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中获取记叙文高分的秘笈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zhiwei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优秀的记叙文除了要有一个好的主题与生动传神的语言外,还需要有曲折多变,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才能很好地表现主题,并引起读者兴趣,增强感染力。如何设计情节?悬念、转折、巧合、误会是其中常用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记叙文 教学 情节设计
  
  优秀的记叙文除了要有一个好的主题与生动传神的语言外,还需要有曲折多变,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才能很好地表现主题,并引起读者兴趣,增强感染力。
  如何设计多变的情节?从经典教材中汲取记叙文写作的经验,是记叙文写作的其中一个较省力省时的方法。
  一、经典回顾。阅读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见人教版语文课本第五册,此略)
  二、阅读启示及情节波澜起伏的模式构建。
  1.主题设立。
  所谓主题,指文章的中心,即平常所说的立意。它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要写好记叙文,首先就要立好一个深远的主题。上文的主题便是要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是非颠倒、善恶混淆的社会现实。这个主题是从社会生活中得出来的,或是从生活中苏比的遭遇里确立了这样的主题。作为高考记叙文,其主题即来自试题所给的材料或话题。要根据材料、话题得出对议论事物明确的褒贬态度,即批评什么,赞扬什么,提倡什么。这个“什么”就是文章的主题。主题的确立要注意避免落入俗套,要有独特的角度。
  2.事件及人物确定:
  苏比想去监狱里度过漫长的冬天而不得,不想去时却又被抓进监狱。事件与人物的设计必须能表现主题。要依据主题从生活中选取情节较为复杂的事件作为文章的主题故事,即从整体上设计一个能产生情节波澜的特定的情景环境。当然可以依据话题或主题进行合理的虚构和想象。
  3.情节片段设计:
  将整个故事分为几个小情节,想象或设计在每个小情节里可能容易引起误会巧合等有所转折的地方。即要设计情节由顺利——意料之外(转折)——顺利——意料之外(转折)——顺利——意料之外一系列过程,或为达到目的而实施的不同方案。
  4.具体设计(构思):
  (1)悬念设计:
  苏比设想如何才能进入在布莱克威尔岛上的监狱里,以度过漫长的冬天。好端端的一个人,为何要想方设法到监狱里度过冬天?他又是通过什么方法进入监狱的?成功没有?这就给读者设置一个悬念,从而激起读者阅读兴趣。方法:用倒叙方法,即把事件结果放在开头,使人产生疑问,为何有这样的结果。
  (2)转折设计:
  苏比想要到饭店里白吃,可刚迈进饭店的大门,就被侍者领班推出人行道。情节在此有了第一次的转折。方法:承上文,让主人公实施要达到目的的第一个方案,让人物在实施中看似顺利却遇到意外的阻碍等而不能达到目的,从而使情节产生第一次转折。
  (3)巧合设计:
  苏比砸橱窗并等着警察抓自己,可街上刚好有个人跑着去搭车子,警察去追了那个人。苏比的如意算盘又落空。这是一个巧合。方法:主人公实施第二个方案,却碰上意外的事件和另外的人物,使情节产生第二次转折。
  (4)误会设计:
  苏比大吵大闹,想获“扰乱治安“罪而被捕,可却被警察认为是庆祝球赛胜利的耶鲁大学的学生而放过他。苏比想偷别人的伞,可这伞却又是别人偷来的,自己还被认为是伞的主人,苏比的算盘再次落空。方法:主人公实施第三个方案,这个方案不正常或正常,却被看成或误会为正常或不正常,使情节产生第三次转折。
  (5)卒章显志:
  苏比所有的梦想都破灭了,看来监狱和他是永无缘分了,何况这时他又听到了教堂里的赞美诗,他如醍醐灌顶般醒悟过来,想要做一个好人。但这时警察却又偏偏抓了他,并被判三个月的牢狱。苏比想进监狱的做法令人匪夷所思,即使如此却不得,不想进却又被抓进;想成为坏人而不得,不想成为坏人却偏偏被强迫成坏人。这个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很好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颠倒、善恶混淆的社会现实,卒章显志。
  本文情节设计比较复杂。从悬念的设置到结束,可以说是分别使用了“悬念法”“转折法”“巧合法”“误会法”“戛然而止法”。
  以上可称为“起(起因,悬念设计)——承(转折法)——转(巧合法、误会法)——合(结尾)”模式或“主题确定——事人确定——片段设计——主题揭示”四步骤模式。
  “转”即转折变化,情节在不断转折变化中很好地深化了主题,或者说,为了表现主题,作者设计了不断变化的情节。“承”“转”越曲折强烈,“合”越嘎然而止,对主题的表达和感染力的冲击力就越强。
  文似看山不喜平,利用以上几个步骤或模式可以使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多变,不但一步步地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很好地深化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
  另外要注意的是:
  (1)故事情节能离奇荒诞是最好的,越匪夷所思表现力越强。
  (2)注意设计和描写能引起误会巧合等的人物行为、语言或某种特定的地点场合情境等,即产生转折的导火索或缘由。如“伞主人放慢了脚步”。
  (3)注意设计和描写人物在特定情境下(即看到对方的某些表现时)的心理感受。并以这些感受为主去形成误会,或揭示误会产生的过程。如文中的心理描写。
  (4)要设计好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这个结尾要以能揭示主题为前提;故事结束要戛然而止,否则不能很好地揭示主题。
  (5)开头要直奔事件的起因,最好不要用议论开头,更切忌大段议论开头,这是很容易发生的毛病。结尾往往用人物的心理或行动,甚或语言描写等结尾,要嘎然而止,给人留下想象余地。即使议论抒情,也要点到为止,揭示主题即可,否则过于太白。
  (6)要注意细节描写。本文中有很多细节描写都很好地表现了主题。
  (7)写作手法上以小见大。小说选取了生活中他的一个极其不起眼的小人物流浪汉苏比为主人公,故事是他的一个奇怪的想法及实现这个想法的一系列匪夷所思的行动语言及心理,表现的是一个重大主题。
  四、模式应用见证——高考链接:
  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
  重庆考生
  这些天,我一直为自己该怎样死而焦虑不安,我的身体极度不适,但我没上医院,因为前几年有位算命先生告诉过我,我命绝今年,如果挨过了今年,还有几百个日日夜夜。经过深思熟虑,我还是选择上街让人打死。
  这些年,我愧对人类,把人们用血汗换来的粮食弄进我的黑洞温柔乡,我有十几幢别墅,而且每一个都养着“小蜜”,我怕光,更不敢走在大街上,“老鼠上街,人人喊打”嘛,我现在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让我的死来向人们陪罪吧!也为后来“鼠”作个惩戒。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过去了,可是没有人喊打,连看都没人看我一眼,我慢慢地走着,等待着死亡的降临。
  我挡住了一个花枝招展的小姐,我想让他大喊大叫,让那些“英雄救美”的人把我打死,我搂着她的腰说:“我要非礼你!”
  那位小姐不但没有喊,还报我一个媚眼说:“看你这派头,不是大款就是大官,我傍你。”
  往日听起来的甜蜜的话,今日听起来如此的刺耳,我丢开她,抱头鼠窜,我想这就是她期望的吧!我跑远了,她还在不停地问“电话多少”……
  对面向我走来一位老太婆,我想她年龄大,社会阅历丰富,一定能认出我是一只“老鼠”。可是她与我平静地擦肩而过,我忙抓住她的袖子说:“难道你认不出我是只老鼠吗?”
  “你是“老鼠”与我有什么关系?现在街上贼眉鼠眼的人多着呢!别烦我,我还要去买菜。她袖子一甩,像年轻了许多,飞一般地走了。怪哉!怪哉!是我的认识错了呢,还是他们另有期望?
  突然,我眼睛一亮,对!警察有枪,像花生米那样,只要一飞过来就行了。我来到一个警察面前说:“警察同志,我是一只‘老鼠’,你用枪把我打死吧!”那警察见了我,“啪”的一声就立正了,“局长好!”“我不是局长,我是老鼠。”“你是局长,两年前你还同我们王局一起吃饭。”“你们王局也是只老鼠。”“你们怎么是老鼠呢?你们是老鼠,那我们就是老鼠的儿子、孙子。”
  我慢慢走在大街上,心里乱到了极点,这个社会是怎么了?怎么我的认识与他们的期望相差那么大呢?
  我仰天长叹:“谁来杀死我这只想死的老鼠。”
  五、高考作文点评
  1.主题设立:
  这是重庆市高考“自我认识与他人的期望”的一篇满分作文。本文描写一只老鼠想让人打死,却没有人打他,想死而不得。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却没有被打,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但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却刚好反映了现实中是非颠倒,将反常视为正常的麻木心态和不良作风,立意深刻,引人深思。
  2.事件、人物选取:
  一只老鼠上街想让人打死却并不如愿,人物是虚拟的“我”等。
  3.情节设计:
  (1)我是一只坏老鼠,想上街让人打死。这是“起”,
  我走在街上,可人们却没有打我。这出乎我的意料,是情节的突转;为何如此反常?是悬念设置。
  我非礼一位小姐,却被小姐非礼。“承”,“转折”。
  我明确告诉一位老太婆我是一只老鼠,可她却说像我这样的人多的是。这也是“转”,有巧合显现。
  我想让警察打死,料不到警察却认为我也是局长,还让我多关照他。是“转’”,也是误会。
  “我仰天长叹:”谁来杀死我这只想死的老鼠。”这是结尾,戛然而止。是“合”。
  六、模式现场应用
  请以“真诚与尽责”为话题,用以上的步骤或模式写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学生习作:
  一封感谢信
  主题:不论个人,还是行业应真诚待人,尽职尽责。(眼光投向行业,视角独特)
  事件:人物:因一起交通事故的解决而去感谢交警。主人公:他。
  情节:
  1.他一夜不曾合眼,月亮还挂在树梢上,他忍不住就出门了。他要赶快办了这事。黄历书上写明天风和日丽。(起,悬念)
  2.几个小时后,到店拿约好写的感谢信,可店主却没写。一番央求,又多给了几十元,店主应了。(转折,误会,伏笔)
  3.正是那交警,多好,下雨还帮扶起别人倒下的摩托车。山里人当然不知道那交警刚坐那车来,车后还有个“警”字。山里人上去先说声谢谢。(巧合,误会)
  4.终于拿到感谢信和锦旗了,可到中午,那交警下班了。(转折,伏笔)
  5.“山里人真傻,我根本没去找人,是肇事人自己投案的。不哄那山里人,我怎么得到那锦旗……”他蹲在饭店的卫生间里,分明听到是那交警的声音。(巧合,呼应)
  6.他想起店主“这种事多了”的话,看着很像兄弟被撞时流出的血的大红的感谢信和红红的锦旗,不知咋办。(合,结尾,戛然而止,主题揭示)
  作者单位:广西贺州市昭平中学。
其他文献
《采薇》的主题一直被认为是戍守边防的战士的思归之情,可是在经过认真研读之后,发现此种解读有它误解之处。  对本诗主题的解读为思归之意,恐怕最重要的原因是诗歌的末章中说道“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起码可以理解为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悲伤的,但这并不能作为全诗的主题来理解。诗歌的主题是用来统率全诗内容的本质内涵,而诗歌的感情基调只是作者或者主人公的感情脉络。  从全诗来看,一二三章以薇的生长起兴,写岁月的流逝
几度,是美的平衡点?  几何,代表诗中的王维?  那个儒雅灵秀为诗而生的人,可曾在儿时理想的云端跨过彩虹?可曾也瞥见“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韦应物式的闲适散冲?  王维的诗是时间的遗址上长出的冰雕,在风雨的剥蚀中,在时光的荏苒里,愈加唯美而透亮。  是的,是那个亦官亦隐,游弋于京城边塞水乡大漠的唐代的王维。那个才情可嘉,诗句令人销魂的摩诘。  阅读王诗,心可以美到颤栗。他的诗,犹如一支
苏轼是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这个传奇人物所经历的一切以及他的豪放洒脱的性情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而他在湖北黄州这个人生历程中的重要转折地所写的几篇诗文,更是备受瞩目。这些诗文成为人们研究苏轼思想境界的重要参考文献。  现在,为了研读苏轼,我们先回顾一下,在这个大文学家来到湖北黄州之前经历的风雨。  苏轼(1037-1101),嘉佑六年(1061)应中制科考试,因才华横溢成了当时皇帝面前的红人。元丰二年
引导促思考,善思提效率。  让引导出成果,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学有所专、学有所用。建立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符合新课改的“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特点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以为搭建一座“心”桥,让教师的“掌心”贴上学生的“内心”,心心相通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策略。  一、巧用“爱、情”,让心与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
【摘 要】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乏于阅读、苦于写作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用自由阅读与自由写作的方法激发学生读写兴趣,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自由阅读 自由写作 乐趣 灵感    阅读与写作在培养学生语文素质和健康人格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有着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健康人格的人大多都有着较为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事实上,自由而放松的阅读和写作,能缓解人的思想压力,丰富人的精神品质,是
2013年高考结束后,我有幸参加了山西高考作文阅卷工作。在短短12天的评卷工作中,山西省高考学子们的才华与才情,让我大开眼界,惊叹又惊喜。惊喜之余,也同样关注到了许多学生不成功的考场之作。现就2013年高考作文试题作粗略分析,与同仁们一起分享,以此为决战2014年高考的师生提供点滴帮助。  一、命题形式:新材料作文题型  近10多年的高考作文题型演变,是由话题作文逐步向新材料作文转变的过程。这种转
据调查现在的在校高中生对诗歌的兴趣平平。是现在学生的审美能力下降了,还是流传了几千年的诗歌不符合现在学生的“口味”呢?笔者认为,不是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对诗歌的情感和内涵挖掘不够,而是在挖掘的时候总是“牵”着学生走,学生总是在教师划的圈子里活动,少了点自己的感悟,少了点思想的自由驰骋。如何做才能让学生的思想插上翅膀在诗歌的国度里飞翔呢?笔者认为:朗读,是开启诗歌大门的钥匙。  在高考对考生“诗歌
【摘 要】对于《老王》一文中所表达的“愧怍”之情的理解,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尝试从杨绛同类散文作品中所流露的思想情感的角度切入,以她自剖时所触及的自己灵魂深处的“类群”观念与“私心”意识为落点,来感受她这样的典范知识分子特有的风致高迈。  【关键词】“有心” 类群观 无意 “私心”     杨绛简约朴实、含蓄温婉的叙述风格,让她在《老王》结尾处留下的那句反思语:“几年过去了,我
一、“寻访最美田中人”征文  襄阳市田家炳中学地处襄州区中心地段交通路,毗邻襄阳东站,遥对东津新城,交通便利。进入校门,放眼望去,一排迷人的樱花含苞待放,正如十七八岁的美男少女用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给我们的校园添上最亮的一笔。那饱经沧桑而又激励了无数学子的勤奋石,以及那承载着万千学子美好未来的教学楼,彰显了田家炳中学勤奋进取、严谨务实的主题。走在密密的樟树林,阵阵拂过的清风令人心旷神怡。平整洁净的塑
作文之道,始于审题,承于立意,终于表达。审题之道,在于准确和规范,立意之道在于运思和创意。只有意在笔先,才能胸有成竹。古人云:“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里的“意”是文章的灵魂。它不仅可以指思想,它还可以指一篇文章的情绪或心境,或表现为一种“理”或“趣”,一种美。立意即确定主题,就是确定写作意向,展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中心论点,是对材料和文题的综合认识、深刻评价和精准把握。  思维能力是写作