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爱情

来源 :创作·文字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li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惯睡前读书。习惯躺着读书。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终于被我在这种温暖的时段、以这样慵懒的姿态读完了。八百四十四页,读了整整半年。在喜欢波伏娃的同时,顺带也喜欢了一下翻译陶铁柱。这是迄今为止,我所读的外国书籍中最流畅的一本。
  懵懵懂懂的半年,恍恍惚惚的半年,合上书本,伸个懒腰,突然就觉得自己是个真正的男人了。我现在划分男人的标准不再关乎年龄、阅历、婚否,而是有没读《第二性》。我认为,凡是没有读过《第二性》的男性,都不能叫做男人,至少不能叫做纯粹的男人。这种人我家就有一个,是我父亲。小学三年级没读完的父亲,其实一点也不了解女人,他甚至没有试图去了解她们。他活得简单、幼稚而干脆,他以为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除了性,就啥也没有了。这么多年来,母亲一直像照顾一个小孩那样照顾他,可他很少在床上之外的地方给母亲温存、友爱和梦幻。善感的母亲居然也跟他生活了一辈子,这真是个奇迹。伤心的是,父亲对这一切居然浑然不觉。
  波伏娃的书里讲了什么呢?她从女性远古的命运说起,说到是女性生存的历史状态,神话中女性所处的位置;然后是女性的萌发,当代女性的生存环境,形形色色的女性在不同的年龄段的种种内心剖析。《第二性》本是一本社会哲学书,但我从一开始,就把它当作一本小说读了,就像读《红楼梦》一样。与《红楼梦》相同的是,《第二性》也给读者营造了一个虚拟的“大观园”,里面形形色色的女性在才情、个性、感思、经历等等方面与《红楼梦》里的女人并无二致,只是更显直截,深入,动人心魂。她们不像《红楼梦》里的女性那样有名有姓,她们闯入我的视野就像一个梦境,也像陌生街头那些柔美而神秘的笑容,更让我感叹万端,情难自禁。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也从阳性转为阴性了,凭借想像,她们花雨般的心思和言行全都在我心灵的某处嫁接成功。
  阅读《第二性》,其实就是一个了解女性的过程。而了解女性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爱情的过程。女人都是情爱的动物,爱情在女人那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就像尼采所说:女人对爱情的理解十分清楚:这不仅是奉献,而且是整个身心的奉献,毫无保留地、不顾一切地。女人的爱所具有的这种无条件性使爱成为了信仰,并且是她惟一拥有的信仰。拜伦则说:男人的爱情是与男人的生命不同的东西;女人的爱情却是女人的整个生存。基于这种概括,我想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女人。如果把女人比作一个彩色的气球,那么华美的外壳所包含的里面就全是干净、透明、纯粹的爱情了。为了感知爱,渴求爱,寻找爱,献身爱,我们可以从波伏娃那里看到女孩的孤独与撒娇,少女的受虐和诡秘,已婚女人的背叛与茫然,母亲的残忍与宽宏,妓女的绝望与激情,老妇的悲悯与妒嫉,情人的坚忍与孤执,修女的纯粹与忠诚……凡此种种,波伏娃给我们提供了女人一幅幅精彩的内心图画的同时,也对与之相背的男权世界作了尖锐而深刻的批判,让作为男性的我每每既感且叹,又愧又疚。
  对爱情看法的不同,使男人和女人之间最终只能交叉而过。这是爱情的悲剧,也是男人与女人共同的悲剧。而这种悲剧的实际杀伤力最后几乎全部由女人承担了。波伏娃敏锐地觉察了这一点,所以她在《走向解放》的这一章里提出了一个观点,她认为女人要想获得纯粹、公正、自由的爱情,首先要在经济上独立。用诗人舒婷的话说,就是女人也要长成一棵树,而不去做一根藤。这实际上是向男人的爱情观靠拢。一直以来,男人是靠征服世界来获得爱情,而女人是靠征服男人来获得世界。如果女人也像男人一样采取这种迂回曲折的方法来获取爱情,这个世界就不知会折腾成什么样子。在爱情中获得世界的女人对世界具有相当大的建设性,而靠征服世界获得爱情的男人则对世界具有很强的破坏性。我倒以为,男人得接爱女人的爱情观才是,那样一来,整个人类社会就变得单纯多了。就像那个寓言故事一样:富翁问在沙滩上晒太阳的穷渔夫为什么每天不多捕些鱼?渔夫反问:多捕些鱼又如何?富翁说:多捕些鱼就可以多换些钱,然后攒在那里以后买艘大渔船,再然后成为一个像他一样的富翁。渔夫又问:然后呢?富翁说:然后就可以安安心心舒舒服服地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了。渔夫答道:我现在已经舒舒服服地在晒太阳了。
  从生物学的观点来说,复制基因是所有生物最为重要也是惟一的事情。而上帝把人类复制基因 繁衍后代的事情交给了男女双方共同完成,这就使得爱情成了男女双方的精神要髓。既然爱情是那么重要且必不可少,那么男女双方为什么不直奔主题,而要在迂回曲折中巧取豪夺世界以引起对方的关注呢?女人缺的不是同男人一样攫取世界的能力,以争得所谓的经济独立,女人缺的是把自己琐碎的劳动变成工薪的制度。如果一种制度规定,女人抚养一个孩子打理一个家 庭养一盆花种一坪草该获多少报酬,女人看起来就不会显得是依附男人了。那时女人的经济也就相应地独立了。
  其实喂养爱情的“面包”并不需要多少,男人们之所以把这个世界弄得光怪陆离乱七八糟,并不是爱情所需要的,而是在夺取爱情迂回曲折的过程中浪费的。就如同现在的军备竞争一样, 那些靠巨资制造出来的核武器原本只是毫无用处的奢侈品而已。
  读完《第二性》我才知道,天底下其实没有不可爱的女人。每一个女人都是值得男人去爱的,至少值得男人去关注、同情或者宽容。现在我才知道,初恋时,我其实是不懂爱情的。我把双方占有当作了爱情的全部,对昔日背叛的恋人我一直耿耿于怀,既怨且恨。现在看来,那时是多么的幼稚并且无知。其实爱仅仅只是奉献而已,在奉献中感觉对方的友爱和奉献,在奉献中感觉世界的甜蜜与美好。我想,如果男人也不把爱情当作他生命中不同的东西,而是当作他的整个生存,那么男女之间就协调了,世界也会由此协调起来了。我就不明白,波伏娃在书的最后,为什么要那么高地要求女性呢?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女人都像花儿一样柔弱,而不像她, 如旷野中的一棵独自挺立的大树。她与其去要求她的同胞该如何如何,还不如向枕边的存在主义鼻祖——哲学家萨特吹吹风,让他倡导一种男性新的爱情观念。最好也像她一样,写一部详细讨论男性的书,让男性清楚地知道,在过去的历史中,他们欠下了女性种种数不清的债务,而现在,是该回报的时候了。而荣耀和权势实在应该与爱情分离开来,男人们真不该如现在这般争来斗去,把整个世界搞得乌烟瘴气、鸡毛蒜皮。
  噫,三十岁之前,在身边的人尚还看重爱情的时候,我一心想攫取世界;而三十岁之后,在身边的人冷漠爱情、鄙视爱情的时候,我倒愿意将全部的身心投入到爱情的熔炉。在清贫的沙滩上,如渔夫那样享受温暖的爱情,这才是生存的真谛。我突然发觉,作为男人,这个世界除了女性之外,其他还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去瞄一眼的呢?如果一个人连爱情都不要了,他不但不配做一个人,他连一个生物也不配做。
  如果有可能,我愿为寒冬里所有哭泣的女人守夜。为了心仪的爱情,我愿意将我的生命打个对折!这就是我看完《第二性》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
其他文献
我不清楚到底是赵传还是田震首先演唱了这首以《执着》命名的歌,不过,这无关宏旨。《执着》的歌词本身就相当“执着”,从中大可看出这位袒露心声者“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我们无法洞悉这“某一事物”到底是什么,但出于对执着者的尊敬,我们多半是把它假想为某种美好的东西,比如远大前程的理想,忠贞爱情的坚持,等等。我们轻而易举地忽略了一个对立的问题:如果一个坏人对他的犯罪事业也“坚持不懈”,那是否也算一种值得歌咏
期刊
樱宁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爱情?  樱宁是茜茜长篇小说《左岸之爱》里的女主人公:美丽、优雅、神秘、幽藐、清澈、忧郁……一切始于6岁时她所梦见到的那尊斯芬克斯的画像,仿佛一个象征,一个引子或者伏笔,樱宁渴望“与谜一样的男人发生一场轰轰烈烈爱情”。后来,樱宁遇到了男主人公尹之甸。一个苍白而又才华横溢的画家。因为一幅被侵权的肖像画,樱宁把尹之甸告上了法庭。作为辩护律师的,却又是樱宁最好的朋友唐依娜,然而尹之甸
期刊
一个人一生中注定了要与某些人发生关联,比如我与父母与弟弟,这是前生前世就注定了的,我无法选择也无从选择。我之于毕飞宇似乎也有点不可避免的意思。1996年我到江苏省作协工作,快三十岁的人了还是单位年龄最小的,与我同一个年龄段的人也极少,挺孤单的。后来飞宇从《南京日报》调来了,我在《钟山》,他在《雨花》,同属于江苏省作家协会;我属羊,他属兔,长我四岁。第一次见面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是什么印象我一点也记
期刊
在北京算不算专业影迷,要看你在哪儿看电影,真正喜欢电影的人一定都知道几个和电影有关的地方。其中,专业电影人聚集的地方是电影学院的大放映厅,很多人叫它“天堂影院”。天堂影院是一部电影的名字,电影讲述的是热爱电影的人的故事。这里每周二、周三放电影,每场两部片子,两天的片子是一样的。  天堂影院的套票学期初在学校内部卖,一场大概合计几块钱。没有买到套票的话,可以到影院门口等退票。很多电影学院的学生学期初
期刊
在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之前,经济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怎样增加生产,避免出现饥荒。我们都知道,饥荒是生活基本资料,尤其是粮食的供应不足引起的,三年困难时期,因为高估产、高征收,再加上大办人民公社的过度浪费,弄得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活活饿死了好多人。  性爱市场也会产生供应不足的问题,对男性来说,女方不断提升的性技术、不断扩大的性需求真是个灾难。据说有个丈夫天天在汤里放安眠药,让老婆一吃完就呼呼大睡,不去
期刊
我家住在卫生局的时候,前面是昭乌达影院,它的高音喇叭不分昼夜地播放一支缠绵的曲子《彩云追月》,即使人在厕所里,耳边也《彩云追月》,“咚噔噔噔,咚噔噔噔……”我家在三楼,俯望下面,是一家幼儿园,我幼时即在此度过。那时在冬夜里,幼儿园的地面烧得滚烫,下床屎尿,个个都高提双脚飞奔。现时,我从楼上向下看,仍有孩子不愿回家,在铁链系的浪桥上从摆,仿佛乘船。家长拿衣服,在一旁严肃地观看,其实是等待。  我家的
期刊
一口很大的井,四周长满了嫩绿的很柔软也很漂亮的草,还有一些野菜、野花。这是一口千年老井,泉水一年四季汩汩冒出,涌出的水在井中水面上形成一朵散开的喇叭花。冬天,井水升腾着袅袅热气,夏天喝一口透心的凉。水中长满了水草,随着汩出的水不停地舞动,有鱼儿自由地游弋,很幸福的。  一个明媚的上午,阳光暖暖的,大地暖暖的,我十分疲乏地蜷缩在井旁,一边幸福地喝着井水,一边感受着鱼儿的快乐。一天中,我会很多次的来到
期刊
读一份旧报纸,上头有朋友一篇旧日文章,写的是一个深闺少女青春期的忧郁,文字甚是凄伤。美术编辑给这样一篇文章配了一幅线描画,画面是一幢爬满爬山虎的旧楼,有个院子,院门紧闭;门前小巷电线杆下斜倚有一辆单车。笔触极为细致,甚至连单车钢圈的辐条也可以清晰的一一数出来。  我不知道这位美编是匠心独运呢,还是不经意间的妙手偶得!再没有别的画面可以配得上这样一篇温婉的文字了,也再没有什么更为熟悉的场景可以如此这
期刊
1946年,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接受《地平线》杂志的采访,其中有两个问题提得很到位:一是“你认为严肃作家能靠写作维持生活吗?”二是“如果不能,你认为什么职业可以作为最适合他的第二职业?”  对于第一个问题,奥威尔的回答十分干脆:“不。在英国只有少数几百个写侦探小说之类的作家,能够完全靠写书谋生。在某种意义上,像伊瑟尔·M·台尔那样的畅销书作家比任何一个严肃作家都更容易避免卖淫。”奥威尔绝对不是在哭
期刊
最近一直没有读什么书,除了上网瞎逛、翻翻每天报纸的花边消息,空暇的时间无所事事。  书还是有的,只要打开电脑,上线,随便搜索一下,在5分钟内你就可以把一部长篇小说下到硬盘上。事实上我的硬盘里已经安静地躺着数10部武侠小说和漫画,如同一个守财奴的钞票,一旦被他牢牢攥住,就再也无法重见天日,说起来网上读书的乐趣似乎只是在下载完毕屏幕上跳出那个小小的确认键的时候。  不读书的日子可以靠上网,看电视,听C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