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单采血小板的临床输注效果。方法对42例反复输血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给予单采血小板输注。共输注193例次,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3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9例,各病例血小板计数均小于20×109/L,输注后24h进行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以校正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判定输注效果。结果193例中有144例输注单采血小板明显有效,占74.6%。输注次数对输注有效率有显著影响,输注6次以下有效率为78.1%,多于6次有效率为60.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输注单采血小板的次数对输注疗效有显著影响,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加疗效显下降趋势。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急性白血病;疗效观察
09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083-01
在临床治疗白血病的过程中,血小板制品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出血,而出血是血液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反复多次输注血小板会产生血小板输注耐受或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现象。为此,对输注血小板的4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输注效果评价,探讨其输注次数与输注疗效之间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11月入住本院血液内科的42例确诊急性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23例,女性19例,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3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9例,患者年龄为8-69岁,平均年龄为(40.7±12.4)岁。4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共输注血小板193例次,每例患者血小板输注次数最少1次,最多10次。
1.2血小板来源所有单采血小板均由洛阳市中心血站提供,来自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从单一健康献血者一次采集足量的血小板,每袋血小板悬液1个治疗量(理论估算血小板数≥2.5×1011个)。
1.3血小板输注指征及用法为防止白血病患者出现严重自发性出血,一旦血小板计数<20×109/L,无论伴或不伴出血症状(如紫癜,鼻出血,血尿,消化道出血等)均输注血小板。输注前复查患者ABO血型及Rh血型,同型输注。
1.4疗效评价输注单采血小板前及输注后24h对患者外周血进行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输注效果采用校正血小板增高指数(CCI)来评价。输注后24h若CCI>4.5×109/L为血小板输注有效,否则为输注无效。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血小板输注有效次数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单采血小板输注前后效果4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共输注单采血小板193例次,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723,P<0.01)。
2.2血小板输注次数与输注效果的关系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随输注次数增加而下降。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955,P<0.05)。
3讨论
血小板输注是临床上重要的支持疗法,适用于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出血。然而通过多年的临床工作发现,血小板输注并不能每次都能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尤其是反复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患者体内容易产生血小板抗体,不仅破坏输入的血小板结构与功能,而且导致输注血小板无效(PTR)。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随输注次数增加而下降,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但各组有效率有差异,可能与患者的疾病不同有关。血小板抗体是造成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直接原因,包括血小板相关抗体(抗-HLA)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抗-HPA),当反复输血的患者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时,必须排除或确诊是否是由免疫因素引起,必须做血小板抗体检测,如果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即可说明是由免疫因素引起,应针对其抗体特异性,采取相应的抗原阴性的供体血小板,否则盲目输血必将导致严重的输血反应,最后导致患者血小板计数极度下降,发生颅内出血或DIC等并发症而死亡。因此输注ABO、Rh(D)同型、血小板HLA和HPA交叉配型均相合的单采血小板,即相容性血小板,可使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显著,lhCCI和24hCA2I值均明显改善,有效减少PTR的发生。
參考文献
[1]罗炎杰,高峰议.输血科(血库)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与标准化管理实用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58-259.
[2]夏兰,蔡兴权,吴丽妮,等.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与输注疗效探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13):3775-3777.
[3]吴建松,郭威,朱海兵.血液病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的疗效观察[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年2月第34卷第4期:490-492.
[4]Watchko JF.Identification of neonates at risk for hazardous hyperbilirubinemia.emerging clinical insights[J].Pediatr Clin North Am,2009,56(3):671-687.
[5]张洪森,徐敏,王春香.148例输血患者HLA抗体筛查及临床应用[J].浙江预防医学,2005,1(3):69-73.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急性白血病;疗效观察
09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083-01
在临床治疗白血病的过程中,血小板制品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出血,而出血是血液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反复多次输注血小板会产生血小板输注耐受或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现象。为此,对输注血小板的4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输注效果评价,探讨其输注次数与输注疗效之间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11月入住本院血液内科的42例确诊急性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23例,女性19例,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3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9例,患者年龄为8-69岁,平均年龄为(40.7±12.4)岁。4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共输注血小板193例次,每例患者血小板输注次数最少1次,最多10次。
1.2血小板来源所有单采血小板均由洛阳市中心血站提供,来自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从单一健康献血者一次采集足量的血小板,每袋血小板悬液1个治疗量(理论估算血小板数≥2.5×1011个)。
1.3血小板输注指征及用法为防止白血病患者出现严重自发性出血,一旦血小板计数<20×109/L,无论伴或不伴出血症状(如紫癜,鼻出血,血尿,消化道出血等)均输注血小板。输注前复查患者ABO血型及Rh血型,同型输注。
1.4疗效评价输注单采血小板前及输注后24h对患者外周血进行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输注效果采用校正血小板增高指数(CCI)来评价。输注后24h若CCI>4.5×109/L为血小板输注有效,否则为输注无效。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血小板输注有效次数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单采血小板输注前后效果4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共输注单采血小板193例次,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723,P<0.01)。
2.2血小板输注次数与输注效果的关系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随输注次数增加而下降。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955,P<0.05)。
3讨论
血小板输注是临床上重要的支持疗法,适用于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出血。然而通过多年的临床工作发现,血小板输注并不能每次都能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尤其是反复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患者体内容易产生血小板抗体,不仅破坏输入的血小板结构与功能,而且导致输注血小板无效(PTR)。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随输注次数增加而下降,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但各组有效率有差异,可能与患者的疾病不同有关。血小板抗体是造成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直接原因,包括血小板相关抗体(抗-HLA)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抗-HPA),当反复输血的患者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时,必须排除或确诊是否是由免疫因素引起,必须做血小板抗体检测,如果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即可说明是由免疫因素引起,应针对其抗体特异性,采取相应的抗原阴性的供体血小板,否则盲目输血必将导致严重的输血反应,最后导致患者血小板计数极度下降,发生颅内出血或DIC等并发症而死亡。因此输注ABO、Rh(D)同型、血小板HLA和HPA交叉配型均相合的单采血小板,即相容性血小板,可使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显著,lhCCI和24hCA2I值均明显改善,有效减少PTR的发生。
參考文献
[1]罗炎杰,高峰议.输血科(血库)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与标准化管理实用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58-259.
[2]夏兰,蔡兴权,吴丽妮,等.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与输注疗效探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13):3775-3777.
[3]吴建松,郭威,朱海兵.血液病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的疗效观察[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年2月第34卷第4期:490-492.
[4]Watchko JF.Identification of neonates at risk for hazardous hyperbilirubinemia.emerging clinical insights[J].Pediatr Clin North Am,2009,56(3):671-687.
[5]张洪森,徐敏,王春香.148例输血患者HLA抗体筛查及临床应用[J].浙江预防医学,2005,1(3):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