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设“表现情境”,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体验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情境,让每位学生在顺境中体验快乐,在逆境中探究。那么学习就会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感情经历,使学生拥有通过主动参与而获得的丰富情感体验。我校李烈校长执教的“包装中的数学”,由日常生活中的火柴盒,引导学生观察、搜索有用信息,学生自己根据提供的资料提出数学问题。再引导学生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师再和大家一起加工整理,升华到实际生活中去。自始至终,运用数学的眼光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这种教学,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学生发现问题到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学会了学习,学会了思考。为了使学生体验到自我创造的成功感,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设想都给予肯定与赞赏,学生们看见自己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同学的赞许,一股成功感油然而生,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二、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异事物总是充满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饶有趣味的简短小故事,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例如,张齐华老师执教的“认识分数”一课,是教给三年级小朋友的,设置了故事情境:猫妈妈生了两只小花猫,一天,猫妈妈买了两瓶矿泉水,两个苹果,还有一个大蛋糕,猫妈妈想把这些分给两只小花猫,怎么分呢?请在坐的小朋友帮帮忙。随着画面的出示,学生在一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氛围中学习、探究。探究后,让学生回答自己探索的结果,并问你是怎么知道的,通过教师的引导,渗透了问题解决的策略,使学生掌握了创新学习的方法,从而学生的思维更宽更广,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三、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
低年级的学生通常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系统化,并在其间得到经验,通过已有经验去感知新事物。正是通过已有“经验”,学生才能经历知识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从而获取知识,得到新的经验。因此,教学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数学现实”出发,通过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将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加以总结与升华,丰富与发展学生的数学事实材料,逐步建构起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知识。例如,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海安实验小学许卫兵校长在教学“找位置”时,通过谈话引导学生体验学习:“同学们,你知道你坐的位置是第几组第几个吗?”“如果班上要开家长会,由于没有凳子,我们自己就不能和家长一起坐到教室里,你必须把自己坐在第几组第几个的位置告诉家长,家长才能准确地找到你的座位,你能吗?”小朋友们就在这样的活动情境中开始自己体验。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去操作,再通过操作得到新的学习经验,学生体验到的是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正是新知形成的过程。
四、创设“交流情境”,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中体验
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观念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他们站在不同思维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反映面,可利用这些反映面来引发学生交流,使学生互相促进。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的情境中体验,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感知和更新的认识,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认识、自我反省与自我提升,而新教材所提供的很多现实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都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储冬生老师教学“追问鸡兔同笼问题”一课时,首先出示最典型的鸡兔同笼的题目,让学生独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再在组内交流,教师把学生的解答方法在展示台上展示,列出好多种方法,再让大家去分析各种方法的技巧在哪里。然后,出示不是鸡和兔的题目,让学生解答,再请学生把这些题目编成鸡兔同笼的题目,从而出现:3条腿的怪“人”、5条腿的奇“狗”等等。他们一次又一次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小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这不仅仅是在接受知识,更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在构造自己对认识客体的理解,“体验学习”不仅是用“脑”去学习,更是用“心”去学习,用心灵去体会,用整个身心去感受、理解。而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和学习机会,同时给予适时的指导与激励的评价,让学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在体验中自然和谐地发展。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情境,让每位学生在顺境中体验快乐,在逆境中探究。那么学习就会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感情经历,使学生拥有通过主动参与而获得的丰富情感体验。我校李烈校长执教的“包装中的数学”,由日常生活中的火柴盒,引导学生观察、搜索有用信息,学生自己根据提供的资料提出数学问题。再引导学生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师再和大家一起加工整理,升华到实际生活中去。自始至终,运用数学的眼光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这种教学,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学生发现问题到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学会了学习,学会了思考。为了使学生体验到自我创造的成功感,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设想都给予肯定与赞赏,学生们看见自己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同学的赞许,一股成功感油然而生,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二、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异事物总是充满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饶有趣味的简短小故事,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例如,张齐华老师执教的“认识分数”一课,是教给三年级小朋友的,设置了故事情境:猫妈妈生了两只小花猫,一天,猫妈妈买了两瓶矿泉水,两个苹果,还有一个大蛋糕,猫妈妈想把这些分给两只小花猫,怎么分呢?请在坐的小朋友帮帮忙。随着画面的出示,学生在一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氛围中学习、探究。探究后,让学生回答自己探索的结果,并问你是怎么知道的,通过教师的引导,渗透了问题解决的策略,使学生掌握了创新学习的方法,从而学生的思维更宽更广,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三、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
低年级的学生通常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系统化,并在其间得到经验,通过已有经验去感知新事物。正是通过已有“经验”,学生才能经历知识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从而获取知识,得到新的经验。因此,教学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数学现实”出发,通过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将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加以总结与升华,丰富与发展学生的数学事实材料,逐步建构起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知识。例如,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海安实验小学许卫兵校长在教学“找位置”时,通过谈话引导学生体验学习:“同学们,你知道你坐的位置是第几组第几个吗?”“如果班上要开家长会,由于没有凳子,我们自己就不能和家长一起坐到教室里,你必须把自己坐在第几组第几个的位置告诉家长,家长才能准确地找到你的座位,你能吗?”小朋友们就在这样的活动情境中开始自己体验。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去操作,再通过操作得到新的学习经验,学生体验到的是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正是新知形成的过程。
四、创设“交流情境”,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中体验
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观念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他们站在不同思维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反映面,可利用这些反映面来引发学生交流,使学生互相促进。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的情境中体验,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感知和更新的认识,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认识、自我反省与自我提升,而新教材所提供的很多现实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都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储冬生老师教学“追问鸡兔同笼问题”一课时,首先出示最典型的鸡兔同笼的题目,让学生独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再在组内交流,教师把学生的解答方法在展示台上展示,列出好多种方法,再让大家去分析各种方法的技巧在哪里。然后,出示不是鸡和兔的题目,让学生解答,再请学生把这些题目编成鸡兔同笼的题目,从而出现:3条腿的怪“人”、5条腿的奇“狗”等等。他们一次又一次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小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这不仅仅是在接受知识,更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在构造自己对认识客体的理解,“体验学习”不仅是用“脑”去学习,更是用“心”去学习,用心灵去体会,用整个身心去感受、理解。而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和学习机会,同时给予适时的指导与激励的评价,让学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在体验中自然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