写了《世博会参观记》,从他逗留的美国随时寄送到上海,在《申报》上断续连载。李圭回国后,把他撰写的参观记加以补充修改并出版,即《环游地球新录》四卷(光绪四年刊),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为其作序。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官民对海外博览会认识逐渐深化,中国第一次出现了举办“上海博览会”的计划。作为中国首任驻外公使被派往欧洲的郭嵩焘,就是第一个亲历世博会(1878年巴黎世博会)的中国高官,同时他也参与过“上海博览会”计划。被称为“悲剧的先觉者”的晚清官员郭嵩焘,是如何看待西方博览会,如何参与“上海博览会”计划的,晚清其他官员对“上海博览会”计划持何态度,“上海博览会”计划为何夭折?我们一起来探个究竟。
  
  亲历1878年巴黎世博会
  
  1877年1月,郭嵩焘作为中国首任驻英公使抵达伦敦。1878年2月他兼任驻法公使,4月前往巴黎。5月1日,郭嵩焘及其随员和当时作为留学生监督逗留法国的李凤苞等一起出席巴黎世博会开幕式,郭嵩焘曾三次到世博会会场参观。在开幕式时与郭嵩焘同行的有李莉门、姚岳望、张德彝、马建忠等清朝官员和马格里、日意格等被清政府雇用的洋员。当日,郭嵩焘还顺路参观中国馆,见到承办中国馆的赫德、赫政、吉罗福等人。另外,郭嵩焘还于6月28日参观了法国馆、8月31日参观了埃及馆和由法国人展出的东方文物馆。他在这里看到了中国的古瓷器、铜器、玉器,日本的铜佛和铜鼎,柬埔寨的石刻等。
  还没前往巴黎之前,郭嵩焘对世博会已经很感兴趣,也关心清政府展出的准备情况。郭嵩焘对西方博览会相当肯定,在巴黎世博会举办的前一年,他听到正在准备中的世博会的规模和内容后,在日记中写道:
  “殆非中国之力所能及矣”。而且,他看到有报纸报道“中国赴法国赛奇会,始终赫德一人任之,国家并未一究心”,感到不满,写道:
  “中国于此有图前进之心,此语甚误。盖初赴奥国赛奇会(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新报原有此语也,阅之慨叹而已。”
  参观巴黎世博会之后,郭嵩焘对世博会和重视举办博览会的欧美各国给予了更高的评价。他出席开幕式之后不久回到伦敦,参加了英国海军大臣施密斯举办的“茶会”。此时郭嵩焘和“曾任水师提督”的格林讨论了世博会。格林说:“(此次)法国大会(各国)派有差使。”郭嵩焘问:“国家遣派乎?”格林说:“管会大臣派令查考。”郭嵩焘问:“派几人?”格林说:“凡事皆派人查考。如绸缎、瓷器各国皆有之,为评定其等第,上者给赏,若宝星、银牌之属。”
  其后,郭嵩焘再次前往法国在巴黎逗留时,他看到报纸报道的新闻“英国水师部尚书派水师官学总办巴那毕及水师官安其呢尔(engineer,机械师)赖得来赴巴黎大会,考核水师军器,以求有益实用”后,大发感慨,说:“各国人材、政教如此之盛,而勤勤考求,集思广益,不遗余力。中国漠然处之,一论及西洋事宜,相与哗然,以谓夸奖外人,得罪公议。至唐景星(廷枢,轮船招商局总办)寓书李丹崖(凤苞):‘切切焉以评论西人长处为大戒’。中国士大夫愦愦如此,虽有圣者,亦且奈之何哉。”
  郭嵩焘有此感慨,肯定与他撰写的《使西纪程》在此前一年(1877年)被国内士大夫激烈批评一事有关。《使西纪程》由总理衙门委托京师同文馆出版,在中国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士大夫们认为郭嵩焘已“中洋毒”,并对他展开激烈抨击,特别是翰林院编修何金寿奏劾郭嵩焘“有二心于英国”,结果朝廷命令将《使西纪程》毁版。郭嵩焘通过西方人对举办世博会“不遗余力”的态度看出其“长处”,更对中国士大夫的蒙昧感到悲观失望,并进行批评。他对世博会的高度评价和对中国士大夫的批评,都只在未出版的日记上记载,并没有传人当时中国官界和士大夫阶层,当然也就没能引起轰动。
  
  参与“上海博览会”计划
  
  在中国举办的博览会以1910年南洋劝业会为嚆矢。但事实上在比日本举办第一届国内劝业博览会(1877年)更早的时候,上海已出现了举办“博览会”的计划。这就是1874年至1878年前后,麦华陀(英国驻上海领事)和傅兰雅(江南制造局翻译员)等在华西方人士与唐廷枢、徐寿(江南制造局提调)以及王荣和(上海道台翻译员)等中国人士在上海合作,计划在创设上海格致书院的同时举办博览会。但是,此项计划经四年周折后夭折了(关于上海格致书院的“博览会”计划始末,本文参见了吴方正先生的研究)。“上海博览会”计划不只在中国国内被推进,且在欧洲还有参与者,正在欧洲并对博览会很感兴趣的郭嵩焘也积极参与了该计划。
  在抵达伦敦约半年后的1877年6月1日,郭嵩焘接到称为“盘”(英国人约翰盘,他所经营的Iohn Bourne
其他文献
1964年10月1日,首都各界人民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70万群众参加的盛大集会和游行,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15年来的伟大成就。45年前,我参加了国庆15周年庆祝活动的筹备工作。下面将国庆15周年庆祝活动的情况,作一简单记述。  国庆15周年庆祝活动,内容丰富,规模盛大。主要包括国庆招待会、天安门观礼、群众游行等几项活动。    (一)国庆招待会  1964年9月30日晚20时,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5周
“在他们身边这么多年,只见过他们吵过一次架。”1973年冬天的一个晚上,赵炜刚要进客厅,跟总理走了一个碰面,感觉总理好像气呼呼的。见到赵炜,周恩来只说了一句:“赵炜,你好好陪陪大姐!”说完进办公室拿起文件就出去开会。赵炜走进客厅,看到大姐站在饭桌旁,扶着凳子,也气呼呼的,她想可能是吵架了,也不好问什么。在赵炜的轻声劝解下,邓颖超才慢慢缓和下来。第二天再看他俩,赵炜没有发现一丝异常。  周恩来与邓颖
中国西北、东北地区与苏联接壤,边界线长达7600公里。两国存在边界问题历史久远,但中苏友好时期边境上一直是安宁的。随着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日益紧张,从20世纪60年代初起,中苏边界纠纷不断。为了缓和边境紧张局势和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从1964年2月開始,中苏两国进行了边界谈判。这场谈判谈了断,断了谈,断断续续,先后历经40年,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马拉松谈判。直至2004年,中俄双方才最终解决历史遗留下
感恩是一种特别美好的人性,它能唤起人性的良知,让人弃恶从善,唤醒积极的人生态度,让一个人活得更有人味、更有人的尊严。确实,想想父母因你生病而焦急的神色,想想老师为你成长而疲惫的身影,想想保安叔叔为你平安而顶风冒雪站岗的身姿,想想食堂师傅为你的一日三餐而披星戴月、汗流浃背的身影,想想雨中校园里学长用雨伞撑起的彩色之路,想想生病中同学、伙伴打来的慰问电话……一个具有感恩之心的人能无动于衷?  感恩也是
2014年1月6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陈毅元帅逝世42周年纪念日。陈老总是我最敬爱的良师,是他领我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一直关怀着我的成长。在“文化大革命”中,他遭受林彪、“四人帮”的迫害,虽身处逆境,却仍为我出具证明使我获得解脱。这一切,令我终身难忘。“文化大革命”初期,我在公安部任十二局副局长,因所谓“窃听器事件”和“隐匿刘少奇材料”等“滔天大罪”,被打成“黑帮”。专案组对我进
万里是改革开放路线的忠实执行者,他领导农村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前行。这位改革开放的“高级工程师”,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十分关注。他主张教育为四化建设服务,鼓励推行教育改革,呼吁加强师范教育,为20世纪80年代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重视教育“是一定要后悔的”  文化和教育是“文革”中首先受到冲击的领域,“两个估计”对教育战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目标的鲜明特征。坚持立德树人首先是坚持以人为本,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的根本选择,这体现了对教育主体的生命主张。在以人为本、学生中心、尊重生命的基础上,注重基于人性之善,发展人文之德,使受教育者逐步从个体自然人走向成熟的社会人,成为能够担当社会责任、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的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
1976年10月6日,“四人帮”被粉碎。当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了党和国家的一些重大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决定迅速接管由“四人帮”控制的舆论工具,先后调集耿飚、迟浩田、郑屏年、刘西尧等12位同志,临时进驻中央电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等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关于中央在特殊时期的这一重要措施,诸多著述已比较翔实记述了耿飚、迟浩田等人接管中央广播事业局(广播电台、电视台)和人民日报社
2008年8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三明市委联合举办,中共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建宁县委承办的“中央苏区历史地位与发展·建宁论坛”在福建建宁举行。论坛的主题是“中央苏区的历史地位与发展暨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的经验教训”。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陈威、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雄、中共三明市委秘书长程立双以及来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我不过是一个“叙述者”  蓝天:王老,的《征战死亡之海》被喻为“一部塔里木石油会战的壮丽史诗”,“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我认真读过这本书,确实写得很感人。所以,首先想请您聊聊这本书,好吗?  王涛:这本书出版以来,大家反映比较好,有的同志认为这是一部兼具存史、资政、育人三项功能,原创性的、有可读性的书。也有的同志说这本书是“原汁原味”的客观陈述,有“开拓创新”的时代理念和石油人“我为祖国献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