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直觉性把握。语感敏锐的人,往往能迅速、直接捕捉到文字信息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教师范读与学生诵读相结合,读中感悟。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具有迅速将学生带入文中意境的功能,容易领会文章的精神韵致。如教学《月光曲》一文时,可配上轻柔的音乐,结合画面,再加以有感情的朗读,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引导他们置身于“一轮明月升起,月光流泻,万物披纱,四周是那般幽静”的情境中。在这情境中,贝多芬手抚琴键,音符似潺潺流水,又如瑟瑟秋风,倾诉着人世间的真诚与善良……教师再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领略大海的雄浑壮美,从而领会乐曲旋律的跌宕起伏,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对于课本中的典范佳作,或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教师应要求学生“熟读成诵,整体感悟”,感受情感和意境,感受语言的优美,培养语感。此外,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增加词汇量,加强语言积累,可以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墨韵书香的浸染,将范文言语内化为自己语言中的一部分,使语感在读书中积累沉淀深化。
结合语境和生活积累,品词析句,增强语感。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语言分析,咬文嚼字,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去领悟熔铸在字里行间的意蕴和情味;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进而入情入境。《桂花雨》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学生都有淋雨的经历,教学时,教师如果引导回忆雨丝飘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再想象桂花飘落在身上的情景,学生就能深切体会小作者当时的快乐与兴奋。《荷花》一文中写道:“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中冒出来。”其中,“挨挨挤挤”可以看出池里碧绿碧绿的一片片荷叶,你靠着我,我依着你,连成一片,几乎没有任何空隙,显得生机勃勃;“冒”字写出了荷花顶开荷叶向外钻,向上升,突出地显露在眼前。让学生抓住这些重点词进行细细品析,这些词语所描绘的荷花美就十分逼真地显现出来了。
创设情境,感悟形象,熏陶情感。教师要在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基础上,通过图画、音像、表演、朗读等创设情景,再现情境,使学生感悟形象,熏陶情感。每篇课文都有特定的背景,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其思想感情无不融化在特定的情境之中。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由于课文内容离学生生活久远,学生了解不多,朗读时往往缺乏真情。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情感,循境入情。教学前可先搞一个小型的周总理生平事迹图片展览会,教学时播放一段录像片,配上轻轻的哀乐,教室里悲哀的气氛,便能将当时人们悼念总理的无限哀思、肝肠寸断、催人泪下、庄严肃穆的悲壮情景再现出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受,理解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真挚而深厚的感情,油然而生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爱戴和深切怀念之情。
口语交际和习作相结合,训练语感。有目的、有计划、多形式、多渠道地引导学生进行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训练,有助于学生口语表达准确流畅,切境切旨,形象传神,并提高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深刻性。如辩论、评价、接待客人、故事续编、小记者采访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说促写,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创造性的口头语言表达、书面写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言语的运用过程中,进一步感悟言语之神妙,把握言语之精髓,促进语感得到发展。如教学《狼和小羊》一文,可进行说、写、议相结合的训练。说:你想对狼和小羊各说些什么?或说说自己对狼和小羊的看法。写:对故事进行续写,写出狼最后的下场,让学生知道坏人是没有好下场的。议:说说你以前在生活中有没有听到、看到或遇到像狼这样的坏人,你是怎么做的?如果以后再遇到,你会怎么办?
总之,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而入情,以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充分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语感。要以课堂教学为培养语感的主阵地,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驗,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五一路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
教师范读与学生诵读相结合,读中感悟。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具有迅速将学生带入文中意境的功能,容易领会文章的精神韵致。如教学《月光曲》一文时,可配上轻柔的音乐,结合画面,再加以有感情的朗读,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引导他们置身于“一轮明月升起,月光流泻,万物披纱,四周是那般幽静”的情境中。在这情境中,贝多芬手抚琴键,音符似潺潺流水,又如瑟瑟秋风,倾诉着人世间的真诚与善良……教师再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领略大海的雄浑壮美,从而领会乐曲旋律的跌宕起伏,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对于课本中的典范佳作,或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教师应要求学生“熟读成诵,整体感悟”,感受情感和意境,感受语言的优美,培养语感。此外,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增加词汇量,加强语言积累,可以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墨韵书香的浸染,将范文言语内化为自己语言中的一部分,使语感在读书中积累沉淀深化。
结合语境和生活积累,品词析句,增强语感。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语言分析,咬文嚼字,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去领悟熔铸在字里行间的意蕴和情味;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进而入情入境。《桂花雨》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学生都有淋雨的经历,教学时,教师如果引导回忆雨丝飘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再想象桂花飘落在身上的情景,学生就能深切体会小作者当时的快乐与兴奋。《荷花》一文中写道:“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中冒出来。”其中,“挨挨挤挤”可以看出池里碧绿碧绿的一片片荷叶,你靠着我,我依着你,连成一片,几乎没有任何空隙,显得生机勃勃;“冒”字写出了荷花顶开荷叶向外钻,向上升,突出地显露在眼前。让学生抓住这些重点词进行细细品析,这些词语所描绘的荷花美就十分逼真地显现出来了。
创设情境,感悟形象,熏陶情感。教师要在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基础上,通过图画、音像、表演、朗读等创设情景,再现情境,使学生感悟形象,熏陶情感。每篇课文都有特定的背景,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其思想感情无不融化在特定的情境之中。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由于课文内容离学生生活久远,学生了解不多,朗读时往往缺乏真情。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情感,循境入情。教学前可先搞一个小型的周总理生平事迹图片展览会,教学时播放一段录像片,配上轻轻的哀乐,教室里悲哀的气氛,便能将当时人们悼念总理的无限哀思、肝肠寸断、催人泪下、庄严肃穆的悲壮情景再现出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受,理解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真挚而深厚的感情,油然而生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爱戴和深切怀念之情。
口语交际和习作相结合,训练语感。有目的、有计划、多形式、多渠道地引导学生进行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训练,有助于学生口语表达准确流畅,切境切旨,形象传神,并提高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深刻性。如辩论、评价、接待客人、故事续编、小记者采访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说促写,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创造性的口头语言表达、书面写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言语的运用过程中,进一步感悟言语之神妙,把握言语之精髓,促进语感得到发展。如教学《狼和小羊》一文,可进行说、写、议相结合的训练。说:你想对狼和小羊各说些什么?或说说自己对狼和小羊的看法。写:对故事进行续写,写出狼最后的下场,让学生知道坏人是没有好下场的。议:说说你以前在生活中有没有听到、看到或遇到像狼这样的坏人,你是怎么做的?如果以后再遇到,你会怎么办?
总之,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而入情,以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充分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语感。要以课堂教学为培养语感的主阵地,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驗,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五一路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