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休闲体育文化建设初探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_g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凌诺斯基在其《文化论》中提出,文化是由各个方面构成的,包括物质设备、精神方面的语言和社会组织。它们是互相形成及相互决定、缺一不可的。当把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看作一种立体的文化现象时,便具有了文化结构所应有的两个层次。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物质层次,是指场馆、项目等器物层面的东西;心物层次主要指学校休闲体育文化实施过程中的制度以及人们在交往中约定俗成的风俗和习惯,如组织制度、参与方式、评价制度等。两个层次依次展开,相互影响交错变化发展。其中物质层次是最为活跃的因素,而心理层次则最为保守,但它却是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灵魂。
  一、我国学校休闲体育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1.我国学校休闲体育文化应确立娱乐化的价值取向
  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全面发展的涵义则包括了身心均衡的发展。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拥有不少的闲暇时间,娱乐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今学生普遍面临的一种生活状态。在诸多的娱乐活动中,如何避免陷入享乐主义的泥潭,避免陷入一味追求低级生理感官刺激的误区,尤其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来说是一项挑战。休闲体育因其独特的功能价值,决定了其必然成为学校娱乐活动中不可多得的具有再创造意义的高尚娱乐活动。
  当今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学生对于体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然而仅以体育教学目标为依据组织体育活动和课程,又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导致体育教学目标难以顺利实现。体育活动的娱乐化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在娱乐化的休闲体育活动中,可以获得身心的放松,享受自我、挑战自我,与社会和大自然充分融合,探寻生命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虽然娱乐化的休闲体育往往带有“自由支配”的属性,但是,这种“自由”并非“无秩序”,反而,这种“自由”中往往蕴藏着知识与创造、品德与文化、义务与责任、团结与友善、美好与真诚、健身与修心等极其丰富的内容。学校休闲体育娱乐化的价值观同时也有利于学校“健康第一”思想的落实。这是因为娱乐化的休闲体育的健康观、心灵观、社交观、平等观等价值观念本身就体现了“健康第一”的理念,是与“健康第一”的思想一脉相承的。所以,在学校休闲体育中确立娱乐化的价值取向,既能调动学生对于体育参与的热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和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2.我国学校休闲体育文化应体现多元化的发展理念
  著名生态学家E·奥德姆指出,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因素。物种越丰富,每一物种个体数量越大,环境条件越复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就越大,稳定性也就越大。生态体育理论专家吸收了生态学中的多样性和共生理论,把它作为自己理论的基本前提,并将其理论范式扩展到休闲体育理论的研究中,进而成为指导休闲体育理论发展的一种新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极力倡导休闲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并将其视为休闲体育乃至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一种标准。我国学校休闲体育文化具有多元的价值和功能,单一和重复便意味着衰亡。
  学校休闲体育文化应追求多元化发展的另一个决定因素在于其所面对的参与群体的特殊性。我国学校休闲体育文化所面对的参与对象是发展中的学生,这一群体的特征是身心发展的个性化,每个学生都有不同于别人的个性心理特点,他们的喜好、兴趣、风格各不相同。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全面而具个性的人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组织制度的完善
  1.畅通参与途径
  当前我国学校体育运动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学生自发进行的体育活动项目较少,多集中在诸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球类项目上,而这些项目,由于具有相对较强的专业技术性,因此对于参与者的身体素质要求相对较高。这就导致一些学生,虽然想参与进来,但由于自身身体素质的缺陷,使其产生心理上的畏惧,从而无法顺利地参与。在学校体育运动生活中,每到课余,虽然球场上往往人满为患,但仔细观察便可发现,每天定时、定点来运动的都是固定的人群。大部分学生,往往都极少参与到这些竞争激烈的运动中来,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尴尬事实。
  休闲体育运动则是面向所有人群的一种体育生活方式。自发的体育运动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体育健身需求,通过合理有序的引导,则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比如,校方可以发挥其行政领导能力,有目的地建立休闲体育运动俱乐部。俱乐部应该对所有学生开放,而在俱乐部内部,则可以根据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划分不同的级别,形成有组织有秩序的休闲体育运动单元。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建设作为实现学校体育多元化目标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法,是学校体育进步的必然结果。作为满足学校学生体育需求的基本单元,学校休闲体育俱乐部让更多的人通过参与以获得休闲娱乐带来的愉悦性体验,是构建学校和谐休闲体育文化的有益途径。
  2.建立多种参与机制
  一直以来,竞技运动文化是学校体育运动文化的主流文化,以“校运会”为代表的竞技运动文化,其发展并不局限于单纯的比赛项目本身,而体现在以比赛为核心的各个层面。从运动会的策划、组织、宣传、评价、裁判到通过运动会比赛而得以升华并感染每个学生的竞技精神,无一不体现着校园竞技运动文化的丰富和纷繁多元。校园竞技运动文化的成熟,是各个层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样,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建设,也不能只局限于休闲体育运动项目本身,而是应以休闲体育项目为核心,建设其完备的文化构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休闲体育运动中来,是学校休闲体育文化建设的根本所在,围绕此核心,应建立学生参与的多种机制。比如,休闲体育运动俱乐部的建设,除了校方的合理引导,其具体的管理、组织、制度制定等方面,都应由学生自己参与并完成。这是因为学生是参与的主体,只有他们最了解自己,只有他们自己更加明白如何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进行调整和建设。把全部权利下放到学生手中,这不仅有利于休闲体育运动开展的合理与深入,更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促进学校休闲体育文化健康合理的发展。
  3.完善评价与激励制度
  每个学生都需要认同,从一定意义上说,认同感是他们得以深度参与某项活动的动力。在学校休闲体育运动生活中,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应该定期对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总结、评价和激励。激励措施的实施,可以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进一步调动其积极性。
  在激励措施的制定上,应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合理的措施。比如,目前我国学校大都实施学分制的学业评价方式,可以考虑将学分与学生日常体育活动参与水平挂钩,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可适当地给予学分鼓励。但切不可过度,如何把握这一措施的合理性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就有可能导致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异化。
  三、我国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物质环境的改善
  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发展,将对学校体育物质环境的完善提出新的要求。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物质环境的改善,必须进行全新的多角度、多元化的重新审视。把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物质建设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休闲体育运动具有与竞技运动完全不同的特质,这就要求不但应把学校休闲体育开展所需的物质环境,即场馆、器材等与健身、休闲、娱乐等元素结合起来,还应与学校校园文化景观有机融合起来,以体现学校休闲体育发展的新理念。总体来说,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物质环境应是具有多重性、开放性、健身性、娱乐性、科学性、人文性等多重理念特征。
  学校休闲体育场馆的建设,重要的是体现“以人文本”的理念。学校休闲体育参与的对象是所有学生,因此场馆的设计,就应考虑到各种不同运动条件的人群,既能满足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又能满足初学者、女生等群体的需要。
  我国学校休闲体育文化,其“心物”层次的体制性完善和“心理”层次的价值取向的正确,是其科学发展的决定因素。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深入发展,将对物质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决定其发展的内在核心,而制度则为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实施和开展提供体制性保障,物质环境则是其发展的基础。三个层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构成了学校休闲体育文化发展的绚丽图景。
  参考文献
  [1] 韩素萍,张晓宁.休闲体育概念研究之综述.山东体育科技,2005(4).
  [2] 胡小明,虞重干.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马凌诺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 庞朴.文化结构与近代中国.东西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讲演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陈国庆)
其他文献
【正】 局部冷敷和加压包扎治疗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有良好的疗效是众所周知的。过去冷敷多采用冰敷或氯乙烷喷射。但前者使用较麻烦,后者为易燃品,携带不方便,而且国内生产
基础训练对每一个运动员的训练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然而在运动训练实践中,运动员的基础训练阶段总是受这样那样因素的影响,导致运动员往往不能顺利渡过基础训练阶段。为
管理疲劳是指教育管理者在依据各种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因为社会影响、管理制度、管理者、学生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而导致的对学生管理失效,甚至造成学生不服从管理,对管理制度、管理人员产生对抗的现象。    一、管理疲劳的消极影响    1 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学生阶段是吸取知识最宝贵的阶段,个人成长所需的知识、技能、道德品质和个性特点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然而,有不少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厌
体育课是当前在校大学生唯一能得到保证的运动形式.可有效增强体质、调节心理机能和生活节奏、恢复体能.通过对同济大学1999-2000级学生上体育课兴趣和动机的调查研究,分析本
一、 后喻文化时代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分析  “后喻文化”理论是由美国人类学家玛格利特·米德于20世纪60年代针对科技革命所引起的全球性、历史性的代沟等现实问题,从不同文化传递机制角度提出的。后喻文化是指通过自下而上传递即年幼者向年长者传授、年长者反过来向年幼者学习的文化。当前我国处在社会加速转型期,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多元、张扬个性、尊重人格、发扬民主的后喻文化时代。而后喻文化时代
目的探讨分析角膜炎患者服用维生素C的治疗情况。方法将本院诊断为角膜炎的患者随机选取102例,调查时间为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参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应用维生素C治疗,分析
采用教学实验对照法,对本院体育系篮球专选班的学生进行技术教学信息反馈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的教学条件下应用信息反馈理论进行篮球技术教学的效果比传统教学法好
【正】 一、研究目的足球课是体育学院体育系学生的必修课程,教学时数在70个学时左右(我院改革体育系教学计划后的时数是68个学时)。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足球的基本技术、
瑜伽,国内只能见诸报章、杂志和电视,未见有人深入印度进行过体验和调查。作者曾深入印度释达瑜伽总部进行了六个多月的细致调查并对释达瑜伽外功法与中国拳术,释达瑜伽内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