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与古代文化及文艺的关系

来源 :贵州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ng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受季风气候影响显著,不仅衣食住行,就连人的身体和心理也都受到气候的影响.阴阳观念、气象神灵、二十四节气等都建立在人们对气象的感受基础上,奠定了古代哲学、科技、文明的基础,为文学、艺术等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我国自古以农为本,衣、食、住、行、生产、生活都围绕农业而开展,人们对节气、季节、气候等向来比较关注,善于通过身体的感觉捕捉光线明暗、天气冷暖、四季变化、物候变迁.气象使人类与自然沟通交流,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很多认识、思考、表达都与气象密切有关.
其他文献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面临由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脱贫攻坚"攻坚体制"向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的嬗变.构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发展格局,就需要在发展理念上,更加注重可持续性的问题,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在要素配置上,更加注重高质量导向的问题,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在发展动力上,更加注重农民主体地位的问题,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在实现路径上,更加注重实现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问题,探索"共同行动"与"共同富裕"相统一的有效
安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类住区最重要的功能是保障人类的安全.城市作为人类的生息之地,安全韧性人命关天.城市是人类复杂的伟大工程,也是人类的文明标志.人类发明城市、建设城市和发展城市,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安全.经过人类千百年来前赴后继的努力,今天的世界已经是城市的世界,城市世界的扩展势不可挡,虽然能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但也因各种灾害的侵袭使城市始终充满艰辛和曲折.联合国可持续发展(SDGs) 2030目标11提出"建设包容、安全、有韧性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
期刊
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不断变化和调整的过程.从1978年到现在,中国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8年到2003年,以以农促工,城市优先为主要特征.这一时期国家对乡村的投入是非常有限的,城乡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不仅表现在收入上,更表现在基础设施和各种公共服务领域.
期刊
在新中国70余年的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当属自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起正式开启的大规模的工业现代化建设.经过近70年的奋斗,以工业化为基础,原本一穷二白的古老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变化,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期刊
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不断地以自我革命推动着中国的社会革命与改革.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不仅实现了自身身份的转换,更是依据时代任务的转变而塑造了不同的话语体系.基于整体历史观,深入具体的社会现实,厘清革命话语、建设话语、改革话语、治理话语间的适时转换与相互联系,不仅能更好地把握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发展,更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建构与理论化发展提供借鉴.
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既是一个重大的政治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实践问题.建党初期,党非常重视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通过在工农群众中广泛传播、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思想论战;通过创办党的刊物,创办针对工人、农民、青年学生的刊物等舆论阵地的建设和管理;通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以及对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问题的自觉思考,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路径初步形成.
机器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并且有规律可循的,就智能和肢体延伸的意义上可以说:一部机器史就是一部人类史.史前传说中无所不能的神话人物就是人类最早的对机器的想象,人类幻想着自己的肢体也能像神话人物一样无所不能,而肢体就是人类最早的"机器".人类对机器充满了希冀:它无所不能,可以自动生产出人类需要的一切物资、可以代替一切人类手工劳动、甚至可以代替人类去思考.伴随着人工智能(AI)的兴盛,机器已由单纯的生产资料演变成了"劳动者"加"生产资料"的综合体.机器的发展由此走过了"为己之用""为他之用"
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标举"境界"为诗词之"本"之后,百十年来,"境界"("意境")就占据了中国诗学和美学的核心地位;与此相应,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贬斥的"神韵"则坠落不名之地.从刘勰的"风骨"、经严羽的"气象",到王士祯的"神韵",具有一条清晰并且义理深厚的文脉,这条文脉展示的是我国诗学-美学的精神追求,是关于中国诗歌和中国艺术的本体精神建构.
表述诗学在狂欢思维的指导下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表述之所以会形成狂欢的模式,源于表述所形成的潜在的结构与双声的表述.潜在的结构使表述形成了多主体、多线索、复杂的运动体系.表述所要表达的世界是开放、敞开的世界,是不断创新、变化的世界.因此,狂欢模式证明了表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求的是新旧思想的交替,新思想的不断生成.它排斥一切可终结、可完成的东西,面向的是一个未完成、开放的未来和世界.
西方中世纪学以中世纪史料语料化学理立基的跨域性,表现为创造性阐释与再创造欧洲中世纪时段,已经成为当代西方文化记忆的主要形态,并且日益成为全球现象.中世纪学学理设定与中世纪历史实然形成了阐释性张力,即互文性,以解构—重构的阐释性为圭臬.中世纪学后塑性主要表现在"解散修道院运动"作为重大事件的国教化改革,这开启了英语范式的后塑性中世纪学建构的学理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