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读刘邦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c88148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刘邦的名声不算好。读书人提起刘邦,总多感不屑。如此情形,古今皆然。早在刘邦当年,陈平就曾当面直说:“大王慢而少礼,士廉洁者不来。”即使日后大事底定,天下一统,都还有狷介高士对刘邦“慢侮人”的恶行深恶痛绝,最后,竟愤而“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譬如“商山四皓”)。
  读书人(尤其廉洁狷介之士)与刘邦虽说如此犯冲,但古人曾言道,“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刘邦尽管可厌,却仍有些长处,很可以让这些读书人借镜的。譬如,刘邦知言。
  “知言”看似容易,其实不然。孟子一书高谈“知言、养气”,谈得精采,但老夫子是否真做得到“知言”,却不无问题。孟子雄辩滔滔、议论纵横,很轻易就能将对方给压倒。他自诩的“知言”,更多是这样的言语交锋与论辩分析。但是,若真要说“知言”,却必定得彼此心领神会,得先善于听人说话。我们读论语,看得岀孔子善听。孔子自言“六十而耳顺”,一听别人说话,字字句句,知情解意,无有隔阂;听着听着,可以全然无隔,这就是“知言”。但我们读了孟子全书,却很难想象孟子可以安安静静从从容容地听别人娓娓道来。我们总觉得孟子好辩,急着要表达意见,也急着要说服别人。好辩之人,其实很难做得到“知言”。
  刘邦知言。刘邦平日散漫,好狎侮,极无礼,不时就骂人,但真到了关键时刻,一旦认真,不仅无比正经、出奇冷静,甚至比谁都还虚心。别人听不进的,偏偏他就能。
  譬如,刘邦迁都关中。当年刘邦灭项羽、即皇帝位后,原本打算长驻洛阳,左右大臣也主张定都于此;若依现代人“专制”或“民主”的那套想法,不管怎么说,似乎都该留在洛阳才是。岂料,只因张良力主建都关中,一席话,分析得极中肯綮,句句在理,刘邦于是颔首频频,遂幡然转变,完全不顾自己原先的想法,也不管对沛县老家多么魂牵梦萦,更全然不理会什么多数人之意见;他说改就改,毫不拖泥带水,立马迁都长安,“高帝即日驾,西都关中”(请注意“即日”二字)。这般果决,这般干脆利落,正缘于他知言的能耐。刘邦如此虚心,是骨子里的虚心,与他平常好说大话、吊儿啷当的模样,看似完全矛盾,但事实上,却是相反而相成。
  与刘邦迥然有别、彻底颠倒的,当然是项羽。项羽“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甚至“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那模样,简直就是温良恭俭让。但是,同样讨论到定都时,有人力劝关中,项羽却啥也听不进,只撂下一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必定要回返彭城,谁劝都没用。这还不打紧,后来是有人看不过去,遂讥讽项羽急躁短视,有如“沐猴而冠”;项羽一听,大怒,直接就把这人给“烹”了。如此残暴,又如此执拗,对照他平日恭敬慈爱的姿态,当然也大有矛盾;但是,这的确也是相反而相成了。
  与项羽不同、却颇有相通的,是历代“知书达礼”的某些读书人。他们当然没有项羽那样的残暴,但骨子里,却也不乏类似的执拗。他们平日貌似谦恭,也常自诩虚心,但真到紧要关头,却经常死咬不放,偏执得不得了。如此偏执,缘于他们喜高言、好议论,言语滔滔,轻易就可自圆其说,甚至也能自我欺瞒。连自己都欺瞒得了,那么,别人的言语,又焉能听得进去?
  这偏执,更根柢的原因,是他们过度“是非清楚”与“善恶分明”。他们自居道德制高点,一拗起来,动辄要标榜“自反而缩,虽天下人吾往矣”;在“大是大非”的旗帜下,总将自己的偏执说成是“择善固执”。于是,道德感炽烈的读书人向来偏执,最难劝得动,也离“知言”二字最远;而且,误事最深。譬如当年,北宋有新旧党争两造各持己见、相互倾轧的“道德君子”,清末也有成日讥弹李鸿章、自诩“清流”的翁同龢者流。“君子”也好,“清流”也罢,他们一直都在“择善固执”,但可叹的是,他们一直也都在误人与误己。
  读书人之狷介,本可敬佩,他们的道德感,原也美事一桩,但这可敬之美事,稍一不慎,却可能沦为不自知的执拗。“择善固执”与“执迷不悟”,本只一线之隔;炽烈的道德感与极度之偏执狂,原也只一步之遥。如何避免异化,其实是门极大的功课。如何学会真正的“知言”,更是每个读书人都该面对的课题。孔子“六十而耳顺”,境界确实高了些,但至少,他们应该学会放下原来的不屑,慢慢平心静气地参详“无赖”刘邦,琢磨他“知言”的本领,这倒是个简易的法子!
其他文献
封面话题《天气战争——拒绝成为气候难民》,是本期最触动我的内容。感谢北大能源研究中心的何远琼博士等作者在春节期间替本刊供稿。这期封面,最后两个方案难以取舍:一个是以蒙克的《呐喊》为原型塑造出来的气候难民形象,一个是画家黄勇先生的桃花图塑造出来的明媚春光。  前者似乎更有冲击力,也与《看历史》一贯厚重的风格相呼应。但,最后还是决定留下桃花图做封面,也许寄托了编辑对人类未来处境的祝福与信心吧。1935
期刊
村上春树和他那一整代人为什么叫“团块世代”?《挪威的森林》中的个性主义是怎么来的?  民族之春:  诞生于日本战后婴儿潮时期的“团块世代”  “所谓民族生命力这种东西,就是一种时代的产物罢了。”  “是啊!日本民族的春天和夏天,还真是很短啊!”  “是么?现在已经是民族之秋了么?”  听到上面的对话,福西裕次无力地小声嘟哝着,听到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小声说:“还不赶快做好冬天的准备的话可就……”  上
期刊
2013年初,赵本山宣布退出春晚,宣告了一个时代的落幕。从1990年凭借小品《相亲》第一次登上春晚,到2011年《同桌的你》最后一次在春晚露面,22年中,赵本山只在1994年缺席了一次春晚。退出春晚舞台之后,赵本山的电视剧还在拍摄,刘老根大舞台也在继续,他带来的笑声只不过转移了地点而已。  在历史上,“退”是新旧交替的符号。历史上的退与进永远不会停歇。  退位了——清朝最后的皇帝溥仪  1908年
期刊
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吴元新被称为“蓝痴”。冯骥才讲过,吴元新每一分钟都要提到“蓝印花布”这四个字。吴元新说,他怕一不讲“蓝印花布”这四个字,蓝印花布就没了。  80年代,被看不起的研究员  28岁的吴元新进入研究所专门研究蓝印花布,这在80年代是被人看不起的。他的同学开广告公司,骑着摩托来找他,而他骑着自行车上下班。  吴元新祖籍苏州。太平天国的时候,为了躲避战乱,他的曾祖父搬到苏州吴县,后来搬
期刊
1974·“未开始写作的大作家”  我是1934年出生的。在1974年我过40岁生日的时候,我非常感慨。当时正值文革,我人在新疆,不知道日子会怎么过。记得当时看了安徒生的一篇文章,写的是一个坟墓,上面有个墓碑,墓碑上的文字大概的意思是:埋在这儿的是一个大作家,但是他还没有开始写作;埋在这儿是一个大歌唱家,但是他一直没有找到适合他唱的歌;埋在这儿的人是一个百米运动员,但是他的训练还没开始。实际意思就
期刊
最早的记录者与职业的读者  从已出土的文献上看,中国最早的系统文字产生于公元前1400年。当时的殷商王室酷信占卜,从祭祀、征伐的军国大事到生病、出门的生活小事,都要求神问卜: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钻出深窝和浅槽,把要问的事情向鬼神祷告述说清楚,接着用木枝烧灼深窝或槽侧,根据烧灼形成的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隐显,来判断吉凶祸福,然后,把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刻在纹路旁边。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系统文字——甲骨文的
期刊
为什么美国从一个不爱战争的国家变成了当今世界最大的战争机器?是军火商与银行家把美国推向一战吗?美国摆脱20年代末经济大萧条竟然靠的是二战巨大的军工需求?  美国总统在离任之际发表告别演说是个例行程式。比起同样也是行礼如仪的总统就职演说,离任演说中很少有在历史上留下特别印记的。但也有两个例外。一个是开国总统华盛顿的告别演说,其之所以被目为重要历史文本,是因为这位国父在演说中告诫国民,在国内不要陷入派
期刊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些人总喜欢把食指与中指分开,形成一个“V”形,来摆姿势照相等,用以表达高兴和胜利之意。然而,说到这个手势的起因,许多人恐怕还只知道是来自英语单词“victory”的第一个字母,却不一定知道这还与二战期间展开的一场特殊心理战紧密关联。  V字诞生,传递战争正能量  二战爆发后,西欧各国相继沦陷于德国法西斯的铁蹄下,当时有个叫维克多的比利时人,利用电台以“不列颠上校”的名义,每
期刊
许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初期都曾经历过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阶段。美国20世纪30年代就经历过10年沙尘暴噩梦。1952年的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最终造成8000多人死亡。1982年日本长崎洪涝灾害,夺取299人性命。高尔基说:“比起大自然来,历史对人类的感情更严酷,更残暴。大自然要求人们仅仅满足于天赋的本能,而历史却要强制人的理智。”强制我们的理智,深入地回看这些生态灾难事件,不难发现,这些灾难,
期刊
作者的话:  我坚信,人类的进步是由馋人和懒人推动的,没有馋人,我们还在山洞里穴居;没有懒人,我们出门仍只能靠自己的两条“11路”丈量土地。没有又馋又懒的人,我们的生活将索然无味,黯淡无光……  法国人说:“卫星上天对于人类的贡献比不过发明一道新菜。”我深以为然,并以这部漫画向那些喜好美食的先贤们致敬。  上古之世,民食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