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古诗教学中的特殊句式问题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gima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代汉语语法缺乏词的形态变化,语义表达多靠语序和虚词。在诗歌中表现为经常出现不合常规的特殊句式。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许多古诗词都存在特殊句式问题。从分析特殊句式入手,使学生更深刻了解诗人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古诗 特殊句式 中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 18-0098-02
  高考大纲对高考诗文的鉴赏评价能力等级要求是能够分析概括观点,评价思想内容。在具备一定文言基础的情况下,学生并不会对普通诗歌产生理解障碍。但是由于古代汉语语法的特点(缺乏词的形态变化,语义表达多靠语序和虚词等),古诗中经常出现不合语法规则的现象,导致学生的理解出现各种问题。其中值得注意的特殊句式问题,在教学中经常被忽略。
  一、古诗中的特殊句式
  根据分析需要,本文把古诗中的特殊句式分为三种:
  1.一般特殊句式。这种句式不合乎现代汉语语法,但符合古人表达习惯。如: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屈原《离骚》
  正常语序应为“恐年岁不与吾”,宾语前置。又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
  应为“暗度迢迢银汉”,既为宾语前置,又为定语后置。
  这些语言(包括倒装、词类活用、省略等)表达符合古人说话语序,一般没有特殊重要的含义。凭借学生的文言文功底可以正确解释与鉴赏分析,故不在本文探究之列。
  2.有规律的非常规句式。
  古诗中有“句法就声律”的现象,古诗特别是近体要求诗中的词句无条件地服从平仄等声律需求,从而有意识地进行词序与词汇的调整。看似无章可循,通过细致分析,总能得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如:杜甫的《冬日怀李白》中有:“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以正常的语序论,第二行的后三字应为“独思尔”,但这个文本押上平声“支”韵,而“尔”属上声“纸”韵,不叶,经“思尔”颠倒这一特殊句法的营构,也就在叶韵上求得了和谐。
  又如“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一个省略兼倒装句,恢复原句应为:遥看天街有草色,近看无草色。但是按照古人表达习惯,无论是施动者还是受动者,均将表述事物放于名首(此中的“草色”)。虽然句式特殊,但也有律可循,并不构成理解障碍。
  3.无规律的句式
  有些诗人为了某种表达需要,故意变换句式,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给读者造成理解的困难。如“心折骨惊”、“枕泉漱石”者是。著名如杜甫《秋兴八首》之八: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按照常规理解,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周振甫《诗词例话》认为原诗是为了强调“香稻”与“碧梧”等长安风物。有人解释为:“香稻是鹦鹉吃剩下的,碧梧是凤凰栖老的。这就颇有疑义。以鹦鹉啄食来衬香稻的美好可解,但释为香稻为鹦鹉啄食之余就显出香稻之稀少了。似乎译为“鹦鹉啄食剩余的香稻”更合情理。
  又如:杜甫《登楼》一句: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正常理解应为“花近高楼此登临,万方多难伤客心”。因万方多难而伤心,而后登临高楼见花近,而更伤心。这种错综的句子必须靠读者的理解而恢复原意。以“花近高楼”起笔言花的绚烂,反衬客心之伤,引出万方多难的原因。由浅入深,从具象到抽象,逐层深入,真切感人。
  二、中学语文课本中古诗的特殊句式与教学思考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古诗词都存在特殊句式的问题,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应为“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应为“山周遭围故国在,潮打寂寞空城回”等,不一而足。
  中学语文教学不要求学生掌握更高深的声律知识,但是从分析特殊句式入手,便学生更深刻了解诗人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中学生培养探究习惯与能力
  以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为例说明:
  其首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参照课本理解,译为“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学生很容易接受这一翻译。看似无甚异议,但历代争议颇多,集中在一点:用如此壮景写昭君一介女子是否合适。《唐诗评选》:“句是极大好句,但施之于‘生长明妃’之上,则佛头加冠矣。故虽有佳句,失所则为疵颣。”而更多的人是赞颂。《唐宋诗醇》:“破空而来,文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咏明妃者,此首第一。”《诗法易简录》:“起笔亦有千岩竞秀、万壑争辉之势。”《网师园唐诗笺》:“奔腾而来,悲壮浑成,安得不推绝唱!”唯王俊鸣老师独出机杼,提出全新的见解。认为“群山万壑”系状语而非主语,整句翻译为:(我为了探寻昭君遗迹)不惜穿过群山万壑奔赴荆门。其结果,昭君生长那个村庄还真的存在。在语文课上,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这一问题,从如下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的能力。
  第一,判断这句是状语还是主语,首先要考虑杜甫此时身在何地。如果为状语,则诗人必身临昭君村其地。如霍松林主编《名家讲解唐诗三百首》:“此诗作于杜甫经过昭君村时。”如做主语,则可能是诗人遥想所及。如《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荊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而大多数古人认为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远隔昭君村数百里。可以指导同学查阅相关资料,得出自己的结论。
  第二,作主语还是状语,还要看诗中体现的思想情感。如果作状语,则首句体现诗人跋涉之苦;如作主语,则用景色突出昭君形象。如何看待诗人诗中的昭君呢?可用《咏怀古迹》其它几首为例分析。前两首咏庚信与宋玉,与杜甫文人身份相合。而借一女子言志,则前人亦有言焉。《唐宋诗举要》:“吴曰:庾信、宋玉皆词人之雄,作者所以自负。至于明妃,若不伦矣。而其身世流离,固与己同也。”已经注意到杜甫之思在空老怀归,与昭君身世相同。另我,古人借女子抒情已有传统,作者身处夔州,眼前风光奇绝,直抒所见,亦未为不可。综合起来,这两句似以传统解释为佳。   第三,亦可引导学生从虚、实的角度解读。如作状语,作者跋涉至此,当为实景。如作主语,则为想像所得,应为虚景。《咏怀古迹》为杜甫一时所作,足迹不出夔州。离此路遥,应为虚景。其次第一首咏庚信,所谓古迹亦不在眼前。考证庚信为侯景之乱,避居江陵。而杜甫亦欲顺江直下而至江陵。联类而及,并非要实有此景。
  2.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品质
  以李清照《一剪梅》为例说明。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按照中学课本注释,可译为:“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仍散发着残留的幽香。睡在竹席上,已有了一些涼意,轻轻提着丝裙,独自登上那精致的小船。想去散散心,排遣掉相思的苦情。”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第一,所列景物:红藕香残、玉簟、罗裳、兰舟。“红藕香残”为室外之景,“玉簟”为室内之物,“解罗裳”为室内之举。作者错综排列,殊不可解。按照生活常识,应为:先感玉簟生寒,然后外出乘兰舟,见红藕香残。
  第二“独上兰舟”之前为何“轻解罗裳”?既已秋寒,为何乘舟外出前衣物不增反减?有人释为:除去罗裙,换上便衣,方便乘舟。但王昌龄诗亦有“荷叶罗裙一叶裁”之句,著罗裙未必不能乘舟。
  可以指导学生翻阅资料,如关键词“兰舟”。任昉《述异记》卷下曰:“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至今在洲中。诗家所云木兰舟出于此。”似乎没有问题。但是古人亦有把“精致的床”美称为兰舟者。这样似乎更能解释这句词的句式问题。整理意脉为“见红藕香残而生秋意,室内坐久生凉,心绪无宁,小眠安憩。”
  中学语文课本中类似情况不在少数,如果能够在教学中以此为抓手,培养学生学习古代文化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基本语文素质,应该是一项很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宗茹凤《释“呼不得”》《咬文嚼字》1998(09)
  [2]王维贤《从一句古诗看汉语句法》《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06)
  [3]饶卓颖《杜甫近体诗特点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06)
  [4]刘伟《中学课本古诗词中的特殊句法结构》《语文学刊》2008(04)
  [5]查洪德《特殊句法与古诗解读》《名作欣赏》2011(25)
  [6]乔明《灵活-简省-变式——古诗词句法例析》《中学语文》2012(31)
  [7]陈玉兰骆寒超《论“句法就声律”传统对古诗今译的意义》
  [8]王俊鸣《读古诗要做句法分析——以杜甫〈咏怀古迹〉之三为例》
其他文献
随着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对人才需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对此,作为高职学校,其要想能够更好的满足发展需求,则就需要注重在护理教学方式的转变,使用
为解决干旱地区和缺水山地栽植果树不易成活的问题,现介绍几种节省投资、简便易行的果树春季栽培新方法,经多年生产试验证明,该方法栽植成活可达到95%以上,并无副作用。
【摘要】众所周知,传统的数学教学将重点放在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上面,忽视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的思想渐渐固化,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数学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摘要】语文课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渠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文章从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强化朗读、巧用微视频、提供交际机会五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关键词】小学生 口语交际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0-0068-01  随着21世纪全球经济一體化浪潮的兴起,具有极佳的口语交际人才越来越受到
信息技术是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在高职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职院校教师,要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学习
李白的《静夜思》文辞简约,意蕴深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然而人们对诗作的背景、版本和关键字词的理解见仁见智,其中关于"床"字的考释结果概括起来就有卧床说、坐具说和井栏说。
影片《剩者为王》改编自落落的同名小说,并由其本人执导,讲述了“剩女”盛如曦的情感经历。影片主人公对自身剩女身份的焦虑与认同,作为他者的父母与‘‘剩女”间的代际冲突与和
【摘要】所谓生成性资源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中的任何信息,包括学生的错误表达信息和正确表达信息以及教师的教学信息,当然也包括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工具,产生的一切资源,有图片式的,也有语言性的。新课改强调教学的过程性,即教学是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生发展的,而不是事先准备好的。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总是存在着一些教师按部就班地执行事先预设好的教学方案的情况,对课堂上的“意外”视而不见;当然,现阶段的语文
【摘要】近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人们的素质也不断发生着提高,人们对于第二语言越来越注重。这和我国近些年来对教育方面的重视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对于化学教育方面,近年来也是加大力度,结合双语等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关键词】高中化学 双语教育实践 若干问题探索  【中图分类号】O6-4;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0-0069-02  高中化学,从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就业市场对学生英语的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科学建立以及合理完善是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的关键环节。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以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校应建立切实符合学校定位,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运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