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X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在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理解鉴赏作品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朗读,可以体悟情感,丰富想象,体悟语言美,感受诗的意境,积累知识,发现诗歌蕴涵的言外之意。
  【关键词】朗读 体悟情感 想象 意境 积累
  
  诗歌是人类情感的载体,即使存在着时间和文化上的差异,但在情感上是有共性的,所以诗歌鉴赏方法有迹可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个道理人人皆知,那么如何通过朗读来达到诗歌教学的目的,让学生走进诗歌美丽的意境中去,还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
  一、在朗读中体悟情感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诗歌蕴含了作者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在教学中,我们将朗读作为敲开诗歌艺术之门的切入点,让学生学会从朗读中体味领悟这些内在的精神。
  朗读是学生掌握诗歌文本内容最直接的方式,带着感情去朗读、品味,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悟诗人通过诗的语言、节奏来表现的情感。诗歌的节奏体现了诗人的心境:心情开阔壮烈,节奏就豪放慷慨;心情愉快轻松,节奏就较轻快;心情沉闷悲伤,节奏就较缓慢。因而在诗歌的朗读教学中,采用适当的音乐伴奏,除了能够很好地体现诗歌的音乐性、节奏感,还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到诗歌的情境当中去。
  如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时,先要求学生自读,然后给学生播放了这首诗的配乐朗诵,在悠长而舒缓的音乐中,在饱含情感的朗读中,同学们都沉浸在了康桥那醉人的景色中。真情的朗诵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感染,也使他们领略到了朗读的魅力。
  配乐朗诵将学生带入了诗人描绘的情景之中,使学生陶醉于诗歌的情感之中,接下来对诗歌的理解体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朗读中去想象
  诗歌一般篇幅都较短,但其中包含的内容又大多是丰富而复杂的,想要通过文字来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联想和想象则是必不可少的。
  诗歌大多都有形象感,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诗歌的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将其进行场景还原,使其形象化。当自己心中的“形象”与作者契合时,对诗歌的意旨就能理解得更加全面深刻了。
  如李清照的《醉花阴》,在引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对词中的形象展开想象。不少学生争相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是一个处在相思之苦中的少妇,丈夫不在身边,倍感孤独,恰又赶上重阳节——一个亲人团聚的日子,一个人的孤独寂寞之情就更浓了。”一个女生接着说:“词人一定很瘦吧!单薄的身体独自承受着相思和寂寞的煎熬,真是让人觉得心疼呢!”另一个男生又抢着说:“词人还有些小资情调呢,又是焚香,又是喝酒的,而且看得出来,居住环境也不错呢,‘玉枕纱橱’,还有个后花园呢!真是华丽的寂寞。”
  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想象,可以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使抽象的内容被形象地再现。
  三、在朗读中去体味语言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本是用于吟唱的,自然不乏音乐美。在朗读诗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体味诗歌的语言美,进一步去感悟诗歌的语言魅力。
  要体味诗歌的语言美,首先要了解诗歌、了解诗歌的感情,其次要把握作品的风格。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要读出其豪放之情,这样才能体会出这首词在语言上的磅礴气势;而柳永的《雨霖铃》,就要用低沉而哀婉的语调朗读,才能感悟出字里行间所透出的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内心的不舍与感伤。
  诗歌的朗读也是讲求技巧的。在朗读过程中要注意语法和音节上的停顿,注重对重音的把握,读出抑扬顿挫之感,还要注意对语调和语速的控制。读出诗歌有平仄产生的“疏密、长短、抑扬、轻重”的参差美;由特定的句法、格式以及创作手法等产生的节奏美;由韵脚及经常出现的回旋往复式样而产生的回旋美。这样才能体味到诗歌的语言之美。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语句铿锵、豪迈,全班同学集体朗读,更能表现出毛泽东同志在语言上无法比拟的功力。我常常在学生的齐声朗读中,也不由自主地受到强烈的震撼,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四、在朗读中去感受诗的意境
  生活中很多人为什么喜欢诗词,尤其是古诗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古典诗词通过我们的朗读、借助想象,能够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走进字里行间,仿佛置身于这首诗描绘的情境之中,与作者共呼吸,同悲喜,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慰藉和补偿。欣赏诗歌的意境美,要像欣赏音乐一样,要有心灵的参与,要用心地去领悟,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要让自己的思绪在诗人创造的意境美中驰骋,从而达到身临其境之感,有时甚至三月不知肉味。
  比如在读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时,我们能感受到离愁别绪的氛围,正如江淹所言:“黯然伤神者,唯别而已矣!”。又如读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时,眼前展现的便是“藤蔓枯黄,树枝老黑,寒鸦昏暗”,这是一种意境。我们会不自觉地去捕捉其中的意象,且把自己置身其中,仿佛自己是一个断肠的游子,满目皆为凄凉衰败之景。再如读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仿佛头顶一轮残月,挂于柳梢头,晨风习习,不禁裹裹薄衣,缩缩身体,一股凄凉、哀婉、孤寂的情绪会油然而生,笼罩在读者的心头,这也就是把读者自然地带进诗人所创设的意境中去。
  五、从朗读中去积累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通过朗读,来达到知识的积累,是更为直观、有效的做法。
  1.通过朗读来比较不同风格的诗,实现对诗的风格的认识和积累。如:唐代的边塞诗与田园诗;宋代的豪放词与婉约词。
  2.通过朗读来比较不同诗(词)人的诗,实现对不同时代、经历、际遇的诗(词)人的积累。如: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王安石。
  3.通过朗读比较各个不同朝代的诗歌,来实现诗歌在发展过程中从内容到音韵方面的积累。如:屈原的《离骚》、汉代的赋和乐府诗、魏晋的游侠诗等。
  4.通过朗读比较同是拟物、抒情、讽喻内容的诗歌,实现对意象、物象、意境等诗歌内在神韵的积累。如:陆游与毛泽东的《咏梅》;杜甫的《蜀相》、杜牧的《乌衣巷》等。
  诗歌的可读性很强,积累诗歌,首先还是要强调情感的注入和知识的积累、语言的品味,但切忌死记硬背。读,要先带着感情去朗读,带着目的去朗读,带着想象去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去体会诗歌的内容、语言、形象、手法、意境的魅力。
  六、在朗读中去发现
  由于诗歌篇幅短小,但语言凝炼而含蓄,许多意思难从直观的角度来发现,我们可以通过反复吟诵、品味,从字句、情景、音韵、意象中去探求,从而实现质的突破——发现诗中所蕴含的言外之意。
  如在《醉花阴》一诗的教学中,完成全词的教学活动之后,学生再次诵读,完成课堂的探究拓展时,有学生就提出:“词中有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个说法是不是有错?人怎么会比花还瘦呢?”这个疑问一提出,班里顿时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连连称是。我只笑不语,马上就有学生接道:“人怎么可能比花还瘦呢,李清照也许是因为思念丈夫而茶饭不思,所以才会变瘦的,将自己与那孱弱的菊花相提,更是显出了相思之苦。”
  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不乏类似的句子,如秦观的“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程垓的“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他们的共同点是都选择了表现人体特点的“瘦”字,然而他们的境界都远不及“人比黄花瘦”精彩。“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用“西风”“黄花”这两个具有特殊含义的意象,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莫道不消魂”,是直接对“东篱把酒”说的,使“人似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而且极有情思。“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到一幅西风瘦菊、佳节冷落、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如果没有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孤零零地说一句“人比黄花瘦”,就与说“人与绿杨俱瘦”、“人比梅花瘦几分”一样,是简单的类比,没有多少深厚的意境了。一个“瘦”字,归结全首词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为了表达这点精神。“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成为全篇最精彩之笔。
  语文教师在诗歌的课堂教学中,应重视诗歌的朗读教学,引领学生热爱诗歌朗读,培养他们朗读诗歌的能力,让他们通过自主式的学习,一步步地去发现诗歌的魅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明光二中;安徽省明光二中。
其他文献
苏轼是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这个传奇人物所经历的一切以及他的豪放洒脱的性情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而他在湖北黄州这个人生历程中的重要转折地所写的几篇诗文,更是备受瞩目。这些诗文成为人们研究苏轼思想境界的重要参考文献。  现在,为了研读苏轼,我们先回顾一下,在这个大文学家来到湖北黄州之前经历的风雨。  苏轼(1037-1101),嘉佑六年(1061)应中制科考试,因才华横溢成了当时皇帝面前的红人。元丰二年
引导促思考,善思提效率。  让引导出成果,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学有所专、学有所用。建立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符合新课改的“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特点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以为搭建一座“心”桥,让教师的“掌心”贴上学生的“内心”,心心相通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策略。  一、巧用“爱、情”,让心与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
【摘 要】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乏于阅读、苦于写作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用自由阅读与自由写作的方法激发学生读写兴趣,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自由阅读 自由写作 乐趣 灵感    阅读与写作在培养学生语文素质和健康人格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有着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健康人格的人大多都有着较为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事实上,自由而放松的阅读和写作,能缓解人的思想压力,丰富人的精神品质,是
2013年高考结束后,我有幸参加了山西高考作文阅卷工作。在短短12天的评卷工作中,山西省高考学子们的才华与才情,让我大开眼界,惊叹又惊喜。惊喜之余,也同样关注到了许多学生不成功的考场之作。现就2013年高考作文试题作粗略分析,与同仁们一起分享,以此为决战2014年高考的师生提供点滴帮助。  一、命题形式:新材料作文题型  近10多年的高考作文题型演变,是由话题作文逐步向新材料作文转变的过程。这种转
据调查现在的在校高中生对诗歌的兴趣平平。是现在学生的审美能力下降了,还是流传了几千年的诗歌不符合现在学生的“口味”呢?笔者认为,不是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对诗歌的情感和内涵挖掘不够,而是在挖掘的时候总是“牵”着学生走,学生总是在教师划的圈子里活动,少了点自己的感悟,少了点思想的自由驰骋。如何做才能让学生的思想插上翅膀在诗歌的国度里飞翔呢?笔者认为:朗读,是开启诗歌大门的钥匙。  在高考对考生“诗歌
【摘 要】对于《老王》一文中所表达的“愧怍”之情的理解,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尝试从杨绛同类散文作品中所流露的思想情感的角度切入,以她自剖时所触及的自己灵魂深处的“类群”观念与“私心”意识为落点,来感受她这样的典范知识分子特有的风致高迈。  【关键词】“有心” 类群观 无意 “私心”     杨绛简约朴实、含蓄温婉的叙述风格,让她在《老王》结尾处留下的那句反思语:“几年过去了,我
一、“寻访最美田中人”征文  襄阳市田家炳中学地处襄州区中心地段交通路,毗邻襄阳东站,遥对东津新城,交通便利。进入校门,放眼望去,一排迷人的樱花含苞待放,正如十七八岁的美男少女用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给我们的校园添上最亮的一笔。那饱经沧桑而又激励了无数学子的勤奋石,以及那承载着万千学子美好未来的教学楼,彰显了田家炳中学勤奋进取、严谨务实的主题。走在密密的樟树林,阵阵拂过的清风令人心旷神怡。平整洁净的塑
作文之道,始于审题,承于立意,终于表达。审题之道,在于准确和规范,立意之道在于运思和创意。只有意在笔先,才能胸有成竹。古人云:“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里的“意”是文章的灵魂。它不仅可以指思想,它还可以指一篇文章的情绪或心境,或表现为一种“理”或“趣”,一种美。立意即确定主题,就是确定写作意向,展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中心论点,是对材料和文题的综合认识、深刻评价和精准把握。  思维能力是写作
【摘 要】优秀的记叙文除了要有一个好的主题与生动传神的语言外,还需要有曲折多变,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才能很好地表现主题,并引起读者兴趣,增强感染力。如何设计情节?悬念、转折、巧合、误会是其中常用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记叙文 教学 情节设计    优秀的记叙文除了要有一个好的主题与生动传神的语言外,还需要有曲折多变,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才能很好地表现主题,并引起读者兴趣,增强感染
在中学生议论文写作中,因写作素材欠缺而使文思难以拓展的现象普遍存在,素材的选用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提高的瓶颈。要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必须从素材感知、素材筹划、素材控制三方面入手,让学生在厚积薄发中展示才情,写好议论文。  一、素材感知,训练时把握多维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素材意蕴,首先要提升学生看待素材的眼光。  生活中并不缺少好素材,而是缺少发现好素材的眼光。发现好素材的眼光取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