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藏品研究在博物馆工作中的重要性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藏品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博物馆的一切业务活动都是围绕藏品开展的。藏品研究是博物馆业务工作中一项基础性工作,贯穿于博物馆业务工作的始终。本文以济源市博物馆为例,就藏品研究在博物馆藏品收藏、陈展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论述。
  [关键词]藏品研究;博物馆工作;济源市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4-0066-02
  博物馆是征集、收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是通过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性价值的藏品进行分析、研究,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的社会公共机构。藏品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博物馆的一切业务活动都是建立在藏品保护、研究、利用基础之上的,而如何更好地对博物馆藏品进行保护、利用,和对博物馆藏品的深入研究密不可分。
  首先,博物馆的藏品来源是一种实物,这种实物本身具有自然或人类文化活动的信息,有一定的历史、科研、艺术价值,从而作为博物馆收藏的对象被征集。而这些被博物馆征集的有一定价值的实物必须经过文物鉴定部门的专业鉴定,正确区分是否具有收藏价值,以及收藏价值的高低,然后才能登入国家藏品总登记账,正式作为博物馆藏品收藏。一件实物一旦成为博物馆藏品被正式收藏,博物馆工作人员就要做好该藏品的进一步保护、研究、利用、展示工作,使之由藏品向展品成功转变,发挥其本身的社会价值。由此不难看出,“实物—藏品—展品”是博物馆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博物馆的一切业务工作都要围绕这一中心开展。一件器物如何因其本身的各种历史信息被博物馆征集,又如何因其本身价值的重要性被确定为博物馆藏品,进一步又从一般馆藏品成功被选为陈列展品,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对藏品本身价值逐渐深入、完备的认识和研究。也就是说,一件实物在向藏品、展品转变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对它们深入研究的结果。所以,如果说藏品是一个博物馆的立馆之本,那么研究藏品就应该是一个博物馆搞好陈列展览和藏品保护的必由之路。
  藏品所具有的证史、补史作用是我们所熟知的,但藏品是静止的,自己不会表达,其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和内涵,需要我们主动挖掘。所以,对藏品的研究是合理利用、发挥其社会价值的前提和依据。试想,从最基础的方面来说,我们面对藏品,如果连它的名称、时代、用途都不知道,还谈何利用,更不可能挖掘其更深的文化内涵了。
  其次,博物馆藏品价值的发挥,最直接的方式是在陈列展览上得以展示。而对一个博物馆来说,馆藏特色、馆藏体系等都各有侧重,如果想做好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就应该对博物馆的藏品了如指掌,在筹备陈列展览时尽可能发挥本馆所长,突出地方特色,尤其是在藏品不十分丰富的博物馆,只有对自己的藏品做到深入了解、心中有数,才有可能对展览主题做出准确定位。
  以济源市博物馆为例,在秦汉之际,济源地处京畿之地,交通便利,经济富庶,是刘姓皇室和外戚功臣几经分封的侯国,而汉代人“奉死如生”,以厚葬为德,死后都要筑墓埋葬,还要陪葬大量的冥器,所以汉代地下遗存极为丰富,尤其是以汉代墓葬陶质冥器最具特色。所以济源市博物馆藏品也以汉代陶质冥器数量最多,而陶质冥器中又以釉陶质地的人物、动物俑类为地方特色;另外,在2000年近现代革命文物征集工作中,又有8000余件近现代革命文物被济源博物馆征集入馆,经鉴定,其中1700余件达到了国家珍贵文物收藏标准。因此,丰富的近现代文物收藏也是济源博物馆藏品的一大特色。认识到本馆藏品的优势,就为博物馆基本陈列主题定位做好了铺垫。2008年,济源市博物馆搬迁并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前,筹备基本陈列时,毫无争议地就把“古轵雄风——济源汉代历史文物陈列”和“近现代文物陈列展”确定为主题展览,很好地突出了济源本地的藏品特色。
  在一个具体的陈列中,一件藏品不仅需要完成由藏品到展品的华丽转身,更重要的是要在展线中找到它最恰当的位置。比如需要展出汉代的盛储器——陶壶,为了更全面、多角度地进行展示,首先确定从众多藏品中选取五件作为展品,进入展览大纲。展品选取的过程建立在对藏品了解的基础上,需要选取最具时代特色,文化内涵最为丰富、最能说明问题的藏品,而且器物的类型要能代表整个汉代,包括西汉和东汉,这就要求对整个汉代的陶壶发展序列要有清楚的了解,尤其是陶壶形制的演变。展品确定后,还要考虑放置的序列问题,也就是在展线中为陶壶找到恰当的位置。因为陈列大纲分为汉代农业生产、汉代社会生活、汉代文化艺术三部分,就要求对陶壶的用途有所了解。陶壶属于日常生活用品类,应该归入社会生活部分,这样就找到了陶壶放置的位置。然后就要考虑五件陶壶先后放置的次序,这就要求对西汉到东汉不同时期的陶壶形制有所研究,比如西汉陶壶多喇叭口、束颈、圆腹、假矮圈足,而发展到东汉时期,陶壶则是盘口或直口、扁腹下垂、高圈足,甚至足部被模制成多棱形状。不同时期陶壶形制确定后,就能准确把握陈列中陶壶的具体位置和放置顺序。
  在展出过程中,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展品内涵得到不断挖掘,展品在陈列中的地位和所处的位置也在不断变动中。比如在济源博物馆基本陈列中,有一件特殊的展品——百花灯(陶昆仑),一直以来都是作为汉代生活用具冥器类(艺术造型灯)被放置在社会生活部分的日用灯具冥器单元,而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发现这种造型的灯不仅仅是实用器,尤其是作为陪葬的冥器来使用,更多的是人们意念中的产物——昆仑山的缩影,是汉代人们死后灵魂向往的天堂。所以,百花灯的展示重心就由实用器转变为意识形态的标志物,由经济基础领域的实用器提升为上层建筑领域的代表作。于是,在展览中,百花灯的位置就不容置疑地被调整到精神文化部分的道教单元。所以,藏品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研究中新的突破是展品重新定位的重要依据,藏品的研究工作贯穿于博物馆陈展工作的始终,在陈展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藏品研究可促进陈展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同时,陈展过程也是藏品研究成果得以检验、丰富展品内涵的过程。博物馆陈展内容面向公众开放,其中包括方方面面在某些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审视展品的过程中不乏独到之处,能给展品做出拨云见日般的点评。比如济源市博物馆在做基本陈列时,将其中的一件展品按照汉代“陶祖”的定名放进了文化艺术部分中的“生殖崇拜”单元。而在展出过程中,有关专家对“陶祖”的定名提出异议,认为该展品更像是汉代妇女头顶的高髻,因为烧造的时候,俑的发髻是另外模制后又粘接到陶俑头上的,所以,历经长久岁月,很容易脱落,而那些“陶祖”就应该是陶俑头上脱落的发髻。得到如此点评后,相关工作人员迅速行动,查找相关资料,请教有关专家,重新确定该展品的定名和用途,最后认定发髻的说法是正确的,于是及时调整了陈展的具体内容,使陈列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博物馆陈列的过程也是接受社会检阅、挖掘展品自身内涵、提升陈展讲解水准的过程,比如在接待一些美术专家的过程中,他们可以从美术的角度对展品进行评价和指导,尤其关于器物的纹饰和色彩方面,他们总会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和认识;而一些图腾研究领域的专家参观陈列展览时,能从图腾崇拜方面来说明问题,对博物馆陈列工作大有裨益。因此,大大增加了展品的文化信息,极大地丰富了展品讲解的灵活性和丰富性,使展览的讲解工作常讲常新,更能全面地发挥展览的社会效益,从而使讲解工作更加精彩。所以,陈展的平台是检验藏品研究成果的阵地,藏品研究与陈列工作是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有机统一体。
  再次,博物馆藏品除了极具代表性的被作为展品在陈列中发挥作用外,更多的、大量的藏品被保存在博物馆库房中,会得到科学、妥善的保存,及相关研究人员的研究和关注,从而为博物馆藏品得到更好的管理提供依据,有时候甚至会改变博物馆藏品的级别。如济源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战国时期的青铜簠,出土的时候,由于发生移位,簠的两个部分是分开的,收集标本的时候,没有深入思考,就被作为两件器物分别收集,在移交时,也是作为两件器物移交、接收的。在博物馆库房整理过程中,发现两件器物由同一墓葬出土,而且质地、纹饰、造型非常一致,两物相扣,竟然是一件器物——青铜簠,这样,一件完美的战国青铜器就被正式入藏了,经有关专家鉴定,该青铜簠为国家二级文物,大大提高了其收藏价值。
  库房的大量藏品给研究工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和便利条件,尤其是对藏品的个体特征和群体性差异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比如关于汉代陶质器皿的足部装饰题材的研究,是一个细节的研究内容,要求相关研究人员深入库房,充分理解藏品,进行细部特征的整理和对比。如果想对地方特色的某一类藏品做筛选、研究,更要建立在一定数量的藏品基础之上。所以,大量的库房藏品是一切研究工作的基础,研究的成果也会促进对藏品的再认识,在收藏中搞好研究,在研究中促进库房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总之,博物馆藏品研究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的前提和依据。同时,博物馆研究工作贯穿于博物馆业务工作的始终,只有扎扎实实做好博物馆藏品的研究工作,才能使藏品得到科学有效的保管,使博物馆陈列展览更加科学化、理性化。
其他文献
七月盛夏,穿行在河西走廊的山水间,是一种别致的体验。以前只见于书本上的种种风物和轶闻,好像一时间活了起来。上古帝王遣使西游,以重金求美玉,开通了西玉东输的孔道。数个世纪之后,沿着这条蜿蜒的玉石之路,天竺佛法越过葱岭,远渡流沙,东传人中土。随着弘法高僧的次第到来,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相继由北印度输入大月氏、安息、康居,再由此传人疏勒、莎车、于阗、子合等国。在经历了旷日持久的文化拉锯战之后,佛教终于在4
期刊
图/西 丁
期刊
图/左 川
期刊
从地图上看,甘肃如一柄如意,由中心腹地向西北边陲斜置于中国版图之中,自古以来就是拱卫中原、护翼宁青、保疆援藏的战略地位和独特的文化通道区位优势,为中原驻西北乃至中西亚的咽喉和纽带。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沿丝绸之路这条东西贯通甘肃全境的文化线路而搏动,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甘肃独特的人文环境紧密粘合,在陇原大地留下无数璀璨的人类宝贵文化遗产。  甘肃原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和万里长城—嘉
期刊
1906年10月31日   清晨,人员都集合起来了,以前往遗址。我向那名中国兵卒解释说,努埃特先生将提前前往,我自己将稍后再与他们会合。因为我在此之前,还必须去考察我们在南—西南方向遥望到的那些遗址。立刻就有一个骑马的人表示愿充作我的向导。我们刻不容缓地从图木舒克那相当贫瘠的耕作区出发,穿过了一个半干旱和半沼泽地区,那里玫瑰科植物丛中的直立纺锤形花,取代了禾本科的絮团彩斑花。接着,很快又重新是一
期刊
汉帝国经过70多年的经营发展,到文、景之际,综合国力已经十分强大。当时的史书记载是:“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伯之间成群,乘牸牝者摈而不得会聚。”换句话说,就是国家政治稳定,生产发展。大多年景风调雨顺,没有大的自然灾害。人民生活富裕,社会经济繁荣。各地的仓库余粮充盈,货财
期刊
在天山南坡焉耆盆地的东南部,有一片一望无际、水天一色的所在,那就是著名的博斯腾湖。  我先后去过中国的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湖,都是无边无际、极目难穷。由于这些湖泊都在南国水乡,连大江,接大河,左右湖泊成串,前后河流纵横,尽管这些大湖个个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很难引起人入心入怀的惊愕和刻骨镂心的震撼。  然而,在千里无垠的茫茫戈壁、莽莽荒原深处,你若也能看到如此连天连地的湖泊,一定会触电般收住脚步
期刊
李彬兴趣广泛,雅好不一。有时还像一个蓄意别开生面的“好事者”,动辄流露出一股“弄斧就要上班门”的劲头。这不,近日他又瞎张罗,将身边几位师友的旧体诗作,略加挑选,汇成一册示我,并自谦地说:“我于诗是外行,既无探骊得珠的本领,也无附庸风雅的奢念,仅仅是本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诗初衷,将大家的诗凑在一块,既便于自己心慕手追,又可以文会友,不求高雅,同好同乐而已。”最后还叮嘱我给前边写几句话,再为它取个恰当
期刊
The Silk Road Cooperation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议精神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促进亚洲国家共同繁荣发展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交流与合作,2014年5月27~29日,在甘肃兰州将举办“亚洲合作对话丝绸之路务实合作论坛”。这是中国政府首次举办的以“一带一路”战略为主题的大型国际论坛,也是甘肃省第一次举办政府间多边合作机制部长级国际
期刊
[摘要]本文以《大唐西域记》有关玄奘到达、停留、离开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的记载作为样本,采用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法,考查了玄奘对古印度的报道框架及其特点,并分析了形成这种框架的原因。  [关键词]玄奘;《大唐西域记》;古印度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4-0046-02  一、问题的提出  玄奘是历史上著名的佛学家、旅行家、翻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