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热浪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dy323199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自然不会欺骗我们,
  欺骗我们的往往是我们自己。
  ——卢梭
  “我喜欢雨天。雨天,没有人。整个巴黎都是我的。这是五月的下雨天。我在左岸咖啡馆。”李碧华在她的博客中说,她很喜欢台湾这个获奖的咖啡馆电视广告片。
  很多人会和她一样喜欢,因为很多人和她一样喜欢浪漫。
  巴黎的露天咖啡座世界闻名,是法国浪漫文化的诗意象征。呼朋唤友或独自一人,在露天咖啡座来杯咖啡,吃些美食,可以说是巴黎人的生活常态。外地游客,要是没当过巴黎左岸的露天咖啡客,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到过巴黎了。
  巴黎的很多露天咖啡座,一年四季,从早到晚,都是客如流水。然而,2003年的8月,即使是巴黎最出名的一些咖啡馆的露天座位,白日里都空无一人。
  如果这时你在巴黎,你也不会做阳光下的露天咖啡客了,因为你,受不了那种酷热。
  致命酷热,法国浪漫的终极阻断
  2003年8月,法国如往年一样,出现了亚速尔群岛反气旋的延长,给法国带来了干燥炎热的天气。但这一年,反气旋的延长持续时间和强度高度反常,阻断了行进中的暴风雨和暴风雨能带来的气温下调。法国各地气温持续攀升,出现了150年来所未见的酷热。8月的前12天里,180个气象站中的70个出现了绝对最高气温被打破的情况。巴黎、里昂等地气温多日高到40℃,南部的奥伦吉8月12日气温甚至突破了42.6℃。
  8月的法国,到处燥热如烤炉。人们在大街上走动一会儿,就汗如雨下,气喘吁吁,心跳过速。时间一久,就体温过高,中暑脱水。大家都尽量呆在空调室内,享受丝丝冷气,以避门外蒸腾的热浪。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旁的露天咖啡厅,再见不到往常那样的熙熙攘攘景象。火车因铁轨受热膨胀变形而不得不减速或停开。核电站因冷却用的河水或海水升温而不能正常工作。各地有关森林火灾的报道不断,法国南部瓦尔省的森林火灾蔓延了63000公顷,并导致4名消防人员和6名平民丧生。巴黎著名的埃菲尔铁塔顶端的一个电器线圈,因烈日连续多日照射而燃烧,冒出阵阵青烟,令各国游客为之震惊。
  8月的法国,呼啸的救护车在马路上疲于奔命。各家医院的走廊都放满了病床,因不耐酷热而死的人已经把尸殓房塞满,剩下的遗体只能用医院临时租借的大型雪房式货柜车存放在停车场。2003年8月20日,法国殡仪部门公布,在8月份的3周持续高温炙烤下,法国因酷暑共有13632人死亡。对于因炎热而死亡的人数的统计,时任法国总理的拉法兰认为应持谨慎态度,并称“有必要使用一种科学方法来做出可靠统计”。但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法国政府在8月29日承认,酷暑直接或间接造成的死亡者总数至少约有11400人。
  其实,在2003年7月末,法国气象局就宣布,一场反常的热浪将会出现在8月的第一周。鉴于法国1967年和1983年已经历过反常热浪,并分别造成了3000人和4700人的非正常死亡(数据来自《气候的历史》一书),人们已经预见到了这场强劲热浪,会引起大量的非正常死亡,但却没预见到这场酷热结局竟然如此残酷。
  事后数据表明,这场酷热中,死亡率较前几年的平均死亡率高出60%,受到影响最大的是老人。巴黎省受影响最大,其中损失最严重的是郊区,瓦尔德马恩省死亡率增长了171%,而巴黎市内增长了127%。但意外的是,1983年热浪中损失严重的马赛,这场酷热中仅超出平均死亡率17.5%。马赛良好地控制了热浪带来的致命影响,主要是因为马赛很好地推行了耐心热浪文化,即在炎热时期让人们在配有空调的房间轮换避暑,发给老年人凝胶饮料,为处于危险中的人们定期湿润皮肤等。而法国卫生部门之前未在全国很好地推行耐热文化,加之工作人员短缺,在酷热持续加重时,大力控制致命结果的努力已为时过晚。
  这场酷热,残酷地阻断了法国人的夏日浪漫。这个结局,也结束了人们如果预见灾难就很可能阻止灾难的良好期望。即使法国在之前就全面推行耐热文化,即使之前就加快森林火灾预防军队的调动,或许能拯救更多人的生命,然而却不一定能阻止这场生态灾难,因为在当时,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国家,能阻断这场酷热。
  全球变暖,我们都可能成为气候难民
  实际上,2003年,地球整个都发烧了,热浪几乎席卷全球。在印度、巴基斯坦等热带、副热带地区,某些地方的气温甚至高达45到49摄氏度。原本处于温带的欧洲,整个夏季酷暑“灼灼”逼人,至少35000人直接或间接由于酷热非正常死亡。就是原本处于中、高纬度的美国五大湖区和中国华北地区,都成为区域高温中心,遭遇极端高温事件。而阿尔卑斯山区的积雪、亚洲珠穆朗玛峰的冰川都开始出现前所未见的非正常消融。
  实际上,2003年法国酷热事件,不过是全球气候变暖的诸多典型高温事件的冰山一角。数据显示,1906-2005年的一百年间,地球气候系统经历着一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上升了0.74℃,其中后50年的升温速率几乎是百年平均速率的两倍;1961年以来的观测表明,增加到气候系统内的80%以上的热量被海洋吸收,升温已延伸到3000米的深海,海水热膨胀并导致海平面上升,20世纪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约0.17米(参见《中国改革》2009年第九期《哥本哈根 中国声音》专辑)。
  而科学家们预测,未来100年全球气候还将继续变暖,将使热浪、水灾成为家常便饭。在今后50年内,法国每2年就可能出现一次2003年那样的酷热;在欧洲南部,降雨量将明显减少;瑞士阿尔卑斯山冰河到2050年时,将有3/4的冰雪溶化;到2080年,欧洲的冬天雪景不再出现。全球60%的居民将生活在水资源紧缺地区;将有一半居民生活在疟疾等热带传染病区,疟疾造成的死亡人数(每年在100多个国家造成250万人死亡)将可能翻一番;飓风也将比现在来得更猛烈(参见法国《巴黎人报》1月5日刊)。
  2004年,美国电影《后天》用特技效果逼真地展现了温室效应引发的地球大灾难:飓风、冰雹、洪水、冰山融化、极度严寒,美国政府组织民众转移到赤道周围,逃难中的人们靠烧书生火来维持体温……2009年,美国的另一部大片《2012》又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人类遭受生态灾害带来的世界末日的惨烈场景:火山爆发,楼房坍塌,公路断裂,洪水湮没喜马拉雅山顶的寺庙,少数人才有挤上诺亚方舟逃生的门票。酷热还是极寒,抑或火灾还是水灾,我们不确定未来更为惨烈的生态灾难的最终形态,但我们能确定的是,今后数年内环境问题将导致更多的生态灾难,还将导致某些地区人口大迁移、能源短缺以及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动荡。   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因全球变暖、海水上涨已将彻底沉入海下,人间天堂马尔代夫不得不计划花费巨资到国外买地整体搬迁,纽约、东京都将不得不花费数百亿巨资建拦海大坝……气候灾难早就不是艺术家们的臆想,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全球气候灾难越来越频繁上演的事实,不断在警示我们每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子民:我们已经走在成为气候难民的路上。而IPCC预测,2050年全球将有至少有1.5亿人因全球变暖直接成为气候难民。
  澳大利亚研究机构罗伊国际政策研究院2006年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称“全球气候变暖被压缩到在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发生,它所代表的是对人类和生物调节能力的严重挑战,突如其来的气候变化将把地球已然脆弱的生态系统推过环境所能承受的临界点,进入到人人自危的局面。”
  是的,如果我们不再做些什么,全球气候变暖,各种生态灾难,最终将让我们人人自危。环球同此凉热,在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面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安然置身事外,更没有一个人能够安然独善其身。
  社会灾害,难以忽视的一种确定性
  19世纪,科学家们高度一致地担心全球变冷的问题。1975年4月,美国气候最高权威机构,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专家们还被《新闻周刊》描述为特别关注全球变冷。当时有些专家甚至主张通过喷洒煤烟来改变反照率从而融化北极的冰盖。现今,科学家们又被媒体解读为,“科学家已经证实了人类在气候变暖中的责任”,和“确认了我们在气体排放中的重要作用”。在美国前总统参加2006年圣丹斯电影节并获得好评的电影《难以忽视的真相》中,两张同样地点、相隔30年拍摄的乞力马扎罗山雪的照片,说明生态系统的巨大惯性让人们很难找到地球人为变暖的确凿证据。
  气候灾害更多的是种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灾害,这一点的确还是充满不确定性。但气候问题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灾害,这一点已经是难以忽视的一种确定性了。2004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DE)环保主任发表一篇报告,声明气候灾害在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以及对在所有情况下最贫穷或最弱势的人而言,所产生的结果是不尽相同的(参见《气候灾害,社会灾害》一书)。
  2003年的法国热浪事件中,贫穷的巴黎郊区的死亡率远远高于市区。在巴黎第19区,在60岁以下因热浪不幸遇难的人员中,有41%为患有精神障碍的弱势群体。在2005年8月席卷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卡特里娜飓风中,贫穷的黑人遭受的损失要比富有的白人严重得多。
  也许,在自然科学上,我们还不能确定人类行为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但不能否认的是,人类通过农业和工业活动在不断地改变着气候环境,而且这些变化已经反过来威胁到人类自身。我们也不能否认的是,气候问题几十年来,已毫无疑问演变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并激发了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气候的风起云涌。
  政治气候,另一场惨烈的灾难
  2009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在丹麦首都举行。会议举行地点哥本哈根市政府大厦(CITY HALL) 外,成了社会大众的环保“大秀场”。
  一群来自非洲的年轻人在会场外高歌:“富有国家,我们在看着你,你们要还债!” 就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召开前一个月,来自非洲的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表示:“非洲是世界上碳排放最少的国家,却承受着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最大恶果,有人必须要为自己所欠下的债务负责。”这些来自乌干达、南非、肯尼亚的年轻人,他们的方式就是紧跟《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世界各地召开的气候会议,“只要会开到哪里,我们就去哪里”, “直到富有国家决定还债之前,我们会一直唱下去的。”
  以图瓦卢为首的一些小岛国家,因为担心面临海平面上升导致的灭国之灾,呼吁大会采取更严厉的减排措施。数百名国际气候活动人士聚集到大会会场入口,高喊“图瓦卢”的名字,要求大会“听听岛国的声音”。
  英国极地探险家潘·哈多(Pen Hadow)正在忙于修饰一个巨大的北极熊冰雕。这是他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合作的一个项目,用一个逐渐融化的北极熊演示全球变暖的影响。
  来自法国的著名的反“气候会议问题”组织Larouche 的成员塞班斯蒂安并不认同潘·哈多的观点。相反,他坚定地表示,从未感觉到气候变化对其生活的影响。他胸口挂着一块用透明玻璃胶黏上的纸牌,上面写着“停止气候诈骗,选择拉鲁什计划”,呼吁中国、美国、法国、俄罗斯组织一个新的集团,投入更多精力拯救世界经济,拯救痛苦的失业人群,别傻到先管几只北极熊的死活。
  一些受经济危机影响的丹麦当地人,也在会场外集结、示威,在附近地铁站张贴标语,上写“我们的气候,不关你的事”(参见《外滩画报》哥本哈根协议专题报道)。
  会场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更是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刀光剑影的“环保秀”。事实上,环保减排问题上的政治冲突,在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8年建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推进政府间为气候问题协同努力之初,就一直存在并且愈演愈烈。
  IPCC在1990年发表的《第一次评估报告》确认了对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基础,使联合国大会1992年通过制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决定。《公约》规定发达国家为缔约方,应采取措施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额外资金以支付发展中国家履行《公约》所需增加的费用,并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促进和方便有关技术转让的进行。《公约》1994年生效后,1995年起每年召开缔约方会议,以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的进展。1997年缔约方达成《京都议定书》,并在84国签署批准后于2005年强制生效,使温室气体减排成为发达国家的法律义务。但美国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在签署《京都议定书》之后却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借口,2001年宣布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而且,正是因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处理减排和遏制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的消极态度和要求发展中国家更多承担减排责任的强硬态度,致使哥本哈根会议未能达成一份真正具有法律强制力的议定书,以取代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
  考虑到人类活动已经对复杂的自然系统,如全球气候产生了很大的干扰,许多科学家认为,气候变化会造成严重的或不可逆转的破坏风险,并认为缺乏充分的科学确定性不应成为推迟采取行动的借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近几年的新闻公报中多次强调,全球应立即采取联合行动,世界上所有的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应积极参与,延缓和阻止气候变暖的进程;各国政府必须刻不容缓地立即作出决策,如果稍有迟疑,哪怕再晚10年或20年,人类的生存安全将受到威胁。
  在越来越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面前,如果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间在环保减排等方面的经济、政治上的冲突继续下去,协调无果,那无疑也是一场惨烈的灾难。
  生态意识,就关你的事儿
  在生态上,时间的脚步是按世纪来计算的,在政治上却是按任期来计算的。没有选民的生态意识的觉醒和投票选举的制约,没有政治家愿意做出对生态来说很关键但却可能受指责的决定,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我们为生态环保改变自己的消费生活习惯,还是敦促推动或响应政府采取措施,个体行为都非常重要。
  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上。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谁也逃不脱生态环境下的关联和因果。
  2009年在哥本哈根试映的纪录片《60亿大不同》的记者之一伊娃,在接受采访时说:“人们告诉我,他们正在眼睁睁地看着死亡的降临,他们说,下一个就是我。”是的,气候,就关你的事儿。
  2009年,因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面临灭顶之灾的图瓦卢居民Mitiana Trevor,在接受采访时说,地球上60亿人都应该向图瓦卢居民说抱歉。是的,他们的气候,也关你的事儿。
  南丁格尔说,人生欲求安全,当有五要:一要清洁空气;二要澄清饮水;三要流通沟渠;四要扫洒房屋;五要日光充足。大自然不会欺骗我们,当我们毁坏自然生态时,大自然会一点一滴、不断往复地提醒我们,而说生态灾难与我们无关的,欺骗我们的往往是我们自己。
  如果,你想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么,从今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从今天起,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暖的名字,给个温暖的拥抱。那么,自然是,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其他文献
作者的话:  我坚信,人类的进步是由馋人和懒人推动的,没有馋人,我们还在山洞里穴居;没有懒人,我们出门仍只能靠自己的两条“11路”丈量土地。没有又馋又懒的人,我们的生活将索然无味,黯淡无光……  法国人说:“卫星上天对于人类的贡献比不过发明一道新菜。”我深以为然,并以这部漫画向那些喜好美食的先贤们致敬。  上古之世,民食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
期刊
自古以来,刘邦的名声不算好。读书人提起刘邦,总多感不屑。如此情形,古今皆然。早在刘邦当年,陈平就曾当面直说:“大王慢而少礼,士廉洁者不来。”即使日后大事底定,天下一统,都还有狷介高士对刘邦“慢侮人”的恶行深恶痛绝,最后,竟愤而“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譬如“商山四皓”)。  读书人(尤其廉洁狷介之士)与刘邦虽说如此犯冲,但古人曾言道,“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刘邦尽管可厌,却仍有些长处,很可以让
期刊
清廷曾多次颁布禁止洋人偷载中国人出洋的命令。17世纪以后,以广州为中心的海上贸易迅速发展,种种偶然的机缘,把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华人带上了欧洲的商船。他们经风抵浪,踏足欧洲国家,在当地只留下雪泥鸿爪,回国后也没有干过什么足以青史留名的事,但这类人物在当时华人足迹罕至的欧洲社会里,却往往扮演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中介角色。  “Whang Tong”  在伦敦大英图书馆手稿部收藏的《班克斯函件》中,有一封17
期刊
在清代官场,磕头是个力气活儿,但磕多了,可以视作健身操。  爱磕头的状元  磕头这种养生法出自晚清重臣张之洞的堂兄张之万。张之万的名气与张之洞相比,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但张之万起点高,状元学历,张之洞就是个探花而已;官位不低,做到军机大臣。清朝没有宰相,自从雍正设立军机处,该机构就完全取代了殿阁大学士,成为真正的内阁,大学士不过是“位极人臣”的虚衔。  时人对张之万的评价却是“伴食”。清帝一般凌晨三
期刊
2003年初,一种流行性病毒在广州、北京、香港等地蔓延开来,世界卫生组织把这种疾病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也就是“非典”。非典在全球各地广泛扩散,超过8000人染病,近800人死亡。如今,那段让人恐慌的日子已经过去十年。  2003年“非典时期”的北京天安门广场。  2003年5月16日,河南省孟津县,乡村婚礼仪式上的一对新人。由于当时正值预防非典的紧张时期,凡是聚众活动都必须减
期刊
米切尔·卡普尔:  PC软件业的第一个王者  1951年11月1日,卡普尔(Mitch Kapor)在纽约的布鲁克林出生。高中时候,他就开发了作为科学博览会展出项目的计算机。人们都认为,卡普尔是个前途无量的孩子。1967年,卡普尔进入耶鲁大学,他见到了更多的计算机,这既引起了他的兴趣,也使他感到若有所失。作为那个年代的年轻人,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文化已经深入他的内心。毕业后的他漂泊不定,漫无目标
期刊
独创性:台湾当代土象  台湾当代陶艺发展历程中,1981年的中日现代陶艺展可被视为一个转折点,不仅震撼了当代的陶艺界,更确立了陶瓷媒材的独立性和传达艺术观念的承载功能。影响所及,在展览结束后此起彼伏的陶艺展览与活动、学校正式陶艺课程的设置与民间提供自主性陶艺工作室的建构过程中,台湾逐渐酝酿出具有集体意识和创造性的艺术现象。  毕路蓝缕的过程中,除了重新检视中原文化在台湾扎根的合理性及价值外,亦快速
期刊
模仿  模仿是一件十分重要并且具有技术含量的事儿。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原始社会与文明社会的本质区别就是模仿方向的不同。文明社会人们模仿的对象是富有创造性的人物,社会得以不断变化与发展。少数人创造,多数人模仿,是文明起源和生长的条件之一。当那些富有创造力的少数人丧失了创造力,不能再对困难的挑战进行成功的应战的时候,多数人便相应地取消了模仿行为,于是,社会就失去了统一性,文明逐渐走向衰落和解体
期刊
阴渠,就是城市的良心,一切都在那儿集中,对质。在这个死灰色的地方,有着它的黑暗处,但秘密已不存在。  ——雨果  有些不能复活  1632年,中国江西省建昌府建昌县一名男子漂洋过海,来到日本长崎县。两年后,身为当地兴福寺默子禅师的他,在穿流整个长崎县城的中岛川河上,指导建造了一座眼镜形状的双孔石桥。  1647年6月,这座日本最古老的石造拱桥被大洪水冲坏,次年得以修复。1982年7月,历经三百多年
期刊
1928年初,杜月笙、张啸林等人还在大开赌场(法租界的几大赌场均由杜月笙保护),但到了1931年,他名下的企业已经非常之多。全盛时期,杜月笙担任董事长的企业、工厂、单位,就有56个,加上其余常务董事、董事、理事等,更为可观。初步统计,他叫得上号的本兼各职(当然是正副职务)一共达到一百三十余个!  他从黑转白的手段非常高明。他总是恰如其分地利用他的青帮势力,在经济界、产业界的各种冲突中以“中间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