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兰 素质清芬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nrong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因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女诗人之一,她的诗歌创作前期明丽而后期凄婉,在诗歌内容的拓展和艺术风格的创新上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女诗人的独特之处,涉及其人生经历的各个方面。李因诗歌艺术造诣颇高,在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女性文人中大放异彩,对其诗歌创作内容和艺术风格作进一步探究很有意义。
  [关键词]李因;明清诗歌;创作题材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4-0051-03
  因时事的巨变,晚明时期的女性作家不得不将自己的创作题材从闺怨私情拓展到国家兴亡上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展现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文人们的颠沛流离。“女性作家将自己缺乏社会关怀的旧我加以调整,在其中增加了对沧桑巨变的关怀,并将这巨变从女性感受的角度加以吐发。”李因就是由明入清的女性作家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她的诗歌无论从题材还是风格而言都不愧为明末女诗人中的翘楚。
  一、李因生平概说
  李因(1616~1685),字今生,号是庵,又号龛山亦史、海昌女史。祖籍钱塘(即今杭州),明末清初女诗人、画家。海昌葛征奇侧室。李因“生而韶秀,父母使之习诗、画,便臻其妙”,是难得的诗画双绝,存世的诗集有《竹笑轩吟草》及《竹笑轩吟草续集》。李因天资聪慧,爱好读书,与同龄的女子不同的是,她“耻事铅粉”,闲暇时便作韵语以自适。纵使落魄贫穷,也从未打消她对风雅的追求,她“积苔为纸,扫柿为书,帷萤为灯”。
  葛征奇在《〈竹笑轩吟草〉序》中写道:“余偶得其梅诗,有‘一枝留待晚春开’之句,遂异而纳之。”可见葛是被李因才华所吸引的。成为葛征奇的侧室之后,李因的人生遭遇和命运也与丈夫紧紧捆绑在了一起。随着葛征奇职务的变动,李因也不得不随夫奔波,他们先后“溯太湖,渡金焦,涉黄河,泛济水,达幽燕”。辗转的游历生活与人生的大起大落为她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素材,从而留下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
  二、李因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
  作为一个高产女诗人,李因的诗歌内容所涉及的题材比较丰富,总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纪游诗。李因的纪游诗总体呈现出清新自然的风格,从有些作品中也能体会出作者客居他乡的哀愁。这类作品中最常见的就是用“孤”、“愁”等字眼来直白地表达诗人对飘零无定所的哀愁和急切的思归情怀,读之令人唏嘘不已。如《秋日行次剡城二首》一诗中的“雨声征雁动离愁,旅况孤灯客思悠”,以及《同家禄勋介龛游惠山邹园》中“孤帆明日知何处,叶落空林夜正长”的愁怨;又如《早发南留道中》“数行归雁无凭寄,莫遣家人知客愁”,以及《旅怀》一诗中“节序催乡思,愁看社燕归”的思归情怀。李因前期创作的纪游诗主要抒发客游他乡的哀愁,随着丈夫的逝世,后期诗歌转而抒发内心寂寥的情绪。
  第二类,田园诗。李因晚年独居故园,衣食来源大都能够自给,“躬亲纺绩”亦是常事,这也使她对农家生活有了深刻的体会,写下了不少表现田园风光和农事苦乐的诗作。如《村居四时乐》、《乡居即事十首》等诗中所提到的“野僻村庄静,民安人事和……适口村蔬美,忘忧酒满瓢”、“生涯多口累,日作夜归迟”、“独羡农家乐,无心求名利”、“莫笑驱牛叟,为农乐事多”等,都毫无保留地表现了诗人对农村恬静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借此表达其淡泊名利的心境。更难得的是诗人在体会到农村风光恬静自适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辛劳,所以我们在李因的田园诗中也可以看出诗人对于那些官吏不体谅百姓的控诉,如《农家苦雨》中“儿曹不解田家苦,日望场头麦熟时”、“是处催租索新旧,嗷嗷儿女又啼饥”等诗句。
  在中国文学史上,创作山水田园诗且影响力较大的多为男性作家,而古代女性文人大多深居闺阁,她们的诗歌创作很少涉及田园生活,可以说李因是古代女性作家中田园题材的拓荒者。
  第三类,咏物诗。李因的诗歌作品中也有很多的咏物诗,其夫葛征奇就曾说她“每遇林木孤清,云日荡漾,则奋臂振衣,磨墨汁升许,劈笺作花卉数本”,用梅、兰、竹、菊等高雅的植物来寄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格和风流自赏的志趣。她通过“寂寞独怜篱下菊,霜枝晚节叹尘埋”来表达才华被埋没的哀愁,通过咏诵“艳质只愁零落去”的海棠来感叹年华易老、青春不再的无奈,用“千寻疏影写寒梢”来颂扬竹的精神,也描写“却似小蛮初学舞,轻盈弱态不胜风”的杨柳。每一首咏物诗都写出了植物本身的特点和背后的意蕴。在李因的咏物诗中,写到梅的数量是最多的,达到了32首。其婿杨德建在《竹笑轩吟草》的序跋中也说:“其一编之中,流连反复三致意者,独有取于梅花。”如《梅》:“先春尔独占,素质雪中看。玉映冰心洁,清标耐岁寒。”短短几行诗,通过描写梅花寒冬绽放、绝世独立、清透如玉,表达了作者自己冰洁的高雅志向。这首诗写于李因晚年,联系她的一生,不喜粉黛,性情淡泊,不求回报地一心为丈夫付出,丈夫去世之后,诗人又独居故园守节,这不正和高洁的梅花一样绝世而独立吗?这也就是李因对梅花青睐有加的原因。
  第四类,咏怀诗。李因的咏怀诗有着女性诗人特有的细腻情感,根据诗人的人生经历,其咏怀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与很多女性文人一样,借诗咏怀也是诗人李因表达内心世界的主要途径。如《暮春》:
  芭蕉初卷傍窗纱,满院垂杨放雪花。
  帘外正调鹦鹉舌,待儿频唤试新茶。
  明月随风映竹窗,斜篝无晕冷银缸。
  数声林外啼孤鸟,不及梁间燕子双。
  暮春时节,少女望着窗外芭蕉初卷,杨花漫天,自己逗着鹦鹉,一派浪漫闲暇的景象,最后两句把孤鸟和燕子作对比,表达了女儿家对爱情的渴望,这是一首借春景抒春心的诗。
  其次,丈夫葛征奇去世后,李因伤心欲绝,自称“未亡人”40年。她把点滴的回忆、对丈夫的爱意和独居的酸楚都用诗反映出来,最为典型的是其《竹笑轩吟草续集》里的《悼亡诗哭介龛》48首。在诗中,李因为丈夫一生怀才不遇的遭遇而感到愤懑,如“有泪空教谈剑侠,忠魂无主泣皇州”;也为丈夫一心为国的男儿胸怀而骄傲,如“曾道首阳薇蕨好,知君端不愧夷齐”。从第六首开始转而追思前事,诗人回想起与丈夫月下吟诗、谈天说地的美好过去不禁悲从中来,如“忆昔还同入睡乡,觉来仍似旧时妆”。孑然一身的诗人也只能过着“闲开旧箧读遗书”、“频将往事自追思”的独居生活。最后李因以诗明志,“此身久许从君死,为问泉台路几何”。这部分悼亡诗首首语深愁长,无怪乎黄宗羲要感慨其悼亡诗“酸心折骨,尚有三世相韩之痛”。   第三,在李因的诗中,表现自爱自怜的内容也比较多,随着物质生活的匮乏和精神上的孤独无助,诗人的晚年生活很是凄凉。而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诗人不禁萌生出自哀之感,如在其诗《除夕》中自嘲地写道:“闲种梅花破雪锄,迎年晚饭嚼冰蔬。冷肠自是因诗热,坐拥寒衾伴岁除。”连合家团圆的除夕都只能“拥寒衾”、“嚼冰蔬”,可见诗人晚年生活的凄惨。
  同时,李因也和古代大多数诗人一样,为了疏解哀伤而沉湎于禅境,试图以游仙和悟禅的方式得到内心的安宁,李因也曾在诗中自比“辋川人”王维;而黄宗羲在为其所立的传书中也提到她晚年有“长夜佛灯,老尼酬对”之举;朱嘉徵在《竹笑轩吟草三集》的序中也记载她晚年“更资禅悦,缀清辞,楮墨游戏不复诠次为烦”。所以其伤己咏怀诗中也表现出了禅趣禅理的思想。
  最后,由于诗人生活在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安,而丈夫葛征奇更是抗清名士,因此李因深受丈夫的影响,也有“扼腕时事,义愤激烈”之举,这在其诗歌中也有所表现。黄宗羲评价其后期诗风是“亡国之音与鼓吹之曲共留天壤”。早在定居京师之时,生活尚且充裕的李因就已经为国家的败象而忧心,如诗《虏警》曰:“胡儿十万满重关,铁骑空屯蓟北山。从古剑仙多女侠,蒯缑手把自潸潸。”晚年更是有感于社稷民生,代表作为12首《忆昔》。她在诗前有小序说此诗是为“追想兵火之变,并记流离之苦”而作。这12首诗洋洋洒洒,都是当时农民军入关、兵火战乱、江山易代的实录,具有一定的“史”的价值。
  第五类,题画诗。李因的题画诗绝大部分是为自己的画而作,还有一部分是与葛征奇的次韵之作。这些诗或描摹画中意境,如《和家禄勋题画》:“满壁苍藤挂晚烟,梦魂先自绕林泉。”或借画表明自己当时的心境,如《题山水画次家禄勋韵》:“寂寥春色奈愁何,写得青山自放歌。读罢《离骚》千载恨,白云清磬礼维摩。”或借一物抒发自己的观点,如《题菊》中“莫道东篱零落尽,晚香犹带御袍黄”二句。李因的题画诗数量多且形式多样、笔法灵活,可谓画因诗而更具意境,诗意画趣相得益彰。
  第六类,唱和赠答诗。在李因的作品中有很多与丈夫的唱和之作,二人或切磋画技诗艺或互表心迹。如《吊虞姬,时家禄勋同缙绅先生各有咏,余耻巾帼余习,诗以壮之,用原韵》、《舟发漷县道中同家禄勋咏》、《夏日舟次杨村同家禄勋咏》等。仅诗集中以“同家禄勋咏”、“次家禄勋韵”来命名的就有20多首。从这些诗可以看出,夫妻二人不但是生活上的伴侣,更是精神上的知己,他们谈天说地,以诗画为媒介诉说对彼此的爱恋、牵挂。
  除与丈夫的赠答外,诗人与好友的赠答之作数量亦很多,“女诗人往往有几个闺中好友,常常在一起诗词唱和,相携出游。翻开她们的集子,可发现大量的唱和之作,多以‘次韵’、‘和诗’、‘联句次韵’、‘寄怀’、‘分韵’、‘和韵’等为题。她们一方面以唱和砥砺诗艺,展示才华;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集会进行情感的沟通和精神的畅游”。李因才华横溢,能诗善画,为人更是重情重义,所以交游比较广泛。其赠答之作从内容上多是与工于诗画的名媛才女如王畹生、李淡生、章韵先、柳如是等人的激赏之作。举《赠柳如是校书》二首为例:
  不解长条系别离,一声折柳正相思。
  秋风犹恐成憔悴,好护青青似旧垂。
  昼掩章台自著书,十离诗就寄双鱼。
  扁舟三泖烟霞迥,觅得莼芽伴索居。
  这两首诗描绘了柳如是寄居九峰三柳之间的生活情况,显示出了两位才女相互激赏、互诉衷肠的真切情谊。李因写给其他姐妹的诗亦是如此,不仅对她们的才华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也寄托了对闺中密友的深厚感情。
  三、李因诗歌的艺术风格
  李因诗歌的艺术风格较为多样,首先,如葛征奇评其诗说:“为诗清扬婉妩,如晨露初桐,又如微云疏雨,自成逸品。绝去饾饤习气,即老宿钜公,不能相下。”可见李因诗歌的总体风格是“清扬婉妩”。其次,秀美中带有一定的须眉之气。李因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她生来具有的须眉之气使她的诗歌清丽中透着俊爽,别有一番风味,如“徒怀报国惭彤管,洒血征袍羡木兰”(《闻豫鲁寇警》)。在有些诗中用语粗豪劲爽,不逊男儿一毫,如“风挟雷霆斗,河流日夜声”(《同家禄勋舟发黄河》),“浪迹何须海上槎,平湖烟月自浮家”(《秋日晚泊醉李》)。此外,诗人晚年诗歌中还显现出了沉郁悲怆的基调。遭遇了国破夫亡的李因,晚年生活困窘。她的诗风也发生了变化,明显由轻亮诗风转为沉郁之感。黄宗羲说其后期诗作有“故国黍离之感,凄楚蕴结”。朱嘉徵在《竹笑轩吟草》三集叙中也说:“其诗益沉郁忼壮,一往情深,有烈丈夫之所难为者。”
  李因诗歌不仅风格多样,还善于运用各种写作技巧。李因诗歌对字句的选择可以说是别出机杼,一字一语之差就能翻新出奇,如“沙渚双鸳迎画舫,解随明月逐溪流”(《池上新秋》),“迎”、“解”二字把秋日池塘一对鸳鸯相互嬉戏的情景刻画得栩栩如生。再如“节序催乡思,愁看社燕归”(《旅怀》)中“催”字的运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归家的急迫心情。
  使事用典也是李因在诗歌创作中表达自我情感的途径之一,而且运用得恰如其分、得心应手。如《忆昔》其五云:“举世谁独醒,满朝俱若狂。更抱长沙泣,空怀吊楚湘。”诗中化用了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借屈原的忠贞爱国来反衬和控诉当朝文武官员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的无能、胆小和自私,用典恰当,让人一目了然。又如“水田漠漠远连天”(《雨湖》)之句,化用了唐代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贴合情境,运用巧妙。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用典的例子还有很多,都运用得恰如其分、详略得当,彰显出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
  托物言志一直是古代诗人写作的惯用技法,李因也不例外。她的大量咏物诗中都寄托了自己的心绪和志向。如以梅“玉映冰心洁,清标耐岁寒”(《梅》)的品格来比喻自己高洁的人格追求。写海棠“艳质只愁零落去,酒酣花底斗新茶”来寄寓自己面对年华流逝、容颜老去的无奈之感。比兴托物的运用让李因的诗歌更添含蓄温雅之美。   李因诗歌创作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语言通俗清丽。李因写诗善用明净意象入诗,所以其语言也是清澈雅致。同时,不管七言五言,她都力求对仗工整、声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流畅。李因性爱淡泊,不喜藻饰,所以她的诗歌语言也是如此,通俗浅近,不事雕琢。如《月下顾影戏题》:“我拜尔亦拜,我行尔亦行。徘徊明月下,究竟总非真。”读来就似诗人无意间的自言自语,实则在浅近的诗句中却包含了真假是非的哲理。
  当然,李因的诗歌创作也有不足之处。作为一名女性作家,由于视野和思想的局限,她的诗歌创作在题材上虽有拓展,但仍不能完全摆脱传统女性诗歌创作的藩篱,内容还是以伤春悲秋的自然感兴和爱之残缺的人生感兴为主。朱彝尊在《静志居诗话》中评价“诗其余事尔,然无铅粉之饰”,?讁?訛是十分中肯的。
  四、结语
  正所谓诗如其人,纵观李因一生,《竹笑轩吟草》可以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部自白书,道出了她的心性与追求,写出了她的娴雅和心酸,诗歌内容精致而别有韵味。清代吴衡照在其《莲子居诗话》中谓李因诗作“语短情长,去北宋未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的确,李因的诗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颇为可观,堪称是明末女性诗人中的翘楚。
  [注 释]
  ①邓红梅:《女性词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91页。
  葛征奇,字无奇,号介龛,崇祯初进士,官至光禄寺少卿。著有《芜园诗集》,其诗颇有闲适之致。
  ⑦黄宗羲著,沈善红、吴光编校:《黄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84页。
  明·葛征奇:《〈竹笑轩吟草〉序》。
  王瑞芳、江民繁:《中国历代才女小传》,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289页。
  李因著、周书田校点:《竹笑轩吟草》,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本文所选诗歌作品皆出于此书。
  段继红:《清代女诗人研究》,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朱彝尊著、姚祖思编、黄君坦校点:《静志居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29页。
  [参考文献]
  [1]清·王士禛.池北偶谈[M].济南:齐鲁书社,2007.
  [2]严迪昌.清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3]钱仲联,马兴荣,叶嘉莹等.元明清词鉴赏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4]杨秀礼.李因生年字号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2).
  [5]赵革.李因《竹笑轩吟草》浅析[J].岱宗学刊,2008,(3).
其他文献
图/西 丁
期刊
图/左 川
期刊
从地图上看,甘肃如一柄如意,由中心腹地向西北边陲斜置于中国版图之中,自古以来就是拱卫中原、护翼宁青、保疆援藏的战略地位和独特的文化通道区位优势,为中原驻西北乃至中西亚的咽喉和纽带。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沿丝绸之路这条东西贯通甘肃全境的文化线路而搏动,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甘肃独特的人文环境紧密粘合,在陇原大地留下无数璀璨的人类宝贵文化遗产。  甘肃原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和万里长城—嘉
期刊
1906年10月31日   清晨,人员都集合起来了,以前往遗址。我向那名中国兵卒解释说,努埃特先生将提前前往,我自己将稍后再与他们会合。因为我在此之前,还必须去考察我们在南—西南方向遥望到的那些遗址。立刻就有一个骑马的人表示愿充作我的向导。我们刻不容缓地从图木舒克那相当贫瘠的耕作区出发,穿过了一个半干旱和半沼泽地区,那里玫瑰科植物丛中的直立纺锤形花,取代了禾本科的絮团彩斑花。接着,很快又重新是一
期刊
汉帝国经过70多年的经营发展,到文、景之际,综合国力已经十分强大。当时的史书记载是:“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伯之间成群,乘牸牝者摈而不得会聚。”换句话说,就是国家政治稳定,生产发展。大多年景风调雨顺,没有大的自然灾害。人民生活富裕,社会经济繁荣。各地的仓库余粮充盈,货财
期刊
在天山南坡焉耆盆地的东南部,有一片一望无际、水天一色的所在,那就是著名的博斯腾湖。  我先后去过中国的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湖,都是无边无际、极目难穷。由于这些湖泊都在南国水乡,连大江,接大河,左右湖泊成串,前后河流纵横,尽管这些大湖个个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很难引起人入心入怀的惊愕和刻骨镂心的震撼。  然而,在千里无垠的茫茫戈壁、莽莽荒原深处,你若也能看到如此连天连地的湖泊,一定会触电般收住脚步
期刊
李彬兴趣广泛,雅好不一。有时还像一个蓄意别开生面的“好事者”,动辄流露出一股“弄斧就要上班门”的劲头。这不,近日他又瞎张罗,将身边几位师友的旧体诗作,略加挑选,汇成一册示我,并自谦地说:“我于诗是外行,既无探骊得珠的本领,也无附庸风雅的奢念,仅仅是本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诗初衷,将大家的诗凑在一块,既便于自己心慕手追,又可以文会友,不求高雅,同好同乐而已。”最后还叮嘱我给前边写几句话,再为它取个恰当
期刊
The Silk Road Cooperation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议精神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促进亚洲国家共同繁荣发展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交流与合作,2014年5月27~29日,在甘肃兰州将举办“亚洲合作对话丝绸之路务实合作论坛”。这是中国政府首次举办的以“一带一路”战略为主题的大型国际论坛,也是甘肃省第一次举办政府间多边合作机制部长级国际
期刊
[摘要]本文以《大唐西域记》有关玄奘到达、停留、离开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的记载作为样本,采用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法,考查了玄奘对古印度的报道框架及其特点,并分析了形成这种框架的原因。  [关键词]玄奘;《大唐西域记》;古印度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4-0046-02  一、问题的提出  玄奘是历史上著名的佛学家、旅行家、翻译
期刊
[摘要]藏品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博物馆的一切业务活动都是围绕藏品开展的。藏品研究是博物馆业务工作中一项基础性工作,贯穿于博物馆业务工作的始终。本文以济源市博物馆为例,就藏品研究在博物馆藏品收藏、陈展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论述。  [关键词]藏品研究;博物馆工作;济源市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4-0066-02  博物馆是征集、收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