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明珠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zyb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天山南坡焉耆盆地的东南部,有一片一望无际、水天一色的所在,那就是著名的博斯腾湖。
  我先后去过中国的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湖,都是无边无际、极目难穷。由于这些湖泊都在南国水乡,连大江,接大河,左右湖泊成串,前后河流纵横,尽管这些大湖个个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很难引起人入心入怀的惊愕和刻骨镂心的震撼。
  然而,在千里无垠的茫茫戈壁、莽莽荒原深处,你若也能看到如此连天连地的湖泊,一定会触电般收住脚步;体会到如此透心透肺的碧绿,一定会油然而生赏心悦目的清凉。
  博斯腾湖就是这样的湖。
  在看到博斯腾湖的最初一瞬,那种触目惊心的感觉使我产生了一个想法,造物主不单无所不能,而且特别公道。知道塔里木盆地皆是戈壁、荒原和沙漠,所以才会给它增加这么一处无限广阔的水域。
  博斯腾湖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25公里,面积1100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水源主要是自西北方向流来的开都河、乌拉斯台河等河流。
  在蓝天白云、远山戈壁、近岸芦苇的衬托下,博斯腾湖就像一幅展开的绚丽画卷,湖光山色,碧水蓝天,真不愧是沙漠瀚海中的一颗明珠。
  有资料说,博斯腾湖的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除了芦苇荡,莲花湖一带还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天然睡莲,可惜那里太远,我无缘目睹。湖里的鱼类也很多。有一种赤鲈(俗称五道黑),味道非常鲜美。
  在湖边,我看到了一株柳树,在芦苇丛中亭亭玉立,它是我在环湖几十公里见到的唯一一株大树。我看见过无数的柳树,博斯腾湖边的这株是平生所见的最为枝粗叶茂、精神抖擞的一株。
  博斯腾湖可望而不可及。明明大湖近在咫尺,你却无从到达。整个湖边都长满了密密麻麻的芦苇,沿湖走上几十公里,也找不到零距离亲近湖水的地方。
  好不容易看到了一段没有芦苇的湖岸,一大群牛羊在悠闲地吃草。但湖滩非常泥泞,步行无法越过。湖水伸手可及,也只能望湖兴叹。
  几个蒙古族人在此放牧。蒙古族人是非常善良好客的,听说我远道而来后,其中的一位用并不熟练的汉语说,他们放牧的马让同伴骑着买东西去了。要不,他就用马把我“拉过去”。说完,他双手摊开,做出了一个非常遗憾、无可奈何的动作。脸也红了,好像是他自己做错了什么事似的。我过意不去,拿出一瓶矿泉水要送给他,他连忙摆手推辞。从他的神态就能看得出他生活在天高云淡、风清水蓝的地方,一脸的淳朴与憨厚。
  那位蒙古族朋友告诉我们,前面10多公里远的地方人可以到湖边,但去那里的路不好走,不知道小车能不能过去。
  往前走了一段后,正当我们的车子越来越难行,眼看就要在泥路上抛锚时,一辆客货两用的汽车远远驶来。更巧的是开车的竟然是我弟妹的小学同学。他二话没说,立即掉头拉上我们一路颠簸直奔湖边。那一刻,我又一次感受到了新疆人的直率、豪放。
  当我的双手能够触及那清澈透亮的湖水时,我长久地凝望着巨大的如蓝宝石一般的湖面。
  在春天的正午,在万道阳光的照耀下,博斯腾湖波澜不兴,水平如镜,蔚蓝无比;待一阵风吹过,湖面像撒上了一层细碎的银子,水色潋滟。仰望苍穹,白云悠悠,万里天幕;极目关山,连绵起伏,白雪皑皑;远眺戈壁,凝重厚实,影影绰绰;近看沙漠,寂然独处,千年无语;环顾湖边,芦苇丛丛,郁郁葱葱。博斯腾湖,真是如碧玉一般的湖泊啊!
  查资料得知,博斯腾湖是我国内陆地区最重要的湖泊之一,它是调节气候、维护生态、捍卫南疆绿洲的生命湖。由于种种原因,如今的湖面正在急剧缩小。这种情况如不改观,博斯腾湖有可能变成第二个罗布泊。我手掬湖水喝了一口,确实微微发咸。这种感觉说明由于湖水减少,矿化度逐年升高,博湖已变成一个微咸水湖泊了。
  在博斯腾湖边,我看见了一条欢快明丽的河流由此出发,奔向远方。根据已有的关于博斯腾湖知识,我断定这就是孔雀河。
  孔雀河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它也是一条美丽的河,水波荡漾,清澈见底。孔雀河在库尔勒穿城而过,滋润着这座美丽的城市。经过全市人民的努力,孔雀河已由原来又臭又脏的“皮匠河”变成了一条彩带,流光溢彩,溢金洒银,成为库尔勒的一道绚丽风景线。
  孔雀河在博斯腾湖下游,唯一的源头就是博斯腾湖,无支流水系。原来的终点在罗布泊,如今在流经大西海子水库之后便季节性断流。孔雀河以前是从博斯腾湖西南部溢出的,但现在随着水位下降,已经不能自溢了,需要人工扬水。我在湖边找到了孔雀河原来的出水口,观察了一会后,心里特别忧虑。生存环境的恶化速度非常惊人,而人们保护环境的努力往往事倍功半。站在整个人类长期生存发展的高度看问题,片面地追求高速发展实在有失偏颇。看来,人类在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方面任重道远。在水资源弥足珍贵的南疆,更加刻不容缓。
其他文献
今天,“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圆满完成,我虽然没能参加这次考察活动,也并没有关于这次考察课题的相关专业知识,但我非常关注这次活动,而且感慨良多。  第一,就是关注和感动。关于这个项目,《丝绸之路》杂志社主编冯玉雷已经做了很长时间的前期准备工作,我也受邀参加。但是非常遗憾,因为工作及专业的关系,我并没有参与活动过程。但我是一个关注并喜欢历史文化知识的人,对相关的文化探究比较好奇,对这种田野调查式的考
期刊
能参加此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我感到很荣幸。我虽然没有走完全程,但是几天的行程下来,有一点使我感受非常深刻,用我的话概括起来就是“在历史考察中,寻找历史,发现历史”。  第一,我认为这次考察很有意义,对这次考察的主题很感兴趣。首先,故宫的藏品中最多的是陶瓷,有36万件,对这些陶瓷的研究,我们聘请了海内外的一些专家。其次,故宫所藏书画比较多,有15万件。我们成立了古书画研究中心,这个中心是面向
期刊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唐)柳中庸《征怨》  熟悉中华古诗词的人无不知道玉门关。作为华夏边塞诗最常见的母题,玉门关又称玉关、玉关头、玉塞、玉门、玉门道、玉门山等。诗人墨客们大凡写到玉门关,不论自己是否来到过西域,大家都喜欢描述一批模式化的伴随意象,成就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原型表现传统,诸如羌笛、胡马、胡霜、胡烟、胡钩、单于、塞虏、长城、烽
期刊
1924年,著名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广河齐家坪遗址,并据此命名了齐家文化,至今已经90周年了。  齐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但尚未有深入而系统的专著出版;其性质和意义也还没有得到清楚的认识和充分的重视。  齐家文化晚于仰韶或马家窑文化,早于四坝、沙井、卡约、寺洼、辛店文化,绝对年代约为距今4100~3700年。从考古学角度看,齐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过渡文化,有人称之为铜石并
期刊
七月盛夏,穿行在河西走廊的山水间,是一种别致的体验。以前只见于书本上的种种风物和轶闻,好像一时间活了起来。上古帝王遣使西游,以重金求美玉,开通了西玉东输的孔道。数个世纪之后,沿着这条蜿蜒的玉石之路,天竺佛法越过葱岭,远渡流沙,东传人中土。随着弘法高僧的次第到来,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相继由北印度输入大月氏、安息、康居,再由此传人疏勒、莎车、于阗、子合等国。在经历了旷日持久的文化拉锯战之后,佛教终于在4
期刊
图/西 丁
期刊
图/左 川
期刊
从地图上看,甘肃如一柄如意,由中心腹地向西北边陲斜置于中国版图之中,自古以来就是拱卫中原、护翼宁青、保疆援藏的战略地位和独特的文化通道区位优势,为中原驻西北乃至中西亚的咽喉和纽带。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沿丝绸之路这条东西贯通甘肃全境的文化线路而搏动,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甘肃独特的人文环境紧密粘合,在陇原大地留下无数璀璨的人类宝贵文化遗产。  甘肃原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和万里长城—嘉
期刊
1906年10月31日   清晨,人员都集合起来了,以前往遗址。我向那名中国兵卒解释说,努埃特先生将提前前往,我自己将稍后再与他们会合。因为我在此之前,还必须去考察我们在南—西南方向遥望到的那些遗址。立刻就有一个骑马的人表示愿充作我的向导。我们刻不容缓地从图木舒克那相当贫瘠的耕作区出发,穿过了一个半干旱和半沼泽地区,那里玫瑰科植物丛中的直立纺锤形花,取代了禾本科的絮团彩斑花。接着,很快又重新是一
期刊
汉帝国经过70多年的经营发展,到文、景之际,综合国力已经十分强大。当时的史书记载是:“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伯之间成群,乘牸牝者摈而不得会聚。”换句话说,就是国家政治稳定,生产发展。大多年景风调雨顺,没有大的自然灾害。人民生活富裕,社会经济繁荣。各地的仓库余粮充盈,货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