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第二职业

来源 :创作·文字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appl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6年,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接受《地平线》杂志的采访,其中有两个问题提得很到位:一是“你认为严肃作家能靠写作维持生活吗?”二是“如果不能,你认为什么职业可以作为最适合他的第二职业?”
  对于第一个问题,奥威尔的回答十分干脆:“不。在英国只有少数几百个写侦探小说之类的作家,能够完全靠写书谋生。在某种意义上,像伊瑟尔·M·台尔那样的畅销书作家比任何一个严肃作家都更容易避免卖淫。”奥威尔绝对不是在哭穷,因为连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人克洛德·西蒙都承认:“30年来我写书所得的收益,大约相当于一个失业者的救济金……我常常自问,如果我不是侥幸继承了一份薄薄的遗产,我怎样才能有衣穿、有房住,或者哪怕仅仅是糊口?”对于第二个问题,奥威尔给出了他的建议:“我认为作家的第二职业应该是不会占用作家全部时间的非文学性的工作。举例来说,银行职员或者保险代理人在晚上回家以后可以做严肃的工作;但是如果你已经在像教书、广播或者为英国文化协会那样的机构写宣传品这种半创造性工作上浪费了精力,那么在严肃的工作上花更多的力气并不是一个值得称道的事。”这里的第二职业,并不是通常所说的捞外快的副业,其实就是作家的饭碗。但所有的作家都认为“天已降大任于鄙人”,只有码字才是最正经的主业,而真正用来谋生的饭碗无论带给他们多大的收益,也总是有一种厕身其间的委屈感挥之不去。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奥威尔碰到的这两个问题仍然很要人命。如果让我来回答,显然对第一个问题无话可说,因为现实依旧残酷;但对于究竟什么适合做作家的第二职业,我与奥威尔的观点正好相反。
  教书被奥威尔列为作家不宜从事的半创造性的工作,可在我看来,没有比一边写作一边在高校教书更快活的事了。因为这里面的学问就太大了,既可以整成极伤脑筋的创造性劳动,也可以整成极其轻松的简单劳动。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把授课当作是一场“思想和语言的搏斗”,所以他的学生能看到他在课堂上时而表情极为痛苦,时而脸颊流下豆大的汗珠。费正清虽然已是名满天下的汉学家,但上课前常像刚毕业的师范生那么紧张,甚至紧张得要呕吐。如今师道不存,我们身边的教授副教授已经把教书变成了照本宣科、重复重复再重复的简单工种,恐怕连“半创造性”也谈不上。余秋雨曾劝年轻的同志不要去做职业写手,而要找一份正经的事情做做,一天到晚硬写是产生不了灵感的。这话不能算错,但好像太正经的职位都给老一辈人士占去了,年轻人不做“职业杀手”谁做“职业杀手”?再联想到余老师本人曾长期担任大学教授,看来是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
  编辑工作也值得推荐。你想,平日里阅稿无数,不会作诗也会吟了,只要能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就成。其中杂志编辑要好过报纸编辑,副刊编辑又要好过新闻编辑。尤其是做少儿期刊的编辑简直就是中了头彩,平日里为祖国的花朵编了那么多纯洁的稿子,积攒了一肚子坏水,想不宣泄为文都不行——在下我干的就是这份行当,隔三差五不感恩一番就觉得不好意思。
  在许多人眼里,图书馆员被称为“最安静、最书卷气、最无竞争的职业”。博尔赫斯写道:“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他从小就被父亲的家庭图书馆所深深吸引,长大后如愿以偿地进入一家市立图书馆工作,不料因在反对庇隆政府的宣言上签名,被革除图书馆中的职务,派任市场家禽稽查员。这下不再被书香包围,而是被鸡鸭的气味包围,独裁政府整起人来也真逗!好在博尔赫斯拒绝任职并发表公开信表示抗议,后来终于落实政策,被任命为国立图书馆馆长。受惠于图书馆的还有英国桂冠诗人菲利普·拉金,他同样做到了馆长的位置。拉金天生口吃,原本就不喜与人打交道,正好躲在图书馆里逍遥。他不仅将图书馆管得井井有条,而且还时时不忘利用工作之便经营自己的爱好——收藏色情书画,据说数量大得惊人。当然,我们现在的图书馆似乎太清净了,也太清苦了——恕我不敬,没法使人想到天堂,只能想到庵堂。
  至于奥威尔推荐的银行职员或者保险代理人的工作,我甚至觉得有点搞笑。看似白领,其实受盘剥、被异化的程度最深。我有位亲眷在银行高就,每天要忙到万家灯火时才回来,而且一副脑死亡的模样,敢情脑细胞都被数字和人民币符号给杀死了。说到保险代理人,卡夫卡干的就是这活计。卡夫卡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后进入官办的波希米亚王国劳工工伤保险公司,他曾哀求父亲资助他两年,以便暂时离开这个职业,专心致志地写作。可惜身为商人的父亲没有答应。卡夫卡虽然打心眼里极为厌恶他的“本职工作”,但只要他在办公室一天,总是恪尽职守的,以至当上了中层干部——高级秘书。与这种矛盾的表现相呼应的是他更为矛盾的性格:内心极为执拗,外表却十分谦和,所以他在办公室里、在日常生活中人缘甚佳。然而戴着假面生活实在累得慌,卡夫卡只好用他发明的精神胜利法——“耐心”哲学来安慰自己:“耐心是应付任何情况的巧妙办法。人们必须和一切事物一起共振,热衷于一切事物,同时又必须平静耐心。……人们必须在我们周围沙沙作响的枯萎死亡的树叶背后看见幼嫩鲜亮的春绿,耐心等待。”
  到1922年7月1日正式退休为止,卡夫卡在波里斯7号的烟雾工厂的光滑锃亮的办公桌后面坐了整整14年。为他办公室打扫卫生的女仆后来回忆说:“卡夫卡博士像一只小耗子那样,神不知鬼不觉地悄悄地消失了。他在保险公司悄悄地生活了许多年,又悄悄地走了……”
  每当读到这里,那个老鼠的比喻总让我揪心。或许一个人在忙于自己的俗业时都像只小老鼠,只有在思考和创造的时候才像个巨人;或许正如卡夫卡所言:“人只有经过自己的微小才能到达高尚。”
其他文献
那时我们家一般每月能喝上一次肥肉海带汤。  每到那天,母亲必定是大清早就去镇上了。10点多钟的时候肥肉和海带就买回来了。这样的日子,姐、我、弟三人特别地勤快和听话。不用母亲吩咐,我们会自动分工,姐提着大木桶去村里的水井边洗海带,我拎着因久未用而有些锈的汤锅去磨,弟弟则满村的林子里找干树枝。准备工作做完后,我们仨就站在灶台旁看母亲切肉,白花花的肥肉往案板上一扔,就像胖子做运动一样,也会抖抖胖乎乎的身
期刊
每回乘电梯,我都有点害怕的,不是怕电梯色狼,而是怕电梯掉下去,就像怕飞机掉下去一样,因为很久以前有个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是某报的杰青,他在26岁那年,乘报社的电梯,在6楼上突然掉下去,他26处骨折,当年没死,后来因为另外的病死了,当然,病是会链接的(或者叫变脸?),潜伏下来,再变成另一种病,最后就毫不客气地要了你的小命。   这里说的是另一件事,也跟电梯有关的。这里隔壁有许多帅哥美妹,前些日子还风闻
期刊
我不清楚到底是赵传还是田震首先演唱了这首以《执着》命名的歌,不过,这无关宏旨。《执着》的歌词本身就相当“执着”,从中大可看出这位袒露心声者“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我们无法洞悉这“某一事物”到底是什么,但出于对执着者的尊敬,我们多半是把它假想为某种美好的东西,比如远大前程的理想,忠贞爱情的坚持,等等。我们轻而易举地忽略了一个对立的问题:如果一个坏人对他的犯罪事业也“坚持不懈”,那是否也算一种值得歌咏
期刊
樱宁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爱情?  樱宁是茜茜长篇小说《左岸之爱》里的女主人公:美丽、优雅、神秘、幽藐、清澈、忧郁……一切始于6岁时她所梦见到的那尊斯芬克斯的画像,仿佛一个象征,一个引子或者伏笔,樱宁渴望“与谜一样的男人发生一场轰轰烈烈爱情”。后来,樱宁遇到了男主人公尹之甸。一个苍白而又才华横溢的画家。因为一幅被侵权的肖像画,樱宁把尹之甸告上了法庭。作为辩护律师的,却又是樱宁最好的朋友唐依娜,然而尹之甸
期刊
一个人一生中注定了要与某些人发生关联,比如我与父母与弟弟,这是前生前世就注定了的,我无法选择也无从选择。我之于毕飞宇似乎也有点不可避免的意思。1996年我到江苏省作协工作,快三十岁的人了还是单位年龄最小的,与我同一个年龄段的人也极少,挺孤单的。后来飞宇从《南京日报》调来了,我在《钟山》,他在《雨花》,同属于江苏省作家协会;我属羊,他属兔,长我四岁。第一次见面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是什么印象我一点也记
期刊
在北京算不算专业影迷,要看你在哪儿看电影,真正喜欢电影的人一定都知道几个和电影有关的地方。其中,专业电影人聚集的地方是电影学院的大放映厅,很多人叫它“天堂影院”。天堂影院是一部电影的名字,电影讲述的是热爱电影的人的故事。这里每周二、周三放电影,每场两部片子,两天的片子是一样的。  天堂影院的套票学期初在学校内部卖,一场大概合计几块钱。没有买到套票的话,可以到影院门口等退票。很多电影学院的学生学期初
期刊
在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之前,经济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怎样增加生产,避免出现饥荒。我们都知道,饥荒是生活基本资料,尤其是粮食的供应不足引起的,三年困难时期,因为高估产、高征收,再加上大办人民公社的过度浪费,弄得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活活饿死了好多人。  性爱市场也会产生供应不足的问题,对男性来说,女方不断提升的性技术、不断扩大的性需求真是个灾难。据说有个丈夫天天在汤里放安眠药,让老婆一吃完就呼呼大睡,不去
期刊
我家住在卫生局的时候,前面是昭乌达影院,它的高音喇叭不分昼夜地播放一支缠绵的曲子《彩云追月》,即使人在厕所里,耳边也《彩云追月》,“咚噔噔噔,咚噔噔噔……”我家在三楼,俯望下面,是一家幼儿园,我幼时即在此度过。那时在冬夜里,幼儿园的地面烧得滚烫,下床屎尿,个个都高提双脚飞奔。现时,我从楼上向下看,仍有孩子不愿回家,在铁链系的浪桥上从摆,仿佛乘船。家长拿衣服,在一旁严肃地观看,其实是等待。  我家的
期刊
一口很大的井,四周长满了嫩绿的很柔软也很漂亮的草,还有一些野菜、野花。这是一口千年老井,泉水一年四季汩汩冒出,涌出的水在井中水面上形成一朵散开的喇叭花。冬天,井水升腾着袅袅热气,夏天喝一口透心的凉。水中长满了水草,随着汩出的水不停地舞动,有鱼儿自由地游弋,很幸福的。  一个明媚的上午,阳光暖暖的,大地暖暖的,我十分疲乏地蜷缩在井旁,一边幸福地喝着井水,一边感受着鱼儿的快乐。一天中,我会很多次的来到
期刊
读一份旧报纸,上头有朋友一篇旧日文章,写的是一个深闺少女青春期的忧郁,文字甚是凄伤。美术编辑给这样一篇文章配了一幅线描画,画面是一幢爬满爬山虎的旧楼,有个院子,院门紧闭;门前小巷电线杆下斜倚有一辆单车。笔触极为细致,甚至连单车钢圈的辐条也可以清晰的一一数出来。  我不知道这位美编是匠心独运呢,还是不经意间的妙手偶得!再没有别的画面可以配得上这样一篇温婉的文字了,也再没有什么更为熟悉的场景可以如此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