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的多义寓言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是文学回归的春天,是中国文学界愿意想起、愿意回忆的时代,也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时代。很多作家记录了关于80年代的回忆,他们叙述苦难,揭发伤痕,书写难过,表达反思。基于同样的人生历程叙事,蒋韵的长篇小说《行走的年代》,蒋韵的理解与感受与众不同。她在《后记》中写道:“有的人终其一生注定要行走在路上,他们是我们的翅膀。”八十年代让“这些人”狂热,狂热地行走在路上,也让他们迷惘,迷惘地找寻翅膀,这是他们在这个时代的一种对于自我的表达形式,带有寓言性质,而且是多义的表达。瓦尔特·本雅明认为“寓言是一种表达方式,是一种优于象征的审美形式。寓言不仅是修辞概念,不仅是艺术作品的形式原则,更是审美概念,是一种普遍性的表达方式,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有机模式”。①蒋韵在《行走的年代》中通过对陈香和叶柔爱情悲剧的叙述,通过“翅膀”的行走,来沉静地倾诉自己对世界的观察认知。
  一
  《行走的年代》讲述的是诗人莽河的故事,陈香、叶柔、洪景天这些能与他发生直接联系的线索便是莽河的那首诗——“也许,我是天地的弃儿;也许,黄河是我的父亲;也许,我母亲分娩时流出的血是黄的;它们流淌至今,这就是高原上所有河流的起源;……”②然而,莽河终究也不再是诗人,而且也不承认自己是诗人,他在叶柔去世之后,便转型成为了房地产老板,但是当他听到学校中的孩子们再次朗诵起当年的那首诗时,他哽咽了,泪流满面……
  蒋韵说她要用这本小说向她的八十年代致敬。这致敬可以是哀悼,可以是沉思,也可以是呐喊。“客体在忧郁的沉思下变成寓言”③。对她而言,八十年代永远是一个诗的年代,在当代文学发展史上也确实如此。八十年代是个疯狂的年代。它,青春、自由、浪漫、天真、激情似火、酷烈、一切都是新鲜和强烈的。这个时代中,诗人扮演的都是文化英雄的角色,是狂热的承载体,拥有时代赋予的能量。然而随着时代的转型,国家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步伐的逐步加快,商品经济意识不断渗透到各个文化领域之中,随之改变的便是意识形态,还有影视传播的迅速覆盖,中国经历着新一轮福柯所谓“日常生活的革命”。诗人等知识分子从原先所处的中心地位不断下滑,从精神和身体上都渐感失落,他们的理想受到局限,激情受到压抑,可能是自觉的也可能是无奈的,走入了边缘化的处境,尤其是以诗歌的边缘化为最。“突然之间,身边的朋友们抛弃了诗,大家的话题变成了‘下海’,认识和不认识的许许多多人,都脱鞋下海了。诗变得无足轻重,甚至,尴尬。诗所象征的那一切几乎是灰飞烟灭。”④
  八九十年代之交的极端事件是这个转折的历史标记,著名诗人骆一禾去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自杀,童话诗人戈麦自杀、顾城杀妻自杀,“诗人之死”成为广泛谈论的话题,诗歌的边缘化问题也成为文坛一个不能规避的疑问,除了社会、文化的转型和市场经济大潮袭来的原因之外,作家们也都在反省自身。《行走的年代》中有一章的标题即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蒋韵是在致敬,是呐喊,也是反思——人文精神的失落:诗人莽河转型成为房地产老板,物质的需求已经掩盖了他当年的精神追求。对于失去的身份的回避和逃离,大概就是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精神失落的主要标识吧。
  二
  如果说蒋韵想表达的是诗人在行走的话,我宁愿相信他是在破碎的行走。行走是破碎的,诗人也是破碎的,而且与他相关的所有人物都是破碎的。在本雅明看来,悲悼剧的寓言形式不是抽象的,而是与具体的社会及其艺术的破碎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表达形式。而这寓言形式的破碎性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它可以是艺术形象的破碎,也可以是结构和语言的零散和分裂。
  陈香和叶柔,两个热爱诗歌崇拜诗人的女青年,不同的经历却是相同的命运,陈香偶然中邂逅了诗人莽河,义无反顾,生下承载着全部希望的儿子周小船。她有着这个时代所有的激情,她的儿子流淌着诗人的血,她为此是骄傲的。叶柔也是如此,青春、自由、浪漫、天真、她身上有着这个时代所有的精神符号,她可以是幸福的,因为她有着与自己相爱的诗人莽河。本以为可以如此行走下去,但是蒋韵却在此冷静地设置了叶柔因宫外孕而死,一个痴爱诗人,愿意和诗人一起行走的形象破碎了。与此同时,陈香也因得知真相,无法面对而远走南方。陈香的悲剧并没有终止,儿子周小船的意外离去,再次击垮了她,她的身体,她的灵魂,她破碎了。洪景天,同样爱着诗歌,因为莽河,他做了一次又一次的决定,抛弃事业,舍弃爱情,直至最后献出自己的生命。
  莽河是尤其破碎的,他被人顶替给陈香带来了痛苦,他爱着叶柔但却看着她离去,他拥有好兄弟但却让他为了自己而死去,如此的支离破碎,他的行走又有什么意义呢。他破碎了,与他相关联的陈香、叶柔、洪景天也都破碎了——陈香与周小船、莽河与叶柔、莽河与洪景天,恋人、母子、兄弟的生死分离,让他们的理想离散了,理想破碎了。破碎,典型地代表着蒋韵所谓“这是一个最虚幻的年代”,但是行走却在依然如旧。
  三
  《行走的年代》中,尽管有诸多形象的破碎,不忍与惋惜之时也还是能够从这些现实中找到真实,找到继续前行的方向。本雅明认为,寓言就是通过碎片化的方式展示破碎,然后逼迫人们直面残破的现实,看到真实的现实,从而觉醒。“对事物的易逝性的欣赏,对把它们赎救到永恒的关注,是寓言的最强烈的动力。”也就是说寓言是在废墟中召唤永恒、召唤救赎的旗帜,它具有一种内在的张力,通过对残败世界的碎片化的展示召唤救赎的到来,这便是本雅明定义的寓言最终极的意义。
  在《行走的年代》中蒋韵所创设的废墟,即是死亡的展示。这死亡,可以是精神的死亡,就如诗人莽河,叶柔的意外离去,从诗人转型到房地产老板,他的意识中潜入的不再是诗人的不羁,他所表现的也不再是诗人的气质,他承认自己从来就不是一个诗人,但明显他的诗情还残余着。从知识分子到下海经商,意味着精神的死亡、精神的废墟。这死亡,也可以是偶然性的死亡,叶柔,可以说是80年代中美好的女子形象的代表,她爱诗人,但是她的命运却是离开,浪漫就此终结。浪漫理想终究没有逃脱悲剧。周小船,最无辜的孩子,恰恰是他成为了莽河诗中的“天地的弃儿”,母亲陈香爱他却无法面对他,父亲周敬言爱他却又因所爱对方陈香而倍感无奈,他的偶然离去,留下的空虚只能让陈香来承受。他曾是陈香所有浪漫理想的汇聚者,最后变为了空壳。他曾是陈香以为的诗人血液的延续者,但也寒冷地被作者中断了。洪景天,他是爱着诗人莽河的好兄弟,他一直在试图唤醒曾经的莽河,他简单亦单纯,他跟诗人站在一起,没有别的理由。“也许,他们都不是诗人,可他们是爱诗的人。如同信仰。”⑤他为莽河付出的不只是他的抉择,甚至是生命,死亡的废墟再次呈现,而他,想要的也只是“要那个叫‘莽河’的诗人回来”。不管是精神的离去还是偶然的断裂,惨淡的废墟终究还是有了一个看清真实的现实的契机,有了觉醒的时刻。所以在赵善明投资的小学中,莽河听到孩子朗读自己的那首诗的时候,他和身为校长的陈香都热泪盈眶,救赎也在行走中。   四
  这一代人,总是在回忆这一段过去的时候,略感无奈,但若真的提到这一段过去在生命里的意义,便不再觉得可惜,“那代人的青春时节就这样如满山杜鹃,在春风里怒号并带血绽放”⑥。本雅明认为20世纪的现代艺术家,是站在满目疮痍的欧洲物质与文化废墟上,用他们的寓言来抒发人们忧郁的呐喊,面对废墟的现代人,采用寓言这种方式,使其必然具有强烈的时代悲怆感和哀悼感,从而表达着对世界本真的冷酷思索。蒋韵在《行走的年代》中,在废墟的展示中,表达对时代的沉思的同时,也预示着希望的行走——文学精神的永恒。
  成功转型的赵善明在僻远的山村投资建造了一座小学,这或许是为了表达对恋人叶柔的一种怀念,或许是对陈香这种苦苦在虚幻崇拜中等待、失去、迷茫的一种回报,也或许是对洪景天的难以言说的兄弟情的报答,他曾是诗人。结尾处,莽河和陈香告别,即将离开学校的时候,突然间,学生们用清脆的、天籁般的童声,鸟鸣般的童声,齐声朗诵起来:也许,我是天地的弃儿,也许,黄河是我的父亲——他震惊了!他回头看到了陈香眼里的泪光,无言,乘车而去时已是泪流满面……文学精神的声音就在这所学校、这群孩子中再次传达出来。这群天真的孩子们身上再次寄托了他们当年的希望,而这希望是永恒的,正如文学精神一样,破碎之后再愈合,愈合之后再出发,这是一种不息的延续,这首诗的再次朗诵,便是这种文学精神的呐喊,也是希望在呐喊。
  从激情的行走、破碎的行走、死亡的行走到希望的行走,蒋韵以现代寓言的形式,完成了沉静观察中,对八十年出发的生命故事多义的理解阐释,在对生者与死者的历史祭奠中,表达自己对于文学精神的致敬。
  注释:
  ①郭婧, 《幽灵之家》的现代寓言性——兼析本雅明的现代寓言[J], 2009年.第15页.
  ②蒋韵, 行走的年代[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0年. 第416页
  ③本雅明, 陈永国、马海良编, 本雅明文选[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 第138页.
  ④蒋韵, 行走的年代[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0年. 第143页
  ⑤蒋韵, 行走的年代[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0年. 第153页
  ⑥孟繁华、陈光伟,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 第416页
  (刘婷,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在读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 悬念设置是小说可读性的重要标识,古今小说作者往往采用不同的形式。然而实实在在存在却被忽略的重要方式——诗词设置悬念——却不被重视。本文试图从明清优秀古体小说中寻找诗词在小说中的悬念设置功用,以此来说明诗词的这一古朴却未引起关注的功能。  关键词:诗词 悬念 总括式悬念 预叙式悬念 提炼式悬念  一 悬念设置与诗词的功用  悬念在不同形式的文艺作品中,内涵略有区别,表现形式略有不同,但手法近似
期刊
摘要 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悲剧精神进行探究,需从上古时期人们的思想认知着手,对戏剧、小说、诗歌等文学类别中蕴涵的悲剧精神进行剖析,体味我国历史长河中文人学者的悲剧思想。本文首先对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中体现的感伤主义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悲剧性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对古典文学中悲剧精神的价值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学 悲剧精神 感伤主义  一 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中的感伤主义  感伤主义自产
期刊
摘要 中国台湾新新电影为边缘话语的银幕表述提供了机遇,出现了一批彰显女性意识、关照女性现实的作品。本文选取《飞越情海》《人鱼朵朵》两部新新电影代表作为例,通过性别表演、文本解构、阉割焦虑、文本拼贴等多个方面,探讨性别意识与经典叙事之间解构与重建并置的有机关系,勾勒出中国台湾新新电影框架下超越两性二元对立关系的性别影像。  关键词:台湾新新电影 性别意识 经典文本  中国台湾新新电影囊括了台湾新电影
期刊
摘要 在《小说理论》中,卢卡奇以其形式与历史同构的理论,提出史诗与小说更替的内在本质,是“总体性”文化的失落。现时代的小说是重新找寻与建构本质与生活相统一的史诗性叙述形式,它不仅担负着找寻总体性和为总体性赋形的重任,甚至还肩负着对混乱世界的整顿和塑形的使命。  关键词:格奥尔格·卢卡奇 《小说理论》 总体性 现代小说  格奥尔格·卢卡奇在《小说理论·序言》中曾谈到,《小说理论》的写作动机来源于19
期刊
摘要 以刺绣、雕刻、印染、剪纸等劳动人民所擅长的艺术形式为主要内容的民间美术,其依托为民俗文化,中华民族的民风民俗、地域特征、民族文化在其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动画艺术作为新兴的综合性艺术,它的发展是在深厚浓郁的文化背景基础之上,传统民间美术对现代动画设计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传统民间美术能为现代动画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资源。本文基于传统民间美术的重要性,深入研究其与现代动画设计的内在联系,在现代动
期刊
摘要 仕女画经过漫长的发展,在唐代形成了独立的画科。唐代仕女画在中国古代画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本文试从题材的现实性和世俗化,线色的用笔赋彩,唐仕女画形象的典型性及其独特的形式美四个方面来深入探析唐代仕女画的美学内涵。  关键词:唐代仕女画 题材 线色 典型特点 形式美  唐代仕女画在中国古代画史中尤其是仕女画的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实从目前出土资料来看,仕女画最少在西汉时
期刊
摘要 乔治·莫兰迪被誉为20世纪最具东方美学精神的僧侣画家,他穷极一生都沉浸在自己的静物世界里,用瓶瓶罐罐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与寄托。从现代主义和立体主义中吸取养分,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绘画语言体现出一种超脱、永恒的构成之美。莫兰迪用古拙的线条、简洁的形态、凝炼的色彩,表达出一种淡泊名利、谦恭含蓄的人生态度,让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宁静、平和、温暖、亲切。  关键词:乔治·莫兰迪 瓶瓶罐罐 构成 美  乔治·
期刊
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了相应的改变,人们对于生活中所用到的细节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在现实生活中,设计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衣着食品方面的设计能够使人们的审美感官得到享受,食物饮品方面的设计能够使人们的生活品质得到提升,室内家装方面的设计能够使人们的居住空间得到美化,娱乐休闲方面的设计能够使人们的思想精神得到放松。本文将针对视觉设计与信息设计在视觉
期刊
色诺芬在《会饮篇》中认为,爱情的本质是在只追求求爱者的爱情也与考虑到被爱者快感的爱情之间的对立;还有把短暂的爱情转化为平等,互惠和持久的友谊的必要性。把灵魂的爱当做真正的爱,从友谊中寻求赋予一切关系以价值的原则。爱人的友谊能拯救性爱,保持它的力量。①虹影在《好儿女花》中用自己波折的生命线索完成了这道爱情本质的解析题。  一  虹影生于没有个人话语的六十年代,那时女性的命运是被社会所书写,被制度所驯
期刊
刘震云新作《我不是潘金莲》延续了他一贯的怪诞,以占大量篇幅的两个序言“那一年”和“二十年后”讲述了李雪莲上访二十年的始末。李雪莲为生二胎,提出和丈夫秦玉河假离婚,为丈夫的另结连理提供了文化的缝隙。李雪莲为此诉诸法律,结果从镇里法院告到县里、市里,都没能讨得一个说法,反被秦玉河诬陷为潘金莲。愤怒的李雪莲到北京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申冤,因此把法院庭长、院长、县长乃至市长一举拖下马,也无法把假的说成假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