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beihua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知道,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能真正体现学习本质的新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它是以学生的学科领域或跨学科领域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以主动参与,协同合作,自主发展为主要外显特征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性学习过程。它的开设和探索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可见,在实施研究性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工作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教师既不能完全放手,袖手旁观,也不能因循守旧。要做到这样并非易事,研究性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种变化教师应积极调整心态,尽快找到自己的位置,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来迎接这一新的挑战。这种挑战对教师本身的提高和教育改革的进行都是新鲜而有益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起来。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教师角色的转换呢?笔者认为教师需要注意以一下几点:
  一、完善自身
  让自己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下来,适应新的位置,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与学生一起研究问题会使你更清晰地审视你的学生和你的工作,不断地丰富自己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工作。增强研究能力,自己先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巧,平时多思考多练笔。丰富自己的知识,包括学科知识和相关领域的学科外知识。此外,还要广泛阅读各种书报杂志,从电视新闻报道、焦点访谈、今日说法、财经动态、法律与道德等栏目中获取与所指导的课题有关的知识。
  二、总体掌握
  高中学生,由于知识和阅历的限制,他们关注的范围是有限的,教师应从宏观上把握课题,帮助学生确定研究方向、选好题目,对课题研究的进度、深度做到心中有数,随时给学生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把学生的探索热情引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使课题研究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内,在一定的层面上结题。尤其是研究方向的确定,更需要教师的指导。研究方向是研究性学习成败的关键。教师既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又要保证学习的效果,这个尺度的把握是很难的。举个例子,中国是诗的国度,学习和研究诗歌就是领略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部分。其中中国的诗歌中有很多是以“秋”为内容的,这种文学现象是值得注意的。教学大纲中也规定高中生要能够理解和鉴赏诗歌。在高中新教材第三册中学生将集中学习诗歌这一古老的文体。这些促使我初步拟定了课题。为了了解课题的可行性,我先在学生中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发现学生对诗歌十分感兴趣,学习起来热情高,课上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很多学生在课下主动阅读诗歌。我想,通过研究我国诗歌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深厚文化的情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进行诗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作为课上内容的延伸和发展。这样《以“秋”为题材的中国诗歌研究》的题目就诞生了。
  三、因势利导
  明确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不说。学生们初涉研究领域,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而他们一遇到问题便会习惯性地向老师询问。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直接帮助他们,那么就失去了学生独立研究的目的,所以教师要注意做到巧妙引导。例如,我的学生曾经对《以“秋”为题材的中国诗歌研究》的两个研究角度“悲秋”和“颂秋”不敢界定,查找很多资料也没有十分明确的答案!在他们不敢决定时我提供了这样的诗句引发学生思考,就是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中给人的不仅是秋天的生气,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既道出中国诗人的悲秋情结自古有之,又提示我们注意另一类独辟蹊径的颂秋诗。这更印证了我们的研究方向没有错。学生们自己解决了问题,达到了研究的目的。
  四、积极鼓励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智慧让我惊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将老师作为最重要的参照者,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首肯都会对学生产生莫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对每一个参与的学生给予恰当的评价,多承认、多鼓励,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五、传授经验
  它的内容包括使学生明确研究的精神及实质: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例如问卷调查、访谈等;让学生掌握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的一般写法,教会学生进行文献检索和资历查阅的方法。
  总而言之,教师角色的转换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师要时刻记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信任学生。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我们语文教师对自己角色不断有新的认识,不管自己扮演什么角色,我们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最后我呼吁我们的语文教师,别让高考统治我们的思想,别让“八股”式课文分析束缚我们的教学,在教改深入的今天,努力把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良好的语文习惯培养起来吧,这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有这样一个事实:那些语文成绩好的学生多是得益于课外的自觉自愿的阅读。新课标课程目标明确要求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并在附录一提出“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近两年江苏卷、福建卷出现的名著阅读题,就体现了对高中学生课外阅读尤其是文学名著阅读的重视,也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有利于促进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2009年
“学习互助组”是一种新的学习组织形式,是基于生物圈中有一种叫做“共生效应”的现象。在学生中建立“学习互助组”,组内同学互相交流合作、取长补短,能够形成互帮互学、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氛围,形成学习的“共生圈”。笔者仅以课堂教学为例,谈谈“学习互助组”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学习互助组”的基本理念  1.“学习互助组”源于生物圈的“共生效应”的现象。它的基本理念是,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生长缓慢,植株矮
近年来,教学改革之风吹遍江海大地。在新课改的号召下,我们农村中学也在课堂内外实行着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氛围越发浓郁。在我们英语教学中,新课改,新模式,新要求正在逐步地改变我们的课堂,上课的气氛也慢慢活跃起来。如何在新课程指导下切实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是我们英语教师探讨的一个话题。  一、如何利用好教材?  江苏省目前所使用的是牛津版教材。该教材能结合学生所学知识及各项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听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志贺直哉其人其作;把握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体会情节中的“摇摆”及结尾的跌宕;领会作品的主旨。  2.情感目标:理解作品中所表达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和坚持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精神追求。  3.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外国小说的能力;通过学习体验,引发学生对个性的解读,正确培养自己的兴趣和个性的同时,学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职业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体喜怒哀乐的权利,应使自己胸怀宽广”。教了几届学生之后再读这句话时更有体会:教师要想让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气氛活跃,首先自己的心里要充满阳光。正所谓“给人一缕阳光,他应拥有一轮太阳”。在提倡互动教学的今天,不苟言笑的教师会让学生感到有压力而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而和蔼可亲、幽默风趣的“大朋友”更受学生的欢迎。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妨多笑一点,让微笑的阳光
科学探究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猜想”是科学探究的程序之一。在物理学史上很多的伟大发明和发现都源于猜想。在意大利生理学家伽伐尼无意中发现了蛙腿痉挛之后,引起了物理学家伏打的重视,伏打提出了“肌肉的接触两种不同的金属时,产生的电流,究竟是肌肉组织引起还是金属引起的”猜想,再经过一系列的实验之后,最终发明了电池。在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之后,反向猜想“电能生磁,磁也应该能生电吧?”法拉第就是在这样的猜
新课程无论从内容的编排还是从对学生的要求来讲,都发生了质的飞跃。从内容来看,新课程删减了传统教材中的繁、难、旧的内容,更加注重感性材料的呈现。从对学生的要求来讲,新课程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或对新课改理解不到位,在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走进了一些误区。  误区一:强调感性分析,忽视理论深化  仔细分析一下新教材特点,我们不难发现,
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老师常常强调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然而如何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让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曲折,让环境更加真实、具体,细节描写的艺术魅力不容我们忽视。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节、环节或情节的描写。韦勒克曾经说过,头脑简单的人可以看到情节,较有思想的人,可以看到性格和性格冲突,文学知识较丰富的人可以看到词语的表达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这节课的教学活动是让少数学生参与还是让全体学生参与,是让学生被动参与还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是在同一层次上参与还是在不同层次上参与,教师在反思课堂教学时就要注意这些方面。通过改进,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克服教师满堂讲,学生被动听,少数学生学习,多数学生陪坐的倾向,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动脑、动口、动手、动笔,每个学生都会听、
【内容摘要】在新形势下,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成为一种能力,是极为重要的。本文试图从高中教学的各个方面探讨一些规律性的方法。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阅读能力 课外拓展 方法指导  一、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背景  1.新课标实施的必然要求。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指学生有主动权和选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