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酒当歌酒以成礼德将无醉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hmily2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酒,流淌过我们的历史,带着久远的气息。历经数千年漫长时光的酝酿,浸泡着中国人传统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酒,早已经成为一种极为特殊的饮品。
  古人称酒为“天之美禄”,认为酒是上苍的恩赐。先民们也将酒作为奉祀上苍、神灵和祖先的神圣供品。正如周公在《酒诰》中所说:“祀兹酒,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古人最初酿酒是用来祭祀,以表达对上天的感激与崇敬。
  “礼始诸饮食”,崇尚礼制的周代已经形成了与饮食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礼仪制度。其中,“酒”与“礼”的关系十分密切。被视为神圣之物的酒,在礼仪制度运行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汉书》有云:“百礼之会,非酒不行。”可见,诸礼之用,酒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即《左传》所说的“酒以成礼”。
青铜暖酒器 商

  在古人看来,酒的使用是极庄严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庙、奉祖先而不用。故而,关于用酒、饮酒的礼仪文化早早地就发展成熟起来,形成了祭祀酒礼、乡饮酒礼、人生酒礼等诸多的特定礼仪模式。它们从最初的重视“人神之交”,再到规范“人伦秩序”,从思想到行为都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
诗经·小雅·南有嘉鱼篇书画图(局部) 绢本设色 27×383cm 南宋 马和之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敬天法祖的祭祀酒礼


  酒有致幻作用,因而古人认为酒是可以与神灵相互交通的媒介,能起到沟通天人的作用,遂将酒列为祭祀用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作为一国大事之一,所用之酒也自然不是凡品。
  《周礼》中有“五齐”“三酒”之说。所謂“五齐”是指含有沉淀物—“滓”的五种酒,为祭祀专用之酒。事酒、昔酒和清酒统称为“三酒”,其区别在于酿造时间的长短。事酒最短,昔酒稍长,清酒则为冬酿夏熟之美酒,最为上乘。所以,“清酒”是周代最好的酒,也是专供祭祀之用的酒。
  青铜酒器是商周时期举行祭祀等礼仪活动必备的重要器物,其本身也是礼制的一部分,从中可以窥见中国酒礼文化的滥觞与时代特质。《三礼名物通释》将青铜酒器按照用途分为盛酒器、饮酒器、承酒器和揖酒器四类,包括尊、罍、爵、觯、禁、棜、勺、栖等数十种器型。以爵为例,商代纵酒,作为饮酒器的爵一度盛行。《酒诰》颁布以后,实用的爵在西周中期以后逐渐消失,演变为一种礼制的象征。而作为承酒器—“禁”的出现,则体现了西周以“礼”规范饮酒,将酒的使用纳入礼乐制度的努力。
  古人祭祀祖宗神灵,最重酒礼。《小雅·楚茨》云:“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周人祭祖,多会选个儿童来扮作祖先神,称为“尸”。当“尸”进入宗庙时,主祭者会跪拜行礼请其安坐,称为“妥”;再献上酒食请其饮酒,称为“侑”。接下来,众人轮番给“尸”敬酒,直至“神具醉止,皇尸载起”,即认为神灵们都喝醉了,“尸”才会离开。之后,参加祭祀的人们自行饮酒用饭。由此可见,祭祀祖宗神灵是从向“尸”敬酒开始,以众人饮酒结束,酒贯穿于祭礼的始终。
  在祭祀过程中,主持祭礼的“祝官”,要代表“尸”向主祭者说些祝福的话,也会言及祭祀中所用的美酒,如《大雅·既醉》所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君子万年,介尔景福。”在祭礼的次日,还要摆下酒食酬谢“尸”,称为“宾尸”。《大雅·凫鹥》就是行“宾尸”之礼所唱的乐歌:“尔酒既清,尔肴既馨。公尸燕饮,福禄来成。”
诗经·周颂·清庙之什图(局部) 绢本设色 35×790cm 南宋 马和之 辽宁省博物馆藏
马和之《诗经·周颂·清庙之什图》取材于《诗经·周颂》的内容,主要描绘了西周初年周王朝祭祀宗庙的事迹。

  在敦煌遗书中,保留着不少“原汁原味”的酒礼仪式,可以一窥唐宋时期敦煌地区的酒礼祭俗。“十日,城东祆赛神,酒两瓮”,上述“酒账”记载的是“赛祆用酒”。“祆”即唐代传入我国的拜火教,所谓“赛祆”就是对祆神的祭祀。“更看雩祭处,朝夕酒如绳”,这首《安城祆咏》则是人们在祆寺求雨祀酒的记载。   宋代官员、民众祭祷四方神祇、祖先的礼仪,也多用酒。大儒陆九渊在知荆门军任上时,因为干旱而设坛祈雨:“谨以元酒茗饮、蓬莱之香、清陂之莲,就所居青田石湾山顶,除地为坛,昭告于是乡五方山川神祇。”其中的供品就有“元酒”。后来,果真下了雨,陆九渊又以“元酒”等供品再去石湾山“谢雨”。宋代民间私祭也大体类似。吕祖谦《家范》所制定的祭礼中说:“高祖以上,遇忌日,张影貌于堂,设茶酒瞻拜。”

尊贤治世的乡饮酒礼


  在周代,酒沟通天人的意义仍在,但酒礼本身的作用却在不断加强。例如,《酒诰》中说:“厥父母庆,自洗腆,致用酒。”臣民们要孝敬父母,献酒就是表达孝道的一种方式。《仪礼》中专章记载的“乡饮酒礼”,原是尊贤敬老的酒会,却带有浓厚的人伦色彩,尊贤则会对宾客尊重有礼,敬老则会对长者恭敬有加,从而体现出一种谦敬的美德。
  “乡饮酒礼”大约始于周代,秦汉以降成为重要的传统道德教育方式,直到清末方才废止,前后沿袭约3000年之久。“乡饮酒礼”虽为民间礼俗,但素来被视为“王道之始”,如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清高宗乾隆等历代明君多大力倡导,以淳化尊贤、敬老、崇德的社会风气,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酒,是乡饮酒礼中最重要的象征物,是仪式展演中颇具文化内涵的礼仪符号。“献宾”是整个乡饮酒礼的核心环节之一,其过程十分烦琐,其中有几个步骤非常重要。首先,主人亲自取爵,为宾洗爵,宾则要礼貌性地“辞洗”。然后,主人再次洗手,斟酒献爵。宾起身尝一小口酒,向主人“告旨”,称赞酒的美味。主人答拜后,宾手执酒爵尽饮爵中酒,是为“卒爵”之礼。卒爵之后拜谢主人,主人也要答拜,此为“拜既爵”。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图 绢本设色 28×864cm 南宋 马和之 故宫博物院藏

  主人“献宾”结束,宾要回敬主人,称为“酢”。“酢礼”与“献宾”程序基本相同,只不过换成了宾为主人洗爵、进爵,主人辞洗、拜受,即“揖让如初”。宾回敬主人之后,主人还要“酬宾”。“酬宾”与“献宾”的差异在于主人酬宾,须先自饮,然后为宾献酒;宾受爵之后,并不饮酒。“献宾”“宾酢主人”“酬宾”三个环节为一个完整的仪节过程,称为“一献”,是主人招待宾客的基本礼仪。根据宾的地位不同,还有“三献”“五献”和“九献”之别。
  乡饮酒礼中包括主人和宾两种重要角色。主人是仪式的发起者,宾是由主人和乡先生商议后确定的,分为宾、介和众宾三个等级。宾和介各一人,眾宾可有数人;德行最高者为正宾,次者为介,再次者为众宾。举行乡饮酒礼的地点多为乡学,以显示仪式的空间价值。席间还有乐工,或鼓瑟,或歌唱,所歌者多为《诗经·小雅》中君臣讲道修政之歌,如《鹿鸣》《四牡》等。
  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所行的乡饮酒礼有宾兴贤良者,也有养老尊长者,其目的是借饮酒向民众昭示孝悌等宗法观念,达到“食以体政”的目的。进入唐代,士子赴京赶考之前,地方官多会设酒送行,行乡饮酒礼。正如唐代萧昕《乡饮赋》所说,“今国家征孝秀,辟贤能,则必设乡饮之礼,歌《鹿鸣》之章”,这是专为劝学而设的乡饮酒礼。至迟在唐代贞元年间(785年—805年),乡饮酒礼又融合文人唱和之风,从而初步具备了“鹿鸣宴”的样态。
凤鸟纹爵通高22cm 最宽17.1cm西周 故宫博物院藏

  “安史之乱”以后,大唐由盛转衰。很多人都在反思,认为必须加强教化、稳固人心,乡饮酒礼则是地方官劝学行礼、施行教化的重要措施。在“胡化”最严重的幽州地区,卢龙节度使刘济“修先师祠堂”,每年仲秋组织贡生行乡饮酒礼。据《新唐书》记载,在常州,刺史李栖筠“大起学校,堂上画《孝友传》示诸生,为乡饮酒礼,登歌降饮”。由于治理得当,他受到朝廷嘉奖,“人为刻石颂德”。由此可见,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对于乡饮酒礼所具有的教化治世作用有着高度的认同。
  宋代继承了唐代地方官设酒宴送应考士子的乡饮酒礼,因宴席间常奏《鹿鸣》之曲、诵《鹿鸣》之歌,所以被称为“鹿鸣宴”。到了南宋,朝廷重订仪制,“颁乡饮酒仪于郡国”,还把是否参加过乡饮酒礼,作为参与科举考试的必要条件,“非尝与乡饮酒者,毋得应举”,这就是“乡饮酒举士法”。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四明郡守颜颐仲在乡饮酒礼后曾有诗曰:“礼乐几年今一见,主宾百拜酒三行。人心天理顿兴起,士习民风悉变更。”可见乡饮酒礼淳化风俗之功。
青铜爵 商

  出身草莽的明太祖朱元璋对乡饮酒礼十分看重。洪武五年(1372年),天下初定,他便诏告举行乡饮酒礼,随后又颁布执行《乡饮酒礼图式》。在明代,乡饮酒礼的一个重大发展便是扩展到县以下的里社—这一社会的最基层,从而将地方民众全部纳入到帝国的礼仪秩序。朱元璋对乡饮酒礼的规定甚为严格,在乡闾里社只有贤能长者才能主持乡饮酒礼,宾客则以贤德和年龄等为标准划分,其他参与者还被明确分类,犯法之人被单独列出,其目的是使人们明尊卑、分善恶,教化色彩十分浓重。
  清代统治者基本继承了明代乡饮酒礼的典制。乾隆帝还曾下旨,要求各地举行乡饮酒礼时,“将所举宾、介,造具姓名、籍贯清册送部存察”。这种将宾、介人选造册封存的做法,使得乡饮酒礼成为国家的政治行为,成为乡饮酒礼的宾、介,对于个人而言则是莫大的荣耀。一生都在为科举奔劳、至老也未能中举的蒲松龄,在70岁时被推举为介宾参加淄川县的乡饮酒礼,他不禁心生无限感慨,写诗道:“谁知一事无成就,共作白头会上人。”
白玉双立人耳礼乐杯高7.5cm 足径4.5cm宋 故宫博物院藏
错金云纹樽高10.2cm 直径8.7cm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里。”从这段乡饮酒礼的祝酒词可以看出,这并非简单的道德宣教,其主要内容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德礼范畴,体现的正是孔子曾强调过的“礼让为国”的基本精神。

修齐重教的人生酒礼


  宋代朱肱在《酒经》中曾说:“酒之于世也……上自缙绅,下逮闾里,诗人墨客,渔夫樵夫,无一可以缺此。”其实,不仅是公卿百姓,每个人一生之中很多重要的场合,酒及酒礼都是不可或缺的。
  古代男子行加冠礼,这个成年礼是其人生中重要的里程碑。《礼记·士冠礼》中记载的加冠礼十分复杂,其核心程序是加冠时将头发挽成髻、戴上冠,用笄和冠缨固定。所加之冠又分为缁布冠、皮弁和爵冠三种,称为“三冠之礼”。加冠之后,仪式的主持人和男子父母需要用酒向加冠者祝贺,称作“醮酒”。醮酒本是酬神的祭酒,这里则是向神明禀告男子已经成年,并祈求神明护佑。与之相应的还有“醮酒语”:“旨酒既清,嘉荐既盈。兄弟具在,淑慎仪形。永届眉寿,於穆斯宁。”
玉高足杯高12.3cm 口径4.7cm西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金胎画珐琅花卉纹酒盏通高7.5cm 杯口径5.6cm 盘口径19cm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藏
猴纹形耳酒杯 明

  酒在男女婚礼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汉代以前的婚礼上新人们要喝“合卺酒”,即将匏瓜一分为二,新郎新娘各执一半共饮,象征两个人连为一体。在敦煌变文中,保留着富有地方特色的饮“合卺酒”的诗歌。“酒是蒲桃酒,将来上使君。幸垂与饮却,延得万年春。”两位新人饮的合卺酒是蒲桃酒,这是有益健康的果酒,不伤身体,使人“延得万年春”。新人饮过合卺酒后,就是父母饮蒲桃酒。“酒是蒲桃酒,先合主人尝。姑嫂已不尝,其酒洒南墙。”父母饮后还有一个“酒洒南墙”的风俗,由于南墙朝阳,借此向阳祀酒求吉,祈求健康长寿。
  这种婚俗酒礼一直保留到唐朝,到了宋代则有所变化。《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当时新婚夫妇的饮酒礼,“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酒’。饮讫掷盏,并花冠子于床下,盏一仰一合,俗云‘大吉’,则众喜贺”。这就是“交杯酒”的由来,其说法一直延续至今。
  宴筵设席,人际交往,不可无酒,更不可无礼。汉将军李陵被迫降于匈奴后,司马迁曾为其仗义执言,为了说明自己和李陵素无交往,所言出自公心,司马迁所举例证即是从未与李陵在一起饮酒。古人在宴饮时很讲究排座次、定宾主、序长幼。宾主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者面前“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长者命晚辈饮酒,晚辈方可举杯;如果长者一杯未尽,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颂壶通高63cm 西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银镶嵌铜酒瓶 战国

  《世说新语》还记载了钟毓、钟会兄弟趁父亲午睡偷酒喝的故事。当时,他们的父亲已经发觉,却故意装睡,看两个儿子的表现,“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何要行礼,钟毓回答:“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钟会为何不拜,钟会却答道:“偷本非礼,所以不拜。”由此可见,古人是何等信从“酒以成礼”的传统。

中和温克的酒德酒诫


  鉴于殷商纵酒误国的历史教训,周公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禁酒令—《酒诰》,他告诫臣民:“饮惟祀,德将无醉。”只有在祭祀等场合才能饮酒,并要以德自律,不能醉酒。周代酒礼的产生也与此相关。《礼记·乐记》中说:“狱讼益繁,则酒之流生祸也。是故,先王因为酒礼,一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飲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备酒祸也。”酒礼的制定就是为了防止酒祸,要使人们少饮,并在饮酒中学会礼让之仪。
帝鉴图说下篇“狂愚覆辙”之“脯林酒池” 明 张居正

  故此,传统酒礼、酒德的倡导也多遵循于此。《诗经·小雅·小宛》有云:“人之齐圣,饮酒温克。”古人饮酒倡导“温克”,即饮酒要自持,不失言,不失态。《礼记》还有“中和”之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古人强调通过节饮制欲和酒礼规范两个方面,来达到“中和”之酒德。
  与西方国家相比,虽然中国酒史漫长、酒风盛行,但酗酒之害并不严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自古以来我们就大力倡导“酒礼”与“酒德”,始终遵循着孔子的“不及乱”与《酒诰》中“德将无醉”的训诫。
帝鉴图说上篇“圣哲芳规”之“戒酒防微” 明 张居正
其他文献
日本艺术家Shiota的装置作品《Uncertain Journey》是用密集的红色线网充满房间的中心地带,这些线看上去就像从天花板和周围的墙上长出来的一样。复杂的网格迷宫穿越整个空间,向下则延伸到一系列空的船体之上。血红色的毛线暗指人体的内部系统,细细的绳子象征着大脑内部的神经连接。船的骨架试图唤起人们对于命运和归属感的反思,这两个问题就像纠缠在一起的毛线一样复杂。  图片由艺术家和Blain
春天时节,鸟语花香,徐徐微风漫入教室,空气中裹挟着泥土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  突然,一张可怜巴巴的大饼脸映入眼帘:“呜呜,贝壳!老师说我作文中的标点符号乱七八糟,可我觉得没错啊!”嘉溢委屈地说。  我接过他的作文本,嗬!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嘉溢写作文,分号当顿号!瞧这段:  市场上的蔬菜很多,有白菜;南瓜;土豆;西红柿……  “这不是用得挺好嘛。”嘉溢瞪大眼睛,满脸期待地看着我。我送他一个大
这一周,鲁智深老师不出意料地又布置了作文:续写一篇经典故事,包括童话或者小说。  一接到这个题目,我脱口而出:“这简单啊!”然后三下五除二,写了一篇《当王子变心时》,用于讽刺我最讨厌的结局——“王子和公主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了一起”。写完之后,我就做好了面对女同学口水攻击的准备。可谁知刚交上去,就有女生来找我,看清来人,我便立刻放心了——是一脸忧郁、作文不好的渣渣盈。  可我刚写完作文,正想出去浪呢!
摘要:以课题组新培育的19个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杂交组合,进行配合力测定与分析、遗传参数估计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自交系003、006、009、055、097、117、120、167、566、567、572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表现优良;杂交组合133×579、012×566、053×567、117×566、006×565、012×579、097×565、167×576、18
今天上语文课的时候,曼丽老师问了大家一个奇怪的问题——什么是“比喻”?这个问题太简单了,连一年级的小学生都能答上来,就是带有“好像”“仿佛”“好似”的句子呗!当大家不屑一顾地回答出自己的答案时,曼丽老师无奈地摇了摇头。  “什么是‘比喻’?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里面却包含了一个‘陷阱’。你们啊,都掉进这个‘陷阱’里去了!有‘好像’就一定是比喻句吗?那你们看看我这句是不是比喻句。”曼丽老师说着,就出
“追琢他山石,方圆一勺深。抱真唯守墨,求用每虚心。波浪因文起,尘埃为废侵。凭君更研究,何啻直千金。”唐代诗人李山甫的《古石砚》将砚台的文化内涵叙述得淋漓尽致,也道出了砚台能够价值千金的奥秘所在。因此,赏玩砚台,更需懂得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否则与玩赏普通石头无异,很难体会到其妙处。辟邪盖三熊足石砚汉代 通高14cm 直径14.6cm 故宫博物院藏砚之史:三大高峰结硕果  相传,黄帝将一块玉制成砚台,
姓名:莫小言  年龄:保密  爱好:学习、运动、写观察日记  梦想:做一名……作家  阅读须知  请关闭手机、电视等一切干扰物品,找一个安静小屋,悄咪咪地阅读!  写过——你写的一定很精彩;  没写过——恭喜你,你马上就会拿起笔写起来。  你问我为什么?嘘!别那么大声,悄悄地跟我来!  7月2日 星期一 天气:  暑假第一天,睡觉睡到自然醒,心情格外畅快,就连窗外从乌云中散落的雨滴也成了我玩耍的同
我有妈妈,  妈妈也有自己的妈妈。  妈妈的妈妈年纪老了,花白了头发,  还为妈妈买菜,替妈妈烙饼,  帮妈妈照顾家……  妈妈的妈妈生病躺在床上,  妈妈为她熬药,替她煮粥,  帮她梳头发……  我爱妈妈,  妈妈的妈妈,我也爱她。  指導教师:姜丽  麻辣点评:母爱是温暖的感觉,它让多少心灵净化,让多少儿女感动。历经风雨沧桑,面对烦恼黑暗,让生命之花绚丽开放的只有一个人——母亲。
小考又来了!亦云忐忑不安地走进考场,上一次考试他名落孙山,这次他可是做了充足的准备呢。  试卷发下来了,亦云拿起笔,在纸上“唰唰”地写着。写着写着,他突然停了下来,看着眼前的题目疑惑不解:  “甲,乙二人以均匀的速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他们第一次相遇的地点离A地4千米,相遇后二人继续前进,走到对方出发点后立即返回,在距B地3千米处第二次相遇,求两次相遇地点之间的距离。”  亦云瞬间
晚上,我正在做家庭作业,忽然想起放学前老师布置的一道奥数拓展题,便决定先干掉它再说,可当我拿出奥数本一看,愣住了……  在计算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时,把第一个乘数23看成了32,结果比正确的积多99,正确的积是多少?  天哪!这道题该怎么做呀!又是23,又是32的,绕得我有点儿晕。不过,细想想,这种类型的题,陈老师也不是没有讲过。只是之前做的题都是加减法,这次改成乘法,我一下子傻眼了,真恨不得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